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肌圆利针针刺法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腰大肌圆利针针刺法腰大肌圆利针针刺法腰大肌起于腰椎椎体及肋骨突起,止于股骨小转子。
腰椎发出的神经根几乎都要穿过或在此肌旁通过。
刺激此肌,与刺激神经根有着类似的作用。
特别是那些腰痛直不起腰,前倾着腰走进诊室的病人,大多存在腰大肌的挛缩,直接针刺此肌,解除痙挛,被绞厄的神经得到放松,效果当然好。
刺法如下:1)在腰椎正中线旁开3~4CM处为第1条线,针刺在第2,第3,第4,第5腰椎的横突之间。
直刺。
针通过横突后可达腰大肌。
如针尖遇到横突,则稍提针改变些方向即可刺入。
第1线可用0.24以上*75MM左右的针。
2)在腰椎正中线旁开6~7CM处为第2条线,针刺在与第3,第4,第5腰椎的棘突大约等高的位置。
斜刺。
大约75度角。
针尖向椎体方向。
第2线可用0.24以上*90MM 左右的针。
如针刺正确,我们手下常可有针尖抵骨(抵达腰椎锥体)的感觉。
病人常有针感传向下肢的感觉。
反过来,这两种感觉也可印证我们的针是否刺到了正确的地方。
注意事项:1)留针30分左右,不提插捻转。
2)避免刺伤肾脏。
如第1条线上第2,第3腰椎之间的针可适当向内侧移一些。
第2线不要在第3腰椎以上刺针。
在临床当中大家都会碰到很多稀奇百怪的慢性疼痛。
很多时候不自觉的就给贯上了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等病的名称。
都在暗自使用着自己还不成熟的怪招,绝招。
当然有时也是把很多疗法综合一气搞通杀,即使那样也是有时有效有时无效。
即使有效也是几天或几个月的事,患者总是反反复复,把患者搞得像个亲戚一样时时前来拜访。
自己也是灰头灰脸的没个准确的答复‘能治好还是不能’,底气不足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的。
临床上最不好治疗的算是颈椎病和腰椎病了,每当把片子,x光,核磁等拿到手里时,大多看到的是椎体偏歪,骨质增生,间隙不等宽,椎间盘膨出突出,椎管的狭窄等等。
这么多的征象就把大家的思路给带到沟里了,很多的同行都会想到骨刺的刺激,硬膜囊的挤压,髓核的压迫所造成的临床表现。
圆利针的介绍与使用方法一.针具:圆利针:古代九针的一种。
状如马尾,针尖又圆又尖。
以粗银丝或不锈钢丝制成,长9cm,粗约22#~26#针,针尖圆锐,外观同毫针样式。
二.功效:松筋通络,蠲痹止痛。
三.适应症: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腰腿痛,暴痹等重症,急症,顽症,痛症等。
多取腰夹脊穴、秩边穴、环跳穴,代秩边穴。
圆利针因针提粗,刺激强度大,对一些需要使用强刺激的病证采用本法治疗效果明显。
四.禁忌症:1.一切严重病的发作期;2.部位有皮肤感染,肌肉坏死者;3.施术部位有红肿,灼热或在深部有脓肿者;4.患有血友病或其他出血病倾向者;5.血压较高,且情绪紧张者。
五.临床应用:1.定位:以鍉针点按标记定位。
2.消毒:针刺部位常规消毒;针具于蒸汽高压消毒或戊二醛消毒液浸泡30分钟;医者酒精擦拭。
3.持针:右手拇、食、中指持捏针柄,左手拇、食、中指置于针身下部,微露针头4.施针方法:先破皮、刺入、得气、出针、按压。
一般不留针或留针30分钟。
5.行针手法:一般常用滞针手法。
6.疗程:隔日针刺1次,5次为1疗程,2疗程间休息3天。
六.治疗:1.第三腰椎横图综合症:圆利针深透针尖抵触到横突尖处,意在剥离粘连组织,留针后扣上火罐10分钟左右,排瘀活血。
同时配上腰四腰五夹脊穴。
2.梨状肌综合征:长圆利针患侧代秩边鸡爪刺,代秩边及其上、左、右各1寸,垂直深刺,针尖方向朝深处,抵触梨状肌周围,并轻轻弹拨几下。
针感沿病痛放射方向至足趾,留针30分钟。
针后拔罐10分钟。
刃针浅筋膜松解常见部位定位方法展开全文答:只需点上边《渤海骨病疼痛治疗》免费关注▲ 关注「bhzjyy」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1、疼痛2、功能障碍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软组织损伤的三大临床特点:1、压痛:是诊断和判断疗效的法宝2、结节:a、团块状结节:如脂肪瘤。
b、颗粒状结节:如扳机指。
c、圆锥状结节:如肱骨外上髁尖处的山脊样结节。
d、条索状结节:如肌肉的起止点处结节。
e、不规则结节:如股骨大转子结节。
f、瓦片状结节:如臀部及股四头肌损伤。
(1):结节的好发部位:1. 骨性突出点:如股骨大转。
2. 肌肉的起止点部位。
3. 高应力腱性组织点:如项韧带。
4. 肌肉与肌肉之间的交会部位。
5. 骨的游离端:如腰三横突。
6. 神经出口点:如臀上皮神经出口点7. 关节连接处:如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在膝关节内侧的结节点。
8. 肌肉力学的受力点或聚力点:(2):正常结节与异常结节的区别:方法:对比法:1.比压痛(左右对比),压痛大的为异常结节,压痛轻的为正常结节。
2.比软硬程度(左右、上下对比),比正常结节软的或硬的均为异常结节,反之则为正常结节。
3比结节大小,在解剖没有特异的情况下比相邻上下结节大小,异常的是病变的结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各论:头痛、头昏神经性头痛:1、枕大小神经头痛:最易形成卡压的部位位于下项线中点旁开2.5厘米。
并发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有:视力疲劳、前额疲劳、眼球发胀,甚至突出。
2、三叉神经痛:疼痛不过中线,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2分钟,呈间断性发作,有一个触发点(也叫扳机点)。
其治疗点在C1横突尖上。
3、神经痛:其治疗点在内侧眉头部位,可扪及一个比芝麻粒还小的筋结,将其松解。
血管性头痛:1、头皮下静脉丛炎:头皮虚肿、头皮增厚,多有头皮外伤史。
其治疗点在下项线寻找筋结点,用刀或针均可。
也可以用火针散在点刺(注意针眼出血,因为头皮血管丰富)2、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不足,治疗用太阳穴、列缺穴、合谷穴、足三里、阳陵泉、中封、足临泣、疗效定。
腰大肌的刺法.doc
参见附件(26976kb)。
腰大肌的刺法:腰大肌是位于腹内比较深的经筋,也叫腹内缓筋,它的内部有腰椎发出的神经穿过,所以,它的痉挛很容易压迫这些神经,所以,引起深部位的疼痛,它的致病性必须引起重视,他出现问题的时候病人感觉腹股沟部位疼痛,害怕卧位时间久,俯卧位时间太长,病人直不起腰,都是腰大肌出现问题,因为它的位置不容易摸到,所以,要用到经筋解剖刺法,进针有4个点,1:比如右腹股沟进针点;针法:医生站病人右侧,用手首先找到股动脉,摸到它的搏动,然后,用左手的拇指把股动脉保护起,在股动脉旁大约1厘米,大部分人可以摸到很痛的筋结,这个就是腰大肌的止点,固定在手指下,用右手持针垂直进针,穿插俩次马上出针,千万不要穿插太多,这样容易损伤股神经,这个点是腰大肌唯一在体外可以找到的点,所以,首先做处理。
2:第2个进针点是横突上的点,第一,二。
三。
四。
横突上有腰大肌附着,但是,进针要细心,千万不要把针穿到腹腔,伤到重要的脏器和腹主动脉,所以,让患者俯卧位,医生站患侧,先在第一,二。
三。
四。
横突上有很痛的点,确定以后,和皮肤成45度角度进针,到达骨膜,穿插几次,立即出针。
3:第三个进针点是在第一腰椎,第二腰椎,第三腰椎的棘突连线的中点旁开2厘米直刺1。
6寸左右,病人感觉很酸困,穿插几次,立即出针。
·《圆利针超微针刀疗法》之一:理论篇目录:一、软组织损伤的四大理论二、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思路、临床表现、诊断技巧三、圆利针疗法概述四、超微针刀疗法概述五、对骨质增生的理解六、经营技巧第一讲软组织损伤的四大理论一、理论1——杠杆理论(1)组成:由重力、动力、支点和杠杆组成。
(2)力方向:重力和动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3)运用:将骨性组织看成是一个异性杠杆,借助骨性结构,将深层的病(力学上的如痉挛、力学平衡失调)提到浅层治疗。
(4)举例:L3横突尖上有结节,多在L3棘突同侧摸到横向结节,切断处理。
(解释:横突尖上受力加大,杠杆的另一端棘突同侧同样受力增大,处理一处即可)二、理论2——弓弦理论(1)弓的部分——人体四大生理弯曲的骨性组织(2)弦的部分——软组织(3)应力集中点——多在弓弦的交接部位和弦的中央部a.弓弦弧增大患者,表示弓已拉开,则弦处于紧张状态,应力集中点在弦上。
如项韧带钙化,多见于颈椎生理曲度增大的患者;b.弓弦弧变小患者,表示弓没有拉开,其受力点在弓弦交接处。
以颈椎为例则见于生理曲度变直或生理曲度反张,此时弓弦交接点,即应力集中点位于C1横突和C7横突。
4个点为受力点均为受伤害部位,也是治疗部位。
三、理论3——拉杆理论(1)原理:当一根竖着的电线杆子,四周有四个固定的铁丝,当用力踏其中的一条固定铁丝时,则其他三根铁丝也与被踏的铁丝一样处于紧绷状态。
(2)运用:将人体骨性组织看成是电线杆,四周的肌肉看成是固定电线杆的四根铁丝,当一块肌肉损伤痉挛时,则其他三个方向的肌肉也会出现痉挛状态。
a.疼痛点可以是原先痉挛的部位b.如果原先受伤处的软组织伤害感受器阈值太高,其他部位伤害感受器阈值低的情况下,则疼痛就可能出现在其他三个方向的肌肉痉挛部位。
四、理论4——链条理论(1)原理:病损处的疼痛可沿着软组织附着的骨骼依次传到远端部位。
病损处在A,可经B传C,最终疼痛可以出现在D点。
(2)举例:如跟骨痛,颈椎可能是其原发点,所以处理颈椎有效。
超微针刀圆利针疗法-----点评(转载)看了还想花万元学吗?老针超微针刀圆利针疗法-----点评(转载)超微针刀圆利针疗法-----点评(转载)王彦军现在的网络上,对胡超伟的超微针刀圆利针疗法,基本是一边倒的赞誉,广告宣传投入很大,看不到中肯的评价,这样单边的话语,容易误导很多观望着,本人已用超微针刀圆利针三年,也接触很多在胡超伟培训班学习后又来我处学习的学员,所以对胡超伟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很熟悉,,故在此写一点个人想法。
我和胡超伟没见过面,但我临床中最常用的工具是超微针刀和圆利针,它们只是两种治疗工具,表浅部位用超微针刀,肌肉丰厚部位用圆利针,但胡超伟的方法就叫超微针刀圆利针疗法,容易造成误会,以为用这两种工具就是胡超伟的学生,其实据我所知,有不少默默无名而这两种针具用的很好的医生,我感觉它们缺乏的是像胡超伟那样庞大的推广团队和他本人敏锐的商业嗅觉,其实,能用小针刀痛点骨面松解变成刃针的筋膜、结节浅刺就成了超微针刀,你如果有很好的针刀功底和解剖基础,再看三本书,卢鼎厚的《痛点斜刺法》,张文兵的《肌肉起止点疗法》,颜质灿的《慢性痛疼症的颜氏治疗法》,再经内行略加点拨,就可很快掌握这门技术,而胡超伟的三天一万元学费的培训班,的确高的离谱,三天学习回去能用者,应该不到十分之一,不能否定,胡超伟老师的超微针刀圆利针疗法的确是超越当今任何一种疗法的治痛利器,但我认为它存在三大不足。
一;超微针刀限制进针深度一公分以内,但病变筋膜有深浅,若是深部筋膜问题,切割就有不到位之嫌,这也是它疗效不持久的原因之一,网上一片质疑复发问题,但没有一句回应,让广大学员都以为是自己的技术问题。
二:这套方法并不是适合全身所有部位治疗,但宣传者给人的感觉是,好像学此一种疗法,就可成为治痛疗法学习的终点站,非也,比如,膝关节病用超微针刀效果就不明显,或者快速反弹,治疗骨性关节炎,我一贯用针刀膑周六针,膑上有压痛,贯穿膑上囊,膑下有压痛,铲剥膑下脂肪垫,配合关节腔曲安乃德20毫克,大多一次疼痛基本消失,但也有部分患者说只好了一半,我就再一次用银质针膑周密集排一圈,残余痛彻底消失,对于颈椎病,我也不敢依赖这个疗法,单纯用它复发太快,但用圆利针治疗腰腿痛却是所有疗法中最具优势的,几分钟操作快速见效,进针深浅自由掌握,也有长久的稳定疗效,说这些,就是告诉大家,一套技术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圆利针法结合循经取穴推拿手法治疗的效果分析潘毅聪;潘秋红;罗广文;刘俊波【期刊名称】《大医生》【年(卷),期】2022(7)2【摘要】目的研究圆利针法联合循经取穴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疼痛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1月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圆利针法联合循经取穴推拿手法治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IL-6、IL-1、TNF-α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JOA评分、SF-36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圆利针法联合循经取穴推拿手法治疗,能够缓解其疼痛,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显著。
【总页数】4页(P114-117)【作者】潘毅聪;潘秋红;罗广文;刘俊波【作者单位】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康复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7【相关文献】1.辨经取穴结合导气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2.电针结合循经点穴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3.循经取穴推拿结合圆利针疗法及成角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4.循经取穴推拿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5.循经取穴推拿联合温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微针刀疗法》[超微针刀疗法]是在小针刀疗法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方法。
其疗法特点:1.刀口只有0.4 mm,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疼痛。
2.不用麻药和激素,解决手麻、腿麻、疼痛等立竿见影,安全无副作用。
3.进针深度为1cm 左右,治疗时不会伤及神经及重要血管,为临床提供了安全保障。
4.进针手法简单,只有提插切割没有其他的辅助手法,这样学员更加容易学习、掌握。
5.治疗时间每次1—2分钟,每三天一次,疗程1—3次即可。
这样大大的节省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为我们医生能更好地树立形象品牌。
6.疗效立竿见影:对颈椎病引起的手麻、头昏、腰间盘突出引起的下肢麻木可立刻见效。
手麻及头昏可当场消失90%左右。
7.刀法切割部位:为深浅筋膜、筋节、浅在的肌肉附着点、皮神经卡压部位等。
8.超微针刀术后仅有轻微后遗痛,无需对刀口进行保护及处理,当天可洗澡。
无需用消炎药等防治感染的措施。
总之,超微针刀采用运动医学理论,具有痛苦小、安全无副作用,是患者接受的疗法。
《超微针刀疗法》是运用刀口只有0.5mm的极小的刀锋,切割人体劳损处的筋膜,或人体非固有的支持结构系统,直到肌肉、肌腱、皮神经、交感神经、运动神经的目的,使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的一种疗法。
人体的肌筋膜或人体非固有支持系统,一般位于浅层或皮下。
针刀深度只有1cm或1.5cm。
将这些肌肉或肌腱的附属部分切断,或部分切断,并不影响其运动功能,对人体不会造成太多的伤害。
另外,重要的神经,血管一般都位于人体较深部位。
1―1.5cm 的切割深度不会对其造成威胁,所以刀法是非常的安全,极大地保证了患者及医生的安全。
刀法中因为刀口小,治疗时无需打麻药。
少了这一环节,也避免了因麻药过敏或麻药误入血管造成病人死亡的风险。
刀法起效的核心理论为改变软组织中是力学平衡失调。
通过人体的骨性杠杆作用或肌肉的力学传导或牵引作用,将人体深层的病变提到浅层来治疗。
通过对人体表浅部位进行松解,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超微针刀圆利针操作部位的应力点
1,??凡是头面症状的操作点;
2,??头疼,头晕。
耳鸣,恶心等,用微针刀操作,颈2的棘突旁,和颈1的横突上方的位置,进皮下2公分切割,也可以寻找环枕筋膜的周围寻找压痛和挛缩点。
3
1,??
疗同腰肌劳损。
2,??腰三综合症只操作腰3棘突旁的结节切割就可以了
3,??腰大肌的损伤患者主诉不能翻身旋转,治疗点是在4-5的横突尖部斜刺向骨盆内倾斜,有突破感后反复致松软后出针1-3次
4,??腰骶部的疼痛在上段的胸椎7和腰椎的2-3棘突找挛缩点切割2-3刀。
也可以同时处理骶尾边缘找结节。
总结;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腰痛,常规处理腰1-2棘突旁找结节松解,腰4-5棘突旁找挛缩。
坐骨神经放射疼痛;
1.??
2.??
3,??
4,??
针法的目的是;把紧张的筋膜挛缩点最大范围的减压,也就是结节,条索,硬化,不找压痛,常用的部位肌肉的饱满处。
刀法的目的是;把紧张的筋膜,浅筋膜切断,即舒展挛缩的肌群。
故不可过多的切割,常用的部位是脊柱旁和关节的骨突旁。
常见疾病常用的肌肉
颈部,斜角肌。
肩胛提肌。
斜方肌,肌筋膜。
肩部。
肱二头肌,喙肱肌冈上肌,小圆肌。
腰部。
腹外斜肌,腰大肌。
腰椎。
背阔肌的解剖背阔肌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
起点: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和第10~12肋外侧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伸、内收和内旋。
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辅助吸气。
三角肌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和内旋;中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伸、水平伸和外旋;整体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
肩袖肌群与大圆肌的解剖冈上肌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小圆肌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肘肌的就解剖肱二头肌部位:上臂前面浅层,有长、短两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肘关节屈和外旋。
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肱三头肌部位: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长头还可使肩关节伸。
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肘肌部位: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并加固肘关节。
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前锯肌的解剖前锯肌部位:胸廓侧面浅层。
起点:上位8~9肋骨外侧面。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
远固定时。
胸大肌、胸小肌的解剖胸大肌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圆利针疗法一:概要:1、圆利针疗法的发明。
(1)痛点斜刺法——卢鼎厚教授(国家运动队的运动学教授)。
疗法特点:痛点斜刺后,疼痛立即消失。
疗法缺点:多数疼痛点针刺后没有减轻。
机理:粗针对软组织进行有效的挤压,使肌细胞内部结构迅速地排列组合。
(2)反阿是穴疗法——张文兵老师。
疗法特点:不在痛点斜刺,在痛点的两端针刺,比如说疼痛在肌肉的中点,反阿是穴在肌肉的两侧。
疗法缺点:反阿是穴不好找。
2、古代九针中的圆利针针形的启发。
古代圆利针形类似一支毛笔,前端尖中间膨大、尾部小,长1.6寸。
总结:1、通过以上(1)(2)点我们知道肌肉软组织在起点、中点、止点上针刺均有效。
2、古代圆利针针形,其实就是对肌肉软组织进行挤压(挤压被卢教授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3、古代圆利针针刺出针后,针刺部位可以留下一个空洞,空洞可以释放软组织内部压力。
二:圆利针疗法的主要思路:1、卢教授痛点斜刺法中只有50%的有效率,为什么?这是因为有多数的痛点并不是原发部位,它是一种牵涉痛。
2、张文兵的思路很好,但治疗点不好找。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要求寻找更好、更快的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
我们根据患者的运动解剖方向或动作找出参与其中的肌肉,根据肌肉的解剖、肌力的大小、肌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特点以及肌肉的功能来判定易损的肌肉。
比如:上肢外展的动作,参与的肌肉为冈上肌与三角肌中部的肌纤维,三角肌肌块肥厚、肌力大;冈上肌肌块小、肌力弱。
那么冈上肌则是我们要求治疗的肌肉。
其疗法结合了解剖医学和运动医学的相关知识,解剖医学只能知道肌肉的结构,运动医学才能知道肌肉的功能,因此,软组织损伤我们结合疼痛部位、肌肉的功能。
神经的走向来诊断和治疗软组织损伤。
3、软组织损伤的诊断:(1)神经、肌肉解剖定位诊断。
(2)功能障碍动作的参与肌肉来诊断。
(3)CT、X光、磁共振等临床检查诊断。
三:软组织损伤机理: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方法。
1、小针刀对软组织损伤症的思路——软组织粘连。
腰大肌圆利针针刺法
腰大肌起于腰椎椎体及肋骨突起,止于股骨小转子。
腰椎发出的神经根几乎都要穿过或在此肌旁通过。
刺激此肌,与刺激神经根有着类似的作用。
特别是那些腰痛直不起腰,前倾着腰走进诊室的病人,大多存在腰大肌的挛缩,直接针刺此肌,解除痉挛,被绞厄的神经得到放松,效果当然好。
刺法如下:
1)在腰椎正中线旁开3~4cm处为第1条线,针刺在第2,第3,第4,第5腰椎的横突之间。
直刺。
针通过横突后可达腰大肌。
如针尖遇到横突,则稍提针改变些方向即可刺入。
第1线可用0.24mm以上*75MM左右的针。
2)在腰椎正中线旁开6~7CM处为第2条线,针刺在与第3,第4,第5腰椎的棘突大约等高的位置。
斜刺。
大约75度角。
针尖向椎体方向。
第2线可用0.24mm以上*90MM左右的针。
如针刺正确,我们手下常可有针尖抵骨(抵达腰椎锥体)的感觉。
病人常有针感传向下肢的感觉。
反过来,这两种感觉也可印证我们的针是否刺到了正确的地方。
注意事项:
1)留针30分左右,不提插捻转。
2)避免刺伤肾脏。
如第1条线上第2,第3腰椎之间的针可适当向内侧移一些。
第2线不要在第3腰椎以上刺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