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廓线雷达观测规定(试行)
- 格式:docx
- 大小:15.09 KB
- 文档页数:4
管理程序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编号:AP-117-TM-2013-01下发日期:2013年8月6日民用机场风温廓线雷达系统技术规范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系统构成及功能 (2)第一节一般规定 (2)第二节产品输出功能 (4)第三章系统性能 (6)第一节整体性能 (6)第二节各子系统性能 (7)第四章环境适应性 (12)附录一信号功率的谱矩及信噪比计算方法 (14)附录二风速、风向及Cn2计算方法 (15)附录三风温廓线雷达数据格式 (16)民用机场风温廓线雷达系统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民用机场风温廓线雷达系统(以下简称风温廓线雷达)的建设和运行,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民用机场和军民合用机场民用部分(以下称民用机场)的风温廓线雷达系统的建设和运行。
第三条民用机场风温廓线雷达系统的构成、功能、性能和环境适应性等技术要求应当符合本规范。
第四条风温廓线雷达按照安装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式和可移式两种。
可移式主要有车载可移式和方舱可移式两种。
第二章系统构成及功能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五条风温廓线雷达主要由天线分系统、发射分系统、接收分系统、信号处理分系统、监控分系统、标定分系统、通讯分系统、数据处理及应用终端、配电分系统、RASS(Radio-Acoustic Sounding System,无线电-声探测系统)分系统构成。
第六条风温廓线雷达采用全相参脉冲多普勒体制。
第七条风温廓线雷达采用相控阵技术、全固态发射技术、数字接收机技术、脉冲压缩技术等。
第八条风温廓线雷达具有探测大气虚温的功能。
第九条风温廓线雷达应当具有实时采集功率谱数据,对功率谱数据进行信噪比计算、噪声电平计算、干扰信号剔除、杂波剔除、信号提取、谱矩估计、数据质量控制功能。
第十条风温廓线雷达应当具有生成风速、风向、垂直气流、Cn2(Refractive Index Structure Constant,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谱宽、信噪比等数据产品的功能。
各类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定(试行)(中国气象局 1998年5月)本规定经中国气象局批准,以中气业发[1997]43号通知颁发,自1998年1月1日开始执行。
准确可靠的气象观测资料,是气象部门研究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提供气象服务,进行国际气象情报交换的基本依据。
为确保这些资料准确可靠,长期稳定。
特制定各类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适用于被中国气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列入气象探测站网的台站点。
第二条:对基准气候站观测环境的技术要求:一、基准气候站周围的建筑物、树木和其它遮挡物边缘与基准气候站边缘的距离,必须为遮挡物高度的10倍以远;二、基准气候站周围的工程设施边缘与基准气候站边缘(围墙)的距离要求:铁路路基必须为200米以远(电气化铁路路基为100米以远);公路路基必须为30米以远;水库等大型水体(最高水位时)必须为100米以远;三、经省级气象局论证确定对观测资料准确性有影响的各种源体,其与基准气候站边缘(围墙)的距离必须为500米以远;四、观测场四周10米内不能种植高杆(1米以上)作物,以保证气流畅通。
第三条:对基本气象站观测环境的技术要求一、基本气象站周围的成排(从观测场围栏外缘起量,视宽角>22.5度,下同)建筑物、树木和其它遮挡物边缘与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必须为遮挡物高度的10倍以远;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与四周孤立(从观测场围栏外缘起量,视宽角≤22.5度,下同)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8倍以上;两孤立障碍物最近的横向距离不得小于30米。
二、基本气象站周围的工程设施边缘与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要求:铁路路基必须为200米以远(电气化铁路路基为100米以远);公路路基必须为30米以远;水库等大型水体(最高水位时)必须为100米以远;三、经省级气象局论证确定对观测资料准确性有影响的各种源体,为观测环境有害的污染源,其边缘与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必须为500米以远。
风廓线雷达建设指南中国气象局二〇一二年五月目录一、建设原则 (1)(一)统一规划、统筹建设 (1)(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设备型号 (1)二、建设程序 (2)(一)建设审批 (2)(二)设备采购 (2)(三)站址勘选 (3)(四)基础建设 (3)(五)出厂测试 (3)(六)安装架设 (4)(七)现场测试 (4)(八)业务验收 (4)三、培训和运行要求 (5)(一)培训要求 (5)(二)运行要求 (6)四、附则 (6)附录1风廓线雷达建站技术要求 (7)附录2风廓线雷达选址报告书 (14)为指导和规范风廓线雷达建设,实现全国风廓线雷达资料的组网应用,特制定本指南。
一、建设原则(一)统一规划、统筹建设风廓线雷达建设应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按照《风廓线雷达布局方案(2011-2015年)》的规划布局,依托中央和地方投资项目统筹建设。
《风廓线雷达布局方案(2011-2015年)》规划布局以外的站点,原则上不得建设。
如有特殊原因确需建设的,必须在明确需求、用途、应用效益、资金来源等的前提下,按照《关于规范大型气象探测设备和进口气象设备项目建设的通知》(中气函〔2008〕33号)和《关于重申规范大型气象探测设备和进口气象设备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气发〔2008〕172号)(以下称为“两个通知”)要求严格履行建设审批手续。
(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设备型号风廓线雷达应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设备型号”的原则规范建设。
所有业务用风廓线雷达均应满足中国气象局相关设计规范的功能指标要求,均应选用取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或中国气象局业务列装的设备,并做到省(区、市)内设备型号统一。
二、建设程序风廓线雷达建设程序主要包括建设审批、设备采购、站址勘选、基础建设、出厂测试、安装架设、现场测试、业务验收等环节。
(一)建设审批1.《风廓线雷达布局方案(2011-2015年)》中规划的站点,不再进行业务布点审批,由中国气象局和各省(区、市)气象局据此在中央或地方相关建设项目中统筹安排,并在实施建设前,由建设站点所在省(区、市)气象局按照中央或地方投资项目的相关要求履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气象雷达发展专项规划(2017-2020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7.05.02•【文号】发改农经〔2017〕832号•【施行日期】2017.05.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气象雷达发展专项规划(2017-2020年)的批复发改农经〔2017〕832号中国气象局:你局《关于报送〈气象雷达发展专项规划(2017–2020年)〉的函》(中气函〔2017〕50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气象雷达是快速监测各种天气现象的有效手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探测能力,弥补现有气象雷达网的探测盲区,全面提升我国气象雷达的发展水平,结合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趋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实施《气象雷达发展专项规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必要的。
二、原则同意《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
按照健全完善现有气象雷达观测系统,构建气象雷达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目标,主要建设任务为完善气象雷达观测系统、拓展气象雷达资料应用系统、完善气象雷达保障系统、建立和完善气象雷达培训系统、开展气象雷达新技术研究和新型气象雷达技术应用试验等。
其中,气象雷达观测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对已建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升级112部、双偏振技术改造103部,增补37部双偏振新一代天气雷达和25部X 波段局地雷达;气象雷达新技术研究和新型气象雷达技术应用试验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增补15部风廓线雷达用于业务试验,开展机载天气雷达、毫米波云雷达等新型气象雷达技术应用与试验等。
三、请你局参照既有实施建设模式,区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前期审批和项目安排,认真做好雷达的增补建设、技术升级与改造工作。
要处理好《规划》内项目与其他已实施气象项目的关系,优化整合各类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要加强与水利、民航、军队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加快建立部门间共建共享共用协作机制。
附件1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装备运行监控业务运行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装备运行监控业务(简称“ASOM系统”)的顺利实施,确保气象装备运行监控业务各项任务规范、有序开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中涉及运行监控的气象装备包含纳入全国气象业务管理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国家级台站自动气象站、探空系统、区域气象观测站、雷电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风廓线雷达站、GNSS/MET站、大气成分观测站、风能观测站等站点设备。
第二章职责第三条 ASOM系统实行国家、省(区、市)两级布局。
第四条国家级气象装备运行监控业务保障部门负责全国气象装备运行监控业务实施,并根据监控数据和其他业务技术手段评估全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装备整体运行状况;负责ASOM系统(国家级)维护管理;定时发送监控短信及监控快报;及时处理省(区、市)级(简称“省级”)用户上报的各类信息;负责各级运行监控用户远程技术支持等。
第五条省级气象装备保障业务部门是省级运行监控业务主体,负责省级ASOM系统业务实施及维护管理;负责省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装备整体运行状况评估及信息发布;负责本省(区、市)区域内气象装备维护维修、计量检定及核查、气象装备供应、站网基础等信息管理;负责本省(区、市)区域内各级运行监控用户远程技术支持等。
第六条地市气象装备保障人员及县级(台站)业务人员负责本区域内气象装备运行监控、维护维修、站网信息、计量检定及核查、装备供应以及设备故障、停机、维护等相关业务信息的填报和数据质量评价结果反馈。
第三章运行监控与维护维修信息业务流程第七条台站运行监控与维护维修信息填报。
当台站业务人员发现设备故障、数据异常或接省级运行监控部门通知后,及时进行核实并通过ASOM系统填报相关信息。
同种设备同一次故障填写一个故障单,不同值班员根据不同故障处理情况或同一故障处理活动的不同及时更新维修信息。
按要求填写故障现象,并及时更新故障处理过程。
附件1:风廓线雷达建站指南(试行)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2007年1月目录1 适用范围 (3)2 主要依据 (3)3 建设内容 (3)4 选址要求 (4)4.1 场地要求 (4)4.2 无线电环境要求 (4)4.3 安全环境 (5)4.4 架设场地的要求 (5)5 基础建设要求 (6)5.1 天线阵面场地 (6)5.2 设备机房的建设 (7)5.3 配电的建设 (8)5.4 通讯要求 (9)5.5 风廓线雷达站防雷要求 (9)风廓线雷达建站指南1 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固定式风廓线雷达系统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
包括风廓线雷达系统的选址、建设内容及基建要求。
本《指南》适用边界层、对流层风廓线雷达系统的建设。
2 主要依据(1)《风廓线仪功能规格需求书》(2)《GJBZ20048-96对空情报雷达电磁环境防护要求的测试方法》3 建设内容(1)风廓线雷达系统,由天馈子系统、发射机、接收机及屏蔽网、信号处理器、数据处理终端等组成。
(2)通信辅助设备。
实现风廓线雷达的观测数据从风廓线雷达系统实时传送到当地气象数据中心。
(3)UPS不间断电源设备。
实时在线确保给风廓线雷达系统供电,使风廓线雷达不间断运行,同时避免电压波动、电流频率变化和突然断电造成对风廓线雷达设备的冲击和损害。
(4)发电机(可选)。
在市电发生故障时,确保风廓线雷达系统供电正常。
(5)防雷设施。
(6)安全保护系统。
对无人值守的风廓线雷达系统进行监视,确保设备安全。
(7)维修维护工程车(可选)。
保证风廓线雷达站能得到及时的维护维修。
(8)声发射器(可选)。
与风廓线雷达联合使用,构成无线电—声探测系统(RASS),探测大气温度廓线。
(9)场室建设。
主要建设风廓线雷达天馈系统及屏蔽网安装平台、通信电缆槽及风廓线雷达室内设备工作间等。
4 选址要求4.1 场地要求场地距离铁路、公路应大于500m,距离大型水体应大于1km。
周围建筑物、树木等对风廓线雷达的阵面遮蔽角一般应小于40°,(以天线反射面中心为基准点,反射面为基准平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对《雷达无线电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布日期】2024.07.31
•【分类】征求意见稿
正文
公开征求对《雷达无线电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
稿)》的意见
为提升安全生产、环境感知、防灾减灾、观测探测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雷达的使用需求,加强无线电管理,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保证相关无线电业务的正常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等法规规章,结合我国无线电频率使用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起草了《雷达无线电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拟以部规范性文件适时印发。
现就该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24年8月31日前反馈。
联系人: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
传真:010-68206220
电子邮箱:************************.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3号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邮编:100804),请在信封上注明“《雷达无线电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反馈”。
附件:雷达无线电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