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经典阅读试题讲课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36.73 KB
- 文档页数:10
初中阅读理解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阅读理解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题的基本类型和答题技巧。
2. 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题,采取相应的解题策略。
3. 结合具体文章,进行阅读理解题的实战演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道典型的阅读理解题为例,让学生尝试解答,引发学生对阅读理解题的思考。
2. 讲解阅读理解题的基本类型和答题技巧:事实细节题、推理判断题、主旨大意题、词义猜测题等。
3. 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题,讲解相应的解题策略:a. 事实细节题:注重文章中的具体信息,关键词的寻找和理解。
b. 推理判断题:关注文章中的逻辑关系,推理过程的合理性。
c. 主旨大意题: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d. 词义猜测题: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词语的意思。
4. 实例分析:结合具体文章,进行阅读理解题的实战演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和方法解决问题。
5. 练习巩固:布置一定数量的阅读理解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习效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阅读理解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阅读中多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阅读理解题的基本类型和答题技巧。
2. 学生在实战演练中能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的阅读理解成绩有所提高,对文本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有所提升。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语文教材。
2. 参考资料:阅读理解题练习册、相关阅读理解题教学文章。
3. 网络资源:阅读理解题相关教学视频、课件。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练习,积累阅读经验。
3.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解决问题。
4. 适时进行反馈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阅读题初中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等要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3.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不理解的问题。
3.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情感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共鸣。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激励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测试:通过课后阅读测试,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阅读试卷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答阅读题目的技巧和策略。
教学内容:1. 阅读材料:一篇初中水平的文章。
2. 阅读题目:包括理解题、推理题、判断题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扫读、略读、细读等。
2. 强调阅读理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阅读材料(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做一些笔记,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三、解答题目(20分钟)1. 给学生发放阅读题目,要求学生独立解答。
2. 学生在解答题目过程中可以参考阅读材料,但不能直接复制原文内容。
3. 学生在解答题目时,要注重分析、推理和判断。
四、讲解和分析(20分钟)1. 针对每个题目,讲解正确答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分析每个选项的正确性和错误性,并解释原因。
3. 引导学生通过文章内容和题目要求,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
4. 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进行分析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错题的原因。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阅读理解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和解答题目过程中的策略和方法。
3.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积极运用学到的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题目的正确率。
2. 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3. 学生在解答题目过程中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阅读材料:一篇初中水平的文章。
2. 阅读题目:包括理解题、推理题、判断题等。
教学建议:1. 在讲解和分析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2. 在解答题目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提高解题效率。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年级:八年级教材:《西游记》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游记》,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学习作者吴承恩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以及富有创意的想象力,感受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丰富想象力,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把握2. 人物形象的分析3. 主题思想的领悟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作者创作手法的把握教学准备:1. 教材《西游记》2. 相关参考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阅读指导(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三界妖魔故事传”,指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关注人物形象。
2.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语言风格,感受作品魅力。
三、人物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孙悟空的特点,如勇敢、机智、忠诚、反抗封建束缚等。
2. 学生讨论猪八戒、沙僧、唐僧等人物形象,总结各自的特点。
四、主题探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领悟《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展开讨论。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元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互相交流。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2. 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西游记》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题思想的领悟能力。
3.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教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教案肇庆学院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班林绿妆一、请问同学们在平常做阅读理解题时有没有觉得很费力,看完全篇阅读后完全不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然后答题的时候完全没有思路呢?别急,我来给同学们讲一下阅读理解题的总体答题思路:只要阅读时头脑里有这四个意识,并且掌握了答题技巧,就可以轻松获得阅读理解题的高分了。
①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一般的阅读题型有以下六种: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新闻报告等。
② 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对话和联系文章的中心进行答题,比如一般议论文的论点在句首,抓住论点就能清晰知道文章的观点和主题。
③ 文本意识:坚持答案从原文段落找的原则,一切答题最终都要回归到文章中作者的思路和考查方向,不能脱离文本。
④ 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到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一般一个六分的问题可以分成三个答题点。
一、接下来讲的是各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模板: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和答题技巧: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事件常考题型有:“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六要素理解记叙文。
① 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事情”或“谁怎么样”;如: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② 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也应包括在内,如:“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情+有了什么样的结果”考点二:品味题目常考题型:为什么以此为题目?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给文章换个题目。
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15篇) 学校语文阅读理解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争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
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布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
而和亲人一起漫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
今日,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漫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
(板书课题:漫步)(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问题一: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先由老师提问,同学回答。
第一、漫步的时间?——初春其次、漫步的地点?——田野第三、漫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第四、漫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打算委屈儿子,由于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
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终是如何选择的呢?——最终,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转变了办法。
好,下面依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快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留意时间、地点、人物和大事。
)(师明确: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漫步。
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漫步。
初中阅读试讲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提高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 学会描绘大自然的美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提问:你们对草原有什么印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描绘草原美景的课文《草原》。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景。
2. 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三、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一下自己喜欢的大自然景色。
2.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 强调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品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草原》,请大家简要描述一下草原的美景。
二、深入学习1.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指导1.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以“家乡的美”为主题的作文。
2.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并指导。
初中阅读理解授课教案1. 通过阅读指导,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教学内容:1. 选取一篇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文章,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2. 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理解技巧,如快速阅读、细读、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
3. 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阅读理解技巧,如快速阅读、细读、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
2. 提问:同学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通常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二、自主阅读(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阅读,尽量理解文章内容。
2. 提醒学生遇到生词或难句时,可以先跳过,先把握文章大意。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文章主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文章的论据有哪些?3. 学生根据讨论问题,共同探讨,归纳总结,形成小组意见。
四、分享与评价(10分钟)1. 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3. 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效果。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阅读理解技巧和重点知识点。
2. 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阅读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复习,检查学生对阅读理解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鼓励积极思考和表达。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同时,学生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技巧,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案:初中阅读理解题讲解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和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和解题策略。
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
2. 分析文章结构,抓住关键信息。
3. 推理判断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阅读理解文章,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
2. 提问:你们觉得阅读理解题难在哪里?你们想要掌握哪些解题技巧?二、讲解阅读理解题型及解题技巧(15分钟)1. 讲解事实细节题:如何通过文章中的具体信息找出答案。
2. 讲解推理判断题:如何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3. 讲解主旨大意题: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4. 讲解作者观点题:如何分析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三、分析文章结构,抓住关键信息(15分钟)1. 讲解如何通过阅读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部分来预测文章内容。
2. 强调阅读过程中要关注关键词、转折词、标点符号等。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练习如何抓住关键信息。
四、推理判断和归纳总结(15分钟)1. 讲解如何通过文章中的事实细节进行推理判断。
2. 讲解如何从文章中归纳总结出主要观点和结论。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练习如何进行推理判断和归纳总结。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3.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理解练习中积极运用所学技巧。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评价。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里做阅读理解题的体验,观察学生的进步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阅读理解题型及解题技巧,分析文章结构,抓住关键信息,推理判断和归纳总结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阅读试题讲解教案模板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阅读理解题型的解题技巧和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1. 阅读理解题型的解题技巧。
2.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阅读理解题型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初中阅读理解试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阅读理解知识,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做阅读理解题时的经验和困惑。
2. 教师总结学生的分享,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初中阅读理解试题讲解。
二、阅读理解题型解析(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初中阅读理解试题的常见题型,如主旨题、细节题、词义题等。
2. 教师详细讲解每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试题讲解(15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初中阅读理解试题,进行现场讲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跟随自己的思路,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四、学生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初中阅读理解试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在阅读理解方面的不足和需要加强的地方。
2.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初中阅读理解试题,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1、要求同学在一张纸上表示出关于“高兴”、“疼痛”、“发怒”、“伤心”的四幅表情图,看看谁能表现的最准确,形象。
2、出示“高兴”、“疼痛”、“发怒”、“伤心”四幅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想一想,人物在不同的心情下,外貌(尤其是表情)有什么不同的特征?3、学生观察,同桌讨论,老师巡回指导,自由发言。
4、呈现例文。
(例文1:每缝高兴的时候,他就容光焕发,他那矮小、结实的身体像充了电似的精神十足,使他的两眼和皮肤增添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光彩。
)(例文2:钻心的疼痛又一次向她袭来……她两手紧紧抠住车厢,摒住了呼吸。
她脸色白的像一张纸。
冷汗把额头、鬓发都湿透了,紧闭的双眼已含满泪水,以致瑟瑟抖动的长睫毛像在水里浸泡着一样,紧紧咬着下唇渗出一缕血痕……)5、请同学们试着模仿例文的写法,再写写另外的两幅表情。
6、小结:外貌描写,不仅要写出特点,还要写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而给外貌带来的变化。
因此,描写人物,更主要的是写好人物的神态表情,充分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游戏作文:1、请同桌之间互相对看,然后看谁能把对方逗笑,先笑的那一方就输了。
2、完了请同学上台表演,看能不能把同学逗笑。
3、请学生把刚才同学的表演写在纸上。
苦瓜肖复兴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
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
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
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
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
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
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
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
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
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
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
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
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
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
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
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
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
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4.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15.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16.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4分)17.文章以“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二、(共40分)11.答案: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2.答案:①不会颤抖。
因为邓稼先作为科学家,他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②会颤抖。
因为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评分:只答出“会颤抖”或“不会颤抖”不得分。
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3.答案: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著、勇敢、无私。
评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4.答案:不能删掉。
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评分:只答出“不能删掉”不得分。
每个要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5.答案:①不仅写出了母亲高兴的程度,而且暗含母亲是因儿子的高兴而高兴,含蓄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心。
②表面上是强调常常吃到这道菜,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
评分:答对一处得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6.答案:①卒章显志,点明了母亲与苦瓜相同的品格。
②语言为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叙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7.答案: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精神与肉体的抗衡林锦本篇小说有两种读法,请按照“导读”提供的结构顺序阅读。
导读一:1、6、2、7、3、8、4、9、5、10 + 11。
导读二:1、2、3、4、5、6、7、8、9、10 + 11。
1.陈老走进房间,取下摇篮,用一条尼龙绳打了一个圆圈,套在天花板的钢钩上。
他双手拉住尼龙绳,双脚一缩,身体腾了上去。
这样上下试了几次,证明钢钩够牢固,才满意地把摇篮挂回去。
2.陈老走进厨房,在煤气炉前站住。
他开了煤气炉的开关,火便着了。
他关了,再开,开了,再关。
一阵风从敞开着的玻璃窗吹进来,火熄了。
他缩一缩鼻子,嗅到煤气的臭味。
他打开煤气炉的门,把煤气瓶的开关掣扣紧。
3.陈老走进客厅,把头探出窗外,看见停车场的几辆车子,像几个不同颜色的纸箱,不禁把眼睛深深一闭。
十八层楼,跌下去只有一个结果,跌进十八层地狱。
他把头缩回来,张开眼睛,搜寻着有没有椅子、凳子一类可以垫脚的东西靠在窗口下。
他把窗户关了,上锁。
4.陈老走进房间,拉开抽屉,拿出一瓶药丸,端详着。
标签上说明,勿放置在小孩儿能触及的地方。
药名是安眠药。
他用力把瓶盖转紧,拉一把椅子,把药瓶放在衣橱的最高处。
5.陈老走进厨房,在碗柜旁拿了一瓶清洁剂。
想起住在乡下的时候,隔壁的一个青年喝了杀虫剂,在地上打滚挣扎呼号呕吐的痛苦样子,他不禁打了一个冷战,连忙把清洁剂收在壁橱的最高层。
6.小宝睡的摇篮一定要稳固。
万一摇篮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7.小宝整天往厨房跑,小手爱抓东摸西,要是拧开煤气炉的开关,火又熄了,煤气不停地排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8.小宝最好奇,如果爬上椅子、凳子,小脑袋往窗口一探,一失足倒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9.小宝嘴最馋,要是把抽屉里的安眠药当糖吃,一口吞下几粒,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0.小宝最好玩,喜欢含一根吸管吹泡泡,万一把清洁剂当泡泡液,一口一口地吸进去,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1.陈老试了摇篮,关了煤气瓶,锁了窗户,也把安眠药和清洁剂收在高处。
这些都无法说服儿子,让小宝留下来。
儿子的理由是不担心小宝的肉体受到伤害,只担心小宝的精神受到折磨。
儿子决定把小宝带走,带到远远的西方去。
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
查案人员发现一个很不寻常的现象:陈老的房里有煤气瓶一个、安眠药一瓶、清洁剂一瓶、尼龙绳一环,窗开着,窗口下靠墙的地方有椅子、凳子各一张。
陈老的死,是肉体受到伤害,还是精神受到折磨?没有结论,判为悬案。
8.看了这篇小说后,有个细心的读者给陈老画了一幅“行踪图”:⑴请你指出圆圈所指代的地方。
(3分)圆圈1:▲,圆圈2:▲,圆圈3:▲。
123 说明:陈老开始是在圆圈1忙碌了一阵,再到圆圈2,再到圆圈3,然后回到圆圈1,最后又到了圆圈2。
⑵从上图中我们发现陈老活动的空间是不大的,但他做了很多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什么呢/(3分)9.第2部分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10.第11部分“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陈老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你写出合乎情境与主题的一种猜想,并陈述理由。
(提示:“导读一”与“导读二”主题是一样的)(5分)11.你喜欢“导读一”还是“导读二”?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出理由。
(5分)(一)8.(1)房间、厨房、客厅评分标准:每处1分。
共3分。
(2)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陈老为孙子的安全考虑得很仔细,做了很多消除隐患的事情。
或“陈老为争取孙子留下做了很多事情,表现陈老对孙子细致入微的爱”。
评分标准:意对即可。
共3分。
9.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反复的开关,表现了陈老内心的忐忑不安,惟恐在此环节留下安全隐患。
评分标准:意对即可。
笼统回答“表现了陈老对孙子细致入微的爱”只得1分。
共3分。
10.示例一:陈老可能在楼下摔了一跤心脏病突发而死。
理由:陈老做了这么多事就是想把孙子留在身边,自从知道儿子要把小宝带到远远的西方去,精神打击过大,心脏病突发,再也没有起来。
示例二:陈老可能跳楼自杀而死。
理由:知道儿子要把小宝带到远远的西方去,陈老觉得自己孤独的暮年更没有了继续下去的理由。
小说交待窗子被陈老仔细上了锁的,结尾窗子却是开着的,靠墙还有椅子,是跳楼自杀。
评分标准:想象要合乎文章的情境,基于陈老承受不了孙子被带走、肉体与精神受到伤害的基本事实。
至于是怎么死的,是跳楼,还是走路突然栽倒等都合理。
陈老之前有没有自杀倾向与行为,涉及与否,均可。
共5分。
11.示例一:我喜欢“导读一”,因为“导读一”相对容易读懂一些。
“导读一”把陈老的行为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是连起来叙述(交代)的,几个行为就是几个并列的结构,这样结构整齐,节奏流畅。
(反复渲染,读起来很酣畅。
)示例二:我喜欢“导读二”,“导读二”最主要的特点是把人物的行为与原因分开叙述,这样的好处是在前半部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后半部分集中交代了原因,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同时反复强调“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让人很震撼。
)评分标准:答案应当有三方面的内容:①文章形式上带来的阅读体验(2分),②点明该导读的形式特点(1分),③该形式的好处(2分)。
学生在实际答题中往往把三者揉杂在一起,整体上有成熟的阅读体验,并能够结合形式说出原因,就得满分。
不要求两种导读形式及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之间的比较,详说一种就可以了。
两种导读都有铺陈造势的艺术效果,较复杂,学生可以无涉,不作评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