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上册:《柯尔文手势》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2
柯尔文手势教案教案标题:柯尔文手势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柯尔文手势的定义和作用。
2. 能够掌握柯尔文手势的基本动作。
3. 能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柯尔文手势。
教学步骤:导入:引入柯尔文手势的背景和定义,向学生解释柯尔文手势的作用,例如提高交流效率、帮助理解别人的意思等。
教学内容:1. 学习柯尔文手势的基本动作:a. 分别介绍常见的柯尔文手势,如“加油”、“谢谢”、“你好”等。
通过口头解释和示范展示手势的动作。
b. 让学生跟随示范逐步学习手势的动作,并加以练习。
c.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辅助材料,再次强化学生对不同手势的理解和识别。
2. 角色扮演练习: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两个人扮演情景中的“发言人”和“观众”。
b. 设计不同的情景,如购物对话、旅行问路等,要求“发言人”运用柯尔文手势与“观众”进行交流。
c. 每轮练习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手势表达是否清楚明确,鼓励并给予改进意见。
拓展活动:1. 创作自己的柯尔文手势: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创造新的手势,并接受其他同学的理解和反馈。
2. 利用柯尔文手势进行交际游戏:设计多个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用手势进行交流和表达,增强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柯尔文手势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的价值。
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练习和交际游戏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在运用柯尔文手势方面的学习成果。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柯尔文手势,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和对他人的理解程度。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870年优翰·柯尔文首创的,所以称之为“柯尔文手势”。
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
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
教学方法识谱教学中,并不一味地强调这个音符应该唱多高,那个音符应该唱多低,而是恰当地运用柯尔文手势。
由于音符的不同所用的手势也就不同,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可使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联想,将学生觉得难捉摸的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视觉化,形象。
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学着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学唱简单的音阶;新歌教学时让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很感兴趣,于是对识谱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地减弱了,并且音准的准确性就大大的提高了。
内心听觉训练教师不出声歌唱,仅仅用手势表示出一个个短小的乐汇片段,要求学生唱出它们的音高,做内心听觉的训练。
例如,老师用手势做出:s l s m,l dˊl m,m dˊs l让学生边看边记但是不准唱出声音,当老师每做完一组之后,再让学生唱出这一片段,练习时教师可以哼唱出各片段第一个音的音高,然后让学生边看老师手势边唱,或自己做手势唱,如果学生音准教好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唱。
长期训练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培养学生的音准。
音乐记忆训练教师还可以利用手势的配合,与学生做即兴的卡农(轮唱)练习:教师即兴地慢唱旋律,并伴随着手势,学生在教师歌唱两拍后模仿,做二声部卡农,锻炼音乐记忆。
二声部训练使用手势进行二声部训练。
教师用两只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音高,调整音准、训练听觉,使学生学会互相倾听、配合。
或者是选择学生二声部歌唱中困难的片断单独进行练习。
练习时不看谱、不使用钢琴,只是按照教师的手势歌唱。
音阶调式转换训练利用手势辅助,做同主音的音阶调式转换,这是熟悉音阶调式、在首调唱名中进行转调练习的很好方法。
柯尔文手势教案柯尔文手势教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方法引言:在教育领域,教师们一直在寻找新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柯尔文手势教案就是其中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手势和身体语言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柯尔文手势教案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并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柯尔文手势教案的基本原理柯尔文手势教案是以美国教育家柯尔文·莱恩为名的教学方法。
它基于一个简单而重要的观点:人类的大脑对于视觉刺激的处理速度远远快于语言刺激。
通过使用手势和身体语言,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二、柯尔文手势教案的实施方法1. 简单明了的手势柯尔文手势教案的手势动作应该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例如,当教师要表达“加法”时,可以用两只手指相互靠拢;当教师要表达“减法”时,可以用一只手指向下移动。
这样的手势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算的概念。
2. 融入课堂教学柯尔文手势教案不仅仅是一种单独的教学方法,更应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讲解新知识时使用手势,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进行复习时使用手势,帮助学生回忆知识点。
通过不同的手势动作,教师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柯尔文手势教案的应用1. 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柯尔文手势教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运算符号和概念。
例如,当教师讲解“乘法”时,可以用手势表示“叠加”的动作;当教师讲解“除法”时,可以用手势表示“分割”的动作。
这样的手势动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算的本质。
2.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在语言教学中,柯尔文手势教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生词和句型。
教师可以用手势表示不同的词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还可以用手势表示不同的语法结构,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规则。
通过手势的辅助,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语言知识。
3. 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在科学教学中,柯尔文手势教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第一单元柯尔文手势(教案)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一、微课课题《科尔文手势》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学习掌握感受柯尔文手势,能准确的运用该手势表现音阶do re mi fa sol la ti do,提高其内心听觉,培养音准。
2、通过聆听、观看、体验,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柯尔文手势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感受力。
3、通过学习柯尔文手势动作,引导学生观察手势正确掌握音准,培养音乐兴趣,激发音乐情感。
三、教学重点学习柯尔文手势并模唱七个音符唱名四、教学难点熟练运用柯尔文手势Do-高音Do,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难点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掌握音高及音准。
五、教学方法音像结合画面感知、体态律动、柯达伊教学法、感受体验法、视频互动、学习法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音乐视频营造舞台音乐氛围,拉进学生与老师与课堂之间的距离。
思考:在律动音乐中出现了哪些音符?她们是谁?2、介绍七个基本音级1 2 3 4 5 6 7唱名: do re mi fa sol la ti思考他们的音高是一样的吗?(二)新课教学1、爬楼梯感受音的高低通过律动及五线谱观察,观看图片,用双手模仿爬楼梯,并哼唱音阶音名。
音级之间像爬楼梯一样,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音的高低。
思考:过程中从do往上到高音do我们叫做上行音阶、那么往下的呢,叫什么?下行音阶2、介绍《柯尔文手势》刚才在楼梯上面出现的手势叫柯尔文手势,在我们身体前方有不同的高度,用来表示音阶中各音的高低。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借助7种不同手势和高低位置来代表7个不同音级的唱名,由19世纪70年代由约翰柯尔文首创,所以被称之为“柯尔文手势”。
3、学习科尔文手势动作及注意要点Do:是拳头,腰前放Re:是滑梯,腹前斜Mi:是平台,胸前放Fa:是倒立,顶呱呱Sol:是小门,颈前放La :是小手,耳旁拉Ti :是头侧,指天空Do’:是头顶,高音do’结合我们的口诀,会记忆的更快更准确。
2024年课件《柯尔文手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柯尔文手势》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选自教材第十章第三节,主要包括柯尔音程的概念、手势表示方法以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柯尔音程的概念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
2. 学会使用柯尔文手势进行音程的识别与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柯尔音程的识别与手势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柯尔文手势进行音程的表达,以及在实际音乐作品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柯尔文手势图。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钢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尝试用柯尔文手势表达音乐中的音程关系。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柯尔音程的概念、手势表示方法以及在实际音乐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例题1:C大调音阶中,找出所有的纯一度、纯四度、纯五度音程,并用柯尔文手势表示。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随堂练习,互相用柯尔文手势表达音程,教师进行指导。
5. 应用拓展(10分钟)将柯尔文手势应用于实际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程在音乐中的表现力。
六、板书设计1. 柯尔音程概念及手势表示方法。
2. 例题解析。
3. 课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用柯尔文手势表示C大调音阶中的所有纯一度、纯四度、纯五度音程。
b) 柯尔文手势在实际音乐作品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2. 答案:a) 纯一度:双手合十;纯四度:左手中指与右手食指相触;纯五度:左手中指与右手拇指相触。
b) 学生需自行查找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柯尔音程的概念及手势表示方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柯尔音程在其他调性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柯尔文手势进行多声部音乐的表现。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柯尔音程的概念及手势表示方法的掌握。
柯尔文手势教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五章节,主要内容是学习柯尔文手势。
柯尔文手势是西方音乐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工具,通过手势来表示音的高低,有助于学生对音高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柯尔文手势的基本动作和组合,并通过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柯尔文手势进行音高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柯尔文手势,知道其基本动作和组合。
2. 培养学生通过柯尔文手势进行音高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柯尔文手势的基本动作和组合的学习。
难点:柯尔文手势的熟练运用和与音高的对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音响、乐谱、柯尔文手势图示。
学具:学生音乐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音的高低,让学生感知柯尔文手势的应用。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PPT和柯尔文手势图示,讲解柯尔文手势的基本动作和组合,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音高的表示方法。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简单的乐谱,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演示,讲解乐谱中的音高关系。
4. 随堂练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柯尔文手势,巩固所学的知识。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柯尔文手势的组合练习,相互评价,提高运用能力。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练习柯尔文手势,并尝试用柯尔文手势分析乐谱中的音高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柯尔文手势基本动作和组合。
七、作业设计答案:以教材为例,给出对应的柯尔文手势。
2.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乐谱,用柯尔文手势表示音高关系。
答案:以教材为例,给出对应的柯尔文手势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柯尔文手势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实践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柯尔文手势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能力;也可以结合其他音乐教学方法,如音阶练习、合唱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柯尔文手势。
《柯尔文手势》课件0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音乐教育中的柯尔文手势。
教学内容基于教材第3章第2节“音高与音程的感觉训练”,详细内容涉及柯尔文手势的基本概念、手势动作与音高的对应关系,以及通过柯尔文手势进行音程辨识和演唱。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柯尔文手势的基本概念及其在音乐学习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柯尔文手势进行音高的辨识和演唱,提高音准感知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柯尔文手势进行简单的音程演唱和辨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柯尔文手势与音高的对应关系,以及其在实际演唱中的应用。
难点:音程辨识和演唱,尤其是对复杂音程的感知与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柯尔文手势图、教学PPT。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柯尔文手势图、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奏一段简单的旋律,邀请学生用手势表示旋律的音高变化。
2. 理论讲解(10分钟)介绍柯尔文手势的基本概念,讲解手势与音高的对应关系。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C大调为例,演示如何使用柯尔文手势辨识和演唱音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音程,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演唱和辨识。
5. 应用实践(10分钟)教师演奏一段旋律,学生用手势表示音高,并尝试演唱。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1. 柯尔文手势图2. 音程演唱示例3. 学生练习反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旋律演唱:CDEFGABC。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需要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特别是音程辨识和演唱的准确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尝试使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更多旋律的演唱,提高音乐素养。
同时,教师可推荐相关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欣赏和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例题讲解中的音程辨识和演唱2. 随堂练习的分组实践3.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答案一、例题讲解中的音程辨识和演唱1. 确保学生掌握音程的概念,了解音程是由两个音高组成的。
柯尔文手势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节《柯尔文手势》。
本节课主要介绍柯尔文手势的基本概念、七种手势及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柯尔文手势,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柯尔文手势的基本概念和七种手势。
2. 培养学生运用柯尔文手势准确演唱歌曲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柯尔文手势的基本概念和七种手势。
难点:运用柯尔文手势准确演唱歌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歌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如何演唱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柯尔文手势。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详细讲解柯尔文手势的基本概念、七种手势及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同时,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手势,感受手势与音乐的结合。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首简单的歌曲,运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演唱。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手势的正确与否,以及手势与歌曲的契合度。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首歌曲,运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演唱。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手势错误,并对演唱情况进行评价。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包括柯尔文手势的基本概念、七种手势及其应用。
通过板书,使学生对柯尔文手势有更直观的认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柯尔文手势演唱一首歌曲。
2. 作业要求:准确掌握柯尔文手势,演唱歌曲时手势与歌曲相符。
3.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评价,给出改进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节《柯尔文手势》。
教学内容主要涵盖柯尔文手势的基本概念、七种手势及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的高低柯尔文手势》教学设计(知识课)一、作品分析通过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各种声音,如大钟与碰铃、大鼓与小鼓、老人与年轻人、动物的叫声以及其他各种乐器声音的对比,使学生感受音的高低。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柯尔文首创的,所以称之为“柯尔文手势”。
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
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声音的高低,培养学生听辨声音高低和音色的特点。
2. 能够准确运用柯尔文手势认识七个音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能基本分辨日常生活及音乐中声音的高低和音色。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记忆柯尔文手势,认识七个音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教师启发通过两位同学的身高对比,让学生懂得我们这里的高低比较是用眼睛,通过观察来完成的。
2.教师讲解:其实声音也有高、低之分,我们可以用耳朵通过听辨,分辨出声音的高低。
(二)音乐小活动1. 初步感受音的高低(1)教师分别播放牛和羊、老虎和猫的声音。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比较它们谁的声音高,谁的声音低?(2)请学生分别模仿这两组声音。
(3)请学生试着列举出几组动物声音高低对比的例子,并模仿出来。
2. 在乐器的音响中感受音的高低教师语:动物的叫声有高低,我们音乐王国中乐器的声音也有高低之分。
例如:(1)大号和小号教师要求:学生聆听并判断两种乐器音的高低,用声音模仿。
(2)大提琴和小提琴教师要求:学生聆听并判断两种乐器音的高低,用声音模仿。
3. 建立音的高低概念(1)教师分别用钢琴弹奏高音区、低音区各一个音。
教师聆听要求:请学生说一说这两个音有什么不同?(2)教师总结:我们把听起来比较尖细、轻巧的音叫做高音。
听起来比较粗重的音叫做低音。
(三)认识柯尔文手势(1)分步认识柯尔文手势教师语言:请你看这个手势,这个手势代表着do这个音,依次介绍。
《知识柯尔文手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柯尔文手势的基本观点和手势动作规律。
2. 掌握柯尔文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
3. 通过手势动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并掌握柯尔文手势的基本动作和规律。
2. 难点:通过手势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音乐情感,提高声乐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手势图片和相关音乐素材。
2. 准备白板或黑板以及相应的手绘板。
3. 准备学生用的音乐教材和乐器。
4. 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室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单的音乐欣赏或者歌唱,让学生感受柯尔文手势的含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础乐理知识:教师向学生介绍柯尔文手势的基本观点和手势动作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音高和调式。
3. 示范与模仿:教师亲自示范柯尔文手势的动作,并邀请学生模仿。
通过再三练习,让学生逐渐掌握手势动作。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柯尔文手势的练习。
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设立一个指导员,帮助学生们互相学习和纠正错误。
5. 游戏环节:设计一些与柯尔文手势相关的游戏,例如“听音寻手”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稳固知识。
6. 表演展示:在课程结束前,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柯尔文手势,或者以小组形式表演一段简单的歌曲配合手势。
7. 反馈与评判: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判,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同时,鼓励学生互相评判,取长补短。
8.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柯尔文手势运用到其他音乐课程中,如视唱练耳、乐器演奏等。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柯尔文手势的基本动作,通过手势与音乐的结合,增强学生对音高观点的理解。
2. 学生能够通过柯尔文手势的练习,提高声乐节奏感和协调性。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音乐表达自我,增强自大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熟练掌握柯尔文手势的基本动作,通过手势与音乐的结合,增强学生对音高观点的理解。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870年优翰·柯尔文首创的,所以称之为“柯尔文手势”。
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
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
教学方法
识谱教学中,并不一味地强调这个音符应该唱多高,那个音符应该唱多低,而是恰当地运用柯尔文手势。
由于音符的不同所用的手势也就不同,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可使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联想,将学生觉得难捉摸的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视觉化,形象。
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学着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学唱简单的音阶;新歌教学时让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很感兴趣,于是对识谱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地减弱了,并且音准的准确性就大大的提高了。
内心听觉训练
教师不出声歌唱,仅仅用手势表示出一个个短小的乐汇片段,要求学生唱出它们的音高,做内心听觉的训练。
例如,老师用手势做出:s l s m,l dˊl m,m dˊs l让学生边看边记但是不准唱出声音,当老师每做完一组之后,再让学生唱出这一片段,练习时教师可以哼唱出各片段第一个音的音高,然后让学生边看老师手势边唱,或自己做手势唱,如果学生音准教好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唱。
长期训练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培养学生的音准。
音乐记忆训练
教师还可以利用手势的配合,与学生做即兴的卡农(轮唱)练习:教师即兴地慢唱旋律,并伴随着手势,学生在教师歌唱两拍后模仿,做二声部卡农,锻炼音乐记忆。
二声部训练
使用手势进行二声部训练。
教师用两只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音高,调整音准、训练听觉,使学生学会互相倾听、配合。
或者是选择学生二声部歌唱中困难的片断单独进行练习。
练习时不看谱、不使用钢琴,只是按照教师的手势歌唱。
音阶调式转换训练
利用手势辅助,做同主音的音阶调式转换,这是熟悉音阶调式、在首调唱名中进行转调练习的很好方
法。
柯尔文手势是具有线谱音位和简谱形象的“图谱”,是“具有音高的指挥动作”,是“音乐的体操、不花钱的乐器”,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和学都变得具体基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