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父母的心
- 格式:pdf
- 大小:844.88 KB
- 文档页数:9
父母的心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选自《川端康成作品集》。
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
以下是整理的父母的心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伙儿借鉴与参考!《父母的心》教案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也许从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这篇小说中,我们能寻到最好这句俗语最好的诠释。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以他惯常的柔腻、纤细的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故事:优越的条件,却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的人间至情!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
2.概括课文的主题,体会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中才的表达方式、欣赏课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要点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注意红色字的读音濑户褴褛女佣犹豫《父母的心》同步练习一、瘤果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 漱户内海 ( )2.han( ) 馆3. 舱 ( ) 房4. 奉还 ( )5. 犹 yu( )6. sang( ) 门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1. 吩咐 ( )2. 犹豫 ( )3. 留恋 ( )4. 悲伤 ( )三、根据词义填写相应的词语1. 美好的举止姿态。
( )2. 形容简陋或过于俭朴而显得不体面。
( )3. 按照原数还给人家。
( )4. ( 衣服 ) 破烂。
( )5. 拿不定主意。
( )6. 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
( )7. 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助益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理论依据有。
( )四、解释下到成语 , 并用它们造旬1. 无精打采 :造句 :2. 失魂落魄 :造句 :五、仿照下列旬式 , 用上加点词 , 再写一个结构非常类似的句子1. 例句 : 到了她家的孩子 , 不仅能够过好日子 , 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
另外 , 我家太太还要赠送你们 100元 , 作为酬谢。
仿句 :2. 例句 : 与其舍掉一个孩子 , 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姐妹俩好。
《父母的心》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增强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2.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态,培养乐观和坚韧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介绍课文讲述了一个家庭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付出的辛勤努力和无私的爱。
通过具体的情节和细节,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和引导。
2.2 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探讨作者通过对话、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引发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关注。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2 阅读理解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细节和主题。
3.3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表达效果。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2 学生写作技巧的评价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技巧的能力和效果。
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父母的心》提供课文文本,包括作者的背景介绍和相关评论。
提供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5.2 写作材料和工具提供写作纸张、笔等写作工具。
提供相关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查找信息。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父母的心》说课稿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共3篇《父母的心》说课稿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1《父母的心》说课稿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尊敬的教师和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讲解北师大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父母的心》。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反映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问题。
这个主题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十分重要,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启发同学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加强互相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了解家庭中的亲情。
一、课文内容简介《父母的心》讲述了一位邻居家的父亲因为女儿没有考取好的成绩而非常生气,甚至想要打女儿。
女儿伤心欲绝,甚至想着跳楼。
后来,女儿和母亲私下里谈话,才发现原来父亲当时候也非常爱自己,只是不能够像母亲那样表达出来。
孩子们应该用心去体会,给予理解和关心,而不是对父母的生气产生恐慌。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父母的心》这篇课文,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往往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但其实这是因为父母无法把自己的情感感受表达出来。
2.提高同学们的认知能力:希望同学们通过理解和认知课文内容,能够更好地反映自己的生活情况。
3.提高表达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注意语法和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文中的情感和语言。
教学的难点是让同学们感受到家庭关系和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讲述课文的主题。
2.学习词语和语言知识,并帮助同学们理解词汇和句子。
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和谈论文中的主题。
学生需要在辩论中讨论课文的内涵和父母对孩子的无言的爱以及如何理解这些爱。
4.编写一篇小作文,写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应该给予同学们适当的指导和提示,并检查文中的语法和拼写。
五、师生互动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
2.教师导引学生探究语言表达。
3.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教师共同倾听同学们所说的话。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父母的心》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浓浓爱心中隐含淡淡的哀愁的写作特*。
2、体会文中父母对于子女深沉的爱,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1教学用具:两份图表、音乐《天下父母心》教学过程:一、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谈话走进课文的学习。
出示课题《父母的心》。
导入设计:同学们,你们可曾记得:是谁第一次牵着我们的小手蹒跚学步,是谁第一次为我们背上小书包;是谁在我们高兴时与我们一起欢呼雀跃,是谁在我们悲伤时偷偷的递上白手绢儿;是谁在我们成功时为我们悄悄落泪,是谁在我们失败时为我们鼓劲加油。
可曾几何时我们开始讨厌这种关心,开始远离这种亲情。
我们时常会想父母怎么这么烦?父母们也不时感叹,这孩子们都怎么了,简直不了解父母的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父母的心》去体会一下天下的父母心吧!出示课题:父母的心二、单介绍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著名现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两岁时父母双亡,一直与祖父母生活,从小没享受到我们看似平常的父母的关爱。
三、学生自渎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明确本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送——不送让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文中父母最终决定不送孩子的理由。
明确:送与不送都是基于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五、让学生分组完成填表任务,引导学生朗读体验本文“浓浓的爱心中隐含淡淡哀愁”的写作特*。
父母的决定父母的表现富太太的表现及心理变化送大儿子送二儿子送三女儿决定不送六、谈话由学生归结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拒绝优越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七、拓展延伸。
师:亲子之爱是人类共有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是最无私、最伟大、最神圣的。
但我们在理所当然的接受父母的爱时是否理解爱,珍惜爱,自己也学会爱了呢?让学生用鲁宾孙初上荒岛时用的好处与坏处对比走出困境的方法试着理解自己的父母。
《父母的心》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提升写作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提升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牺牲,增强亲情观念。
3. 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与主题思想。
2. 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3. 亲情价值观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理解作品中所揭示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3. 将作品中的亲情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2. 简介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背景。
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交流对父母的心得体会。
3.3 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4 课堂小结2.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父母的感悟作文。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2. 选择一部与亲情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分析其中的亲情观念。
4.2 作业要求2. 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有个人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3.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5.2 评价方法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3. 课后批改: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授课方式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父母心的原文《父母心》我觉得爸爸妈妈的心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盒,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有时候我能猜到一些,可有时候又觉得特别难懂。
我有一个同学叫小明。
有一天啊,我们在学校操场的角落聊天。
他低着头,看起来可难过了。
我就问他:“小明,你咋啦?像个霜打的茄子似的。
”小明叹了口气说:“我爸妈呀,我真搞不懂他们。
我就想周末和你们一起去打球,他们非得让我去上那个什么奥数班。
我都快烦死了。
”我听了,心里也觉得小明的爸妈有点过分呢。
我就说:“哎呀,你爸妈咋这样啊。
打球多好玩啊,还能锻炼身体呢。
”这时候,我就想到我自己的爸妈了。
有时候我也觉得他们特别奇怪。
就像上次,我想要一个新的游戏机,我都和他们说了好久好久。
我把我能想到的理由都说了,什么玩游戏可以锻炼反应能力啦,还能让我放松心情呢。
可是我爸妈就是不同意。
我当时可生气了,心里想:“哼,你们根本就不理解我,就知道拒绝我。
”可是后来呢,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对爸妈的想法有点改变了。
那天我生病了,发着高烧,整个人迷迷糊糊的。
我爸妈可着急了,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爸爸赶紧开车带我去医院,妈妈在旁边一直握着我的手,不停地说:“宝贝,别怕,我们马上就到医院了。
”到了医院,爸爸跑来跑去地挂号、找医生,妈妈就在我身边照顾我。
我看到他们那么担心的样子,我突然觉得,爸妈其实是很爱我的。
我又想起邻居家的小红姐姐。
她考上了大学,要去很远的地方读书。
她走的那天,她爸妈眼睛里都是泪水。
她爸爸把她的行李一件一件地放到车上,还不停地叮嘱她:“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钱不够了就跟家里说。
”她妈妈更是舍不得,给她塞了好多好吃的,还说:“闺女啊,在学校要是想我们了,就给我们打电话。
”看到这一幕,我就在想,父母的心啊,就像那风筝的线,不管孩子飞得多远,线的那头永远在父母的手里。
我又跟小明说:“也许你爸妈让你上奥数班也是有他们的想法呢。
他们可能是想让你学习更好,以后能有更多的选择。
就像我爸妈不让我买游戏机,虽然当时我不理解,但是他们可能是担心我玩游戏上瘾,影响学习呢。
《父母的心》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父母的心》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学会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来理解课文。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回报父母的情感。
培养学生珍惜家庭、关爱亲人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母对孩子的深深爱意,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2.2 课文结构导入:介绍作者夏目漱石及其作品《父母的心》。
主体: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结尾:总结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家庭亲情的珍贵。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
采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的家庭情感。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采用分组讨论和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5.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记忆能力。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5.3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分析笔记。
2024年七年级语文《父母的心》说课稿《父母的心》是一篇关于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散文,通过描写父母的心态和孩子的成长,表达了父母对孩子深沉的爱和期望。
在本次说课中,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父母的心》是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
该篇文章以情感抒发为主,通过描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深情厚意和期望。
文章通过描写父母的心情和思考,以及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3.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1.理解父母对孩子的深情厚意。
2.理解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成长。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1.预习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家庭和孩子的亲情图片,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与讨论,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导入新课(10分钟)先提出问题:“你认为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然后播放一段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深情厚意。
引导学生从视频中得到灵感,激发学生的思考。
3.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父母的心》,然后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章的理解。
可以设置一些层次不同的问题,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父母的心情有哪些?”“孩子的成长给父母带来了什么?”等。
4.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章中的父母心情和孩子的成长进行讨论。
七年级语文《父母的心》说课稿七年级语文《父母的心》说课稿七年级语文《父母的心》说课稿1一、说教材《父母的心》一文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穷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夫人,又索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人物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
本课与《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这四篇文章组成一组课文,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编者建议把它定为学生自读课文。
这样的安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前面几篇课文获得的知识来理解分析本文,从而巩固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进一步使学生至爱亲情的情感得到熏陶。
所以教学本文,我将安排一个课时,并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用十分钟的时间引导、点拨学生的学习即可。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设计,我努力做到“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并根据前面对教材特点的分析,因此,结合课文内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
2.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方法。
3.体会至爱亲情,并珍视亲情。
本文作者主要通过对父母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刻画,展现了父母在送换孩子时复杂痛苦的内心。
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2.领会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理解文中父母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我将采用“读、想、写、说”相结合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合作交流的习惯,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文本得以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2.说学法我们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本课教学着重指导学生以下的学习方法:(1)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细读、品读、精读,深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情感。
《父母的心》教学课件5篇《父母心》一文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穷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夫人,又索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
下面是WTT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父母的心》教学课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学习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现与创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极其高尚的情操,这种情操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
他们同意领养是被贫穷逼得迫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家中最牵挂我们的人是父母。
俗语云:“可怜天下父母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文章《父母心》,来感受父母对儿女的那颗挚爱的心。
(板书课题。
)评析:教师充满真挚情感的导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让学生“一听而惊,不忍弃去”。
导语简洁明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生汇报交流。
)2.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分为3部分。
三、合作探究,品读感悟(师出示挂图,结合文本,提出问题。
)A.谁能说说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师交待出因轮船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所以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B.你能理解“搭讪、后嗣”的意思吗?C.文章开头对于贵夫人和穷夫妻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D.贵夫人看到穷夫妻领的孩子是怎样想的?(生小组合作探究,集体讨论、交流,师生评价。
)评析:教师利用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汇报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