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地理第一节课
- 格式:ppt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43
[分层训练与测评]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时对点练微专题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时对点练微专题第三节地球的历史课时对点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对点练微专题
核心素养专项练(一)
章末检测试卷(一)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时对点练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课时对点练
课时2 大气热力环流课时对点练微专题课时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课时对点练微专题
核心素养专项练(二)
章末检测试卷(二)
第一节水循环课时对点练微专题第二节海水的性质课时对点练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课时对点练
核心素养专项练(三)
章末检测试卷(三)
期中检测试卷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课时1 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课时对点练
课时2 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课时对点练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课时对点练
核心素养专项练(四)
章末检测试卷(四)
第一节植被课时对点练
第二节土壤课时对点练
核心素养专项练(五)
章末检测试卷(五)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
课时1 洪涝与干旱课时对点练
课时2 台风与寒潮课时对点练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时对点练
第三节防灾减灾课时对点练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课时对点练微专题
核心素养专项练(六)
章末检测试卷(六)
期末检测试卷。
高一地理第一课必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它研究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一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入门阶段,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地理第一课的必背知识点。
第一,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地球。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水体和陆地组成。
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它被赤道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是海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第二,地球的运动包括旋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完成一次自转约为24小时,这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完成一次公转约为365天。
第三,地球的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它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的。
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地壳的厚度最薄的地方在海洋地壳下面,最厚的地方在大陆地壳下面。
第四,地球的构造包括大气圈、地球圈和水圈三个部分。
大气圈是地球上的气体包围层,它包括了各种气候现象和空气的成分。
地球圈是地球上的岩石圈层,它包括了地壳、地幔和地核。
水圈是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层,它包括了海洋、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
第五,地球的气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气温、降水、湿度、风向风速等因素都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地球的气候可以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第六,地球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的破坏。
因此,人类需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抵御能力。
第七,地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地球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人类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地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一地理第一课的必背知识点包括地球的研究对象、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地壳构造、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气候、地球的自然灾害以及地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一地理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3.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1.地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地理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3.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教学难点】1.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2.地理学习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地理学科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问好,简要介绍自己,让学生初步了解教师。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地理学科有什么了解?地理学科在你们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二、课程介绍1.介绍地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
2.阐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如资源、环境、人口、城市、区域发展等方面。
3.分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
三、学习方法指导1.告诉学生地理学习的技巧和方法: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
观察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
培养地理思维,学会分析、综合、评价。
注重实践,联系实际。
2.举例说明地理学习的思维方式,如比较、归纳、演绎等。
四、课堂互动1.请学生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地理现象或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2.进行一个小游戏,如“地理知识问答”,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请学生预习地理课本第一章节,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完成一份关于地理学习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学习地理,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是否有所提高?3.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4.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5.课后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巩固所学内容?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应在下一节课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地理高一知识点第一课【地理高一知识点第一课】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探索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作为地理教学的第一课,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探索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一、地理学的定义和分类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大的学科领域。
自然地理学主要关注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等,而人文地理学则更加注重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学的重要性地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从而提供保护地球和人类生存的重要依据。
其次,地理学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分布情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指导。
此外,地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地球的各种现象。
其中,实地观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通过亲身走访和观察,我们可以对地球的地貌、气候和生态系统等进行深入了解。
此外,地理学还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大范围地区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从而得出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四、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地理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地球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球的位置和运动等。
在地球的自然环境方面,地理学关注地球的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系统、生态系统等。
在人类活动方面,地理学研究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文化地理等。
此外,地理学还探索地球的位置和运动,如地球的地理坐标、地震活动、板块构造等。
五、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理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互相交叉影响。
地理学与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借助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地理现象。
同时,地理学也与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学科相结合,共同研究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高一地理第1课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课程从高一开始,这门学科涉及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多个分支,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对世界的认知。
在高一地理的第1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球的构造。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与人类社会的主要科学,它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主要学科。
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而人文地理学则关注人类的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构造十分复杂。
地球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薄壳,它包括陆地和海洋两个部分。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是地球的主体部分,温度和压力都很高。
外核是地幔与内核之间的部分,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固态的铁和镍构成。
地球的形状是椭球形,它的赤道稍微向东边偏离地球中心,南极稍微向西边偏离地球中心。
地球不仅自转,还绕着太阳运动,这两个运动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时间和季节变化。
地球的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而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365.24天。
地球上有五大洲和四大洋。
五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洋。
这些洲际和洋际的分布对于交通和贸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包括地球上升和地球变动。
地球上升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地壳的抬升。
地球变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移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这些地理现象对于地球的地貌和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高一地理的第1课还介绍了地理学的学科方法和工具。
地理学主要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和分析等科学方法来研究地理现象。
地理学的工具主要包括地图、航空照片和遥感图像等。
地图是地理学非常重要的工具,它能够直观地展现地球上的地理信息。
通过对高一地理第1课的知识点归纳和总结,我们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球的构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高一地理(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教案:高一地理上学期开学第一课课题:认识地理学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知道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3. 了解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地理学家的贡献。
教学重点:1. 掌握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了解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教学难点:1. 认识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地理学家的贡献。
2. 掌握地球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教材和录像资料。
2. 地理学家的图片和简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介绍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Step 2:呈现(20分钟)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录像资料,介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分支学科,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全貌。
Step 3:拓展(10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地理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Step 4:归纳(10分钟)总结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分支学科,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环境的关系。
Step 5:练习(15分钟)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Step 6:拓展活动(10分钟)介绍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及其贡献,让学生了解地理学家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Step 7: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以加深对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对地理学有了初步了解。
通过介绍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地理学家的贡献,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并加深对地理学的理解。
通过练习和拓展活动,巩固和扩展了学生对地理学的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掌握程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补充。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课时1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从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
2.利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和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能够解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阅读教材P32~P3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填写下列知识。
1.大气的根本热源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穿越: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接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传递:地面将热量传给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1-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据图分析:(1)根据电磁波的波长,太阳光可分为哪几类?(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3)大气对太阳辐射是如何选择性吸收的?提示(1)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2)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吸收作用。
(3)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教材梳理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阅读教材P34~P35“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填写下列知识。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地暖大气:上图中①为地面辐射,它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2)大气暖大地:上图中②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共同意义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1-5大气的“温室效应”,据图分析:(1)“温室效应”的概念是什么?(2)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提示(1)大气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新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学科。
在新地理高一必修一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运行和变化。
本文将针对新地理高一必修一课程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其形状并非完全规则。
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由岩石和矿物组成,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球层。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2,900公里,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
第二节:地理坐标和地理仪器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地理位置,我们使用地理坐标系统。
地理坐标由纬度和经度两个基本要素构成。
纬度指的是地点距离地球赤道的角度,范围从0°到90°,分为北纬和南纬。
经度指的是地点距离本初子午线(通过伦敦的经线)的角度,范围从0°到180°,分为东经和西经。
为了测量地球上的物理和人文现象,我们使用各种地理仪器。
例如,地图是最常用的地理仪器之一,它将地球上的各种现象用平面图形的形式展示出来。
气象仪器用于测量和记录天气和气候数据。
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形状的球体,用来展示地球的各个部分。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地球有两个主要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旋转,周期为一天,引起了昼夜交替。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运动,周期为一年,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季节的变化取决于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倾斜角度。
当地球某一半倾斜向太阳时,该半球就会接收到更多的阳光,温度升高,这是夏季。
而当地球另一半背向太阳时,该半球就会接收到较少的阳光,温度降低,这是冬季。
春季和秋季则是夏季和冬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第四节:地球的水文循环地球的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和水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循环过程。
该循环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蓄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等各个环节。
新人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案(精选5篇)新人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地理教案吧。
新人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具器材地图导学过程批注(一)新课引入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
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
“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
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3、范围:(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1012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2)类型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2、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主要组成: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恒星) 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恒星和星云两类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4.2光年 (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总星系(可见宇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4)太阳系和地月系 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主A 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 成2》成行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B分类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公转周期:76年方向:自东向西彗星成因:冰物质→升华→太阳风排斥特征:核心→云雾状→背向太阳组成:彗核→慧发→彗尾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1》地月系概况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月球的运动周期:27.32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最低级)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月相成因: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成月相类型:新月-上弦月-满月或望-下弦月2》月相成因及变化月相的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东,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