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9.33 KB
- 文档页数:4
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貌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漂亮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10.对《错误》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一节以“莲花的开落”比喻“打江南走过”的“我”的容貌憔倅,突出“我”倍受相思煎熬。
B.“东风不来”、“跫音不响”既点出环境的冷清清静,又示意等候的人没有回来。
C.“柳絮不飞”“春帏不揭”的状态,和“孤独的城”“窗扉紧掩”的比喻,刻画了闺中女子孤独、闭锁的心境。
D.第三节表示“我”其实不是女子等候的“归人”,“我”不过骑着马经过这个江南小城。
11.对《错误》这首诗的鉴赏,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莲花”、“柳絮”、“青石”、“春帷”、“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诗中创造了浓重的江南气味,使诗歌拥有古典美。
B.“漂亮的错误”是本诗的诗眼,说是个“错误”,是由于“我”其实不是闺中女子所等候的那个人;说是“漂亮”的,则重申女子容貌漂亮,让人惊艳。
C.诗歌首尾响应,主部部分(第二节)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界,前方三句和后边三句在内容上和句式上基真同样,使全诗构造整齐而奇妙。
D.诗歌运用了“我”与女子两种视角,“我”和“你”两个表达人称,并使他们奇妙地联合在一同。
诗中从头至尾未点明“我”与女子的关系,反而留下丰富的联想空间。
答案:“莲花的开落”应比喻“闺中女子”的容貌憔倅。
11. B 说“错误”是“漂亮”的,是由于这瞬时的误解传达出一种带悲的美。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庚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古籍汗牛充栋,阅读应该从何入手呢?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庚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 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決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爰、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 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 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 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16.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15. C16. 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15题详解】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态和态度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
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
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
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
“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
“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轲,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 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舲艦舟再炸艦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炸艦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待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爱,有时是一种错误》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爱,有时是一种错误》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①这样开始新的一天,已经六年了,只是今天,略有不同。
②在朝霞甩下的水袖里,忽地有了一片晃眼的色彩,温柔地旋开细嫩的花瓣,在秋天里微微地颤动,草地一下子灿烂起来。
③父亲催促我快些,我也只好收回眼神,奔向学校。
④一天很快地在挂念里过去了,再见到它们时,太阳已在遥远的地方等待落下,而那些花儿,褪尽了初绽的青涩,在夕阳里灼灼地期盼着。
高大的棕榈投下灰暗的影子,而花儿们却如同太阳一般抵抗黑暗,在影子里依旧晃眼。
⑤父亲笑着问我:喜欢么?太阳花很漂亮呢!⑥太阳花?怪不得让人那样喜欢,多可爱啊。
⑦很快的,我的窗台上也有了一盆太阳花,茂密的叶子托着玲珑的花蕾,隔着玻璃窗,冲着我甜甜地笑。
相信过不了多久,我的窗台就会如同清晨一样灿烂;而我将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彩霞,每天,每夜。
我细心地浇水,呵护;太阳花在满怀的期待里成长。
⑧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
转眼临近期末考试,以学习为主的我并没有发现遗忘了什么。
⑨终于考完了,我扔下书包,亲近久违的蓝天,阔别的草地,可心里总有块地方空着,似乎是我忘记了什么。
⑩我开始清理房间,准备度一个快乐的寒假,拉开窗帘的那一刹那,我像是忽然请.醒起来,窗台上本该有一片彩霞,我的太阳花!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枯黄的枝条在花盆里盘旋,有的已经伸出盆外,唯一的一个花蕾垂着凋零的脑袋,显然是不会不再开放了。
(11)依旧是秋天,依旧是夕阳西下,那给我灿烂的`太阳花,今日却分外凄凉。
它安静地伏在窗台上,定格在枯萎的瞬间,世界从此与它不再相关。
我有了很深重的负罪感,是因为我的爱,它才来到我家,而又是因为我的疏忽,它才过早地走了。
这一切,都是我犯下的错误,不可挽回了。
轻轻地把太阳花埋在地里,我走了。
身后是去年同它一起开放的同伴,今天它们的绚丽,对我来讲,似乎是批判,我的爱,错了。
(12)转身的瞬间,我想起好多过去的事,好些东西都像太阳花一样可惜,我爱它们,便固执地将它们放进自己的空间,可到了最后,我总是不能很好地继续爱下去,以至于对我来说触手难及,而别人也无法得到。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庭芳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就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对名利的嘲讽之意一览无余。
B.词人在上阕中认识到荣辱得失,祸福生死都是事皆前定,不用干忙。
C.全词以叙事为主,间以抒情,表达对名利得失的看法,对自由的追求。
D.词人善用修辞,同时多俗语口语,明白晓畅,率真自然,充满豪迈之气。
16.下阕依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具体内容梳理。
(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全词以叙事为主”错误,全词以议论为主。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态度;“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表达自己对自由的追求。
故选C。
(2)下阕“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宦海浮沉,辗转流迁,命运多舛,饱经忧患。
这几句是作者的人生自叙,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
此句愤激地表达了词人对于忧患人生的失望和怅惘,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对”引领,使无际的绿茵、高张的云幕,与浩大无穷的宇宙合而为一,求得了内心的宁静,并得到了解脱。
《书戴嵩画牛》练习及答案(附练习卷)一、原文填空。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二、组词。
囊(锦囊)轴(车轴)拊(拊掌)曝(暴晒)嚷(吵嚷)抽(抽出)付(付出)爆(爆炸)锦(锦缎)搐(抽搐)牧(牧童)蜀(蜀汉)棉(棉花)畜(畜生)枚(不胜枚举)属(家属)三、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一牧童见之.(指书画) ②处士笑而然之..(认为…对)(指放牛娃的评论)③尤.所爱(特别、尤其)④谬.矣(错误)⑤好.书画(喜爱)⑥今乃掉..尾而斗(却)(摆动,摇)⑦尾搐.入两股.间(抽缩)(大腿)五.选出正确的读音。
处.(chǔ chù)士尾搐.入两股间(chǔ chù)好.(hào hǎ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 shù)曝.(pù bào)书画斗.(dòu dǒu)牛六.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七.牧童为什么“拊掌大笑”?(用原文中语言回答),这有什么表达效果?你认为文中的牧童有怎样的性格?“拊掌大笑”的原因是:“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这句描写体现了牧童的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情态,很符合他的身份。
文中的牧童具有:认真观察事物,敢于挑战权威的性格。
八.“处士笑而然之”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处士笑而然之”的原因: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后。
处士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九.作者讲这样一个故事,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小心,涂改液伤着你》阅读练习及答案《小心,涂改液伤着你》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①目前,据调查,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高达95%以上。
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十分刺鼻的气味对人体有害?②为了弄清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
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
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③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
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人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
使用量大的一组,只五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实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
五天中,实验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的小白鼠体重逐日增加形成明显对比。
A停止实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④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79种牌号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B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出刺鼻气味。
实验证明,这类物质吸人体内或粘在皮肤上,会危害人体健康,进人大气层后还会破坏臭氧层。
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发的特点,所以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⑤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加强自我保护,警惕慢性中毒,最好不再使用涂改液。
16为第一段的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上下文语义连贯。
17在第④段中,合适替代物是指替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
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高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16.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能力。
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人皆有错(节选) [美] 刘易斯·托马斯①错误就深藏在人类思维的基础之中,像根瘤那样滋养着整个结构。
要不是我们具有犯错误的能耐,我们决做不成任何有用的事情。
我们是生来就要犯错误的,编好了码犯错误的。
②常言道,我们在“尝试和出错”之中学习。
我们为什么总是这么说呢?为什么不说“尝试和搞对”或“尝试和获胜”呢?老话这么说,是国为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就是这样的。
一个好的实验室,正像一个好的银行、好的公司、好的政府一样,动作应像一台计算机。
几乎一切事情都做得按部就班, 无懈可击,各种数字相加正好就是预期的答数。
日子就这么过去。
碰巧哪天幸运,于是哪个幸运的实验室里会有个人见下一个错误:用错了减震器,填错了一个空格,读数时小数点错了位,暖房温度低了一度半,一只老鼠溜出了箱子,或者无非看错了当天的日志。
不管是什么,当然结果出来的时候,明显出了纰漏,于是行动就此开始。
③错读本身并不是重大错误,但它开了条路。
下一步才是关健性的。
假使研究人员能够说:“可是即使如此,你看那结果! ”假使这样,那么新的发观(不论它是什么),就可以捕捉了。
要取得进展,就须在错误的基础上迈步。
④这可能是人类独有的天赋,甚或是我们的遗传密码中注定的。
其它生物看来都没有注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犯错误的DNA链, 更肯定没有要它以必然犯错误作为行为准则的 DNA链。
⑤作为人类,我们最高明,最能眉飞色舞开动脑筋的时刻,是当我们面前摆着两个以上选择的那会儿。
有时候,同时有十条甚至二十条路可走,而除了一条之外,其余肯定是错的,这种富于选择的场合能把我们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地。
这过程就称为探索,而它是以人类难免出错为基点的。
假使我们的头脑里只有一个中心,仅能在该作出正确决定时有所反应,而不是有着一丛丛各不相同、轻信而且容易受骗的神经元,足以把我们引进死胡同,抛到树梢头, 带进末路,送上蓝天,转弯抹角,拐错弯儿, 要不是这样,我们只能原地踏步, 裹足不前。
《周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周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
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陆机、陆云),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世说新语》)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
或以钱币乞之。
B. 并皆暴犯百姓。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C. 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 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7.下列加点的“以”字与“具以情告”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以光先帝遗德。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D.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周处与山中的白额虎、水中的蛟龙被义兴的人称作三个祸害,家乡的人劝说他杀虎斩蛟,想用借刀杀人之计,是希望他在除害过程中被虎蛟吃掉。
B.周处杀死蛟龙后,从家乡人庆祝他已死的举动中,才明白自己被乡人讨厌,因此下决心改正错误,后来成为了一名忠臣。
C.周处知道乡人厌恶他,就想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又担心太迟了,因此去找了当时的.名人陆机、陆云,经过清河的开导,他才开始改过自新。
D.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
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6.B;7.D; 8.B;译文: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
义兴的河中有条坏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拾荒万吉星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
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
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
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
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
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
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盼不到意中人归来,心中自然没有蓬蓬的柳絮飞腾之状,仅有“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
B.“意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写女子听不到意中人的足音,就决不会为任何人揭开心中的“帷幕”,突显等待者内心的怨恨和寂寥。
C.“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一句是对上一句“错误”的解释:马蹄仅仅从女子的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D.作者说诗的主角是以他的母亲为原型的,1948年12月,作者来到江南的一个村落这唤醒了他童年的逃难经历,于是这些回忆就被艺术化了。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采用倒装的结构方法,把本来应该置于结尾的两句放在开头,既可以避免情感上显得过于灰冷,又使结构新颖奇特。
B.“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用情景化的比喻使女子的内心情感形象化,以色彩的变化暗示情感的变化,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C.诗歌开头句和结尾句都使用节奏急促的短句,这恰恰表现了女子对意中人的急切思念,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水乳交融。
D.《错误》篇幅短小,诗人写起来却波澜起伏,轻巧婉转而又深情婉曲,让诗歌增添了想象的空间,缠绵之情也韵味十足。
8.“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一句中,诗人用叙事的方式象征化地展开情景,请补齐这句诗所包含故事的四个层面。
9.作家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诗人流沙河也说“他很注意汲取中国旧体诗词之美”,请结合本诗简析郑愁予诗歌的“中国元素”。
6.B项,“突显等待者内心的怨恨和寂寥”错,等待者内心没有“恨”的成分。
7.C项,“表现了女子对意中人的急切思念”错,这两句节奏急促的短句,旨在表现过客的来去匆匆,并非表达女子急切的思念之情。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夜读离骚华岳①楮衾封冷白凝霜②,展转无眠夜未央。
风欲送愁先卷帐,雨嫌多梦故敲窗。
自惭鼓瑟投齐好,谩接歌舆效楚狂。
起把离骚读幽闷,楚词还似楚江长。
【注释】①华岳,南宋爱国志士,诗人,曾因上书请诛韩侂胃、苏师旦下狱。
后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杖死东市。
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其诗豪纵。
②宋时,棉花尚未普及,多用藤纸和楮纸制作纸被。
“白凝霜”“雪色鲜”是常用的两种纸。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实,漫漫长夜,纸被寒冷,诗人辗转难眠,交代诗人起身夜读的起因。
B.颔联赋予风雨情感,风起雨作,却似嫌诗人多梦,故意敲窗,欲为之送愁去。
C.颈联用典,“自惭”句悔恨自己如“先生善鼓瑟,齐国好吹竿”般不合时宜。
D.尾联使用比喻夸张,写自己的幽闷如屈原《离骚》之幽闷,似江水长流不断。
15.结合全诗,简析诗人“起把离骚读幽闷”读出的“幽闷”。
(6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结合诗歌大意,联系选项中的描述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
结合全诗大意,分析每联体现的“幽闷”之情。
【解答】(1)C.“自惭”句“悔恨自己”“不合时宜”错误。
颈联“自惭”,其实是抒发自己“先生善鼓瑟,齐国好吹竽”不能投当局者所好,“忠不必用”的愤懑,表达自己无悔选择,绝不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
故选:C。
(2)“起把离骚读幽闷”意思是起来捧读《离骚》感受与屈原的烦闷,以排解诗人心中的幽闷。
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百感交集,想到自己不合时宜却不愿意改弦易辙,借读屈原的幽闷和抱负,来抒自己的无悔和坚持。
诗人将自己与屈原类比,从他身上找寻同感来安慰自己。
答案:(1)C(2)①表面写读《离骚》的“幽闷”,实则写诗人自己的“幽闷”。
②风雨交加的寒夜,诗人百感交集,思自己的不合时宜与终不愿改弦易辙;读屈原的幽闷和抱负,抒自己的无悔和坚持。
《海市蜃楼》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海市蜃楼》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①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②天很蓝,蓝得像海,一无杂质。
悠悠白云飘来,丝丝缕缕地绕在头顶,天幕有如巨幅浮雕。
地很平,一马平川。
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
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
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
皱折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
峰顶的'积雪分外鲜明,蓝莹莹地闪烁,像一双双苍茫而忧郁的眼睛。
③旋风突然就出现了。
风夹裹着黄沙,像一只只倒扣的金钟,呈U字形,底部紧贴着戈壁滩,任意地旋转舞蹈着。
那是一页奇妙的图景,大漠上凝固的黄色成为一块巨大的底版,与游弋的黄色旋风浑然一体。
镂空的风柱又似一支急促的喷泉,安慰着沙漠里的行人。
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
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④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
黄沙古道,掩埋了多少流放者饥渴的白骨和焦灼的灵魂。
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⑤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
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那是海么?灰蓝色的水波洋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
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
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
(选自《张抗抗散文自选集》)1.文中②③两段文字精写了戈壁滩景物,主要突出了什么特点?对描写海市有什么作用?(4分)2.笔下的海市美丽诱人,第⑩段中却为什么说“有一阵寒颤从心头摊过,不敢再看海市一眼“?(4分)3.第⑤段画直线的句子描写的海市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谈一谈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画面的,(4分)4.结合对生活的认识,谈谈你对文中第○12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下边小题。
错误——中国故事常有的初步张晨风在中国,错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诗人郑愁予有首诗,题目就叫《错误》,末段那句“我达达的马蹄是漂亮的错误”几十年来像一根名笛,不知被多少人吹响。
历史上的周瑜雅擅乐律,即便喝了酒以后,仍旧能够辨出乐工弹奏的音乐的错误。
当时民间有首歌谣唱道:“曲有误,周郎顾。
”后代的诗人多事,成心翻写了两句:“欲使周郎顾,不时误拂弦。
”真是无穷机趣,描绘抚琴的女孩贪看周郎的眉目,成心多弹错几个音,害他屡次回顾,风流倜傥的周郎哪里想到自己竟掉进了抚琴素手甜蜜的圈套。
在中国,故事里的错误也忧如是那抚琴女子在略施妙策,是好心而漂亮的——想一想假如不错几个音,又焉能赚得你的回顾呢 ?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需了。
假如你看到《花田错》《风筝误》等戏曲,不要感觉怪异,假如不错一次,哪来的故事呢 !我们先来讲《红楼梦》吧,女娲炼石补天,恰恰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
本来三万六千五百是个完好的数量,特别精确正确,能够刚才补好残天。
女娲既是神明,她内心实际上是理解的,但她有意要让一直正确的自己错一次,要把一直聪明的手段错一点。
“正确”,不过对工作的要求,“错误”,才是她乐于留给自己的一道难题,她要看看那块剩余的石头,终究会怎么样来回人间,进出虚实,而且历经情劫。
就是这一点点的错误,于是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便有了一块顽石,而因为有了这块顽石,又牵出了往后的通灵宝玉。
整个一部《红楼梦》,本来恰好不过数学上的差错而滑移出来的轨迹,而且逐渐演绎出一连串荒诞幽眇的情节。
世上的错误常常不漂亮,而漂亮又凡是不错误,惟独运气好碰上“漂亮的错误”才能够生发出歌哭交感的故事。
《水浒传》楔子里的铸错则和希腊神话故事“潘多拉的盒子”有些近似,都是忍不住好奇,去窥伺人类不应研究的神奇。
但相较之下,洪太尉翻开“伏魔之殿”又比潘多拉翻开“盒子”复杂得多。
他走完了三清殿,到了右廊后一所去向,发现了一座神奇的建筑:门缝上交织贴着十几道封纸,上边高挂着写着“伏魔之殿”四个字的牌额,听说从唐代以来八九代天师每一代都亲身再贴一层封条,锁孔里还灌了铜汁。
7.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诊断考试四、文言文阅读(共19分)(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介甫书(节选)司马光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曩①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
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
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
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
“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
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②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判断题考点练习及答案一、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后边打“×”。
1.寓言《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______)2.“各种小花穿着五彩的衣裙在翩翩起舞。
”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______)3.印度作家新美南吉写的《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
(______)4.“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露”读“lòu”。
(________)二、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是的打“√”,错的打“×”。
1.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__________)2.她长长的头发,犹如一块黑色的瀑布。
(__________)3.他每次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_______)4.他新剃的头,好像一个圆圆的电灯泡。
(__________)5.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__________)6.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
(__________)三、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英子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所以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
(______)2.刚调来的老师是想鼓励英子,所以故意让英子上台讲故事。
(______)3.自从上台发言以后,英子变得自信了。
(______)4.英子的同学都是善良、有爱心的孩子。
(______)四、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足跌没水中”中的“没”应读méi。
(______)2.“众皆弃去”中的“皆”是“全,都”的意思。
(______)3.“群儿戏于庭”中“群儿”的意思是儿子们。
(______)五、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画“√”,不是的画“×”。
1.小英长得像爸爸。
(_________)2.站在楼顶看汽车,就像一个个小木盒。
(__________)3.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___________)4.天上的月亮多像一个大圆盘啊!(__________)5.这支笔好像是我的。
【古诗文阅读】《后汉书?班固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固字孟坚,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
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
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
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兵缠夷狄。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
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
张晓风
在中国,错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诗人郑愁予有首诗,题目就叫《错误》,末段那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几十年来像一根名笛,不知被多少人吹响。
历史上的周瑜雅擅音律,即使喝了酒之后,仍然可以辨出乐工弹奏的音乐的
错误。
当时民间有首歌谣唱道:“曲有误,周郎顾。
”后世的诗人多事,故意翻
写了两句:“欲使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真是无限机趣,描述弹琴的女孩贪看
周郎的眉目,故意多弹错几个音,害他频频回首,风流倜傥的周郎哪里料到自己竟掉进了弹琴素手甜蜜的陷阱。
在中国,故事里的错误也仿佛是那弹琴女子在略施巧计,是善意而美丽的——想想如果不错几个音,又焉能赚得你的回首呢?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要了。
如果你看到《花田错》《风筝误》等戏曲,不要觉得古怪,如果不错一次,哪来的故事呢!
我们先来讲《红楼梦》吧,女娲炼石补天,偏偏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
本来三万六千五百是个完整的数目,非常精准正确,可以刚刚补好残天。
女
娲既是神明,她心里其实是明白的,但她存心要让一向正确的自己错一次,要把一向精明的手段错一点。
“正确”,只是对工作的要求,“错误”,才是她乐于
留给自己的一道难题,她要看看那块多余的石头,究竟会怎么样往返人世,出入虚实,并且历经情劫。
就是这一点点的谬误,于是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便有了一块顽石,而
由于有了这块顽石,又牵出了日后的通灵宝玉。
整个一部《红楼梦》,原来恰恰只是数学上的差错而滑移出来的轨迹,并且
逐步演绎出一连串荒唐幽眇的情节。
世上的错误往往不美丽,而美丽又每每不错误,唯独运气好碰上“美丽的错误”才可以生发出歌哭交感的故事。
《水浒传》楔子里的铸错则和希腊神话故事“潘多拉的盒子”有些类似,都
是禁不住好奇,去窥探人类不该探究的奥秘。
但相较之下,洪太尉打开“伏魔之
殿”又比潘多拉打开“盒子”复杂得多。
他走完了三清殿,到了右廊后一所去处,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建筑:门缝上交叉贴着十几道封纸,上面高悬着写着“伏魔之殿”四个字的牌额,据说从唐朝以来八九代天师每一代都亲自再贴一层封条,锁孔里还灌了铜汁。
洪太尉禁不住诱惑,竟打烂了锁,撕下封条,撞进去,搬走石龟,最后又掘起一块大青石板,这才看到下面原来是万丈深渊。
刹那间,黑烟上腾,散成金光,激射而出。
仅此一念之差,他放走了三十六座天罡星和七十二座
地煞星,合共一百零八个魔王。
《水浒传》里一百零八个好汉便是这样来的。
中国的历史当然不该少了尧舜孔孟,但如果不是洪太尉在伏魔殿那一搅和,
我们就要失掉夜奔的林冲或醉打山门的鲁智深,想来那也是怪可惜的呢!
一部《镜花缘》又是怎么样的来由?说来也是因为百花仙子犯了一点小小的
错误,因此便有了多位花仙被贬入凡尘的情节。
犯了错,并且以长长的一生去弥补,这其实也正是大部分的人间故事吧!这一段段美丽的错误都好得令人艳羡称
奇!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看,有人以为中国故事里往往缺少叛逆英雄。
像宙斯,
那样弑父自立的神明,像雅典娜,必须打开父亲脑袋自己才跳得出来的女神,在中国是不兴有的。
就算捣蛋精的哪吒太子,一旦与父亲冲突,也万不敢“叛逆”,他只能“剔骨剜肉”以还父母罢了。
中国的故事总是从一个小小的错误开端,诸如多了一块没被补天的石头,失
手打了一件琉璃盏。
不是叛逆,是可以被谅解的小过小误,是失手,是大意,是
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
“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
中国故事只有“错”,而“错”这个字既是“错误”之错,也是“交错”之错,交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只是两人或两事交互的作用——在人与人的盘根错节间就算是错也不怎么样。
像百花之仙,待历经尘劫回来,依旧是仙,仍旧冰清玉洁馥馥郁郁。
就算在受刑期间,那也是一场美丽的受罚,她们是人间女儿,生当大唐盛世,个个“纵其才而
横其艳”,直令千古以后,回首乍望的我忍不住意飞神驰。
年轻,有许多好处,其中最足以傲视人者莫过于“有本钱去错”。
年轻人犯错,你总得担待他三分——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他们每人念几十首诗,录在录音带上交来。
有的学生念得极好,又念又唱,极为精彩。
有的却有口
无心,苏东坡的“一年好景君须记”,不知怎么回事,有好几个学生念成“一年
好景须君记”,我听了,一面摇头莞尔,一面觉得也罢,苏东坡大约也不会太生气。
本来的句子是“请你要记得这些好景致”,现在变成了“好景致得要你这种人来记”,这种错法反而更见朋友之间相知相重之情了。
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错,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
岔路亦自有其可观的风景,“曲径”似乎反而理直气壮可以“通幽”。
错有错着,生命和人世在其严厉的大制约和惨烈的大叛逆之外也何妨采中国式的小差错小
谬误或小小的不精确。
让岔路可以是另一条大路的起点,容错误是中国故事里的美丽情节。
(有删改) 4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流倜傥的周郎哪里料到自己竟掉进了弹琴素手甜蜜的陷阱”这一句中的
“弹琴素手”运用借代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画面感。
B.文章说“‘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中国方式”指的是可以被
谅解的小过小误,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
C.“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要了”,说明善意而美丽的错误是
中国故事里普遍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美丽的故事。
D.从前文故事中的错误写到倒数第二段生活中的错误,说明故事中的错误和精
彩在生活中也有,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50.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51.在文中,作者选取了中国故事中的哪几个“错误”?根据这些内容,概括文中“错误”的含义。
【答案】
49.C
50.行文思路:①开篇点题,并以郑愁予的诗作《错误》引出中国故事中的“错误”。
②接着用中国故事进行阐释。
③然后再用现实生活中的错误说明“有时错
误也能演绎出精彩”。
④最后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提醒人们要学会包容“一些小小的、无心的过失或错误”,卒章显志,升华主旨。
51.①由周瑜醉后仍能听出乐工的错误写到弹琴女子故意弹错,只为换得周郎的回首。
②《红楼梦》中女娲补天时多了一块没被补天的石头,才有了后面一系列
歌哭交感的故事。
③《水浒传》中洪太尉禁不住诱惑,放走了一百零八个魔王,
后面才有了梁山好汉扶弱济贫的故事。
④《镜花缘》中的百花仙子因为犯了一点小错,才有了后来多位仙子被贬入凡尘的情节。
“错误”具体指中国故事开端中常见的善意而美丽的小小的差错、无心的过失。
主旨:在中国,错误不见得就是
一件坏事,一些小小的、无心的过失或错误,常常是善意而美丽的,人们要学会
包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