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1课 秦的统一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8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市XX第X中学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统一中国》。
一、教材分析:(一)说地位:本课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一课,“统一”是贯穿历史新教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起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解局面,是中国大一统的开端。
“统一”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特征,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重大贡献,秦朝时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措施,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理解隋唐元明清的统一及其作用奠定了基础,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二)说内容:秦统一中国这课主要有三目知识组成: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这三目知识共同围绕的也是“统一”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初步建立统一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三)说课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现的影响。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的探究学习。
学生在学习这课之前经过了两个单元的学习,特别是有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沉重灾难的道理,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但毕竟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学习历史的时间还比较短,还不具备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
再加上学生家长对所谓历史这个小学科的边缘化,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
三、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
《秦的统一》说课稿一、设计说明和指导思想:1、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育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共同感知、探讨、领悟教材内涵,从历史信息中挖掘人文历史文化,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准则、做事的航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能自主设问、探究,照顾学生的心智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学习因材而定,不过高要求,不强求一致,重点培养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3、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
设计问题体现启发性、层次性、联系性和开放性,努力创设充满趣味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生生互动,组组竞争的挑战氛围,力争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讨论探究的活动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简化历史信息的呈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尽量体现历史科教学的特点,既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又要努力创设历史情景,缩短学生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心理差距。
更要让学生如何去探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1、历史新教材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课程,它强调社会教育功能而淡化政治教育色彩,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而淡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又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强调对人和人类的关怀,强调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它尊重和包容对历史的不同意见和观念。
2、本课“秦灭六国”前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后接“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统一”是贯穿历史新教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而本课的主题就是“统一”:灭,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是维护统一国家。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座号______成绩______。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课秦朝的统一1、秦统一六国概况:______年(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全国,定都______。
意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______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中国开始正式进入封建社会)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内容:①规定______称为皇帝,国家重大事务由皇帝决定。
②在中央设______(协助皇帝掌管政事)、______(掌管军事)、______(管监察)③在地方推行______,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______:以圆形方孔钱为通行货币。
②统一______。
③统一______: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隶书。
秦长城修建原因:为防御匈奴,巩固北方边防。
起止地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万余里。
影响: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
灵渠概况:秦朝为征服岭南、解决粮食等物资供应而开凿的一条运河。
主持修建者:史禄。
特点:它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______”:虽然有利于统一思想,但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于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评价秦始皇: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统一,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订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总之他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第2课陈胜吴广诛暴秦泰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①______繁重:如修长城、阿房宫、陵墓等;②______沉重:农民上交大部分的收获物;③______严酷。
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见学生用书P44]一、秦的统一1.背景:秦国通过__商鞅变法__,实力日益增强,在与六国的争战中不断取得胜利。
2.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__221__年。
(2)建立者:__嬴政__。
(3)定都:__咸阳__。
(4)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__韩__、__赵__、__魏__、__楚__、__燕__、__齐__六国,统一了全国。
(5)影响:结束了诸侯国长期__割据混战__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__一__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1)建立者:__秦始皇__。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秦王嬴政自称“__始皇帝__”,确立了皇帝__至高无上__的地位。
历史上称他为“__秦始皇__”。
②建立起__中央集权__的__官僚__制度:a.国家大事,由__皇帝__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b.在中央,皇帝以下设__丞相__、__太尉__和__御使大夫__,分别掌管__行政__、__军事__和__监察事务__。
c.在地方,废除了西周以来的__分封制__,统一采用了__郡县制__。
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
秦朝机构设置识记技巧:2.文化(1)背景: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各不相同,中国地广人多,方言各异,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2)措施:秦统一后,将秦的__小篆__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出现了笔画更为简单的__隶书__。
(3)意义: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__中华文明__的重要纽带。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3.经济方面(1)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和度量衡各不相同,影响各地经济交流,贸易往来不畅。
(2)措施:废除东方六国各自的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__圆形方孔__的秦国铜钱;同时,统一了__度__、__量__、__衡__。
(3)意义: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度、量、衡是三种计量单位:计算物体长短的器具叫度,即今天的尺子;测量物体容积的器具叫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器具叫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
1.说教材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行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2.说课标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3).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4).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5).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6).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3.说教法
(1)、忆知识巧导妙引:
展示本单元的时间轴尺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整体的感知。
(2)、理教材夯实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分课梳理相关知识点,主要是以填空的形式。
易错易混知识点再次进行强调。
(3)、破重难讲透练活
教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阐释,并进行相关练习。
(4)、练真题把脉中考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做真题的方式把握中考试题的难度、重点和出题方式。
(5)、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复习到的重点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掌握不透彻,老师进行补充、强调。
(6)、当堂检测(让学生做练测本)。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课、秦的统一-、课程标准(一)内容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2、过程方法与能力要求对本课教材内容整体把握,培养综合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秦朝的政策措施中,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问题的思考,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就所学秦始皇的主要史实,培养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秦灭六国是战国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的意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教学要点重点: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请同学们思考:(1)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战国七雄是哪七雄?(生答。
《战国形势》图依次显示七雄)(2)战国时期为什么秦国由弱变强?(师适当点拨,学生讨论,师补充归纳)导入新课: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割据称雄,不断兼并,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问)那么,在七国中哪一个国家最有条件实现统一呢?(生答:秦)第1课秦的统一(板书课题)讲授新课一、秦灭六国(前230~前221年)(板书)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的战国时代,二百多年的七国混战,到战国后期,秦国越战越强,已无敌于天下了。
从秦昭王起“无岁不兴师”,连年对外战争,曾大破韩魏联军,又大败楚军。
中原唯有赵国较强,成为秦向东方用兵的障碍,所以秦必伐赵,战国后期一次规模最大的决定性战争爆发了,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秦胜赵败的一次歼灭战,此后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的进攻了。
秦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统一之势已成。
最后完成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大业的是秦王嬴政。
(出示课本秦王嬴政图)嬴政,13岁(前247年)即位,22岁亲理政务。
他对内进一步巩固统治,对外破坏六国的联合,积极做好灭六国的准备。
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始于前230年,采取的是各个击破的战略。
10年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出示《战国形势图》,边讲边用白纸贴去图中六国国号)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出示《秦朝疆域图》:在《秦朝疆域图》中用红色笔圈一下“秦”字和都城“咸阳”,并写上“前221年”)公元前221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代。
是这一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是这一年,偏处西方一隅的秦国的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
这是旷古未有的伟大创举,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请同学们分析,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启发议论)教师归纳:“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第二,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在完成统一中所起的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
秦王嬴政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板书)1.建立专制集权统治(板书)什么是专制集权统治?它是我国封建社会自秦开创,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来的政治体制。
“专制”是指君主专制,皇帝独裁,造成皇权的绝对权威。
“集权”是指中央集权,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当中,即中央政府为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而建立的中央对地方政区管理的行政制度。
统一后的秦朝政治体制是顺着这两条线向前发展的。
(逐步逐步板书如下)(教师用谈话方式讲解)夏商周三代的国君称什么?(生答:王)秦统一后,嬴政以为“王”的称号已不足显其尊贵,于是令大臣“议帝号”。
李斯等认为秦王的功业是古代君王不能够相比的,应当用最尊贵的名号。
嬴政决定称皇帝,皇帝自称为“朕”,发布的命令叫做“制”和“诏”,他幻想秦的统治世代继续下去,自称始皇帝,后代称二世、三世皇帝,以至千万世。
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事,负责内外防卫,统领一套武官班子;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郡设郡守,县有县令,所有官吏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在郡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对于促进全国大统一,加强地主阶级统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制度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的。
这种上层建筑对于巩固经济基础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
但战国以来,各国文字、货币、度量衡各不相同,相当混乱,这不仅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造成极大不便,还影响到国家政治上统一的巩固。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板书)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战国时文字已广泛应用,在长期的演变和应用中,各地区“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同学们看课本,一个“马”字,七国各异,发音也一定不同。
秦统一后文字不统一会有什么影响?(生答:略)既妨碍政令的推行,又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命李斯等人进行文字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把原来的大篆简化为小篆(课件显示)。
李斯等人还编写了三部字书,既是儿童普及识字教育的课本,又是推行小篆的标准文字的范本。
后来又简化字体,采用狱吏程邈把小篆圆转笔画变成方折的字体,便于书写,这就是“隶书”(课件显示)。
秦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用于官方文书法令,以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而来的。
到西汉时,隶书便成了通行全国的文字。
文字的统一,是华夏文化的重大发展。
它对于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对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国都铸造货币,币制极其复杂,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货币也不一致。
基本币制是四大类(课件显示货币图)。
流通燕、赵、齐等国的是各种“刀币”;流通魏、赵、韩等国的是形状像铲的各种“布币”;流通楚的是铜贝,也叫“蚁鼻钱”“鬼脸钱”;流通秦、周等地的是“圆钱”,也叫“环钱”。
秦统一后如果不改革这种货币制度,就不能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统一以后实施的赋税制度。
秦始皇下令废除了各国的旧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统一的货币制度。
新制度分为两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重如其文,质量要求很高。
这样,就克服了流通、换算的困难,促进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
秦统一货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
什么是度量衡?(生答:见课本注释)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差异很大,名称复杂,单位和进位极不一致。
例如齐以釜、钟为单位,四进位;秦以升、斗、桶(斛)为单位,十进位。
秦始皇废除六国的旧度量衡,以秦国原来商鞅制订的度量衡为基础,制定了新的制度准行全国。
新的度和量,都是十进位,计算方便。
秦律中还规定了量器误差限度,超过限度要处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度量衡制度的统一。
提问: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什么历史意义?(启发学生议论,教师归纳)3.焚书坑儒(板书)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不久,出现了两起历史事件,就是“焚书”和“坑儒”。
什么是“焚书”?(学生阅读课文,讲述故事,教师补充)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中举行盛大宴会。
博士70人上前祝寿,仆射(主管博士的长官)周青臣当面歌颂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功德,博士淳于越(齐人)却建议效法殷周分封子弟功臣,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认可。
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植的书不在内。
所标书籍都必须在30天内上交地方官府焚毁。
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如: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凡要学习的一律以吏为师。
严厉坚决地贯彻了焚书今,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由于六国史记的被焚,战国纪年至今还不能完全搞清楚。
为什么要“坑儒”?焚书的第二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认为秦始皇刚愎自用,专任狱吏,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不可替他求仙药。
于是,两人就逃跑了。
秦始皇大怒,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
结果,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活埋。
这就是“坑儒”事件。
提问: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后果怎样?(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最后归纳小结)。
秦始皇的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采用的是极其粗暴野蛮的手段来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其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一批儒生被杀,严重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以来学术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风气,应予以批判。
4.修建长城(板书)万里长成是世界十大奇迹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相互防御,纷纷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呢?(生答:用来抵御匈奴。
)匈奴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兴起于蒙古草原上,从前3世纪到5世纪,先后在蒙古高原和中原地区活动了大约八百年,对开发祖国北疆,创造祖国历史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上都留下深远的影响。
匈奴在秦疆域以外,当时已是一个强大的政权,到秦汉之际,匈奴与中原王朝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匈奴贵族率骑兵不断入边扰掠,使北方的生产遭受破坏。
为防御匈奴,当时秦、赵、燕修筑了长城。
秦统一后,为解除匈奴对秦朝的威胁,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秦始皇在北伐匈奴取得大胜的基础上,为加强对匈奴的防御,将原秦、赵、燕三国修建的长城连贯为一,补缀扩建成驰名世界的万里长城。
秦代的长城因地而筑,用险制塞,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向东直到辽东,蜿蜒万余里。
(课件闪动显示万里长城起止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