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成年记:2006年
- 格式:doc
- 大小:17.07 KB
- 文档页数:7
2006年,中国的股市发疯了,一年大盘上涨120%以上,创造了年股市综合指数增长率、年入股市资金增长率、最大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发行)等多项记录,千万蒙(猛)牛狂奔于股市的各个角落。
今天,我们的周围到处在讨论股票、基金的问题,好像手上只要有一点钱,放入股市,明天就可以成为百万、千万富翁。
我在祝愿各位的同时,愿意将自己几年前在美国的炒股经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1995年我从日本前往美国工作的时候,美国股市仍然处在不紧不慢的进程中,但是股市的回报率比银行的利率明显要高一些。
因为自己在日本几年也有了一点积蓄,所以总是琢磨如何提高自己在银行资金的回报率,股票市场当然最后成了自己的不二选择。
刚刚开始入股市的时候,我特别认真,不但从公共图书馆借来了许多股票方面的书籍,而且还自己花钱购买一些更加难读、一般公共图书馆没有的资料,也弄懂了一些自己以前不明白的内容,比如,Balance Sheet,Cashflow, Return on Capital Employed, Options, Futures, Long, Short, Call, Put, Straddle 等等。
当我觉得自己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以后,就真刀实枪地开始了自己的炒股生涯。
一开始当然是特别小心,所以在购买一个股票之前,总是将目标公司的前因后果弄个透彻,比如说,是干什么的,在什么地方,有多少年的历史,公司的规模,产值,增长率,市盈率,市盈率增长率,负债比例,竞争对手,行业排名,投资公司的分析报告,公司的季度、年度报告,公司高层领导的简历等等。
感谢美国网络时代的兴起,所有这些资料都可以从网上得到,所以,那一段时间,我脑子中只有美国许多公司的信息,许多资料至今仍然留在我的脑海里。
现在已经忘记第一次购买的是哪一个公司的股票了,只是记得利用Etrade公司()开了一个网上帐户,这样只要有网络,哪里都可以买卖股票。
2006年四季度中国股票市场投资策略报告大成基金投资部总第三十五期二零零六年九月二十三日此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可信赖的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观点和预测仅代表我们的判断,不构成大成任何实际的投资结果,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观点和预测的相应调整,而不予以提示说明,本报告并不适用于所有投资人,请谨慎使用。
四季度中国股市投资策略理性的繁荣――成长+主题暨确定性的溢价投资要点◆国际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能源、有色金属价格走势趋稳,通货膨胀温和,美国紧缩预期减弱。
人民币稳步升值背景下,国内经济增长过热与宏观调控交替存在,本次调控效果显现,紧缩预期减弱,逐步深化的竞争环境下通胀温和。
如上为我们对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特征的分析。
◆中国经济、中国资本市场的巨大潜力,在长期以来制约A股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的解除之后,经过三季度的巩固调整,将继续吸引投资者。
同时,人民币稳步升值预期下充裕的流动性,为股市的每一次做多行情提供量能。
基于此,我们认为,四季度股市将在调整中尽显牛市风采。
◆周边股市、国际期货市场的大幅振荡,工行空前规模IPO、众多融资再融资对资金的需求压力,将对四季度股市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国内市场金融创新改革的加速推进,以及对来年投资的布局,四季度股市有可能振荡向上,结构、个股分化将更明显。
◆预计06年四季度市场热点纷呈,投资主题多元,包括:人民币升值主题下的金融、地产、交通运输等;消费升级不断深化带动的行业景气,包括金融、旅游、传媒、通讯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扶持的行业,包括重大技术装备行业、环保、新能源等;奥运经济带动的交通、旅游、通讯、基础设施、安保、环保、体育等板块;备战股指期货、融券业务的大盘指标股以及并购重组概念等。
06年四季度股市投资的总体策略:“理性的繁荣――成长+主题暨确定性的溢价”◆成长:考虑到强势市场(或者说牛市)的特点,资产配置需要显著向成长性倾斜,向优势行业的优势企业倾斜;◆主题:理性的繁荣需要热点纷呈的主题投资来推动,顺应市场热点板块的轮动,积极进行主题资产配置;◆确定性溢价:随着牛市行情的纵深推进,以及机构投资者的扩容,行业与公司的可持续经营将更受关注,对于盈利稳定增长的公司,应该给予其”确定性”以相应的溢价。
中国股市大事记(1984.11—2009.12)序言本大事记是为写作小说《沪吉诃德和深桑丘——戏说中国股市二十多年》做准备而编。
从最初的股市——静安柜台市场到2009年是23年。
如果从上海交易所成立的1990年开始算是19年。
我参看了网友“悠悠白云”收藏的帖子《中国大陆股市17年大事记》1,但是找不到作者。
笔者也看过网上转载的张志雄的《中国股市17年》2以及其他一些文章。
在定稿之前,我看到了阿奎的《喧哗与骚动——新中国股市二十年》3。
该书史实较为详尽,我参考阿奎的书为本大事记添加了一些内容(一千多字)。
小说中前几节内容(1988-1991)的写作也参看了阿奎的书。
本人在此向以上作者致谢。
本大事记还包含关于法人股市场、柜台市场、H股市场、次贷危机等内容。
各种恶性事件也是本大事记重点,笔者希望本大事记是到目前为止恶性事件最全的大事记。
技术上,笔者将前后关联的事件尽可能地放在一处叙述。
另外,笔者还提供了《沪深股市走势图1990.5—2009.5》(参看封底),同时减少了行情的文字叙述。
希望本文有助于读者对中国股市的认识和理解,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1991年及之前(1) 1984年11月14日,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小飞乐”股票发行。
小飞乐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
1986年11月,邓小平接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林,赠送了一张飞乐音响的股票。
虽然有报道说深宝安和北京天桥成立股份制企业更早,但是发行股票,小飞乐在先。
1 行情和政策叙述较多,忽略了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德隆事件。
见/blog/static/ 3063229520089972310607/。
2 分析讨论有深度,作者经历的事件突出,但是作为大事记,内容缺很多。
离股市较远的铁本事件反倒被重点讨论。
见/bbs/dispbbs.asp?boardid=57&id=163747和/ viewthread.php? tid=226761&page=1&authorid=59936。
2006年资本市场大事记2006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一年,各种重大事件相继发生,对资本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为大家梳理2006年的资本市场大事记。
1. 2006年1月4日,中国A股市场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上证综指首次突破了1000点大关,达到了1091.79点,创下了新高。
这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2006年2月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公布了《新股发行暂行办法》,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新股发行制度的重要改革,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加强了对新股发行的监管,提高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3. 2006年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为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结束了长期以来人民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
这一改革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4. 2006年4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通知》,明确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这一举措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 2006年7月2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了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行为,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市场的规范性和健康发展。
6. 2006年8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将开展股指期货试点工作。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大突破,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工具和机会。
7. 2006年9月25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行为的若干意见》,加强了对证券公司的监管,规范了证券公司的经营行为,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8. 2006年10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监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行为,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维护了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中国股市股指发展历程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股市股指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立阶段(1990年代末至2005年),这一时期,
中国股市股指刚刚开始发展。
1990年代末,上海证券交易所
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开始了股票市场的运作。
最早的中国股指是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用来衡量上海和深圳股市的整体涨跌情况。
第二阶段是改革与完善阶段(2006年至2014年),这一时期,中国股市股指积极进行改革与完善。
2006年,上证综指和深
证综指开始取代原有的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成为代表整个市场的股指。
此后,中国股市推出了更多的股指,如证券公司股指、创业板指数等。
201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了上证50
指数和上证180指数,其中上证50指数涵盖了中国A股市值
最大的50家公司。
第三阶段是国际化阶段(2015年至今),这一时期,中国股
市股指进一步开放与国际接轨。
2015年,上证综指和深证成
指被纳入富时全球股票指数系列,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对象。
同年,沪港通和深港通相继开通,允许内地和香港投资者进行股票交易。
2018年,中国A股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股市的国际化地位。
总的来说,中国股市股指经过了从建立阶段到改革与完善阶段再到国际化阶段的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资本
市场的改革开放,中国股指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强。
未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深化改革,中国股市股指有望继续发展壮大。
1981----1990中国证券业记事1981年,中国国库券开始发行,新中国最早的证券市场是国债市场,国库券的发行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984年8月14日,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呈批的《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办法》。
1984年,全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与此同时,企业债券也开始出现。
1986年9月26日,上海建立了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开始接受委托,办理由其代理发行延中实业和飞乐音响两家股票的代购、代销业务。
这是新中国证券正规化交易市场的开端。
1986年,沈阳市信托投资公司开设第一个从事证券转让业务的柜台。
1987年深圳市一些企业开始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进行转让交易。
1990年,国债转让在全国全面放开。
随着统一交易网络的形成,国债交易趋于活跃后,金融机构开始发行金融债务。
1990年12月19日,新中国第一家经批准成立的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成立,股市开放,上证综指从99.98点一直上涨到1992年5月25日的1429.01点,涨幅达1329.30%。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上证综指跌至386.8 5点,收盘393.52点。
此后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 6.16%。
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上证综指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
上证综指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涨幅达215. 33%。
1995年5月18日,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出现三天井喷行情。
2006年股市行情回顾
2006年是中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一年。
当时,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波波的涨跌,整体上呈现出震荡上行的态势。
在2006年初,上证指数曾一度突破1300点,但随后出现了一波调整,导致指数回落。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中国股市整体上呈现出逐步回暖的迹象。
不过,2006年下半年,中国股市再次出现了一波大幅波动,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和讨论。
总体来说,2006年的中国股市行情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走势,投资者需要谨慎应对市场波动,以保护自己的投资。
中国大陆股市大事记1984年11月14日,飞乐音响成为第一支公开发行的股票。
1987年9月27日,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1988年4月11日,深发展普通股挂牌上市买卖。
1990年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0年12月19日:上证指数诞生的第一天。
基点为100点,当天开盘96.05点,最低95.79点,这也成为一个永远看不见的点位,当日收于最高99.98点之后在年前的最后几个交易里,整个市场无量空涨,90年收于127.61点1991年在整个91年里,由于是股票市场成立的初期,基本呈现一路单边暴涨或单边回调的特征,结果91年再次收在最高点292.75点,全年涨幅129.41%1991年10月31日:首家B股深南玻B公开招股。
这是中国股份制企业首次发行B股1992年1992年注定是中国证券市场大幅波动的一年,这一年让许多新股民品尝了暴涨的兴奋,也体验到暴跌的痛苦。
1992年1月,一种叫“股票认购证”的票证首次出现在上海街头,向市民发售,谁会想到,就是一张售价仅30元的认购证,改变了很多人一生的命运。
股票认购证的发行象征我国股份制改革的一个开端,证券市场从此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
1992年1月13日,兴业房产上市交易,它是上交所开业后第一家新上市的股票。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同志开始南巡,在深圳视察4天,了解了深圳股市情况后,他说:“有人说股票是资本主义的,我们在上海深圳先试验了一下,结果证明是成功的。
看来资本主义有些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也可以拿过来用,即使错了也不要紧嘛!错了关闭就是,以后再开,哪有百分之百正确的事情。
”小平同志的肯定,造就了一轮大行情1992年2月21日,真空B股和深南玻B股先后在沪深两地上市。
1992年3月2日:1992股票认购证首次摇号,宣告中国股市进入快速成长期至4月下询,上证指数一改平缓上扬走势,至5月上旬更是出现放量大涨的走势。
2000年4月吴江丝绸第一家可转债公司发行股票2001年1月初,经济学家吴敬琏抛出“赌场论”,怒斥股市黑庄接着又引发中国股市“推倒重来”的观点。
旋即招来经济学家厉以宁、董辅、肖灼基等的反击,要像对待婴儿一样爱护股市国内掀起股市大讨论:“学费论”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当即表示:“国有股减持是一个利好因素。
”,后来股民们认识到,减持就是变相摊派和扩容,而按照新股发行价格减持是杀富济贫。
沪指创下此前11年来新高2245点直到7月13日,股市仍在高位盘整。
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
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
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1500点“铁底”岌岌可危10月22日晚9时,中央电视台宣布,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
由五部委联合调研,由财政部主持的国有股减持办法,实行了3个月就被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了。
10月23日,证监会宣布首发增发停止国有股出售。
股指下挫已势如泄洪有研究员大小有21个原因导致了当年2001年股市暴跌,其中包括:1999年政策利好释放完毕,央行规范资金,银广厦等庄股内幕彻底曝光,当年股市整顿等等。
股权割裂成为中国股市的“原罪”2001年中国股市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股权分置也逐渐成了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装。
”“海归派”官员又陆续推出了“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其中大多“水土不服”,在强力推行中,又在股权分置的框架下被扭曲。
从2001年到2005年,各种政策救市的老办法悉数用尽之后,股市仍一蹶不振。
此前的“国九条”也不敌颓势,温总理讲话也被视为利空。
被套股民比比皆是。
“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呼声成为交响。
2001年后中国股市开始过度扩容,尽管股市一直走跌,但融资额却达到了近15年来融资额的40%左右。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决定境内居民可投资B股市场。
中国股票历史大事记1983年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
1984年一帮从没见过股市的穷学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蔡重直、吴晓灵、魏本华、胡晓炼等),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
在1984年第二届中国金融年会上引起的思想风暴的规模。
1984年7月20日成立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11月第一家公开发行企业飞乐音响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全流通股票。
1985年、北京的天桥公司、开始发行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86年9月26日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1987年9月27日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1988年7月9日,人民银行开了证券市场座谈会由人行牵头组成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
1990年6月28日,深市开征股票交易印花税,由卖出股票者按成交金额的6‰交纳。
1990年11月23日,深市对股票买方也开征6‰的印花税。
1990年12月19日,上海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
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在浦江饭店敲响上证所开业的第一声锣上市交易的仅有30种国库券、债券和被称为“老八股”(延中、电真空,大、小飞乐,爱使,申华,豫园,兴业)的股票。
同日(即1990年12月19日),申银证券公司开设了上海第一个大户室出现了中国第一代个人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大户黄浦万国每天收市晚上交流信息者络绎不绝上海一景。
1991年7月1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股票帐户,逐渐取代股东名卡。
1991年7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向社会公布上海股市8种股票的价格变动指数。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中国股市十年回顾(1998—2008)【1998年】借壳上市营造局部牛市98年开年后,高开低走2月跌幅1.34%,而资产重组板块在4、5月引发一轮局部牛市。
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并未使中国受到很严重的冲击,98年股市是一个调整年。
大事记:1)由于上市公司可以轻松地筹集到大笔资金,一些实力强的非上市公司开始借壳上市。
一些高科技企业的借壳上市更是成为股票二级市场上惹人注目的亮点。
据记载:借壳上市94年有2家,95年有1家,96年有9家,97年有33家,而到98年有44家。
如西藏圣地,每股收益8.6分,98年最高涨幅358.4%,五一文每股收益1.3毛,最高涨幅达326%。
2) 3月23日金泰、开元、兴华、裕阳、安信等五大证券投资基金和南化转债、丝绸转债两个可转换债券相继登场。
专家理财是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工具扩大的一种标志。
3)4月22日,深沪两市实行《特别处理制度》,辽物资A成为第一家ST公司。
4)6月12日国家宣布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从单边交易千分之五降低到千分之四。
5)98年央行先后在3月25日,7月1日,12月7日连续三次降息。
上证综指98-99年月线【1999年】引发5·19井喷拉开大牛序幕99年初持续阴跌,春节后曾探底1084点,随后产生一轮小反弹。
5月19日,由东方明珠、广电股份、中信国安领头,沪深股市突然爆发井喷行情,开始由网络股启动,行情前后持续了32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由1057点涨至1739点,涨幅达到63.57%。
6月底创出历史新高,上海综指比98年底上升610点,升幅为53%。
但因新股发行上市步伐加大加快、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及配股等扩容对市场压力太大,数百家的上市公司市值普遍下降,引发7月以后沪深股市持续下跌,令股市全年的升幅大为减少,仅比98年底上升19%。
大事记:1)年底中国公布修改公司法,准备模仿美国开辟二板市场。
相继出台优惠政策,扶持高科技发展,一批困难企业开始"脱困",弄虚作假的企业越来越多,后来暴露出来的很多违规造假的企业都是那时上市的。
中国股市大事年表1989--20071989年,深股开市,中国在1949年之后终于有了第一代股民。
1991年,沪市老八股登场。
1992年5月21日,沪指从616点蹿至1265点,随后几天又登顶1420点。
监管层赶忙悬崖勒马,并加快新股上市速度。
到了11月,沪市创出393点新低。
1994年7月30日,“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同时出台,沪指从333.92点一路涨至1052.94点。
1995年,指数又在政策指挥下玩了一把过山车:先是5月18日证监会下发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沪指当天涨幅40%多;但仅过两天,国务院证券委宣布当年新股发行规模将在二季度下达,沪指瞬间跌去16.39%。
1999年5月19日,沪市上涨51点,深市上涨129点。
空前的大牛市在9月9日最终奠定。
当天,三类企业获准入市,沪指大涨103.52点。
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股市随后一路暴跌至1514点。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通知宣布启动股改试点。
10天后,4家上市公司被迅速圈定进入股改首批试点程序。
2005年12月6日,上证指数开始了长达一年的逼空行情,2006年12月14日以16年新高2249点收盘。
2007年2月,节后行情并未因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而下挫,盘中多个板块全线扬升,个股行情更是演绎疯狂,沪指昂首站上了3000点,并刷新了历史新高。
2007年3月18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5月9日,中国股市演绎诡谲行情,历经午间黑色25分钟的惊险一跳之后,上证综指收盘顽强站稳4000点整数关口,收于4013.09点,全天上涨63.07点。
2007年5月15日,沪深股市由于交通银行的上市,沪指直接高开,但之后走弱,银行股成为盘中跳水的最大动力。
午后大盘又出现一波快速跳水,截至收盘,上证综指跌破3900点关口。
2007年5月19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中国股市成年记:2006年中国股市成年记:2006年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说,2006年是一个转折性的年份:5年熊市的阵痛刚刚退去,牛市的喜悦就接踵而来。
12月14日,上证综指成功突破5年前2245点的高点,创出历史新高。
次日,深证成指也成功改写了10年前的历史高点。
上证指数年内实现翻番;市值规模翻番,突破7万亿元;股票成交金额翻番有余;融资金额刷新历史纪录……这些数字的跳跃式增长,都印证了证券市场今年的不平凡。
2006年也被称为"清欠年",在这一年380家上市公司完成清欠工作。
相关阅读:2006证券中国2006年终专题报道市场扫描2006年起,沪深股市走出了一轮爆发式的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其力度之大,时间之短,涨幅之大,不仅多年未遇,更创下了中国股市的种种历史之最。
在经济高速发展,股权分置改革,人民币升值等等利好的烘托下,上证指数持续上扬,更于当年底一举突破01年创造的2245历史最高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年线拉出了一根近乎光头光脚,16年来最大的拔地长阳线,从年头涨到年尾,一年收复五年失地,多方牛气冲天,势如破竹!2006年上证指数走势图2006年,中国股市告别了长达4年的漫漫“熊”途,开始步入良性循环。
期间,上证指数从1月4日的1163点起步,几乎是以单边上行之势稳步攀升,将2245点的历史高点远远抛在身后,以距2700点仅一步之遥的2698.90点创出新高。
按照12月29日的收盘指数计算,沪市和深市的全年涨幅各达到130.4%和132.3%。
伴随股指的持续上行,截至12月28日,沪深市场总市值分别达到68714亿元和173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7.5%和85.5%。
在公司业绩的带动下,中国股市的多个行业在2006年联袂上演精彩一幕:证券、银行、机械等行业涨幅超过100%,更有30只个股涨幅直逼300%。
2006年全年,上证指数月线仅有两根小阴线,收出10根月阳线,全年单边上扬,年收盘2675.47较去年大涨130.43%,一举收复5年调整失地,为历史第二大年涨幅,仅次于1992年的166.57% 重要事件盘点全流通时代来临股改之后所有的非流通股都要进入流通市场交易,这就是全流通时代。
2006年5月18日, IPO新规正式实行。
2006年5月25日,暂停一年多的IPO今日开始重新启动,同日,中工国际刊登了首次公开发行6000万股股份的招股意向书。
中工国际发行前的总股本为13000万股,在拟发行的6000万股流通股发行成功后,届时19000万股股份性质均将成为流通股。
2006年6月19日,“新老划断”后的全流通第一股中工国际(002051)上市,标志着中国股市进入全流通时代。
6月19日,中工国际发行价7.4元,开盘17.11元,收31.97元。
盘中最高50元,最大涨幅576%。
随后连续5天跌停。
上市首日打破多项纪录:换手率94%,震幅466%。
注:“新老划断”是指对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不再区分上市和暂不上市流通的股份,对存量上市公司分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必须选择适当时机实行“新老划断”。
从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大局考虑,实行“新老划断”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条件和相对稳定的定价环境,要通过改革试点积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相关阅读:直面全流通时代S股来临2006年A股市场将迎来一个新名词——“S股”。
所有未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而未完成股改的公司,将戴上“S”帽。
S股的出现,意味着股改仍然在实质上进行着。
2006年10月9日,沪深两市有274家成为“S”股。
之后,随着股改的继续进行,“S股“的公司在不断减少。
小非解禁的来临2006年6月19日,股改一年以后,三一重工的一部分限售股获得流通权,“小非”解禁开始了。
小非是中国特有的名词,非流通股东持有的5%以下的公司股票叫小非,超过5%则为大非。
小非解禁就是指这一部分非流通股可以上市流通。
小非解禁是股改的必然结果,是全流通时代的前奏。
根据规定,股改完成一年后非流通股东可抛售5%的股份(持有5%以下可抛售全部)。
小非解禁,给市场带来相当的冲击。
同时,持有这部分股票的人可以套现,获得真金白银的利益,而不是纸上财富。
同时大小非解禁也对中国股市造成了一波冲击。
清欠年所谓“清欠”,即上市公司通过自查,查出公司大股东或关联方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况,被占用的资金已经影响到上市公司正常的资金运转。
对此,上市公司为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制定追讨占款相应的时刻表,与占款方清算占款。
2006年12月份,上市公司清欠公告几乎每天见诸报端,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公司表示清欠工作已经完成或取得进展。
截至到12月12日,沪深两市仍有81家上市公司占用资金214.292亿元。
权证末日轮的疯狂2006年,多只权证“遭遇”行权退市。
“末日轮”(即将到期的权证)的炒作比比皆是,广大的投资者也领教到了“末日轮”走势的凶悍。
仅以宝钢JTB1和万科HRP1为例,二者在退市前都曾经历投资者的疯狂追买。
由于“末日轮”剩余时日不多,权证价格会迅速向内在价值靠拢,容易受到标的价格、市场资金的影响发生较大的波动,投资者可能会从中获取较高利润,因此末日轮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然而,买入“末日轮”是很危险的,不是所有的“末日轮”都适合投资。
基民流行2006年,牛市行情逐步深入人心,大盘屡创新高,基金重仓股的表现尤为突出,基金净值随之不断飙升,给基金持有人带来相当丰厚的回报。
数据统计显示,至11月底,121只偏股型开放式基金(不包括今年4月份以后成立的新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份额净值增长率高达77.88%,收益率超过90%的基金有29只,超过80%的基金有53只,超过70%的基金有82只,占比分别达到23.97%、43.8%、67.77%。
基金业的资产净值规模已经突破6300亿元,其中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市值占到了A股市场20%以上的流通市值。
基金持有人被人形象的称为“基民” 绿鞋制度实施“绿鞋制度”是指发行人授予主承销商选择权,主承销商按同一发行价格超额发售不超过包销数额15%的股份。
即首发或增发的股份上市之日起30日内,获授权的主承销商有权根据市场情况选择从集中竞价交易市场购买发行人股票,或者要求发行人增发股票,分配给对此超额发售部分提出申购的投资者。
此制度在国外已经成熟,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稳定股价机制,旨在缓解新上市股票价格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
但是在国内的A股市场,直到2006年10月27日,工行上市后才首度实施“绿鞋”。
事实上,2005年9月3日,证监会发布了《超额配售选择权试点意见》,之后,宏盛科技定向增发6000万股,想要采取绿鞋制度,但没能成功。
工行两地上市工行于1984年1月1日作为一家国家专业银行而成立,后由国家专业银行转型为国有商业银行。
汇金公司于2005年4月向工行注资150亿美元,财政部则保留原工行资本金1240亿元,工行于2005年10月28日由国有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7月工行A+H同时上市方案获批。
2006年7月18日,工行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
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A股H股同时同步挂牌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工行上市成为两地股市的聚焦点。
工行股价每增1分钱,沪指上涨约1点,工行成功上市标志着A股正式进入蓝筹股时代…… A股发行初始规模为130.0亿股,A股绿鞋全额行使,则A股发行总股数扩大至149.5亿股,按每股人民币3.12元的发行价计,工行通过A股发行融资人民币466.4亿元(合59亿美元)。
H股同时进行,初始规模约为353.9亿股,绿鞋全额行使,则H股发行总股数扩大至约407.0亿股。
相关阅读:工行A+H股上市中行上市2006年7月5日,A股市场迎来了中国股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蓝筹企业———中国银行。
这艘超级“航母”的“起锚”,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史谱写了新的篇章,中行上市是股改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在中国证券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专题:中国银行回归A股市场相关阅读:2006年股市风云录其它热点事件中国VS新加坡:股指期货保卫战激战正酣全面解读《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国美收购永乐收官G邯钢收购战花絮林园林园的股票生涯充满了传奇,按照他的话来说,他从8000元起家,一直炒到了现在的几个亿,而这个天文数字的变化路程只用了短短的16年。
很多人说林园是21世纪股市上最大的骗子,因为他们质疑,如果他真那么厉害,应该年年都盆满钵满才能赚到8亿。
像之前的杨百万,赢了几百万就已经闻名全国股界,这么厉害的林园应该年年露相才对呀,怎么到2006年才有人知道他啊?中国又不是个埋没“钱才”的地方。
相关阅读:讲述股民自己的故事顾雏军案2006年年底,顾雏军案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
相关阅读:顾雏军案开审时代语录黄金十年——“黄金十年”是上证综合指数突破2000点以后市场最为“时髦”的一个新词。
《上海证券报》认为是他们的独家“首创”,也有人认为是境内外机构投资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不管是谁“发明”的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股市的信心终于树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