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考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9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种气体不是温室气体?()A 二氧化碳B 甲烷C 氧气D 一氧化二氮2、以下哪种环境问题主要是由酸雨引起的?()A 土壤酸化B 臭氧层破坏C 水体富营养化D 沙尘暴3、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A 经济发展B 环境保护C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D 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4、以下哪种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A 煤炭B 石油C 天然气D 太阳能5、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是()A 相互依存B 相互独立C 生产者依赖消费者和分解者D 消费者依赖生产者和分解者6、以下哪种污染物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A 二氧化碳B 二氧化硫C 汞D 氧气7、以下哪种措施不属于水污染治理的方法?()A 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B 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C 禁止工业废水排放D 增加河流的流量8、以下哪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A 牛B 狼C 蘑菇D 草9、以下哪种环境标准是为了保障人体健康而制定的?()A 环境质量标准B 污染物排放标准C 环境基础标准D 环保仪器设备标准10、以下哪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高?()A 热带雨林B 草原C 荒漠D 农田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环境科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_____之间的相互关系。
2、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_____和交通运输。
3、水的自净作用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_____。
4、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_____状态。
5、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填埋、焚烧和_____。
6、噪音的度量单位是_____。
7、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_____和农药污染。
8、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_____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9、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包括准备阶段、_____和报告书编制阶段。
10、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_____的产生。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4、TOC 总有机碳5、TOD 总需氧量10、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12、酸沉降四、问答题(共35分)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环境科学导论答案科⽬:环境科学导论⼀、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环境科学:是⼀门研究⼈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关系,寻求⼈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法的科学。
2、⾷物链:⽣态系统内不同⽣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环套⼀环似链条式的关系。
3、⽔资源:指⼀切⽤于⽣产和⽣活的地⾯⽔、地下⽔和⼟壤⽔。
4、⽔环境容量:⼀定⽔体所容纳污染物的最⼤负荷被称之为⽔环境容量。
5、固体废物处置(最终处置):将⽆法回收利⽤且不打算回收的固体废物长期地保留在环境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解决固体废物最终归宿的⼿段。
6、⼟壤:是地球陆地表⾯具有⼀定肥⼒,能够⽣长绿⾊植物的疏松表层。
7、⼟壤的净化作⽤:是指在⾃然因素作⽤下,通过⼟壤⾃⾝的作⽤,使污染物在⼟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8、热污染:是指⼯业⽣产和现代⽣活中排除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9、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的影响进⾏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10、电磁辐射:是⼀种物理现象,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到空间的现象”。
⼆、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将答案写在下表中)三、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计10分)1、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类和环境”这对⽭盾之间的关系)。
2、⼤⽓的组成包括(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
⼤⽓中的O2、N2和氩⽓是属于(恒定组分),CO2和H2O是属于(可变组分)。
3、⽔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业污染)、农业污染和(⽣活污染)。
4、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原⽣环境问题)和次⽣环境问题,其中次⽣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态环境破坏)。
其中地震、海啸、⼲旱、洪涝、⾍灾是属于(原⽣环境问题)。
四、简答题(共7题,每题5分,共计35分)1、环境的功能有哪些?1)为⼈类⽣存提供所需要的资源2)调节功能3)服务功能4)⽂化功能2、环境科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有哪些?1)了解⼈类与⾃然环境的发展演化规律;2)研究⼈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3)探索在⼈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环境的全球性变化;4)开发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与制定环境管理法规。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一、环境学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类活动干预或改造的自然界,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社会环境则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如城市、乡村、工厂、交通等。
2、环境的分类有哪些?(1)按照环境的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按照环境的要素,可以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3)按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环境;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
3、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什么?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同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如过度消耗能源、过度开垦土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这些都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它们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如碳循环、氮循环等;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传递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理、化学和行为等方式传递信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环境科学导论》习题测验闭卷考试,请在45分钟内完成下列问题的回答。
姓名:填空题]*1.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单选题]*酸雨全球温室效应海啸正确答案)骨痛病2.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单选题]*核能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能正确答案)3.噪声污染的特点,不包括:单选题]*主观性局部性和多发性不积累、不持久危害较小正确答案)4.一般城市污水处理厂分一、二、三级处理,其中三级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单选题]*去除有机物去除无机物去除颗粒物去除氮、磷正确答案)5.在自然界中,被污染水体的自净作用主要取决于水体的:革选题]*BODCODDO正确答案)TOD6.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不包括:革选题]*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经济化正确答案)7.从声源上降低噪声的措施是:单选题]*环境保护目标防护选用低噪声设备正确答案)将噪声置于地下调整声源与敏感目标的距离8.按物理性质分类,水体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该三类的是:单选题]*I悬浮物胶体污染物固体污染物正确答案)溶解性污染物9.能源的利用中,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是:革选题]*天然气I氢能正确答案)核能生物能10.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革选题]*就地保护正确答案)迁地保护离体保护收集基因资源11.在一条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能量有多少流入到第五营养级?单选题]* 1/101/1正确答案)1/11/1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革选题]*盐度是指10g海水中所含NaCl的量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是35%四大洋中北冰洋的盐度最低正确答案)海水盐度高低主要受水温影响13.下列不属于木制家具生产项目中的固体废弃物的是:革选题]*刨花废乳胶废聚酯漆纤维板正确答案)14.肉食动物不可能是一条食物链中的第几营养级?革选题]*第五第二正确答案)第三第四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革选题]*赤道处地心引力最小,两极处地心引力最大正确答案)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是第一环境问题地球大气层结构从低到高分别由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中间层和散逸层构成在水稻一鼠一蛇一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属于第三营养级16.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革选题]*地壳和地幔合称岩石圈地壳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正确答案)软流层是液体的外核的物质状态为固态17.柱浓度法的单位为()正常大气中臭氧的柱浓度约为()革选题]*多普森;3D.U.多布森;3D.U. 正确答案)多布森;3DU.多普森;3DU.18.一般认为,(分贝是人类正常的环境声音,高于这个值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危害。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引言:环境学是一门研究与环境有关的各种问题的学科,涵盖了生态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对环境学导论的复习,我们可以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环境学导论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复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1. 什么是环境学?它涉及哪些学科?环境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涉及生态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2. 什么是生态学?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研究对象包括群落、生态系统和生态圈等。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物种组成、群落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3. 什么是环境污染?有哪些常见的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使得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
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包括大气污染物(例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体污染物(例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例如农药、化肥)等。
4.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为什么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学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后代能够满足其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学至关重要,因为环境学的目标就是研究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什么是生态足迹?它如何评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生态足迹是用来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所需的资源及其提供的服务的总体需求量的指标。
通过评估人类的生态足迹,可以判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进而评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6.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生物多样性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提供许多生态系统服务,如提供食物、清洁空气和水、调节气候等。
7. 请简要介绍一下常见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题(一)1.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答: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期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充分认知二者之间的坐用与反作用,掌握发展规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的演化。
2.什么叫环境问题?答:(一)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使自然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问题。
3.何谓全球环境问题?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答:(一)即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二)有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植被破坏—物种灭绝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等。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各有哪些特点?答:发达国家:1、环境质量已有明显改善2、部分环境问题未解决,新环境问题又产生。
发展中国家:1、生态环境破坏,有环境卫生和大城市污染2、先污染后治理。
5.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答:(一)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生态功能弱2、草原退化难以根本改变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4、水旱灾日益严重5、水资源短缺(二)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严重2、水污染严重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4、工业固体废物增加。
6.解决化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答:1、控制人口2、发展经济实力,长期付出巨大财力物力治理3、科学进步发展,用科技解决环境问7.何谓生态系统?它具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性?答:(一)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二)生态系统分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部分。
(1)?必要的部分又分为非生物和生物成分两种。
前者包括阳光和营养成分,供生产者合成有机物质之用。
后者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转变者:生产者又称为自养者,以绿色以绿色植物为主,还有一些能借光合作用生长的菌类。
分解者能使生物体分解成为无机物质。
转变者是细菌,其作用是将分解后的无机物转变为可供植物利用的营养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废水的土地处理经常设置于二级处理之后,将出水以一种传统灌注方式注入土壤中。
2、NOx的控制技术分为两类:一类预防;另一类是后燃烧。
3、土地处理可采用的方法有:慢速率、地表水流、快速渗入。
4、污泥稳定有两种基本方式:厌氧消化和好氧消化。
5、污泥的浓缩是常用的固液分离方法,可以采用气浮或重力浓缩的方法实现。
6、污泥焚烧必须设置空气污染防治设备,以避免造成空气污染。
7、微生物停留在系统中的平均时间,称为细胞停留时间或固体停留时间或污泥龄。
8、脉冲噪声的特点是持续时间小于1s ,且在 0.5s内其声压变化大于或等于 40dB 。
9、污泥的厌氧分解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酸性发酵;第二阶段为甲烷发酵10、甲烷发酵通常是厌氧分解的速率限制步骤。
11、废水处理过程中,无法在二级处理中去除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化学处理或过滤方法过程去除。
12、废水中氮的去除方法有生物法和化学法。
13、污泥的最后处置,是将污泥所含的各种物质移转至土壤、大气或水体中。
14、空气污染防治最佳的和首要的措施是将污染物在源头的产生量减少到最低程度。
15、去除难分解有机物实际可行的方法是用活性炭吸附16、气态有机化合物参与的最重要的转化过程是光解以及与臭氧、羟基自由基(OH●)、硝酸盐自由基发生的化学反应。
17、污泥处理的基本流程(1)浓缩(2)稳定(3)调理(4)脱水 (5)减量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悬浮固体:从废水带入受纳水体中的有机和无机颗粒称为悬浮固体。
2、活性污泥法:将废水与活性污泥(微生物)混合搅拌并曝气,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生物固体随后从已处理废水中分离,并可根据需要将部分污泥回流到曝气池中。
3、好氧物质:在受纳水体中可被氧化并消化溶解性分子氧的物质。
4、光解:是指化合物在吸收适当波长的辐射后发生化学键断裂或化学键重组。
5、等效连续声级(Leq):在声场中一定点位置上,用某一段时间内能量平均的方法,将间歇暴露的几个不同声级的噪声,以一个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科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A. 人类社会的发展B. 自然环境的演变C.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D. 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环境问题?A. 空气污染B. 水污染C. 噪音污染D. 人口增长答案:D3. 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所有以上答案:D4.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预测环境变化B. 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C. 制定环境政策D. 进行环境教育答案:B5.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什么?A. 经济增长B. 社会公平C. 环境保护D. 资源的合理利用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与_______相互关系的科学。
答案:人类活动,自然环境2.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环境问题。
答案:识别,评估,解决3. 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答案: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4. 环境质量标准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答案:大气质量标准,水质标准,土壤质量标准5.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答案:预防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答案: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气科学、水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
2. 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答案: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系统地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的过程,目的是在决策过程中提供科学依据,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4. 简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环境科学导论试卷一、简答题1. 什么是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考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知识的学科,研究与环境保护、优化和改善相关的自然和人造环境的科学。
2.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方式。
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并保护生态系统,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3. 请简要介绍一下环境科学的跨学科特点。
环境科学既包含自然科学如生态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学科,也涉及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
因此,环境科学有着较强的跨学科特点,需要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上有所涉猎。
4. 描述一下环境科学与环保工程的区别。
环境科学注重对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评价和预测,提出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环保工程则注重实际的环境治理、减排技术研究和环保设备的设计、建造和运行。
两者相辅相成,环保工程实施需要在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下进行。
5. 为什么说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环境科学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因此被认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二、论述题1. 为什么环境污染成为全球性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成为全球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大量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二是国际贸易的增加导致环境传统问题的跨国跨区污染;三是气候变化和大气、水体、土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加剧。
我们应该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制定和执行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力度。
同时,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共同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2. 请简要阐述一下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物种分布范围和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二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三是农业和水资源的不确定性增加;四是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频发。
环境科学导论第一章1.论述地球(人类)环境演化的启示。
答:第一,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的出现,在其必然背后,潜在着巨大的偶然性。
第二,地球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类社会的出现与发展更是加快了这种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可以预料,有些是难以预料;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
第三,环境与生命的演化具有加速的趋势。
2.怎样理解“环境”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环境的功能和特性。
答: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一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环境的功能:(1)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需的资源(2)环境的调节功能(3)环境的服务功能(4)环境的文化功能环境的特性:(1)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性(2)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3)环境的资源性和价值性3、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答:环境要素——定义: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环境基质)。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科学中通常指的是自然环境要素。
特点:(1)最小限制定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2)等值性: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3)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4)出现有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环境要素虽然在地球演化史上出现的次序有先有后,但它们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特点。
环境结构——定义: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的重要概念。
即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特点:①圈层性:在垂直方向上,整个地球环境的结构具有同心圆状的圈层性。
②地带性:由于纬度的差异,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即使是同一纬度,因地形高度的不同,也会出现垂直地带性差异。
经度也有地带性,是地球内在因素造成的③节律性:在时间上,由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固有性质,在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中,都具有明显的周期节律性。
如地表上无论何处都有昼夜交替,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有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
④等级性:在有机界的组成中,依照食物摄取关系,在生物群落的结构中具有阶梯状的等级性。
这种在非同一水平上进行的物质能量的统一传递过程,使环境结构表现出等级性的特点。
⑤稳定性和变异性:环境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永久的变异性和有限的调节能力。
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结构,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环境系统——定义: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总和称为环境系统。
特点:1)环境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常把地球环境系统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或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在这些圈层的交界面上,各种物质的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现得尤其明显。
(2)地球环境系统中,各种物质之间进行着永恒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但能量的收入和支出保持平衡,因而地球表面温度恒定。
环境系统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我调节系统,维持它的相对稳定性。
(4)地球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有它的发生、发展和形成历史。
(5)环境系统的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局部同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4.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
答: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环境系统结构发生变化,而当这种变化危及人类或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的时候,称这种环境变化为环境问题。
5.环境问题有哪些分类方法?分几类?答:根据成因和范围分类1、根据成因分类:原生(第一类)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为原生环境问题特点:不完全属于环境科学所解决的范畴,人类目前不可避免,对其抵抗力很弱。
次生(第二类)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A.环境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按对象性质可分为: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B. 环境污染和干扰——1.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指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根据范围分类:区域性环境问题:八大公害事件,包括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包括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突发性污染6.怎样理解“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这两个概念?答: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范围广泛而全面,对人类具有反馈作用。
就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因子称环境污染物,简称污染物。
7.你认为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是什么?答:研究对象——人类具有双重属性,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类必然是自然中的一员,必然要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发生关系,人类的社会属性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属性,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具有社会的特性。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任务:宏观上,研究人类—环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两者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主要包括:1.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3.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从而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
4.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系统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内容:○1.环境科学是基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
包括:环境系统学说: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研究环境系统演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状态,研究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的自然本质和物质基础等。
○2环境质量学说以环境质量为核心概念,研究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生活质量、精神境界的关系,描述和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
○3环境承载力学说: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的承载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承载力的提高和降低作用以及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等○4环境协调学说(管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如何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方法在法规、政策、规划等各个层次上调整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以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8.怎样理解“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这两个概念?答: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定义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环境质量就是指环境素质的好坏。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9.环境问题的根源分析答: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
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无一不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
1、发展观:工业文明以来的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增长观,而且大多数仅是经济增长观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这种错误观念加剧了对环境的索取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伦理道德观: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只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缺乏处理人与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工业文明中,以人为中心,对后代生存不负责任,缺乏从人类整体角度出发应具有的伦理道德观。
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实质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对立和冲突的关系。
这种错误观念贻害至今,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环境悲剧。
3、价值观:传统的价值观认为水、大气、生物以及矿产等自然资源或自然要素是无价的,在其所属的经济核算体系内,没有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地位,把对经济利益最大化追求作为唯一的目标和价值尺度。
伴随着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的增长,这种价值观导致了环境成本外部性的产生,引发了环境问题。
4、科学观:传统科学观认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认为从环境中攫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就是好技术,只注重科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不顾其社会效益,尤不注意其环境效益。
在这种不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引导下,科学破坏自然的那一面被无限制的膨胀了,使发展走上了一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道路。
5、消费观:目前的消费已经异化成一种刺激生产的因素,一种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因素,一种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第二章1. 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结构与功能特性?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答: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
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意义:a.研究食物链的意义:(1)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
(2)食物链还是能量流动的渠道,通过研究食物链,可以弄清楚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3)研究食物链的组成还具有经济价值。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什么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有何意义?答: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通过食物链营养级逐级传递,最后以作功或散热的形式消散。
能量流动的特点:(1)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