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蛋白质结构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0.19 MB
- 文档页数:117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物质,其在细胞功能和生物体机体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密不可分,下面将从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其所承担的功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1. 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由氨基酸残基的线性排列方式所决定的序列。
氨基酸的种类和顺序决定了蛋白质的特定功能和结构。
在水溶液中,氨基酸残基以离子形式存在,通过胺基和羧基之间的肽键连接起来形成多肽链。
2. 二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中局部区域的空间构象,主要包括α-螺旋和β-折叠两种常见的结构。
α-螺旋是由多肽链的螺旋形状而成,通过氢键的形成保持稳定。
β-折叠则是由多个β折叠片段组合而成,也是通过氢键的形成维持稳定。
3. 三级结构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蛋白质中整个多肽链的立体构象。
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和组装,形成复杂的三维结构。
这个结构的形成主要由各个氨基酸残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包括疏水相互作用、氢键、电离相互作用、范德华力和二硫键等。
4. 四级结构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指由多个多肽链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功能完整的蛋白质分子。
这些多肽链可以是相同的或不同的,它们之间通过各种各样的键连接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结构。
二、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扮演着多种重要的角色,包括酶、结构蛋白、运输蛋白和抗体等。
1. 酶酶是一类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蛋白质,可以加速化学反应发生的速率。
酶的活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酶的活性位点具有与底物相互作用的特定结构。
2. 结构蛋白结构蛋白是细胞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细胞提供了稳定的支持和形状。
它们形成了细胞的骨架,维持细胞的稳定性和形态。
3. 运输蛋白运输蛋白可以将物质从细胞内部输送到细胞外部,或者从细胞外部运输到细胞内部。
例如,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生物化学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蛋白质是生物体中必不可少的一类有机分子,它们在生命活动中担当着关键的角色。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只有了解其结构,才能深入理解其功能。
本文将介绍蛋白质的结构层次和功能,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一级结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的结构层次可以从氨基酸序列开始。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通过肽键连接在一起。
不同的氨基酸组合而成的序列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在蛋白质家族中,氨基酸序列可以有很大的变化,导致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的形成。
二、二级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在氨基酸序列中存在着两种常见的二级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
α-螺旋是由氢键相互作用形成的螺旋形结构,具有稳定性和韧性。
β-折叠是由氢键相互作用形成的平行或反平行的链状结构,具有稳定性和刚性。
不同氨基酸序列所形成的二级结构会决定蛋白质在空间立体结构中的排列方式。
三、三级结构——立体构象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氨基酸序列在空间中的立体构象。
它的形成受到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多种相互作用力的调控。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决定了其最终的立体构象,从而影响其功能的表现。
不同的蛋白质通过三级结构的差异来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如酶的催化作用、抗体的识别能力等。
四、四级结构——多肽链聚合体在某些情况下,多个蛋白质可以相互结合形成一个更大的功能单位,这种现象被称为四级结构。
例如,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就是由四个亚单位组成的。
四级结构的形成使得蛋白质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蛋白质的特定结构决定了其特定的功能,而功能的表现也要依赖于蛋白质的特定结构。
举例来说,酶作为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其特定的结构使得它可以与底物结合,并通过催化反应来转化底物。
同样,抗体作为一种免疫分子,其特定的结构允许它与抗原结合,并发挥识别和中和作用。
总结起来,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
深入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层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功能的表现。
第5章蛋白质的三维结构§1.8 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蛋白质三维结构由氨基酸序列决定,且符合热力学能量最低要求,与溶剂和环境有关。
①主链基团之间形成氢键。
②暴露在溶剂中(水)的疏水基团最少。
③多肽链与环境水(必须水)形成氢键。
(一)研究蛋白质构象的方法(1)X-射线衍射法:是目前最明确揭示蛋白质大多数原子空间位置的方法,为研究蛋白质三维结构最主要的方法。
步骤为:蛋白质分离、提纯→单晶培养→晶体学初步鉴定→衍生数据收集→结晶解析→结构精修→结构表达。
(2)其他方法:NMR、紫外差光谱、荧光和荧光偏振、圆二色性、二维结晶三维重构。
(二)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的作用力(1)弱相互作用(或称非共价键,或次级键)1. 氢键2. 疏水作用(熵效应)3. 范德华力4. 离子键(盐键)(2)共价二硫键(三)酰胺平面和二面角(1)酰胺平面(肽平面):肽键上的四个原子和相连的Cα1和Cα2所在的平面。
(2)两面角:每个氨基酸有三个键参与多肽主链,一个肽键具有双键性质不易旋转,另两个键一个为Cα1与羰基形成的单键,可自由旋转,角度称为ψ,另一个为NH与Cα2形成的单键也可自由旋转,角度称为φ,ψ和φ称为二面角或构象角,原则上可取-1800~+1800之间任意值(实际受立体化学和热力学因素所限制),肽链构象可用两面角ψ和φ来描述,由ψ和φ值可确定多肽主链构象。
(四)二级结构多肽链折叠的规则方式,是能量平衡和熵效应的结果。
主链折叠由氢键维持(主要),疏水基团在分子内,亲水基团在分子表面。
常见的二级结构元件:α-螺旋,β-折叠片,β-转角和无规卷曲。
(1)α-helix:蛋白质含量最丰富的二级结构。
肽链主链围绕中心轴盘绕成螺旋状紧密卷曲的棒状结构,称为α-螺旋。
1.两面角ψ和φ分别在-570和-470附近(φ:从Cα向N看,顺时针旋转为正,逆时针为负;ψ:从Cα向羰基看,顺时针为正,逆时针为负。
)2.每圈螺旋含约3.6个氨基酸残基,由H键封闭的环中原子数为13,此种α-螺旋又称3.613-螺旋,每周螺距为0.54nm,R基均在螺旋外侧。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学习导航] 1.结合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原因,说出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方式。
2.结合具体实例,简述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3.结合减数分裂的过程,简述基因重组的概念、方式及意义。
[重难点击]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比较。
【课堂导入】图中的情景用英语表达为:THE CAT SAT ON THE MAT(猫坐在草席上),几位同学抄写时出现了不同的错误,如下:(1)THE KAT SAT ON THE MAT(2)THE HAT SAT ON THE MAT(3)THE CAT ON THE MA T将其翻译成中文,和原句相比意思是否改变了?据此可知,个别字母的替换或者缺少,句子的意思都可能改变。
如果是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生物体的性状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这些变化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什么影响?解决学生疑难点一、基因突变的实例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1)致病机理①直接原因:谷氨酸――→替换为缬氨酸。
②根本原因:基因中碱基对=====T A ――→替换为 =====A T。
(2)结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的一个碱基对改变而产生的一种遗传病。
2.基因突变的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3.基因突变对后代的影响(1)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2)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合作探究1.生物变异的类型分析(1)在北京培育的优质北京甘蓝品种,叶球最大的有3.5 kg ,当引种到拉萨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叶球可重达7 kg 左右。
但再引回北京后,叶球又只有3.5 kg 。
上述甘蓝品种的引种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现象的发生?如果有,这种变异性状能稳定地遗传给子代吗?为什么?答案 有变异。
但是这种变异性状不能稳定地遗传给子代,因为遗传物质没有变化。
(名师选题)巧解高中生物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带答案考点大全笔记单选题1、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得到的色素带颜色较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加入的提取液太多②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加入无水碳酸钠代替无水乙醇③研磨时没有加入碳酸钙④研磨时没有加入二氧化硅⑤取的叶片叶脉过多,叶肉细胞过少⑥画滤液细线的次数少⑦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A.①③⑦B.②④⑤C.①③④⑤⑥⑦D.②③④⑤⑥2、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上进行。
在适宜条件下,向类囊体悬液中加入氧化还原指示剂DCIP,照光后DCIP 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该反应过程中A.需要ATP提供能量B.DCIP被氧化C.不需要光合色素参与D.会产生氧气3、下图为酵母菌和人体细胞呼吸流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条件X下酵母菌细胞呼吸时,葡萄糖中能量的去向有3处B.条件Y下,葡萄糖被酵母菌代谢并产生CO2和水C.氧气不足时,人体肌细胞产生的CO2量大于O2的消耗量D.人体细胞和酵母菌都能在X或Y条件下呼吸,但人不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4、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加入CaCO3是为了防止色素被破坏B.加入SiO2有利于破坏叶肉细胞C.分离色素时塞紧试管口是为了防止乙醇和层析液的挥发D.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中色素越少越利于色素分离5、ATP可将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的蛋白质会改变形状做功,从而推动细胞内系列反应的进行(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TP推动细胞做功,存在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过程B.磷酸化的蛋白质做功,失去的能量主要用于ATPC.ATP水解与磷酸化的蛋白质做功均属于放能反应D.肌肉在收缩过程中,肌肉中的能量先增加后减少多选题6、图一是某绿色植物细胞内生命活动示意图:其中1 .2 .3 .4 .5表示生理过程:A、B、C、D表示生命活动产生的物质。
图二为将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量花生叶片分成4等份,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再光照1h(光照强度相同),测其有机物变化,得到如下数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一中在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③和④B.该细胞中CO2由2过程产生到5过程利用,至少穿过8层磷脂双分子层C.当花生叶片所处温度为29℃时,CO2固定速率最大D.如果昼夜恒温,在白天光照10小时,最适合花生生长的温度是27℃7、下图表示人体内某种酶促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曲线。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宏观分子之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它们在细胞结构、代谢调节、免疫和信号传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相互关联的,不同的蛋白质结构决定了它们的功能。
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线性排列方式。
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形成多肽链,组成了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一级结构对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上相邻的氨基酸通过氢键形成的局部空间排列方式。
常见的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和β-折叠。
α-螺旋是一种右旋的螺旋结构,其中氢键固定螺旋的形成。
β-折叠是由平行或反平行的β链排列而成,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结构。
三级结构是指蛋白质中氨基酸侧链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立体结构。
它由非共价键和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
非共价键主要包括氢键、疏水作用、电荷作用等。
这些相互作用使蛋白质折叠成特定的立体结构。
四级结构是指多个多肽链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物。
蛋白质可以由单个多肽链组成,也可以由多个多肽链组成。
四级结构对于蛋白质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它决定了多肽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功能与其结构密切相关。
蛋白质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功能。
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功能,包括催化反应、传输物质、结构支持、免疫调节等。
催化反应是蛋白质最常见的功能之一、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反应的蛋白质,它们能够加速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速率。
酶通过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使底物分子转变为产物,然后释放产物,完成催化反应。
传输物质是蛋白质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例如,血红蛋白是一种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组织的蛋白质。
血红蛋白通过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将氧气释放给组织细胞。
蛋白质还担负着结构支持的功能。
例如,胶原蛋白是一种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中的蛋白质,它能够提供组织的结构框架,并增加组织的强度和柔韧性。
免疫调节是蛋白质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抗体是一类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入侵病原体或异常细胞,并协助免疫系统清除它们。
高中生物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笔记重点大全单选题1、某种酶P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催化底物转化为相应的产物。
为探究该酶不同组分催化反应所需的条件。
某同学进行了下列5组实验(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B.蛋白质组分的催化活性随Mg2+浓度升高而升高C.在高浓度Mg2+条件下RNA组分具有催化活性D.在高浓度Mg2+条件下蛋白质组分具有催化活性答案:C分析: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组分、Mg2+的浓度,因变量是有没有产物生成,底物为无关变量。
第①组为正常组作为空白对照,其余组均为实验组。
A、第①组中,酶P在低浓度Mg2+条件,有产物生成,说明酶P在该条件下具有催化活性,A错误;BD、第③组和第⑤组对照,无关变量是底物和蛋白质组分,自变量是Mg2+浓度,无论是高浓度Mg2+条件下还是低浓度Mg2+条件下,两组均没有产物生成,说明蛋白质组分无催化活性,BD错误;C、第②组和第④组对照,无关变量是底物和RNA组分,自变量是Mg2+浓度,第④组在高浓度Mg2+条件下有产物生成,第②组在低浓度Mg2+条件下,没有产物生成,说明在高浓度Mg2+条件下RNA组分具有催化活性,C正确。
故选C。
2、农业生产中,农民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下列措施不能达到增产目的的是()A.对温室中的作物,白天适当升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B.种植玉米时,尽量缩小株距和行距,以增加玉米植株的数量C.油菜植株发育过程中,及时去掉油菜下部衰老变黄的叶片D.在初夏晴天中午,对温室大棚通风或施放干冰答案:B分析:植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
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可见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
依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可知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适当提高昼夜温差,因为适当提高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
Chapter VChapter V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Of ProteinsOne gene more proteinsOne gene, more proteins•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是指蛋白质在翻译中或翻译后经历的个共价加工过程,即通过1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加上修饰的一个基团或通过蛋白质水解剪去基团而改变蛋白质的性质。
•从定义的角度,可以如下理解蛋白质翻译后修饰:1. 对某氨基酸的修饰包括共价连接简单的官能团(如乙酰基或磷酸基)1对某一氨基酸的修饰包括和引入一些复杂结构,如脂类和糖类。
2. 将已经结束翻译的转录本产物切割成成熟的形式,如信号肽或活性肽的加工等。
3. 氨基酸的交联,如丝氨酸和酪氨酸。
•可以说,蛋白质组中任一蛋白质都能在翻译时或翻译后进行修饰。
不同类型的修饰都会影响蛋白质的电荷状态、疏水性、构饰不同类型的修饰都会影响蛋白质的象和(或)稳定性,最终影响其功能。
•诸多实例表明蛋白质的修饰都采取一种可逆模式‐“开”或“关”的状态行或者调节蛋白质的功能或者作为个真实的分的状态进行,或者调节蛋白质的功能,或者作为一个真实的分子开关。
•目前已发现300多种不同的翻译后修饰,主要形式包括磷酸化、糖基化、乙酰化、泛素化、羧基化、核糖基化以及二硫键的配对等。
等•加入官能团乙酰化—通常于蛋白质的N末端加入乙酰。
磷酸化—加入磷酸根至Ser、Tyr、Thr或His。
糖化—将糖基加入Asn、羟离氨酸、Ser或Thr,形成糖蛋白。
烷基化加入如甲基或乙基等烷基。
—甲基化—烷基化中常见的一种,在Lys、Arg等的侧链氨基上加入甲基。
生物素化—主要有组蛋白的生物素酰化修饰,由羧化全酶合成酶与组蛋白直接相互作用完成,以及生物素附加物令赖氨酸残基酰化。
以及生物素附加物令赖氨酸残基酰化谷氨酸化—谷氨酸与导管素及其他蛋白质之间建立共价键。
甘氨酸化—一个至超过40种甘氨酸与导管素的C末端建立共价键。
蛋白质结构导论pdf
蛋白质是生命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单元。
其结构不仅决定了蛋白质的形状和性质,而且还决定了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理解蛋白质的结构是理解生命的基础,也是生物科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蛋白质的结构可以从多个层次来理解。
最基本的层次是氨基酸序列,这是由生物体内的基因编码决定的。
氨基酸按照特定的序列串联起来,形成了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这一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基本性质,如它的形状、大小以及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
在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蛋白质通过肽键形成二级结构。
这些二级结构单元包括螺旋(alpha-helix)、折叠(beta-sheet)和无规卷曲(random coil)等。
这些二级结构单元进一步组合,形成了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三级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形状和大小,也决定了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然而,蛋白质的结构并不止于此。
有些蛋白质由多个亚基组成,这些亚基以一定的方式组装在一起,形成了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四级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整体形态和功能。
理解蛋白质的结构需要借助于多种研究方法,如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NMR)
和电子显微镜等。
这些技术使我们能够观察到蛋白质的精细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是一个复杂而精致的系统,它既包含了静态的形状,也包含了动态的过程。
通过理解蛋白质的结构,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为生物科学、医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
《细胞生物学》题库第五章物质运输1. 试述协助扩散与简单扩散的区别。
2. 试述Na-K泵及钙泵的工作原理。
3. 质子泵的主要类型。
4. 离子通道蛋白与载体蛋白的区别,以及离子通道蛋白作用特点以及主要类型。
5. 论述协同运输的机制。
6. 试述胞饮作用与吞噬作用的区别;胞饮小泡形成的机理。
7. 说明组成型胞吐与调节型胞吐的区别。
《细胞生物学》题库参考答案第五章物质运输1. 试述协助扩散与简单扩散的区别。
⑴简单扩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是被动运输的两种形式。
二者转运的动力都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⑵二者的主要区别:简单扩散,只有小分子量的不带电或疏水分子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跨膜。
不依赖于膜蛋白,所以不具有特异性。
扩散的速度正比于膜两侧该离子的浓度梯度。
协助扩散,与简单扩散不同,分子的协助扩散依赖于特定的内在膜蛋白,常称之为单向转运蛋白质。
分子结合到膜一侧的蛋白质上,该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将该分子转运到膜的另一侧并释放。
转运蛋白对于某特定分子或一组结构相似分子具有专一性。
2. 试述Na-K泵及钙泵的工作原理。
⑴Na-K泵即Na+-K+ATP酶,一般认为是由2个大亚基、2个小亚基组成的4聚体。
Na+-K+ATP酶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发生构象的变化,导致与Na+、K+的亲和力发生变化。
在膜内侧Na+与酶结合,激活ATP酶活性,使ATP分解,酶被磷酸化,构象发生变化,于是与Na+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外侧;这种磷酸化的酶对Na+的亲和力低,对K+的亲和力高,因而在膜外侧释放Na+、而与K+结合。
K+与磷酸化酶结合后促使酶去磷酸化,酶的构象恢复原状,于是与K+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内侧,K+与酶的亲和力降低,使K+在膜内被释放,而又与Na+结合。
其总的结果是每一循环消耗一个ATP;转运出三个Na+,转进两个K+。
⑵钙离子泵对于细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钙离子通常与信号转导有关,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会引起细胞内信号途径的反应,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高中生物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考点大全笔记单选题1、酵母菌以葡萄糖作为呼吸底物,放出的CO2体积随O2体积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点有酒精和CO2的生成B.a、b、c三点均有CO2和水的生成C.b点酵母菌既进行了厌氧呼吸,又进行了需氧呼吸D.若c点酵母菌消耗O2的体积等于放出的CO2体积,则其只进行需氧呼吸答案:B分析:1 .酵母菌有氧呼吸的过程:①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细胞质基质)②2丙酮酸+6H2O→6CO2+ 20[H]+能量(线粒体基质)③24[H]+6O2→12H2O+能量(线粒体内膜)2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过程:①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细胞质基质)②2丙酮酸酶→酒精+2CO2(细胞质基质)A、a点时没有氧气,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所以有酒精、CO2生成,A正确;B、a点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所以没有水生成,B错误;C、b点时氧气浓度较低,此时酵母菌既进行了无氧呼吸又进行了有氧呼吸,C正确;D、因为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若c点酵母菌消耗O2体积等于放出的CO2体积,则其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B。
2、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B.b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C.当植物缺镁时,b点将右移D.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如果该图表示该植物处于25℃环境中,则将温度提高到30℃时,a点上移,b点左移答案:Da点时光照强度为0,植物叶肉细胞只进行细胞呼吸,故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A项正确;b点时O2释放量为0,说明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项正确;当植物缺镁时,叶绿素的合成受到影响,光合作用减弱,b点要增加光照强度,才能保证此时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故b点将向右移,C项正确;已知植物在25℃时光合作用强度最强,如果将温度提高到30℃,呼吸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则a点将上移,b点将右移,D项错误。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教学目标确定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碱基的替换、插入或缺失会引发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阐明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导致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及相应的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甚至带来致命的后果;描述细胞在某些化学物质、射线以及病毒的作用下,基因突变概率可能提高,而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阐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所发生的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会导致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组,从而使子代出现变异。
根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学思路设计情景引入 基因突变的实例基因突变的原因 展示航天育种成果展,引发学生讨论 镰状细胞贫血基因突变的意义 三大意义 基因重组 讲述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 细胞的癌变 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基因(a)。
但是,每一个基因的突变,都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
例如,小鼠毛色基因的突变能不能突变成毛的长短呢?(答:不能,只限定在色素的范围内,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基因突变的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低频性(突变率低)④多数有害性⑤不定向性四、基因突变的意义三大意义: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五、基因重组(一)基因重组的概念基因重组( gene recombination )就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二)基因重组的原因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即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该生物个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
另一方面是由于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原来连锁在一条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由于交叉而交换,基因也随着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