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题库
- 格式:docx
- 大小:26.63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近代经济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以后“洋棉每百斤需三十三元,印度棉也在三十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仅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
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棉花价廉物美,畅销海内外 B.中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步取得优势2.明清之际,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 1893 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
这反映了( )A. 中国的茶叶生产日趋萎缩B. 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 列强放缓了对华经济侵略步伐3.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
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B. 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C.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D. 民族资产阶级救国诉求强烈4.李鸿章说:“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
……若驻上海久,而不能取资洋人长技,咎悔多矣!”为此,他主张( )A. 创办民用工业B. 创办军事工业C 建立新式海军 D. 派遣留学生出国5.“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后,外轮就损失了1300多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洋布进口减少10万多匹”。
这说明洋务运动( )A.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B.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C. 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D.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6.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7.“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第一章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单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阶段..多选、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1 传统农业十分发达;2 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单选据统计;我国人口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增长;从明嘉靖、万历时的约1.2亿增至清嘉庆末年的4亿..单选景德镇由于窑火不绝呗戏称为“四时雷电镇”..单选明清以来商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于南方..单选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单选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静听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名词解释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人们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多选、简答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有:1 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2 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性..3 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显着的稳定性..4 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同构性..单选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多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占有者是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单选土地商品化是自耕农所有制广泛存在的经济前提..单选租佃制经营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有利、最获益的土地经营形势..多选、简单、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体内存在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中渗透着深深的自然经济性质..2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势头;并几度辉煌;但是封建社会手工业无力承担揭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序幕的历史任务..3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十分繁荣和活跃;但是它瓦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却很有限..4 中国封建社会政府所实行的一整套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严重地抑制和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也压抑和摧残着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第二节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单选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执行的是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多选、简答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政策包括:1 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2 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地限制..3 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4 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看;即洋行;也称“牙行”、“公行”..名词解释洋行制度: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不直接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洋行制度..洋行的具体业务是:垄断对买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单选1795年;乾隆皇帝只广州一口通商..单选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西方殖民者拿不出多少商品可供中国需要;原因是中国是自然经济统治地位..单选西方商人用来和中国呼唤的商品中只有印度出产的棉花受欢迎..单选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更直接的原因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名词解释闭关锁国: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执行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指严格限制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以及对来华贸易的商人的活动也进行严格限制..在这种政策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降到了最低水平..简答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意义..清政府所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在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在向中国进攻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抵制侵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阻碍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生产技术的输入;阻断了中国人民同西方世界的接触;限制了他们对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的接受;从而延缓了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延长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单选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单选、多选英、美、俄、三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茶叶海外市场..第二章鸦片战争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一节鸦片贸易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多选鸦片输入我国的历史是很早的;最早向中国输入鸦片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危害有:1 鸦片贸易的急剧增加;改变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使中国从19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地由一个出超国转变为入超国..2 鸦片的大量输入;使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和反动..3 鸦片的泛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体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严重萎缩..4 鸦片的泛滥;使本来消费水平就很低、购买力就十分有限的中国人把项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吸食鸦片;社会购买力日益低下..5 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使中国成为入超国;而且也引起了中国的通货..单选白银的大量外流;这势必在国内引起金融恐慌;财力枯竭;导致银钱比价急剧变动;出现银贵钱贱现象..单选黄爵滋于1838年提出的严重漏卮以培国本疏很有斥责性..单选在林则徐严厉缉拿和有效措施的威力下;共缉拿鸦片两万余箱..单选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也就是南京条约..单选、多选1843年7月和10月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后一条又称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多选、简答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主要内容有:1 割让香港;2 五口通商;3 勒索巨款;4 协定关系;5 取消洋行制度;6 开设租界;7 领事裁判权;8 片面最惠国待遇..名词解释五口通商:南京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实际作用使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并逐渐破坏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单选、多选南京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单选南京条约中的赔款数额约当清政府当时财政收入的1/3强..单选英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管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这一规定;无疑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极大损害..单选开设租界使英国人可以携其家眷到中国的五个通商口岸居住..名词解释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向清政府要求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是一条严重危害中国主权的条款;中国只要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都可以同样享受;英国将总是享受中国给予最为优惠条件的国家..单选中美于1844年7月3日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多选美国通过中美望厦条约取得了除英国已取得的特权以外的权利;如:1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2明确协议关税;3肆意侵略中国的领海权..简答、论述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西方列强攫取的各种经济特权..中国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行协定关税、取消行会制度、承认领事裁判权等;并被迫对列强实行最惠国待遇..中国独立主权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选相继挑起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重要的经济目的;就是要迫使中国打开市场大门..简答、论述分析中国尽管土地辽阔但市场并不健全;对西方工业品的需求十分有限..在南京条约签订的头几年;英国输华的商品急剧增加;贸易额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在1844年达到最高额后;便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对于西方列强来说;工业品打不开的市场;仍然有必要用鸦片来瓦解..单选俄国强迫奕于1860年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多选、简答、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有:1 公驻北京;2 开放新口岸;3 内江通商;4 内地传教;5 控制海关;6 掠卖华工合法化;7 鸦片贸易合法化;单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关全完全落入外国人之手..单选北京条约规定纳子口税..简答、论述分析北京条约等不平衡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破坏..西方列强攫取开放通商口岸、内河航行权、值百抽五关税、进口半税、控制海关管理权等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危机加深..单选西方资本主义者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绝不是为了给中国输送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制度核文明;而是企图将中国变成他们的产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他们经济上的附庸..第三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开始解体单选中国近代独特的二元经济格局是促使自然经济结构解体的深刻经济因素..多选、简答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解体过程表现在:1 防止分离;2 耕织分离;3 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单选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由清政府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单选1845年;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第一个租界..单选19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大、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第四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单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以期多少能够抑制西方的商品倾销;成为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起来..第一节中国资本原始积累单选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简答、论述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与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区别..1 资本原始积累的产生原因不同..2劳动者的来源不同..3货币财富的积累方式不同..4所处的内外环境及政府的作用不同..第五章多选轮船招商局与英商怡和、太古轮船公司成鼎足之势..单选上海机器织布局是1878年在李鸿章授意下开始筹办的官督商办企业..单选汉阳铁厂是由张之洞创办的清政府最大的钢铁工厂..单选汉阳铁厂是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活动中投资最大的工厂..名词解释官督商办:是政府出面招集商人出资认股;委派官员负责经营管理的民用工业组织形式..这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单选官督商办企业是“民借官之威;官借民之力”..多选清政府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基本类型..第三节私人资本创办的近代工业单选缫丝工业是中国私人资本最早投资举办的近代机器工业..单选私人资本投资创办棉纺织工业始于轧花业..1887年宁波出现通久源轧花厂;成为中国第一家私人资本纺纱工厂..单选1899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拥有纱绽20300格;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民营纱厂..单选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是第一家面粉工业..第四节艰难发展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单选甲午战争前;英国是当时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简答清政府国家资本的封建性主要体现在:1清政府创办的企业的出发点是为了巩固自身的封建统治..2清政府创办的这些企业实权均控制在少数洋务派官僚的手中..3清政府创办的企业通过行政权力往往对一些行业和部门实行垄断经营;并享有特权..4清政府创办的这些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具有浓厚的买办性..简答中国私人资本投资的缺陷有:1私人资本由于自身资本有限;所投资的工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轻工业部门..2私人资本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投资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大量采用手工技术和手工劳动;带有很强的工场手工特征..3私人资本创办的近代企业在外国资本和政府国家资本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的夹缝中生存;不仅承受着外国在华资本的压迫和控制;而且忍受着清政府国家资本的排挤..第二节清末新政的推行多选清政府推行新政的主要原因是:1清政府缓解其危机以自救;2来自列强的压力;3国内民众日益强烈的变革呼声..多选、简答清政府对工商业采取的鼓励政策:1成立了以商部为主导的各级工商业管理机构..2颁布了有关工商实业的章程与法令..3实施奖励商人与商业活动的法律政策..4联络工商业;鼓励创办商会..多选、简答清政府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措施有:1调整管理农业的行政机构..2鼓励兴办农会;促进农业发展..3奖励垦荒..4提倡改良农业..第六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繁荣第一节民国初期的财政经济政策及其变化单选、多选对于民国北京政府来说;财政收入主要有两大来源;即国家税收和内外借款..单选、多选国家税收田赋、关税、盐税是主要的三项..单选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输德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贷款;称为“善后大借款”..单选“西原借款”是段祺瑞政府通过他的日本顾问西原龟三向日本借的一系列债款..名词解释善后大借款:袁世凯为巩固其独裁统治;以办理善后为名;1913年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以中国盐税、关税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四省的中英税款作担保;并聘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被外国列强控制或外国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名词解释西原借款:1917~1918年;日本对华的借贷资本输出或日本通过政治贷款来支持和控制北洋军阀政府;解决北洋军阀政府的财政危机..段祺瑞政府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借款;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1.45亿日元;这笔外债被称为“西原借款”..段祺瑞政府为取得“西原借款”;把东北的修筑铁路、砍伐森林和采矿等一系列主权出卖给日本;为日本全面侵占中国东北埋下隐患..第二节民国初期的商业;金融业和城市公用事业单选1897年;在上海出现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银行;即中国通商银行..单选1905年;在北京出现中国第一家由国家经营的银行;即户部银行..多选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出现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被称为“南三行..”多选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出现的“盐业银行、大陆银行、金城银行和中南银行;被称为“北四行”..第三节民国初期的中外经济关系与对外贸易简答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1外国在华贸易投资的增加;外商的经营网由城市伸向农村;从沿海伸向内地;这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农副产品的直接收购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外国商品的销售量..2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扩大了商品的购销领域;尤其在铁路修通、轮船通航、汽车通行后;使各种货物进出便利快捷;有些原来没有被开发利用的货物;也开始成为大宗出口货物..3中国近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扩大了进出口贸易量;仅就进口而言;各种机器设备、钢铁等物品的进口也在不断增加第七章 1927~1937的中国经济第一节国民政府的经济方针和政策单选1927~1937年财政赤字共计43.6亿元..单选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与各国签订了关税条约;国民政府宣布收回“关税主权”与领事裁判权..单选到1937年前;关税总平均税率一直没有超过1925年北京关税特别会议30%的限制..名词解释统税:是国民党政府在1931年裁撤厘金后推广的一个税种..它是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水泥等工业产品征收的一种货物出厂税..根据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收税后;即可通行全国..单选1932年7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决定实行“废两改元”;并制定了“废两改元”的原则..名词解释废两改元:国民政府废止银两制度、实行银元制度的一次币制改革..规定自1933年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建立银本位;不得再用银两..废两改元客观上起了统一货币、发展经济和便利人民的作用;为实施法币政策奠定了基础..名词解释法币政策:1935年11月4日起;国民党公布实施“币制改革”;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作为法币;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白银国有;并确定法币的对外汇率;先后与英镑和美元挂钩..该政策使国民党政府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控制;为国家资本实现其对金融的垄断和控制提供了条件..单选法币本向没有法定的含金量;其价值需外汇汇率来表示;属外汇本位制..单选在外汇汇率上;规定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多选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格稳定起见;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单选美国迫使国民政府与其在1936年5月签订了中美白银协定;确定法币与美元的汇率为法币100元等于美元30元..单选1930年通过的矿业法中..该法明确规定;矿藏均为国有;非取得矿业权不得探采..适用于该法的矿藏达50种之多..第二节国家金融垄断资本的建立单选国民政府的国家银行;是1928年10月5日设立并于11月1日开业的中央银行..多选国民政府授予中央银行的特权主要有四项:1遵照兑换券条例发行兑换券;2铸造及发行国币;3经理国库;4募集或经理国内外公债事务..多选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两个银行..名词解释四行二局:是国民政府在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控制的过程中;建立国家金融垄断组织的核心机构..四行是指: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二局是指: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第八章日本对中国的殖民侵略第一节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和殖民掠夺单选1933年3月1日;在驹井德三亲手炮制下;得到日本关东军和内阁同意的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正式出笼..简答“七·七”变革后;日本对华的侵略行径:“七·七”事变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相继沦陷;中国关内的主要工业城市和农业发达地区均被日军占领..日军对中国主要工业城市狂轰滥炸;使中国的工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其目的在于摧毁我国的民族企业;使辽阔的中国成为日本推销商品的市场..第二节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统制经济多选“满铁”与“满业”是日本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侵略的两大机构..名词解释“满铁”:是南“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是日本在华最大的垄断组织..它是1906年日本天皇下诏书指令成立起来的一个殖民机构;总部设在大连..多选1936年1~9月;日本又先后成立“满洲拓殖股份公司”和“满鲜拓殖股份公司”;作为移民机构..单选日本移民共在东北侵占土地3900多万垧..名词解释“粮食出葆”: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制农民将其所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按照日伪政府所规定的收购数量和最低的收购价格交售的政策..多选“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地区称为“四行号”的是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和边业银行..单选日本对东北的金融统治;主要是通过伪满洲中央银行来实现的..单选伪满洲中央银行成立后;依照伪满政权货币法的规定;发行伪满币..规定伪满币与日元比价固定在等价的联系上;实现了“日满货币一元化”的目标..第三节日本对华北华中沦陷区的掠夺多选日本对华北华中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与控制;采取“军管理”、“委任经营”、“中日合办”、“租赁”、“收买”等几种形式进行..多选以“中日合办”的形式被掠夺的工厂分为两类:一是日本成立的两个所谓“国策会社”;即“华北开发会社”和“华中振兴会社”;分别掌握华北与华中的“统制事业”..二是一般工业企业;即“统制事业”..单选1940年10月;日本内阁通过了国土计划设定要纲;提出了体现这一侵略意图的“适地适产主义”..多选日本在华北着重发展盐业和矿业..单选日本对沦陷区的农业生产也采取了所谓“适地适产主义”..在华北则增产日本所不足的棉花..单选1941年1月;日本又在汪伪政府所在地南京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中储券”..多选日伪政府打击和破坏法币的手段有:1进行所谓“收兑法币”;禁止法币流通..2强使法币贬值..3限制人民持有法币..单选由于滥发伪币;必然引起通货膨胀与物价飞涨..单选1938年5月;日本的正金银行正式接管了英国汇丰银行代管中国海关税收的权力..1. 分析样务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产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活动.. 洋务运动分两个阶段:“自强”和“求富”洋务运动前期;即19世纪60至7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满洲贵族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性;同时也开始具有一些新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内容..洋务运动后期;即70至9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总的来说;洋务派民用企业彼军用企业发展水平较高它虽然仍在企业管理上带有。
近代史试题库及答案近代史试题库及答案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D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2、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是(B )A 虎门销烟B 鸦片战斗C 洋务运动 D中华民国建立3、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A )A农夫阶级 B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4、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斗为开端,根本缘由是(B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胜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D民族冲突取代阶级冲突5、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公正条约是(A )A 中英《XX条约》B 中英《XX条约》C 中日《XX条约》 D《中法新约》6、近代中国,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A太平天国起义 BXX里人民抗英 C义和团运动 D台某某人民反割台斗争7、规定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的不公正条约是( B )A.《XX条约》 B.《XX条约》C.《望厦条约》 D.《XX条约》8、以下哪个人物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A )A林则徐 B魏源 C郑某某 D康有为9、较早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向国人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学者是(D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山.中 D严复10、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 C )A康有为 B严复 C孙山.中 D梁启超11、鸦片战斗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C )A主权不完整 B领土被割占 C开头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小农经济开头瓦解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是(D )A《XX条约》的签订 B《XX条约》的签订C《XX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13、在下列不公正条件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台某某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C )A《XX条约》 B《辛丑条约》 C《XX条约》 D《XX条约》14、清政府在鸦片战斗中失败的根本缘由是(D )A清朝军备落后 B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C道光帝迟疑不决D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15、下列哪一个条约并非第一次鸦片战斗后签定的(C )A.《XX条约》B.《望厦条约》C.《XX条约》D.《XX条约》16、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自己的(D )A.商品市场B.原料产地C. 半殖民地D.殖民地17、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A )A先于中国资产阶级 B晚于中国资产阶级C同时于中国资产阶级 D几乎同时于中国资产阶级1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的弱点是(C )A妥协性 B动摇性 C脆弱性 D两面性19、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冲突是(C )A.地主阶级和农夫阶级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20、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主要动身点是(C )A.反对贪官污吏B.进展资本主义C.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D.争取民主21、诗歌作为特殊的史料可以反映确定的历史史实。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试题课程代码:0013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太平天国农民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A.天下田天下人同耕B.健全法制C.兴车马舟楫之利D.允许富者雇工2.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内实施的主要经济政策是()A.发展资本主义B.耕者有其田C.照旧交粮纳税D.减租减息甲午战争前后,在外来资本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重大变化是近代意义上的金融业发展起来了。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8题。
3.在华金融业投资最大、开办银行最多的国家是()A.美国B.德国C.日本D.英国4.对中国近代经济影响深远的外资银行是()A.汇丰银行B.俄华道胜银行C.花旗银行D.东方汇理银行5.这一银行创办者是()A.英国政府B.美国政府C.英国商人D.中外商人6.该银行在华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从事()A.期货贸易B.证券交易C.保险业务D.国际汇兑7.该银行通过承办政府借款而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大权,其控制表现在()---------------------------------------------------------精品文档---------------------------------------------------------------------A.关税担保B.决定借款金额C.实行高折扣D.监督借款的使用8.该银行扩大和吸引储户储蓄特有的手段之一是()A.储户可随时兑换外汇B.吸纳小额存款C.储蓄种类丰富D.储户存取自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2题。
一、名词解释1、新经济史学历史的制度分析又称历史经济学或者新经济史学,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分)新经济史学的两大结论是:制度是内生的,历史是制度变迁的载体;制度自我复制与自我演化。
(1分)新经济史学实质上是运用西方经济理论,去透视人类社会发展史,找出有规律的东西,进而提炼出一个对经济变迁理解分析的基本框架,为提高经济实绩的政策制定服务。
(2分)2、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组成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
(1分)国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是领导成份;合作社经济是半公有制经济,是劳动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私人经济是私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的农业经济和独立的小工商业者的经济,以及中小资本主义经济。
(1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胜利时期。
(1分)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能在旧社会内部产生,只能在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产生,革命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的前提和保证,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又为工农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分)3、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是指与前苏联等国家的一步到位改革相对应的一种改革模式。
(1分)渐进式改革的实质是在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的市场化。
(1分)它的特征是:双轨过渡;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强制中的诱致性;从局部到整体;改革、稳定、发展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
(1分)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性。
(1分)4、诺思悖论诺思悖论揭示了: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麻烦。
(1分)国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
一方面,国家权力是保护个人权利最有效的工具,国家权力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此来看,没有国家就无法实现经济增长。
2005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试题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试题课程代码:0013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太平天国农民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A.天下田天下人同耕B.健全法制C.兴车马舟楫之利D.允许富者雇工2.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内实施的主要经济政策是()A.发展资本主义B.耕者有其田---------------------------------------------------------精品文档---------------------------------------------------------------------C.照旧交粮纳税D.减租减息甲午战争前后,在外来资本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重大变化是近代意义上的金融业发展起来了。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8题。
3.在华金融业投资最大、开办银行最多的国家是()A.美国B.德国C.日本D.英国4.对中国近代经济影响深远的外资银行是()A.汇丰银行B.俄华道胜银行C.花旗银行D.东方汇理银行5.这一银行创办者是()A.英国政府B.美国政府C.英国商人D.中外商人---------------------------------------------------------精品文档---------------------------------------------------------------------6.该银行在华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从事()A.期货贸易B.证券交易C.保险业务D.国际汇兑7.该银行通过承办政府借款而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大权,其控制表现在()A.关税担保B.决定借款金额C.实行高折扣D.监督借款的使用8.该银行扩大和吸引储户储蓄特有的手段之一是()A.储户可随时兑换外汇B.吸纳小额存款C.储蓄种类丰富D.储户存取自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
中国近代经济史名词解释论述题第一篇:中国近代经济史名词解释论述题商品经济(P11)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中英《虎门条约》)这就是说只要中国给其他国家好处,英国就可以同享。
背景:1843年八月十五日订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其中首先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4年五月十八日,《中美五口通商章程》。
美国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4年九月十三日,《中法黄埔条约》。
法国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影响: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严重侵犯,是一项影响极深远的经济侵略措施。
使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
使中国的进口税成为世界上最低的。
自此中国自己不能调整税率,海关不能起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侵略者用之以倾销洋货和掠夺中国原料出口的工具。
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官督商办:清末洋务派官僚委托商人招募民间资金,采用机器进行民用工业生产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官督商办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兴盛于80年代。
主要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最初是适应“求富”的目的,或为解决军用企业的资金和对原料、燃料、交通运输等的需要创办的。
资金来自民间招募的商股,有时政府也预先垫款以做资本,但开办以后要陆续归还。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是()A. 慈禧太后B. 同治帝C. 咸丰帝D. 康有为答案:D. 康有为2.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A. 改革内政B. 抵御外来侵略C. 开拓外贸D. 推行洋务答案:B. 抵御外来侵略3. 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 农业经济发展B. 工业经济发展C. 商业经济发展D. 贸易经济发展答案:A. 农业经济发展4.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 农业经济发展B. 工业经济发展C. 商业经济发展D. 贸易经济发展答案:B. 工业经济发展5.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A. 农业经济B. 工业经济C. 商业经济D. 贸易经济答案:B. 工业经济二、多选题1.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措施有()A. 开放港口B. 建立外交关系C. 引进外国技术D. 建立外贸关系答案:A. 开放港口 B. 建立外交关系 C. 引进外国技术 D. 建立外贸关系2.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有()A. 建立货币体系B. 建立税收制度C. 建立国有企业D. 建立外贸关系答案:A. 建立货币体系 B. 建立税收制度 C. 建立国有企业 D. 建立外贸关系三、判断题1.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外来侵略。
答案:正确2.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农业经济。
答案:错误。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近代经济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厦门双十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4题)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工业。
1934年前最高产值曾达27万吨,此后产量显著下降。
1947年恢复到16万吨,1948年又跌至13万吨,并被征军用。
1934年后该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的外因有()①资金少、技术弱、产品竞争力差②官僚资本的压制和国民政府的内战政策③日本的经济掠夺④美国的经济侵略A.①②③④B.②③ C.②④D.②③④2.(2011年12月晋中四校联考17题)一位英国人说,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
这句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 B.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矛盾C.中英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矛盾 D.殖民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矛盾3.下列图中几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四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发展变化状况,其中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主流的是A.①B.②C.③D.④4.(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8题)表1,1912年、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状况表中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①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②重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③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④民族工业体系比较完整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2012年10月厦门市高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C.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6.右图是五四运动时期,上海群众涌上街头,实行“三罢”斗争,抗议逮捕学生的游行照片。
该照片最能说明的历史情景是()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B.农民阶级的参与C.工人阶级的主力作用D.民族资产阶级积极的参与7.(2012年11月济宁一中高三质检)《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中国近代的经济演变高考题及答案1.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2.晚清一着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
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答案】C3.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答案】D4.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答案】D5.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答案】D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
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
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
高考历史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练习含答案押题角度1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1.[2024·中山市高三二模]据研究统计,从1844年到1856年的13年间,中国茶叶出口量增长85%,六千余万磅;丝的出口量从1844年到1857年的14年间,增长了10倍多,共八万四千余包,大大超过鸦片战争前。
这表明当时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壮大B.完全沦为半殖民地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已被卷入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1844年到1856年的13年间,中国茶叶出口量增长85%,六千余万磅;丝的出口量从1844年到1857年的14年间,增长了10倍多”可知,鸦片战争后,丝、茶出口量增大,是由于列强在中国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丝和茶为主,使中国的丝和茶服务于国际市场的需要,D项正确;中国丝和茶出口,是列强在中国掠夺原料的体现,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壮大的结果,排除A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4·连云港市高三二模]《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
1845年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松太(江苏松江府与太仓州)布市,消减大半”。
1892年由镇江进口洋纱达8.5万担。
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
上述材料表明() A.不平等条约签订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B.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C.中国经济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中国近代产业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纺织品进口税率大大下降,大量洋纱倾销到中国,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掠夺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正确;不平等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掠夺地,而非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非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国近代产业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排除D项。
考点五:中国近代经济史【2018·全国卷Ⅱ】1.如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
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2019·全国卷Ⅰ】2.下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2019·全国卷Ⅲ】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此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的局面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2019·全国卷Ⅲ】4.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经济”。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2020·全国卷Ⅲ】5.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2020·全国卷Ⅲ】6.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
这说明,当时(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2021·全国乙卷】7.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单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阶段。 【多选、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 (1) 传统农业十分发达; (2) 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 【单选】据统计,我国人口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增长,从明嘉靖、万历时的约1.2亿增至清嘉庆末年的4亿。
【单选】景德镇由于窑火不绝呗戏称为“四时雷电镇”。 【单选】明清以来商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于南方。 【单选】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单选】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静听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
【名词解释】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人们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
【多选、简答】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有: (1) 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 (2) 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性。 (3) 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4) 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单选】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多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占有者是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单选】土地商品化是自耕农所有制广泛存在的经济前提。 【单选】租佃制经营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有利、最获益的土地经营形势。 【多选、简单、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体内存在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中渗透着深深的自然经济性质。
(2)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势头,并几度辉煌,但是封建社会手工业无力承担揭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序幕的历史任务。
(3)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十分繁荣和活跃,但是它瓦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却很有限。 (4) 中国封建社会政府所实行的一整套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严重地抑制和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也压抑和摧残着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节 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单选】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执行的是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多选、简答】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政策包括: (1) 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 (2) 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地限制。 (3) 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4) 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看,即洋行,也称“牙行”、“公行”。 【名词解释】洋行制度: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不直接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洋行制度。洋行的具体业务是:垄断对买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单选】1795年,乾隆皇帝只广州一口通商。 【单选】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西方殖民者拿不出多少商品可供中国需要,原因是中国是自然经济统治地位。
【单选】西方商人用来和中国呼唤的商品中只有印度出产的棉花受欢迎。 【单选】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更直接的原因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名词解释】闭关锁国: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执行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指严格限制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以及对来华贸易的商人的活动也进行严格限制。在这种政策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降到了最低水平。
【简答】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意义。 清政府所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在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在向中国进攻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抵制侵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阻碍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生产技术的输入,阻断了中国人民同西方世界的接触,限制了他们对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的接受,从而延缓了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延长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单选】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 【单选、多选】英、美、俄、三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茶叶海外市场。
第二章 鸦片战争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一节 鸦片贸易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多选】鸦片输入我国的历史是很早的,最早向中国输入鸦片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 【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危害有: (1) 鸦片贸易的急剧增加,改变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使中国从19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地由一个出超国转变为入超国。
(2) 鸦片的大量输入,使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和反动。 (3) 鸦片的泛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体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严重萎缩。 (4) 鸦片的泛滥,使本来消费水平就很低、购买力就十分有限的中国人把项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吸食鸦片,社会购买力日益低下。
(5) 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使中国成为入超国,而且也引起了中国的通货。 【单选】白银的大量外流,这势必在国内引起金融恐慌,财力枯竭,导致银钱比价急剧变动,出现银贵钱贱现象。
【单选】黄爵滋于1838年提出的《严重漏卮以培国本疏》很有斥责性。 【单选】在林则徐严厉缉拿和有效措施的威力下,共缉拿鸦片两万余箱。 【单选】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也就是《南京条约》。
【单选、多选】1843年7月和10月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后一条又称)《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
【多选、简答】《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主要内容有: (1) 割让香港; (2) 五口通商; (3) 勒索巨款; (4) 协定关系; (5) 取消洋行制度; (6) 开设租界; (7) 领事裁判权; (8) 片面最惠国待遇。 【名词解释】五口通商:《南京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实际作用使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并逐渐破坏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单选、多选】《南京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单选】《南京条约》中的赔款数额约当清政府当时财政收入的1/3强。 【单选】英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管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这一规定,无疑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极大损害。
【单选】开设租界使英国人可以携其家眷到中国的五个通商口岸居住。 【名词解释】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向清政府要求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是一条严重危害中国主权的条款,中国只要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都可以同样享受,英国将总是享受中国给予最为优惠条件的国家。
【单选】中美于1844年7月3日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多选】美国通过《中美望厦条约》取得了除英国已取得的特权以外的权利,如:(1)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2)明确协议关税;(3)肆意侵略中国的领海权。
【简答、论述】《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西方列强攫取的各种经济特权。中国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行协定关税、取消行会制度、承认领事裁判权等,并被迫对列强实行最惠国待遇。中国独立主权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选】相继挑起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重要的经济目的,就是要迫使中国打开市场大门。 【简答、论述分析】中国尽管土地辽阔但市场并不健全,对西方工业品的需求十分有限。在《南京条约》签订的头几年,英国输华的商品急剧增加,贸易额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在1844年达到最高额后,便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对于西方列强来说,工业品打不开的市场,仍然有必要用鸦片来瓦解。
1860年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
【多选、简答、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有: (1) 公驻北京; (2) 开放新口岸; (3) 内江通商; (4) 内地传教; (5) 控制海关; (6) 掠卖华工合法化; (7) 鸦片贸易合法化; 【单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关全完全落入外国人之手。 【单选】《北京条约》规定纳子口税。 【简答、论述分析】《北京条约》等不平衡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破坏。西方列强攫取开放通商口岸、内河航行权、值百抽五关税、进口半税、控制海关管理权等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危机加深。
【单选】西方资本主义者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绝不是为了给中国输送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制度核文明,而是企图将中国变成他们的产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他们经济上的附庸。
第三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单选】中国近代独特的二元经济格局是促使自然经济结构解体的深刻经济因素。 【多选、简答】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解体过程表现在: (1) 防止分离; (2) 耕织分离; (3) 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单选】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由清政府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 【单选】1845年,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第一个租界。 【单选】19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大、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单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以期多少能够抑制西方的商品倾销,成为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起来。
第一节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 【单选】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 【简答、论述】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与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区别。 (1) 资本原始积累的产生原因不同。 (2)劳动者的来源不同。 (3)货币财富的积累方式不同。 (4)所处的内外环境及政府的作用不同。
第五章 【多选】轮船招商局与英商怡和、太古轮船公司成鼎足之势。 【单选】上海机器织布局是1878年在李鸿章授意下开始筹办的官督商办企业。 【单选】汉阳铁厂是由张之洞创办的清政府最大的钢铁工厂。 【单选】汉阳铁厂是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活动中投资最大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