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事年表
- 格式:doc
- 大小:343.54 KB
- 文档页数:10
中药发展时间轴
中药发展时间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以下是中药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里程碑事件的时间轴:
- 约10000年前: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观察和利用植物、
动物等自然资源治疗疾病。
- 公元前476年:《黄帝内经》问世,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奠基
之作,其中记载了草药的使用。
- 公元前200-公元前100年:《神农本草经》发布,是中国现
存最早的草药本草书,系统总结了300多种中草药。
-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东汉时期,张仲景创作了《伤寒杂
病论》,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著作,对中药的应用有很大影响。
- 公元1269年:元朝时期,《本草纲目》由李时中编撰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本草学著作之一,收录了1892种中药。
- 公元1578年:明朝时期,李时中的《本草纲目》被修订复
刻成《本草拾遗》,增加了新的植物和虫草。
- 公元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发布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成为对中药品质的法定规范。
- 20世纪50年代:中医药经过现代科学的临床实验和研究,
开始引入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中药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认可和需求增加,中药开始走向国际化,出口到世界各地。
- 21世纪至今: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受到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医学体系之一。
这只是中药发展的一部分关键节点,中药的历史和发展非常丰富复杂,还有许多重要事件和进展未在此列举。
中医大事年表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1100年: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的创作时期,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国医药改革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6年:著名医药丛书《难经》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开始体系化。
公元前133年:著名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编纂完成,系统总结了古代的中草药学知识。
公元前100年:高丽医书《顾氏内经》问世,对中医理论进行了全面概括和系统阐述。
公元前56年:《黄帝内经》通过整理成为《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成为流传最广的中医理论经典。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三国时期,中医理论经过整理体系化的阶段。
公元402年:《伤寒杂病论》问世,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精细分类和总结。
公元530年:《金匮要略》出版,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经验。
公元610年:隋朝时期,中医药成为官方医学,并建立了全国性的医学教育体系。
公元713年:《千金方》问世,成为后世中医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
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时期,中医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形成了宋代医学的特点。
公元1249年:《本草纲目》问世,成为了中医药学的学科分类和药物来源的重要依据。
公元1368年-1644年:明清时期,中医药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大量医学著作问世。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医药受到重视并纳入国家医疗体系。
192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医药学术界的形成和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医药得到国家支持和发展,并开始全面推广中医药服务。
1978年:中国政府重视中医药国际化,积极推动中医药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009年:中医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的地位。
现代: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中医药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并在科研中不断创新发展。
总结:中医大事年表记录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医书的创作到现代中医药的国际化,中医药一直在探索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发展历史节点总结汇报中医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是中国文化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法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以下是中医发展历史的重要节点总结:1. 古代原始阶段(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中医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些古老文明的实践,如夏商周时期的神农之术和黄帝内经的初步形成。
2. 完善与发展阶段(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汉时期,荀子出版了《医经》和《方草》,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许多名医如扁鹊、张仲景等也相继出现。
3. 医学经典阶段(公元220年-公元780年):此时期的中医发展主要集中在经典医书的创作和整理上。
洛阳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以及岐山的《神农本草经》等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经典。
4. 教育与制度化阶段(唐朝、宋朝,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中医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创建了许多医学院校,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考试和医学制度。
唐代的《千金方》和宋代的《医学正传》等医书被广泛流传。
5. 对外传播与融合阶段(元朝、明朝,公元1279年-公元1644年):元朝时期,中医开始传至西方世界,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
明朝时期,中医与藏医、蒙医等民族医学融合,形成了多样且独特的医学体系。
6. 现代阶段(清朝、20世纪):清朝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医草药学的集大成者。
随着西方医学的引进和中国近代历史变革,中医逐渐受到挑战和争议。
但中医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民众中的普及和应用广泛。
7. 现代化与国际化阶段(20世纪至今):中医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中医药的研究、宣传和应用。
同时,中医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药列为重要医学系统之一。
中医发展历史的每一个节点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医学思想和技术的进步。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至今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近代史发展历程
中医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鸦片战争(1839-1842):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状态。
这对中医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对中医的怀疑和质疑,并导致了中西医融合的争议。
洋务运动(1860-1895):在清朝晚期,洋务运动兴起,政府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和医学知识。
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造成冲击,一些学者开始主张中西医结合,以推动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教育改革(20世纪初):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中医教育改革运动。
这些改革致力于提高中医的教育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并建立了许多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机构。
中医现代化运动(20世纪初):一些中医学者开始尝试将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
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疗法,如“证候学说”、“辨证论治”等,为中医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00年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中医的法律保护和支持。
该法规定了中医药的管理、发展和保护等方
面的内容,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总体而言,中医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是在外来文化冲击、内外交融和自我反思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医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努力适应时代需求,保持传统特色,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中国古代医学成就年表时光荏苒,古时中华民族不仅在农业、文化、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有医学领域的杰出表现。
下面将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您呈现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成就。
公元前2737年:神农尝百草相传远古时期的黄帝神农尝百草,是古代医学的开山之作。
他以亲身实践发现和总结了许多草药的功效,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草药治疗经验,为中国古代医学的起点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黄帝内经》问世《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著作,该书由众多医家经过数百年的整理和编写而成。
《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系统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对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250年至公元前197年:扁鹊为世界医学奠基石扁鹊,古代医学领域的杰出人物,是中国医学的奠基者之一。
他发展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被尊称为中医学的祖师。
其所著的《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等医学著作,为世界医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公元前56年至公元前32年:华佗开创外科治疗华佗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将外科医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华佗的外科手术技术独步全球,他以无痛手术、精湛的缝合术和独创的麻醉技术闻名于世。
他的临床经验总结和医学著作《青囊经》等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元282年至公元285年:葛洪“肾脏论”葛洪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学者,他在医学理论研究上有着显著的贡献。
他提出了“肾藏精气、主水道”的概念,对肾脏的功能和疾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世中医治疗肾脏疾病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公元明朝初年:李时中创立四诊法李时中是明朝时期的医学家,他对古代医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李时中提出并完善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听取病人的声音、询问病情和脉搏等进行诊断,将医学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明代晚期:《本草纲目》问世《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由明代医学家李时中所著。
该书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的草药分类、应用和功效,被誉为中草药的百科全书。
中医医史年表
1. 远古时代:中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黄帝、炎帝时期,此时出现了最早的医疗活动和医药知识。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出现了《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对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进行了阐述。
3. 秦汉时期: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得到积累,出现了《难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张仲景等名医为中医临床学奠定了基础。
4. 隋唐时期:中医教育和传承体系得到完善,官方设立了太医署等机构,孙思邈的《千金方》等著作对中医药学进行了系统总结。
5. 宋元时期:中医学术流派纷呈,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各自创立了新的学说,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6. 明清时期:中医学术体系趋于成熟,出现了《本草纲目》等集大成的著作,温病学派兴起,为中医应对传染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7. 近现代:中医在与西医的交流与碰撞中,逐渐走向现代化。
国家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在临床、科研、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医药发展大事记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中医药在保护人民健康、治疗疾病、推动医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中医药发展的一些重要大事记。
1. 公元前2600年左右:《黄帝内经》问世。
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系统阐述了中医药基本理论和诊治方法。
2. 公元前1046年:《神农本草经》问世。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记载了数百种草药的性能和功效。
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均田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草药资源得到广泛利用,同时加强了医药学科的研究。
4. 公元前1世纪:张仲景创作《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药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本书总结了数百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成为后来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基础。
5. 公元3世纪:华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著名医家之一,他对外科手术和针灸疗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6. 公元5世纪:道教养生学派兴起,强调保持身心平衡、预防疾病,开创了中医药理论中的养生学派。
7. 公元13世纪: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四气调神”的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维护健康的重要性。
8. 公元16世纪:李时中编写《千金方》,总结了前人的治疗经验和草药应用方法,并开创了中医药方剂学的研究。
9. 1929年:中医药科班制度正式设立,标志着中医药专业教育的体系化和正规化。
1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11. 1956年: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確立。
通过编写《中医药理论演绎》一书,系统总结了中医药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
12. 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中医药的现代化建设。
制定了中医药事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13. 2004年:中医药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14. 2005年:国家卫生部设立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奖”,以表彰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
中医历史上的重大医疗事件都有哪些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医疗事件,它们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无疑是一次影响巨大的医疗事件。
当时,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卫生条件极差,导致伤寒病大肆传播。
据史书记载,许多地方“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张仲景目睹这一惨状,潜心研究,著成了《伤寒杂病论》。
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之作。
张仲景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为治疗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另一个重大医疗事件是“天花的防治”。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在古代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防治天花的方法。
早在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被认为是免疫思想的萌芽。
到了明代,我国发明了人痘接种术,即用天花患者的痘痂或痘浆接种到健康人的鼻腔内,使其产生抗体,从而预防天花。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免疫方法,比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术早了数百年。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推广,有效地控制了天花的传播,为人类战胜天花做出了重要贡献。
“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也是中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 世纪60 年代,疟疾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受中医古籍的启发,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高效、低毒的抗疟作用,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的发现,不仅为疟疾患者带来了福音,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医的价值。
还有“中医在瘟疫防控中的作用”。
在历史上,每当瘟疫爆发,中医总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明清时期的瘟疫流行期间,吴又可撰写了《温疫论》,提出了“戾气”学说,对瘟疫的病因、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5000年中医清晰解读!中医的历...
5000年中医清晰解读!
中医的历史有5000多年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
按照时间顺序中国古代名医:
第一,炎帝(神农氏)公元前3245--3080!《神农本草经》~药祖第二,黄帝(公元前2717--2599)《黄帝内经》~医之始祖
第三,扁鹊(公元前407--310)《扁鹊内经》《难经》~脉学鼻祖第四,华佗(公元145--208)《青囊经》~外科鼻祖
第五,张仲景(公元150--219)《伤寒杂病论》~医圣
第六,王叔和(公元201--280)《脉经》!同时把《伤寒杂病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养生鼻祖
第七,皇甫谧(公元215--282)《针灸甲乙经》~针灸鼻祖
第八,葛洪(公元283--363)《抱朴子》~道医鼻祖
第九,孙思邈(公元541--682)《千金方》~药王
第十,钱乙(公元1032--1113)《小儿药证直诀》~儿科鼻祖第十一,宋慈(公元1186--1249)《洗冤集录》~法医鼻祖
第十二,朱丹溪(公元1231--1351)《丹溪心法》~滋阴派鼻祖第十三,李时珍(公元1518--1593)《本草纲目》~药圣
第十四,叶天士(公元1667--1746)《温热论》~温病学奠基人第十五,吴鞠通(公元1758--1836)《温病条辨》~温病学家。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年表古代中国传统医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千百年间对健康与疾病的认知与探索。
以下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年表,将带您回顾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
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BC)-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它记录了黄帝与医仙对话的经典问题,涉及了医学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BC)- 针灸疗法:古代医生开始运用针灸疗法治疗疾病。
《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针灸的记载。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BC-公元220年)-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创作的古代医学经典,系统总结了辨病与治疗的重要原则,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方剂研究:药方和草药配方的研究开始兴起,医生们通过试验和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并且形成了多种方剂。
5.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 医学院校:唐朝时期建立了中国的第一所医学院校——太医局,致力于培养专业医生,扩大医学知识的传播。
6.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 《本草纲目》:李时中在明朝时期编纂的草药学著作,它系统地记录了大量草药的功效、用法与剂量。
7. 近代医学影响的涌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医传入:近代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不少传统医师开始接受西方医学知识,西医与中医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也逐渐展开。
8. 中医药现代化(20世纪中叶至今)- 中药研究与应用:现代科技的发展在中药研究与应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中药的药理机制被揭示,中药疗效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
9. 传统医学保护与继承(21世纪)- 国家政策支持:中国政府意识到传统医学的宝贵价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保护、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医学。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医学史年表公元前约前4000年在龙山文化晚期,中国人已会酿酒。
前1700年相传伊尹创制汤液。
陶器的发明,为汤液的创制提供了物质保证。
前1600年甲骨文中记载人体解剖部位名称和各部疾病,尤以龋齿为较早的疾病记录。
《尚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反映殷商时代已知药物对人体的作用。
商都设有下水道。
中国人民已知讲究住宅、身体、饮食卫生,并应用石器、骨器、青铜等制作卫生和医疗用具。
前1121年中国已知利用微生物和酶加工食品的技术。
前1100年西周时已确立了一整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置医师,掌医之政令;又分医学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等,为医学分科之始。
当时政府机关已设官员掌管藏冰,变火,以救时疾。
《周礼》载:“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
《礼记》载:“盂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当时已认识四季多发病以及四时气侯异常变化能引起的疾病流行。
前656年晋·骊姬以“堇”(乌头)作为毒药使用。
前585年晋·韩献子谓:“居土薄水浅之地,有沉溺(湿疾)重膇(足肿)之疾”。
前581年中国已广泛应用针灸疗法。
前556年《左传》襄公17年有“国人逐瘈狗(疯狗)”的记载。
前549年晋·然明论程郑有惑疾(惑疾为精神病中之幻想)。
前541年秦·医和侣:阴、阳、风、雨、晦、明六淫致病学说。
前522年此时有疥和痁(久疟)病之记载。
前500年公元前五世纪,医学家秦越人(扁鹊)诊病已用望、问、闻、切的诊断法,尤长切脉诊断。
并曾用针灸、按摩、汤药等综合治疗,创救尸厥(休克)获愈。
有关于用毒酒进行外科手术麻醉之记载。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简帛医书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导引图》、《却谷食气》等十余种,约成书于这一时期。
已有汤、散、丸、药酒等剂型。
《五十二病方》强调预防破伤风,对腹股沟疝的治疗已创用疝带和疝罩,并已有原始的手术修补。
中医药发展史1.传统医学初期(上古时期-秦汉时期)据文献记载,中医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800年的上古时期。
当时的医学实践主要依赖于观察天文、自然规律和生活实践经验,组成了古代的医术体系。
《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典籍产生并推动了中医的发展。
2.脏腑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脏腑经络学说逐渐形成。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有张仲景,他撰写了中国最早的著名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
此外,经络学说以《奇恒经》为代表,也逐渐形成。
3.中医药学派的兴起(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医药学派逐渐兴起,形成了多个医学派别。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有孙思邈、李时中、朱震亨等。
他们的医学著作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经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经方体系逐渐形成并发展。
这个体系以中药方剂为基础,通过研究和总结经验方剂的配伍和应用规律,形成了治疗各种疾病的医学体系。
《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等医学著作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5.现代中医药发展(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药逐渐得到国际重视。
为了保护和推广中医药,中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大学。
同时,中医药的研究也开始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如药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总的来说,中医药发展的历程是漫长而辉煌的。
它不仅在中国扎根深厚,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药将传统的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医药在未来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中医药发展大事记(三)年份人物/主持事项1644傅仁宇《审视瑶函》成就记载眼科病证108证,308余方剂,附有插图,又称为《眼科大全》。
1665祁坤《外科大成》成就记有外科辨证论治要点与常用方剂。
1669柯琴《伤寒来苏集》成就《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合编本。
1670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成就使《内经》的不少疑难问题得到阐明。
1682汪昂《医方集解》成就一本应用较广的方书。
1687赵献可《医贯》成就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提倡温补疗法。
李用粹《证治汇补》成就收集了内科杂病的各家论述和经验,共载80余种病症的辨证论治。
1694汪昂《本草备要》成就介绍药性专书,书中已明确地指出吸烟的祸害。
《汤头歌诀》成就中医方剂学重要入门书。
张璐《张氏医通》成就医学丛书,记载古今各科医学知识,还介绍了接种人痘方法。
1695夏鼎《幼科铁镜》成就对儿科的推拿疗法颇为重视,阐述了作者本人的经验与见解;对于指纹望诊及惊病的各种病证也提出不同的看法。
1697王宏翰《古今医史》成就有关医学史论述。
1723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成就受命于清政府编辑的大型类书,内有《医部全录》520卷。
1729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成就对《金匮要略》进行校正、注释和阐述,说理清楚。
《伤寒贯珠集》成就将《伤寒论》原条文作适当的连贯与再分类。
1732程锺龄《医学心悟》成就综合性医书,在医学入门书中很有影响。
其中也谈及医德的具体要求。
1740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成就根据家传四代外科经验撰成。
1742吴谦《医宗金鉴》成就受命于清政府修纂之医学丛书。
流传颇广,为学习中医的重要读本。
介绍了人痘接种方法,并绘制多类骨伤治疗的用具图。
1746叶天士《温热论》成就有关温热病理论与经验总结。
《临证指南医案》成就医案专辑。
1750陈复正《幼幼集成》成就根据前人的儿科论述,结合作者本人40余年经验与体会写成。
1757张宗良《喉科指掌》成就喉科专著。
吴仪洛《本草从新》成就对于鉴别药品真伪,药物性味与加工炮制方法均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