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测量学》第2讲-航摄像片的投影关系与内外方位元素
- 格式:ppt
- 大小:6.50 MB
- 文档页数:59
《摄影测量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摄影测量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摄影测量学是一种通过分析摄影图像来获取地球表面及其物体空间位置、形状和大小等信息的科学技术。
它结合了光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地图制作、资源管理、环境监测和工程建设等领域提供精确的数据。
2. 分类- 地面摄影测量:使用地面上的摄影设备进行的摄影测量,适用于小范围或精细的测量工作。
- 航空摄影测量:利用飞行器(如飞机、无人机)搭载摄影设备进行的摄影测量,适用于大范围的地形测绘。
- 卫星摄影测量:通过卫星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适用于全球或大区域的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
3. 应用领域- 地图制作:制作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城市规划图和专题地图。
- 土地调查:进行土地分类、土地权属界定和土地使用规划。
- 城市规划:辅助城市设计和基础设施规划。
- 环境监测:监测环境变化,如森林覆盖、水资源和污染状况。
- 灾害评估:评估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和损失。
- 军事侦察:获取敌对地区的地理信息。
二、摄影测量学的发展历程1. 早期摄影测量(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照相法,这是摄影技术的起源。
- 1851年,瑞士工程师普雷斯特勒使用摄影方法绘制了第一张地形图。
- 1859年,法国人布洛克发明了立体测图仪,使得通过摄影图像进行三维测量成为可能。
2. 现代摄影测量(20世纪初-20世纪末)- 20世纪初,德国人奥佩尔提出了像片纠正和像片定向的理论,为摄影测量学的理论基础做出了贡献。
- 1930年代,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航空摄影测量开始广泛应用。
- 195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摄影测量数据的处理提供了新的工具。
- 1960年代,数字摄影测量开始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
3. 空间摄影测量(20世纪末-至今)- 1970年代,卫星遥感技术开始应用于摄影测量,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的地理信息。
航摄像片的方位元素
航摄像片的方位元素:确定摄影时摄影中心、像片与地面三者之间相关位置关系的参数。
像片内方位元素:确定摄影物镜后节点与像片之间相互位置关系的参数。
内方位元素(x0,y0,f)可恢复摄影光束
像片外方位元素:确定摄影瞬间像片在地面直角坐标系中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外方位线元素:描述摄影中心在地面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Xs、Ys、Zs)
外方位角元素:描述像片在摄影瞬间的空间姿态
其中外方位线元素容易理解,就是摄影中心在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的位置(XYZ)
而外方位角元素有3个角度,其中两个是用于确定摄影光线SO 的位置,即向飞行方向(航向倾角)、向里面(旁向倾角)的角
度,还有一个角度的是用于确定像片的旋角,就是保证像平面直角坐标和像空间直角坐标的XY轴平行。
根据旋转顺序不同,可有3种外方位角元素:
上述提到的角度中,都是以逆时针方向为正角,除去像片旋角Kv、方位角A的值处于0-360度之间,其他的角度都是小角度,一般都小于3度!
以Y为主轴:常用于解析测图仪
以X为主轴:国外用得比较多
以Z为主轴:常用于单向测图、像片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