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兵家谋略-课件·PPT
- 格式:ppt
- 大小:6.50 MB
- 文档页数:82
中国兵家谋略一、概述1、释名兵家谋略,又叫“兵法”、“兵策”,就是战略战术。
本书所谈为中国古代的兵家谋略,它来自中国古代的战例和兵书。
研讨这门学问,不仅仅具有军事学上的意义,也应当会给今天的各个行业的工作、尤其是管理专业的教学,带来借鉴和指导。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说:战争“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可见军事行为与政治及其它行为本来就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在军事领域获得的智慧结晶,完全可以供其它领域共享。
2、特点军事领域有三条中外一致、亘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即军令如山、目标单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中国叫“兵不厌诈”)。
所谓军令如山,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就是指在军队里不能有太多的民主和自由。
井冈山时期有一段时间批判所谓毛泽东的“家长制”,事实证明是错误的,是绝对民主化思想在作祟。
有时在军队里特别是在战场上抵制错误的领导、不执行错误的命令,也有害无利的,甚至只会带来灾难;因为许多错误只有在事后好久才会被人们彻底了解,而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
所谓目标单一,就是西方谚语说的不能同时抓两只兔子。
《史记、李斯列传》:“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李斯的意思是政治上的成功和同享天伦之乐,一个男人不能同时得到。
《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兵者,诡道也。
”《军争篇》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
”所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更是基于军队、战场的特殊环境提出的特定原则;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酷,过分的按部就班无异于作茧自缚。
任何兵家谋略都不能违背以上三大原则,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谋略。
3、性质和地位兵家谋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门高级的艺术。
人类天性中就有竞争、胜利的渴想,男性中这种倾向尤其强烈。
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竞争和争胜更上升到争夺的层次、带上了集团行为的性质。
会计2王鑫、左慧兰、张承艳、杨倩、郭泽昕、曾广松(姓氏本书作者简介•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是吴国将领。
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
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3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
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孙子兵法》的地位《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我们对孙子兵法的了解•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盛典”。
•《孙子兵法》是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吴国将军孙武,祖籍齐国乐安。
•“孙子兵法”被称为镇国之宝,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孙武的一生充满机遇、奋斗、艰辛、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