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鞘膜积液
- 格式:doc
- 大小:186.00 KB
- 文档页数:5
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儿鞘膜积液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疾病,多发生在新生儿或婴幼儿身上。
鞘膜积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鞘膜过度分泌或吸收障碍所致,导致积液在鞘膜囊内聚积,形成囊性肿块。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注射消炎药物或进行手术排液,但存在复发率高、创伤大、疼痛明显等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儿的痛苦和并发症发生率。
1.2 治疗需求小儿鞘膜积液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疾病,通常表现为腹部肿块、疼痛、腹胀等症状。
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手术通常是最有效的方式。
传统的手术方法存在着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疤痕明显等问题,给患儿和家长带来了较大的身心负担。
1.3 手术原理手术原理是指通过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腔内定位到鞘状突,将鞘状突高位结扎,从而达到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效果。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准确判断鞘状突位置,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通过单孔腹腔镜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手术场景,进行精准操作,减少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单孔腹腔镜技术还可以减少患儿手术后的疼痛感和恢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为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带来更加便利和安全的选择。
通过结扎鞘状突的方式,可以有效阻止鞘膜积液的产生和发展,帮助患儿恢复健康。
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成为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之一。
2. 正文2.1 手术方法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麻醉及准备:患儿接受全麻后取坐位或仰卧位,暴露手术部位,消毒铺巾,遵循无菌原则。
2. 切口和设备固定:在脐部偏下方0.5cm处作1cm横切口,以刀背开创单孔局部腹腔镜通道,并用无张力体外尼龙线固定,防止膨出。
3. 进针及掌术:通过腹腔镜探头引导下,将鞘状突高位结扎的特制输尿管导管进入疝囊内,同时拉直带针部为空切口对皮肤下方进行游离,置入局部塑料袋。
ERAS在小儿鞘膜积液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小儿鞘膜积液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神经外科疾病,它指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脑脊液在儿童头部鞘膜内堆积形成的情况。
鞘膜积液多发生在幼儿期,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儿童的脑部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手术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的概念,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效果和儿童康复质量。
ERAS是一种以Evidence-based Medicine为基础,旨在通过减轻手术创伤、缩短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模式。
在小儿鞘膜积液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ERAS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一、术前准备1. 评估儿童疾病状况在手术前,护士应详细了解儿童鞘膜积液的病情,包括发病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
这样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评估儿童手术的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术前准备计划。
2. 术前体检和检验儿童鞘膜积液的手术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术前应对儿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验,以评估儿童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 术前教育和心理疏导术前教育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向儿童和家长详细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术后的护理要求和可能的并发症,可以减轻儿童手术的紧张和恐惧情绪,提高手术效果。
二、术中管理1. 安全手术环境手术室是进行手术的关键环境,应保持整洁、安静,避免交叉感染。
术前需要对手术室进行全面的清洁和消毒,确保手术室的无菌环境。
2. 术前麻醉儿童鞘膜积液手术需要儿科麻醉师进行关键的术前麻醉。
拟定个性化麻醉计划,针对儿童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进行确定,以减轻儿童手术的疼痛和不适。
3. 术中监护术中护理是儿童鞘膜积液手术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护士需要与麻醉师密切合作,对儿童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的术中问题。
三、术后管理1. 术后镇痛术后镇痛是小儿鞘膜积液围手术期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小儿鞘膜积液的定义小儿鞘膜积液是指在小儿脑脊液循环障碍或胶质膜下微循环障碍的情况下,液体在鞘膜腔内慢性积聚的一种病理状态。
通常表现为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其中手术治疗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如腹腔镜手术等。
对于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至关重要,以避免病情加重并减少不良后果。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需要对小儿鞘膜积液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有着深入的了解,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患者的痛苦。
【2000字】1.2 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介绍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微创手术技术。
该术式通过腹腔镜途径,经脐部单孔或小切口进入腹腔,利用镜下操作器械将鞘状突高位结扎,从而实现对鞘膜积液的引流和治疗。
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症状,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效果。
该术式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认可,已成为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重要手术选择之一。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在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为患儿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在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中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随访观察,我们旨在分析该手术方法对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对患儿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本研究还旨在比较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手术方法在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中的差异,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治疗方案,促进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水平和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为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提供更多可靠的临床数据支持,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ERAS在小儿鞘膜积液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小儿鞘膜积液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常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在小儿鞘膜积液的围手术期护理中,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战略是一种全面的护理模式,旨在提高患者的手术后恢复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ERAS在小儿鞘膜积液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中管理和术后恢复三个方面。
术前准备是小儿鞘膜积液围手术期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阶段,ERAS强调对孩子的全面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护士应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病史、目前的症状以及家族病史。
通过详细询问,护士能够确定孩子的饮食情况、有无药物过敏史以及是否使用抗生素等相关情况。
护士还应评估患儿的自理能力和心理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儿童虐待的可能。
通过全面的评估,护士能够为患儿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以确保手术的成功进行。
术中管理是小儿鞘膜积液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ERAS强调用经证据支持的方法实施术中管理,包括使用最新的麻醉技术和监测设备。
在麻醉管理方面,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的麻醉深度和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患儿的血液、氧气和液体平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操作管理方面,护士应确保手术器械的清洁和无菌,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检查手术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护士还要关注患儿的恢复情况,及时给予术中输液和镇痛治疗,保持患儿的舒适。
术后恢复是小儿鞘膜积液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
ERAS强调术后教育和关怀的重要性,帮助患儿更好地恢复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
护士应对患儿进行术后疼痛评估,并给予适当的镇痛措施,以减轻患儿的疼痛感。
护士还应注意患儿的恶心、呕吐和食欲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对于需住院观察的患儿,护士应制定床旁护理计划,包括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指导患儿正确用药和进行康复训练等。
术后教育包括家属和患儿的教育,护士应介绍患儿的饮食、日常活动和伤口护理等,并向家属提供必要的术后护理知识和注意事项,以促进患儿的康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鞘膜积液的致病原因及日常护理鞘膜积液是新生儿常见的泌尿系疾病,发生率约为6%,常伴随腹股沟疝出现。
阴囊里,睾丸四周包围着一个像水袋的囊肿,又称阴囊积水。
表观为阴囊肿胀,或一边阴囊比另一边大,行走不方便,容易受伤并且伤后流黄水,有时会合并肿胀疼痛感,甚至会因为积水过多影响睾丸的血液循环,造成睾丸萎缩,影响生精能力,导致不育。
鞘膜积液是小儿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发病可在任何年龄,以学龄前儿童常见,绝大多数是男孩,一般为单侧,但也可呈双侧性。
1.鞘膜积液的致病原因(1)先天性鞘膜积液发生在初生婴儿,因睾丸下降到阴囊之后,腹腔和阴囊间的通道鞘状突并未完全闭合,使腹水流入阴囊,包围着睾丸而形成。
(2)后天性鞘膜积液多发生在成人,外伤、放射治疗、附睾炎、附睾结核都会引发阴囊积水。
40岁以下的男性突然发生阴囊积水应警惕睾丸肿瘤,因为有10%的睾丸肿瘤是最先以阴囊水肿的症状出现的。
有原发疾病,如急性睾丸炎、附睾炎、创伤、疝修补或继发高热、心衰、腹腔积液等全身症状时,表现为急性鞘膜积液。
2.鞘膜积液的临床表现(1)鞘膜积液表现为阴囊或精索部位囊性肿物,一般无不适感,大小可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阴囊内或腹股沟区的囊性肿块。
(2)少量积液可无症状,若积液巨大,则有阴囊坠胀不适,步行和劳动亦有不方便。
(3)阴囊部可见梨形或椭圆形肿块,囊性,透光试验阳性。
(4)如为交通性鞘膜积液,则肿块大小可随体位的改变而改变,站立时阴囊肿大,平卧后托起阴囊,积液逐渐流入腹腔,囊肿缩小或消失。
3.鞘膜积液的危害(1)影响发育:睾丸鞘膜积液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积液进行性加重,压迫睾丸发育,导致睾丸出现萎缩,甚至造成不育。
(2)心理影响:幼儿在察觉到与同龄孩子的不同后,很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
(3)感染与不育:成人则容易出现感染甚至不育。
3.鞘膜积液的早期发现鞘膜积液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儿童会出现厌食现象,并且时不时的哭闹。
同时患者会感觉身体不适,还会出现下腹部的疼痛以及生殖器钝痛。
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当鞘膜本身或睾丸、附睾等发生病变时,液体的分泌与吸收失去平衡,形成鞘膜积液。
鞘膜内如长期积液、内压增高,可影响睾丸的血运和温度调节,引起患侧睾丸萎缩。
———致病因素:正常胎儿发育早期,睾丸在腹膜后,7~9月时睾丸经腹股沟管下降到阴囊,而伴随睾丸下降的腹膜鞘状突闭锁,形成纤维索带,睾丸部分的鞘突则形成囊状的睾丸固有鞘膜。
正常情况下腔内仅有渗出与吸收平衡的少量液体,而当鞘膜邻近器官出现病理的改变如炎症、肿瘤、外伤、寄生虫病等时,就造成渗出与吸收功能失去平衡,或者腹膜鞘突闭锁不全,腹腔的液体往返进出于鞘膜腔,从而形成睾丸鞘膜积液。
———发病机制:1、原发性:其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由于鞘膜分泌增加、吸收减少,可能是由于未发现的或已愈合的睾丸附睾炎引起。
也是与先天因素,如鞘膜腔淋巴管系统存在缺陷,也病程进展缓慢。
2、继发性:有原发疾病,如急性睾丸炎、附睾炎、精索炎、创伤、疝修补、阴囊手术后或继发于高热、心衰、腹腔积液等全身症状时,表现为急性鞘膜积液。
慢性鞘膜积液见于睾丸附睾炎症、梅毒、结核及肿瘤等。
造成鞘膜分泌增加而积液。
在热带和我国的南方,通常因丝虫病或血吸虫病引起的鞘膜积液。
婴儿型鞘膜积液与其淋巴系统发育较迟有关,当鞘膜的淋巴系统发育完善落后,积液可自行吸收。
———临床表现:以一侧多见,阴囊内有囊性肿块,呈慢性无痛性逐渐增大。
少量积液可无症状;当积液量逐渐增多,患侧阴囊可有下坠感、牵拉感或胀痛。
若积液巨大,阴茎缩入包皮内,影响排尿、性生活和行走。
1、睾丸鞘膜积液:睾丸鞘膜腔内有较多积液,呈卵圆形或球形,表面光滑,有囊性感,无压痛,睾丸与附睾触摸不清,透光试验阳性。
2、精索鞘膜积液:囊性积液位于阴囊内睾丸上方或腹股沟内,呈椭圆形或梭形,表面光滑,随精索移动,透光试验阳性,下方可触及睾丸与附睾。
3、混合型鞘膜积液:睾丸与精索鞘膜积液同时存在,互不交通,可并发腹股沟疝或睾丸未降等。
小儿鞘膜积液治疗方法(总结)
1.荔枝核+薏米
服法:10G荔枝核(打碎),10G薏米,煮1-1.5小时,一次一小碗,一天两三次。
效果:交通鞘膜积液,原来症状不详,服后明显变小。
半个月可见效果。
2.母丁香粉+龙牡壮骨颗粒
服法:母丁香粉贴肚脐,龙牡壮骨颗粒3包/日。
效果:腹股沟右斜疝气+积液,原来每天小肠要掉下来两三次,用此方法两周后,小肠没有再掉下来。
3.母丁香,五倍子+枯矾
用法:外敷。
母丁香磨成粉,放在幼儿防水脐贴里面,贴在幼儿肚脐上就行了。
可稍微涂点甘油之类的保护一下肚脐处的皮肤。
五倍子+枯矾,煮水,用纱布沾水湿敷,15-30分钟。
效果:水疝,原来左边有两个积液,阴囊比成人大,敷后治愈。
见效时间不详。
4.(综合)荔枝核,薏米,龙牡壮骨颗粒,太子参,山药
用法:荔枝核煮水,一日三次,一次60ML;薏米煮水,每日当水喝,或薏米+太子参一起煮水;龙牡壮骨颗粒;平日多吃山药健脾,少吃凉性食物。
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科普小儿外科涉及的疾病范围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疾病:1. 腹股沟疝:这是一种在腹股沟区域出现的可还纳性包块,学名叫腹股沟疝。
在哭闹、排便或活动时,包块可能增大,而在安静、平卧或睡眠后,包块可能缩小或完全消失。
对于1岁以上的患儿,一般建议手术治疗,而经常嵌顿的患儿,半岁以上就需要手术。
2. 鞘膜积液:“水蛋”,学名叫睾丸(精索)鞘膜积液。
与腹股沟疝不同,鞘膜积液的包块在哭闹、排便或活动时无明显变化。
对于2岁以上的患儿,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3. 食道闭锁与食道裂孔疝:这是食道的一些先天性畸形。
4.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是一种影响小肠结肠的疾病,常常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5. 先天性膈疝:这是膈肌的先天性缺陷,导致腹腔器官进入胸腔。
6. 腹裂:这是腹部的一侧或两侧皮肤缺损,需要手术治疗。
7. 脐膨出:这是肚脐周围的皮肤和组织膨出。
8. 肠道闭锁与肠道旋转不良:这些都是肠道的先天性畸形,需要手术治疗。
9. 胆道闭锁:这是肝脏的胆管系统发育不良,需要手术治疗。
10. 先天性巨结肠:这是一种结肠的先天性发育异常,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11.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这是肛门和直肠的先天性异常,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治疗。
12. 甲状腺肿块与梨状窝瘘:这些是颈部的肿块和瘘管,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13. 胆总管囊肿、胰腺囊肿等肝、胆、胰、脾疾病:这些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14. 急性肠套叠、嵌顿疝、急性阑尾炎等小儿外科急腹症:这些都是需要紧急手术治疗的疾病。
15. 泌尿系畸形:如肾畸形、肾积水、尿道下裂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以上是一些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疾病和情况小儿外科医生可能会遇到。
床,王,男,3岁,以右侧鞘膜积液收住院;患者于昨日8:30去手术室在氯胺酮复合麻醉下行右侧交通性鞘膜积液高位结
扎术;麻醉生效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手术区皮肤,铺无
菌巾单;取右侧腹股沟韧带上方两横指处以耻骨结节为起点,
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的手术切口长约2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
组织;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向下分离阴囊,将睾丸推至阴囊上部,并将睾丸挤出切口;找到鞘膜囊,经充分游离后,切开鞘膜壁层,用赶纱布蘸净积液;找到鞘突,将其剥离至腹股沟内环口处,用丝线高位结扎并切除多余鞘突,然后将鞘膜翻转并间断缝合;
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将睾丸还纳于阴囊内,清点器械纱布齐全,依次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及皮肤;手术顺利,术中患者血压平稳,无明显出血,术中麻醉效果满意,术毕患者安返病房;。
鞘膜积液(2016年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儿童鞘膜积液(ICD-10:N43.301),行未闭鞘状突高位结扎术(ICD-9-CM-3:35.13,35.25,35.26,35.34,35.35,35.96)。
除外鞘膜积液复发患儿。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1.病史:腹股沟或阴囊肿块。
2.体征:腹股沟或阴囊肿块,不可回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43.3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4日(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感筛、胸片、心电图、腹股沟及阴囊B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心脏彩超泌尿系B超肝胆胰脾B超(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未闭鞘状突高位结扎术(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一般无需应用抗生素(八)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九)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
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十)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出血。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围手术期出现病情变化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
二、小儿鞘膜积液临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鞘膜积液(ICD-10:N43.300)行择期鞘膜切除术(ICD-9-CM-3:1.20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备注:1.院内感染(是/否)院感名称: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抗生素名称:使用时间:天3.延长住院时间原因:4.退径(是/否)退径原因:5.其他特殊事项及原因:。
⼩⼉鞘膜积液的艾灸治疗病情概述;婴幼⼉睾丸鞘膜积液是由于腹鞘膜突,在出⽣前后未能闭合⽽形成的⼀个鞘膜腔,它导致液体的积聚、扩张⽽形成梨形的腔囊。
部分先天性鞘膜积液,患者因鞘膜腔与腹膜腔有相通的管道,⽽形成交通型的鞘膜积液,表现为液体能随体位的改变从鞘膜腔来回流动,临床常出现阴囊时⼤时⼩的变化。
疾病危害;长期的慢性鞘膜积液因张⼒⼤⽽对睾丸的⾎供和温度调节产⽣不利的影响,严重的可能引起睾丸萎缩,如果积液严重,影响双侧睾丸,很可能影响孩⼦将来的⽣育能⼒。
对于⼩⼉鞘膜积液,应该早⼀点采⽤保守(⾮⼿术)疗法,进⾏彻底的治疗。
病因分析;西医观点;婴⼉型鞘膜积液与鞘状突未闭及其淋巴系统发育迟缓有关。
右侧睾丸下降⽐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婴⼉型鞘膜积液右侧发⽣⼏率较左侧多。
中医观点;传统中医学⾥病称为⽔疝,婴幼⼉⽔疝⼀般是先天不⾜,肾阳亏虚,肾寒引起⽓化不利,⽔夜集注内停所致,⽽孩⼦先天为纯阳之体,之所以出现此病症,⼀般我个⼈认为有两⽅⾯原因,⼀⽅⾯,后天调护失养,⼀⽅⾯胎⼉在母体中,因母体饮⾷寒凉之物,致使寒邪伤肾所致。
治疗思路;按照中医的⼏点病因,我们可以试图从病因上配⽳施灸,⽐如,温补肾阳,化利⽔⽓,提⾼体质,对此,古典医籍中多有记载,对于艾灸⽳位,我们可以应⽤经验⽳归来,以及任脉的关元,肝经的⼤敦⽳,⼤敦⽳⾮常好⽤,因为⾜厥阴肝经,环⼊阴器,抵⼩腹,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艾灸治疗取⽳;肝经;⼤敦,胃经;归来肾经;涌泉 照海 筑宾⽳任脉;关元 神阙脾经;三阴交2.施灸后,⼀⼩时内,避免洗澡冲凉,吹空调风扇等⾏为。
3.施灸期间,减少⾁类⾷物的摄⼊,多饮粥类,易消化⾷物。
4.宜采⽤孩童专业艾灸条,温和,不灼热。
小儿左侧精索鞘膜积液如何治疗?
小儿左侧精索鞘膜积液的治疗当然要对症进行,尤其是选择中医治疗方法的时候要辨证论治,而不可以盲目,同时也可采取的是热熨疗法以及浸泡疗法,建议患者要科学选择。
.
★一、辨证论治 1.肾气亏虚证:多见于婴幼儿,站立、哭叫时肿块增大,平卧时肿物缩小,肿物过大时,阴囊光亮如水晶,苔薄白,脉细滑。
温肾通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加减。
2.湿热下注证:阴囊潮湿而温热,或有睾丸肿痛,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脉数。
清热利湿。
代表方:大分清饮加减。
3.肾虚寒湿证:多见于病程长久者,阴囊寒冷,皮肤增厚,坠胀不适。
可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酸腿软,便溏,小便清长,苔白,脉沉细。
温肾散寒。
代表方:加味五苔散加减。
4.瘀血阻络证:有睾丸损伤或睾丸肿瘤病史,能触到肿块,伴疼痛,多不能透光,舌紫暗,苔薄,脉细涩。
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活血散瘀汤加减。
★二、热熨疗法小茴香、橘核各10Og,研成粗末,炒热装布袋内温熨局部,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
下次使用时仍需炒热,可连用3 ~5天再换药。
宜于本病证属肾虚寒湿者。
★三、浸泡法五倍子、枯矾各10g,煎水3O0ml,待适当温度,将阴囊置入药液中浸泡,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下次浸泡时需将药液加温。
★四、敷贴法用回阳玉龙膏或冲和散酒蜜调敷患侧阴囊,每日1次。
宜于本病证属肾虚寒湿者。
泌尿外科常见病小儿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hydrocele)是小儿最常见的疾患之—。
在小儿外科门诊,因鞘膜积液就诊的病儿多于腹股沟斜疝。
主要是2岁以内小儿,单侧多见。
鞘膜积液因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所致,可有不同的临床类型。
【临床类型】
1.精索鞘膜积液多见。
在病儿腹股沟外环或阴囊上方有长圆形肿物,有张力感。
肿物约元宵至鸡蛋大小,透光试验阳性。
肿物加压时无变化,患病过程小,短时间内(数周至数月)肿物大小亦大变化。
睾丸位于肿物之下方。
B超在精索区可见长圆形无回声囊,边界清晰。
精索鞘膜积液
2.交通性精索鞘膜积液比较多见,肿物位置与精索鞘膜积液相同,但持续缓慢压迫肿物时可变小,平素肿物时大时小或时有时无,透光试验阳性。
B超探及积液囊上通腹腔。
交通性鞘膜积液
3.睾丸鞘膜积液比较多见,肿物位于阴囊内,肿物体积有时较大,直径超过5cm。
透光试验阳性,睾丸大多触不清,缓慢持续压迫肿物时无变化,平素肿物大小变化不大,似有时缓慢长大。
B超显示阴囊内睾丸周围无回声区。
睾丸鞘膜积液
4.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多见。
肿物的位置与睾丸鞘膜积液相同,但持续缓慢压迫肿物时,肿物可缓慢变小或立即变小,平素肿物时大时小或时有时无,透光试验阳性。
B越显示积液囊上通腹腔,下到睾丸鞘膜。
5.精索睾丸鞘膜积液不太多见,肿物呈长圆形,体积较大,占据外环到阴囊底部的整个部位。
精索睾丸鞘膜积液
除上述情况外,部分病儿尚可合并腹股沟斜疝。
典型表现是:阴囊或精索部位有透光肿物,而肿物上端另有可复性带肠鸣音之肿物。
少部分交通鞘膜积液的病例,随病情发展(如病儿有便秘、慢性咳嗽等使腹压增高的疾患),亦出现腹腔股沟斜疝征象,导致同一病儿前后诊断不一致的现象。
还有少部分病儿,在阴囊或精索外伤后或附睾睾丸炎后出现鞘膜积液(也有可能病儿原患轻度鞘膜积液,局部受伤或炎症后刺激增大)。
此外,鞘膜积液有时还发生继发感染(局部疼痛、触痛、皮温增高及病儿发热)和内出血(局部疼病、阴囊皮肤颜色发青、肿物穿刺有血性液)。
部分患肾病、腹腔巨大囊性淋巴管瘤和重度腹水的病儿,也可以出现双侧鞘膜积液及阴囊皮肤水肿,而且阴囊肿物体积往往较大。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大多无困难,肿物特有位置透光试验阳性是主要的诊断线索。
有时需B超协诊,如鞘膜积液合并内出血,或鞘膜积液合并疝。
鞘膜积液特别是交通性鞘膜积液易与腹股沟斜疝相混淆,通过透光试验、局部肿物是囊性感还是为肠内容、局部肿物骤然还纳还是缓慢变小等加以区别,新生儿和小婴儿腹股沟斜疝嵌顿与鞘膜积液鉴别困难,经肛门腹部双合诊、B超检查和肿物穿刺有助于鉴别。
睾丸肿瘤的鉴别主要靠B超和透光试验。
腹膜后淋巴管瘤可经B超检查除外,后者肿物常为多囊样改变,且肿物连至腹膜后。
【治疗】
1.1岁以内各型鞘膜积液除肿物张力高者可暂不治疗,有相当多的病儿可以自愈。
2.2~5岁(或年龄更大,有人主张到9岁)属于非交通性鞘膜积液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治疗。
(1)手术治疗:可在门诊手术室实施,效果满意。
少数可能复发,与术中未能准确结扎鞘膜突管有关。
但确也有个别病例有两个交通性鞘胺积液(分别为精索或睾丸鞘膜积液),术中只结扎了一个鞘状突管,必然导致复发。
(2)非手术治疗
中药:以通络利水、补肾消肿为治则。
可用以下处方加减:桑枝15g,丝瓜络10g.木瓜10g,当归6g,赤芍6g,泽泻10g,茯苓10g,猪苓10g,车前子(包)10g,山药15g,荔核10g。
以上药物可视年龄加减剂量。
水煎,每日1剂,每服10~15剂为1疗程,可服用1~2个疗程。
一般服药3~5剂后即有效,但约有一半病例效果不湿著。
3个月以内小儿也可用上述方剂加减,但药量酌减,煎好的药液,每次喂10~15ml。
穿刺抽液:可在肿物附近按手术要求严密消毒后穿刺抽液,尽量抽出液体(色淡黄或微黄,透明)后,注入泼尼松龙5~12.5mg。
穿刺最好在局麻下进行,注意避开精索血管。
本法因易出现继发感染,应慎重选择使用,若腹股沟或阴囊皮肤有感染迹象(包括湿疹)和病儿正患有其他疾病时当属禁忌。
抽液后24~48小时内应注意观察有无感染征象,以便及早发现问题予以处理;
属于交通性鞘膜积液者应予手术治疗,可在门诊手术室实施。
3.以下情况宜早期手术
(1)鞘膜积液肿物张力高者:肿物圆货椭圆形,触诊有一种坚实弹性大的感觉。
(2)合并腹股沟斜疝。
(3)鞘膜积液肿物较大,直径超过6cm。
(4)家长希望早期手术。
4.积极治疗原发病因高度腹水或肾病等形成的鞘膜积液应先治疗原发病,一般先不考虑手术治疗。
5.防止损伤观察或等待手术期间,应向家长宣传注意对病儿局部的防护,特别是防止踢伤和骑跨伤,以减少肿大的鞘膜囊受到损伤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