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外踝骨折康复护理措施
1. 保持休息和稳定:休息是康复的基础。
在骨折初期,需要保持外踝处的伤口稳定不受压力,避免扭伤。
可以使用石膏、支具或者外固定器来固定伤口,以保持稳定。
2. 提高患肢位置:将患肢抬高,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可以使用枕头或垫子将患脚抬高。
3. 冷敷:在骨折初期,冷敷患处可以缓解肿胀和疼痛。
可以将冰块包裹在毛巾中,轻轻敷在伤口周围10-15分钟,每2-3小时一次。
4. 疼痛管理:对于骨折患者,疼痛是常见的症状。
可以使用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但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
5. 睡眠姿势:睡觉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姿势,避免患肢无意识地受力。
可以使用枕头来支撑患肢,保持舒适的睡眠姿势。
6. 足底按摩和功能锻炼:康复阶段可以进行足底按摩和功能锻炼,有助于恢复肌肉和关节的功能。
可以在床上用手指按摩足底,并进行趾关节的灵活性练习。
7. 康复运动:在伤口愈合后,可以开始进行康复运动。
康复运动可以有助于增强肌肉和韧带的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可以咨询专业的物理治疗师制定适合个人情况的康复运动方案。
8. 饮食调理:保持均衡的饮食有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
骨折时
需要额外的营养,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可以增加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类、鱼类等。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的康复护理措施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制定。
如果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
下肢骨骨折病人健康指导
一、〖心理护理指导〗
1、待病人情绪稳定后耐心的向病人解释,过度的焦虑会破坏心理平衡,影响治疗效果。
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2、多数病人对手术产生恐惧。
应给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应相信主任和主治医生的医术。
让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二、〖健康指导〗
1、术前指导
(1)饮食指导:①骨折后,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给病人讲明饮食应以清淡可口、易消化通便为主。
如新鲜蔬菜、米粥、豆制品。
忌生冷辛辣、油腻、煎炸食品。
可食用大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含磷、钙的食物。
手术当日凌晨开始要禁食禁饮。
②指导病人床上大小便,一般不习惯床上解大小便,手术后不能下床的病人,如果不提前练习,会发生尿谤留。
术前3-5天开始在床上大小便。
①术后饮食教育:全麻和椎管内麻醉的病人,术后6h暂禁食水。
6h后可以先进流质,无恶心呕吐再进半流质。
胃肠功能恢复方可进普食。
可以对部分病人和家属进行营养卫生教育,指导病人饮食原则:消肿利尿,接续筋骨的饮食。
如:牛奶、鸡蛋、排骨汤、瘦肉、海产品。
不能暴食暴饮,要有节制的食用。
②指导下肢功能锻炼:手术一周内,指导病人作踝背伸趾屈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
对膝部按摩,解除肌肉紧张预防膝关节强直。
伤口不再渗血,就可以练仰卧举腿、登空增力、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侧卧外展、床沿屈膝、踝部屈伸等动作。
每个动作练6~16次,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每个动作要作到位,不能应付。
否则会影响下肢功能的恢复。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背景在骨折病人术后恢复期间,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这种并发症可能会导致肺栓塞等严重的健康风险,因此在对受伤病人进行术后护理时,其发生率需要得到严格的控制和注意。
下面将介绍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预防措施活动和锻炼在骨折病人第一天开始,应该经常进行肢体的活动和锻炼,以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早期,这些运动可以是较轻微的活动,如行走和肌肉收缩。
随着病人康复的进展,逐渐增加活动和锻炼的强度和时间。
轮椅或者穿着弹性袜子病人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穿着弹性袜子,以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
穿着医用弹性袜可以有效地降低下肢静脉回流的压力,并且可以帮助加速血液循环。
如果病人不能行走,轮椅也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一般而言,抗凝药物被广泛使用,如肝素等。
肝素具有减少血栓形成及防止其延伸的作用。
识别和常规疗法识别在骨折病人中,静脉血栓症状包括下肢水肿、疼痛和发红。
此外,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心动过速等症状,这些可能表明出现了肺栓塞的现象。
常规疗法如果发生了下肢静脉血栓,一般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机械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凝药物,以帮助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
机械治疗主要是使用低压弹力袜、压力裹绷带等,以增加下肢外周静脉回流。
护理安排为了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护理:1.监测病人的下肢水肿,必要时给予外周静脉压力测量技术进行监测;2.每日检查病人的疼痛、肿胀和温度等症状,及时记录,并咨询医生修改治疗方案;3.提醒和鼓励病人进行翻身、劳逸结合的锻炼,坚持穿着弹性袜或换药等必要的措施;4.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治疗;5.教育和指导病人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特别是病人的家属。
结论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病人的康复和治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发现症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促进康复。
下肢创伤急救护理措施下肢创伤是指在运动、工作、生活中意外受到各种各样的外力作用,导致下肢软组织受到损害或骨折等。
常见的下肢创伤有骨折、扭伤、挫伤等。
这些创伤虽然不是生命威胁,但如果不及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可能导致伤情加剧,影响工作和生活。
下面是关于下肢创伤急救护理措施的一些介绍。
1. 骨折骨折是下肢遭受外伤后最常见的伤情之一。
如果患者出现骨折,应该做如下的急救措施:1.1 确认骨折部位骨折的部位可能包括了腿部、脚部等,必须先确认骨折的具体部位。
1.2 静止患肢骨折后,患者肢体相应的受伤,需要立即静止患肢以防止二次伤害。
1.3 用支架固定肢体用支架固定患者的肢体是很重要的。
铝合金支架是目前运动员折断骨后最常用的固定器。
2. 扭伤扭伤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伤情,特别是在运动过程中。
如果患者出现扭伤,可以采取如下急救措施:2.1 休息放松休息是扭伤后的重要治疗措施。
患者需及时休息,使肌肉放松。
2.2 冰敷扭伤后冰敷是十分有效的缓解方法。
冰能够有效的减缓肿胀的速度和明显减少疼痛感。
2.3 消炎止痛使用消炎药或止痛药会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快速恢复。
3. 挫伤挫伤是肌肉和皮肤受到挤压、刮擦时的一种损伤。
如果患者出现挫伤,可以采取如下急救措施:3.1 清洗伤口用温水冲洗挫伤伤口,以避免出现感染。
3.2 消炎使用消炎药可以减轻创伤引起的疼痛和阻止细菌的感染。
3.3 敷药用敷料覆盖于伤口,减轻疼痛,并可以加速愈合。
总结在生活或工作中,下肢创伤是非常常见的,了解如何急救下肢创伤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户外运动或体育竞技中,意外如骨折、扭伤和挫伤等情况也经常发生。
如果正确地进行急救处理,有助于加快伤口愈合,同时减轻疼痛和避免二次伤害。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下肢骨折是指腿部或脚部的骨骼发生断裂,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损伤。
传统中医在骨折护理中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以下是下肢骨折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1.饮食调理:在骨折康复期间,患者需要维持一种平衡且富含营养的饮食。
传统中医认为,饮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骨骼的生长。
患者应该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肉、鱼类和豆制品,以促进骨折部位的修复。
此外,还应适当增加维生素C、D、钙等对骨骼健康有益的营养素的摄入,如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同时,要避免食用油炸、辛辣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和康复。
2.气血调理:传统中医认为,在骨折康复过程中,气血的循环对于骨骼的修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护理中常采用一些气血调理的方法,如推拿、针灸和中药调理。
推拿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缓解局部的疼痛和肿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的运行,促进骨折的愈合。
中药调理可以通过中药的药性来改善气血的流通,加速骨折的康复。
骨折患者在接受气血调理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法。
3.休息调养:在骨折康复期间,患者需要适当休息来减轻受伤部位的压力和保护骨折部位。
中医护理中强调休息调养的重要性。
传统中医认为,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气血的循环,促进骨折的修复。
患者在休息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的站立。
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4.外治疗法:中医护理中常采用外治疗法来促进骨折的愈合。
传统中医认为,外治疗法可以通过刺激伤口周围的经络和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的流通。
外治疗法包括热敷、熏洗、药膏外敷等。
热敷可以通过热能来促进伤口周围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熏洗可以通过中草药的药性来改善伤口的愈合和康复。
药膏外敷可以通过药膏中的药物成分渗入皮肤,促进骨折的愈合。
在使用外治疗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药物。
5.心理关怀:在骨折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得到心理方面的关怀和支持。
下肢⾻折⾎液循环障碍的相关因素:①⾻折时合并主要动静脉损伤;②⽌⾎带应⽤不合理;③包扎固定过紧;④患肢肿胀严重。
护理措施如下:
(1)对新鲜⾻折⼊院、⼿术、整复、牵引和进⾏⽯膏夹板外固定的病⼈,护理上要进⾏床头交接班,严密观察患肢⾎液循环情况。
(2)由于⾻折后的固定包扎,受伤部位⾎液循环状况常⽆法观察,向肢体远端能间接反映患肢⾎液供应情况,因此视为观察重点。
(3)严密观察肢端有⽆剧烈疼痛,肿胀,⿇⽊感,⽪肤有⽆温度降低,苍⽩或青紫,发⽣以上情况说明肢端⾎液循环障碍,须⽴即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4)肢端甲床充⾎时间延长和胫前,胫后动脉搏动情况改变,是患肢动脉受伤或受压受阻后的临床表现。
考试⼤站收集肢端肿胀,颜⾊青紫则是静回流不畅的症状。
如果动静脉同时受损,由于动脉压⼒⾼,其症状往往迟于静脉受压后的临床表现。
(5)对⾎液循环障碍肢体,应积极对症治疗。
供⾎不⾜者肢体保持于⼼脏⽔平位。
如位置过⾼,会加重缺⾎。
严禁热敷、按摩、理疗。
对于静脉回流不畅的肢体应予以抬⾼。
胫腓骨骨折的护理问题和措施包括: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需要长时间卧床,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要加强下肢的按摩以及肌肉的收缩舒张运动,促进静脉回流,并可考虑使用防栓药物。
预防压疮的形成:胫腓骨骨折容易导致压疮的形成,所以要督促患者勤翻身,多按摩。
定期换干净敷料:按医嘱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清洁,防止细菌感染,保持干燥。
保持个人卫生:处理伤口前后,洗手,使用消毒洗手液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潮湿污染:防止伤口接触水或其他液体防感染。
洗澡或洗手时,用塑料袋或防水绷带包伤口。
不拆除固定装置:骨折需用石膏、矫形器等固定,不要自行拆除或调整。
只有医嘱下才能更换或调整装置。
进行适度的活动和康复训练: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和康复训练,逐步增强活动强度。
避免过度活动给骨折部位增压,延缓康复,甚至导致更大伤害。
均衡饮食和补充营养:注意饮食健康,补充营养,有助于骨折的愈合。
总之,胫腓骨骨折的护理需要细心、耐心和专业性。
请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进行护理,以保证患者的健康和恢复。
下肢骨折护理措施有哪些下肢骨折是人们生活当中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这种骨折不仅会导致患者受到剧烈的疼痛,更会在患者痊愈之前导致患者的正常活动与生活自理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只有针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
那么,你知道应该如何护理下肢骨折患者吗?什么是下肢骨折?下肢骨折是一种由于患者下半身的骨骼、关节等组织在暴力或压迫的作用影响下发生断裂或消失的情况。
作为人们正常活动过程当中的主要承重部分,人们的下肢完好程度对于运动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良好的运动能力则是人们能够正常生活的前提,而下肢骨折的发生则往往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不便,甚至直接降低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
只有在发生了下肢骨折之后及时让患者接受相应的治疗措施,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下肢骨折的治疗方法目前,医学界对于下肢骨折这种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具体的手术措施则是将患者发生骨折部位的身体切开,将患者的骨骼复位并使用钢板进行适当的固定。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并非特别严重的下肢骨折可以通过微创治疗方法来进行经皮钢板、经皮钢针或髓内钉固定,如果患者的骨折没有发生明显移位的话甚至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当然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是比较少的。
而在手术治疗结束之后,随着麻醉药物作用的逐渐消退,下肢骨折患者将逐渐感受到剧烈的疼痛感,这种痛觉严重的情况下会直接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患者病情的康复;此外,由于腿部对于人们正常活动的重要性以及下肢骨折的特殊性,导致了很多的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都需要进行长期的卧床休息,而这对于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都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只有针对下肢骨折患者的疼痛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尽量消除患者在术后所感受到的疼痛感,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活动的能力。
怎样护理下肢骨折患者?1.饮食护理在患者发生下肢骨折之后,饮食方面的正确护理对于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
一方面,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患者钙质的补充,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患者骨骼的修复,还能使患者的骨骼强度得到有效的提升,像是豆腐、牛奶、海带、虾皮、黑芝麻等高钙食品与含有维生素D的鱼肝油、沙丁鱼、鱿鱼等食物就可以有效的为患者补钙;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应当考虑到长时间卧床休养对患者肠胃功能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当中为患者提供清淡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并且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则让患者进行饮食补充,才能更好的帮助下肢骨折患者恢复身体的健康。
介绍对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指导【摘要】目的:介绍对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指导。
方法:对患者下肢骨折(股骨颈、髋骨、胫腓骨、踝部)愈合期及恢复期具体护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结果:下肢骨折患者经功能训练及精心护理均获得满意效果。
结论:正确的功能训练及护理有利于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下肢骨折;护理;指导;功能训练【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58-02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及护理对骨折的愈合,改善和恢复下肢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对患者的康复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股骨颈骨折愈合期:(1)取平卧位,下肢稍外展,两腿间放一软枕,患肢不宜抬高;(2)手术后3~5d即开始卧位做保健操,每日1~2次,趾与踝主动练习,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3)第2周开始协助患者不使股骨旋转与内收的髋的主动屈伸练习,动作轻柔,幅度小,不引起明显疼痛;(4)第3周可增加俯卧位的上肢支撑起上身和双臀,并向后上方抬起双臀的练习,主要增加躯干和髋部的力量:可坐位做主动屈髋、屈膝的练习,不宜床上盘坐、翘二郎腿,或坐位低于90度,以免髋关节外展外旋造成移位,坐床沿时双足踩踏脚凳上。
恢复期:(1)第1个月可增加仰卧位患肢伸直,做髋部主动内收、外展,坐位做股四头肌抗阻、膝关节的屈伸,体质好可做三点式步行、患肢不负重等练习;(2)第2个月增加髋关节各组肌群的主动与抗组练习、坐位与站位的转换练习,逐步增加扶杆双足站立做踝的主动屈、伸、内外翻及缓慢微蹲练习;增加扶杆站立做双下肢交替踏步运动或平衡杆内步行,双腋拐做四点步行,患肢稍微负重;(3)90d左右,可练习健侧使用单腋拐步行,2周后可改为患侧持单腋拐步行;再改健侧持单手拐步行,3周后改患侧持单手拐步行;(4)逐步提高下肢的负重能力、活动耐力直至弃拐。
练习内容:变速行走、跨越障碍、拾取落地物件、上下楼梯、下蹲等,这一过程需要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