故乡的榕树教学反思范文
- 格式:docx
- 大小:21.57 KB
- 文档页数:2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教学后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相关的音频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榕树。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故乡榕树的了解。
2. 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对难读的字词进行指导。
3. 精讲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
4. 朗读体会(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环境描写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故乡榕树的小作文。
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
在讲解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时,可以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故乡榕树的美。
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作业难度,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感受。
《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故乡的美好时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故乡的榕树》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3)诗歌中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细腻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2)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故乡的榕树》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
(2)学生举例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故乡的情感和回忆。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可以是回忆、描述或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榕树象征故乡、亲情、友情等。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向往。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实践,如写一段关于故乡的描写。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四、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写作实践的成果和进步。
4. 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故乡榕树的视频和图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乡的榕树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故乡的榕树》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3. 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引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朗读并解释含义。
(2)举例说明生字词在文中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受。
4. 品味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5. 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与故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学生发挥想象,以“故乡的……”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故乡的榕树》,了解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故乡的榕树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榕树的深厚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锻炼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3)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榕树的深厚感情,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榕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榕树的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榕树特点,教师总结。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故乡的榕树的特点和作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写作思路。
(2)学生结合课文,讨论作者对故乡的榕树的深厚感情。
3. 实践与应用(1)学生模拟作者,向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榕树。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教师点评。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家乡的榕树的重要意义。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榕树,记录其特点和作用。
(3)写一篇关于家乡榕树的短文。
2. 拓展作业收集有关故乡的榕树的诗句、故事等,进行分享。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深度挖掘课程中的价值,在所教授的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本篇文章将围绕着故乡的榕树为主线展开一次对教学的反思。
榕树是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树种,它有着千姿百态的树干和茂密的枝叶,树皮粗糙,常年常绿,枝繁叶茂,是一种非常耐寒、耐旱、耐瘠薄的植物。
我所在的小学位于南方城市郊区,学校门口便有一棵古老的榕树,枝繁叶茂,成为了学校标志之一。
一次课间活动中,我带领学生们围绕着榕树进行体验式学习,深刻理解了这座城市中一棵看似平凡无奇的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教育意义。
榕树代表着家园精神学校的榕树不仅仅是一棵树,而且更是整个学校的象征之一。
它见证了学校的历史,孕育着学校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榕树代表着一个家园,是家庭的象征,它可以给人以安全、温馨、慰藉与希望。
我们不仅要学生了解榕树的生态知识,更要让学生探寻榕树代表的精神内涵,让学生对居住环境产生尊重感、亲近感和家园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榕树教育普及科普知识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还要让老师们深入了解榕树的科学知识,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与探究,让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可以让学生品尝榕树的果实,让他们亲手将榕树的果实剥掉,感受到榕树的丰产与物产价值。
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顺带介绍榕树的繁殖方法、生长环境等知识点,探究榕树为什么能够常年常绿,为什么能够抗御风雨等,让学生不仅仅是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方面来感受榕树的魅力,同时扩宽学生的认知背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与科学素养。
榕树教育升华爱国情怀榕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图片比对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榕树在祖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榕树代表了民族精神,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爱护我们的国家,也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情感。
从离开学校的角度考虑,榕树也代表了故乡,学生应该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家、自己的学校,从小培养出高度的民族观念和爱国情怀,不论身在何处都始终牵挂着祖国的发展与繁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乡的榕树》一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的美的意境;(3)能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厚的思乡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齐读、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故乡的榕树》,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美的意境;(3)背诵课文。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难点词语;(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美的意境;(3)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句子及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4. 课堂展示:(1)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5. 背诵课文:(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背诵;(2)教师检查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选一种进行模仿练习;3.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体现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所表现出的美的意境。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3)学会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情感。
(2)学会从自然景观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懂得珍惜家乡的自然资源,传承家乡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如何将课文的情感态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情感体验的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故乡榕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简介课文作者,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故乡榕树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2)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家乡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热爱家乡、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心中的故乡榕树”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过程6. 情感体验(1)播放故乡风景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故乡的美好。
(2)引导学生闭眼想象故乡榕树的样子,分享自己的感受。
7.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主题。
(2)解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023年《故乡的榕树》说课稿2023年《故乡的榕树》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故乡的榕树》。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故乡的榕树》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六课。
本单元是学会感知和领会,体会情感。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触景生情、思乡怀旧的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所谓“形”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
所谓“神”是指主题明确、集中。
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入手,比如课文最后三段,它们是理解这篇散文主旨的关键。
我认为《故乡的榕树》一文,作者是由眼前住所的榕树,想起故乡的榕树及当时的人和事,抒发了对故乡深情的思念。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文体特征及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__线索,理清__思路的阅读方法,体会__语言的诗意。
2、过程与方法:掌握__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学情分析: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了《荷塘月色》《梦和泪》等优美的散文,有了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所以要求学生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选出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评价,可以从字词品读、修辞、意境等方面阐述,挖掘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我认为,__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找出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与事,体会作者的思想之情。
__的难点是品味__富有文采的句段,赏析出现的语言超常搭配。
四、说教法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
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乡的榕树》这篇优美的散文,我选择采用诵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引导法、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
五、说教学过程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本课设计为七个步骤,一个课时完成。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教学后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故乡榕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
(2)播放课文对应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描述故乡榕树的意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想象故乡的榕树,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故乡的榕树教学反思xx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xx年我市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竞赛上,我选这篇课文参赛,获得了第二名。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要重视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的总体设计理念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音画的结合引导学生感受情、欣赏美。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诵读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去体验、感悟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人们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生动的开头,引用音乐入境法。
音乐最能动人情感,它能把听者很快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一开课我就播放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并配以主题图片,以景配歌,以歌应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思乡之情。
这首歌极富感染力,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全神贯注地倾听和观看,找到了情感的共鸣点。
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唱了起来。
这个良好的开头,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总体思路之后,我让学生自由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我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我进行了朗读示范。
我精心挑选和第四自然段意境相配的图片,配以理查得演奏的《思乡曲》,充满感情地朗诵了第四段,并且从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方面说出了喜欢的理由。
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们被我充满感情的朗诵感染了,陶醉在优美的意境中,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朗诵出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虽然有些学生说的理由不是很充分,只是一种浅层的直觉的表达,但我还是对他们给予了充分肯定。
他们在我赞许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学习乐趣。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样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
句作出独立的感悟、评析并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在课的最后,学生对思乡之情的体会达到了丰富而深入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走出课本,进行真情体验,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家乡的某一景物,生活中的某一难忘的事情或场面。
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出了一些有趣、感人的场面、故事,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之情。
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笑声,评委老师也微笑颔首,表示赞许。
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做了小结,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爱乡的教育。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设计出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读、品、悟等学习内容,并走出文本,进行拓展延伸。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思想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