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共39页
- 格式:ppt
- 大小:3.41 MB
- 文档页数:39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创作长篇小说)—搜狗百科皮埃尔·别祖霍夫皮埃尔是声名显赫,腰缠万贯的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因而起初不被上流社会认可,而当他继承了父亲的几乎全部家产之后,上流社会便对他大开绿灯。
他单纯天真,质朴热情,却带有一些“多余人”的气息,矛盾性在他身上最为明显。
例如:皮埃尔离开安德烈家之前,安德烈奉劝他不要再去放荡公子阿纳托利家消磨时光,皮埃尔也痛恨目前的生活,并一口答应:“我起誓(不去他家)”。
可见其态度异常坚定。
而刚一离开安德烈家,皮埃尔一想到阿纳托利家那晚会有例行的赌局,之后是狂欢和娱乐,“到那去也不错”的想法就蹦了出来。
但同时他还是想起了像安德烈发过的誓言并强迫自己不去。
可是,矛盾性的性格使他的思想继续博弈:“他(皮埃尔)心里想到,他发的誓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向安德烈公爵起誓前已向阿纳托利公爵起过誓,要去他家。
最后他想,这种誓言都无关紧要,尤其想到明天他说不定死去,或者遇到什么意外,那就根本谈不上誓言不誓言了。
皮埃尔常用这样的想法打消他的决心和意图。
”最后的结果是,在一顿犹豫不定和自我说服之后,皮埃尔照样还是去了阿纳托利家。
再如,从皮埃尔对上流社会的交际花海伦(后成为了皮埃尔的妻子)的态度也可足见其矛盾性。
在皮埃尔还只是私生子身份时,海伦的父亲,阿谀奉承老谋深算的华西里公爵并未将他放进眼里。
而当皮埃尔继承大笔遗产,成为彼得堡巨富之后,华西里公爵便时时处处有意安排使皮埃尔能喜欢上自己的女儿海伦。
矛盾的皮埃尔时而为海伦倾国倾城的容貌和风姿所折服,时而又因为看到她的放荡而恶心。
时而为能娶到这样的交际花而沾沾自喜,时而又觉得他根本不爱海伦,这一切只是形式所逼。
在周围的上流人士都有意撮合他和海伦时,他“第一次感到在他和海伦之间形成了一种公认的关系。
这个想法使他害怕,放佛给了他一种他无力承担的义务,但同时又是他高兴,因为这是一种有趣的设想。
”皮埃尔明知海伦很愚蠢,在他身上引起的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一种丑陋的、卑劣的感情。
名著电影:《战争与和平》(5部全)战争与和平苏联史诗巨作重温影史经典分享史诗巨作全世界估计也只有苏联才有这样的气魄和能力,可以不计成本、不求回报,只为最完美地展现本民族艺术杰作而动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来拍摄如此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史诗巨作。
宏伟史诗般的画卷,不朽的斯拉夫民族。
不惜豪斥巨资拍摄长达六个多钟的长篇,高度还原原著中的细节,拍摄技法的熟练运用,每一帧都独具匠心、别有风格。
首部从慵懒恣肆的贵族生活转向磅礴浩瀚的军火战场,除却人物情节存在些略跳跃,不得不赞叹其艺术完成度之高。
窗台大醉与灌熊饮酒的淫靡浪荡、花园亲吻时曼妙萦回的钟声、宏伟浩荡且持久的战争场面、光影与橡树摇曳下的内心独白……是多重感官的美妙体验,描绘宏大场面的同时兼顾个体感受,并生发出诗意化的哲学思考,其间的民族特色是无可比拟的。
四部作品在影片中,有过删减,多处的衔接不是很好,可以参考原著,使其观影更加流畅。
《战争与和平》(1966 苏)第一部《安德烈·博尔孔斯基》豆瓣9.2本片高潮——奥斯特利茨会战,也将叙事中心放到了安德烈公爵的内心。
这部分大场面的呈现和安德烈公爵的内心挣扎双重交织因为邦达尔丘克的完美调度而真实还原。
善用滤镜和镜头来铺就人的心理状况,这点从电影一开始的舞会到最后的安德烈公爵因伤逝世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用衣物轻纱的遮挡来制造轻盈感,用各种特殊分焦和聚焦的镜头塑造孤独感,迷幻感,用各色滤镜来制造焦虑、愤怒、不安、幸福和快乐。
色调的区分和精准都值得称道。
善于利用上帝和全景视角去展现大场面,用航拍用升降用推轨用吊挂在各个方位去展现战斗场面的惊心动魄和激烈程度,尤其是将摄像机和摄像师绑在马匹上拍摄骑兵冲击的长镜头,以及将摄像机移至到离马蹄足够近的范围拍摄,危险性十足,联想到那个时代的摄像机器材的笨重,不得不佩服苏联大制片厂制度的优越和工作人员并不逊好莱坞。
虽然1966年的电影在色彩上实在是很贫乏,但依然难掩俄罗斯人的贵族气质。
战争与和平高植的译本,曾也看过董秋斯的译本。
下面的有些评论是我现在后加上去的。
1984年10月30日星期二晴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莱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动了我。
“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
”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托氏清楚地认识到了,一些帝王领袖和英雄人物其实没有创造历史,而是实现历史规律的一个被动的重要棋子罢了。
他认为人群是最重要的,英雄帝王等人物的改变历史的行为往往是受人群意志所制约,所引导。
成功的英雄,是顺应了人群的意志,并将其付诸实施,在实施中,又时刻受其左右和修正。
总之这个问题太复杂了,需要专门用毕生的精力和头脑以及人类所有相关的间接经验去加以研究。
绝不是什么胡思乱想就可以触及到的。
1985年2月2日星期六晴(下面是彼埃尔自结束俘虏生活后的感受)现在他学会了在一切之中看见伟大的、永久的、无限的东西,因此,自然而然地,为了看到这个,为了享受这种观察,他抛弃了一直到现在他从人们的头上观察远方所用的望远镜,高兴地观察他身边的永远变化着的、永远伟大的、难理解的、无限的生活。
他看得愈近,他愈是心安而幸福。
(1559页《战争与和平》第4卷)从前他说话很多,当他说话时,他便激动,并且很少听人说话。
现在他很少说话不停,并且善于听人说话,所以人们乐意向他说出内心的秘密。
(1560页)一般来说,人到了老年才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而这个我对之心存好感的诚实且有思想的彼埃尔经历了一个人生中的大变故,受到了一次强烈的人生冲击后,思想也提前成熟了。
虽然较之少年老成的安德莱成熟得晚。
其实,确实是这样,那时我刚大学毕业不久,常常看到的是人们的愚昧丑恶劣根性等等,常用罗曼·罗兰的那种理想主义眼光去鞭鞑社会,向往理想的全人类的新社会。
可老托的这段内容给我的触动很大。
人群中有美好的东西,应该低头倾听。
而且你会因为在倾听的过程中而发现美好的东西,同时也使自己的心中产生莫大的幸福感。
《战争与和平》简介及赏析《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故事梗概]一八○五年七月,宫廷女官安娜芭芙洛芙娜在彼得堡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晚会。
到会的有上流社会名流。
发西利塞尔格维支库拉根公爵是第一个到会的贵族。
他说起话来懒洋洋的,是个惯会拍马逢迎的人。
他常爱说这样一句话:“我是忠心的仆人”。
他有个女儿叫爱仑,象白昼一样的美丽,大儿子依包理特是个低能的外交官,小儿子阿那托尔是个挥霍无度的花花公子。
他们一家都出席了晚会。
一位叫德路别兹卡雅的公爵夫人,要求库拉根把她的儿子保理斯介绍去当禁卫军军官。
公爵答应了。
到会的还有一个刚从国外受教育回来,初次踏入社交界的彼埃尔。
他“笨拙,肥胖,是一个宽肩大汉,双手又大又红”。
他是莫斯科著名的伯爵别素号夫的私生子,奉父命到彼得堡来寻找职业。
他是个拿破仑的崇拜者。
到会的,还有年青的公爵安德来保尔康斯基。
他是个身材不高而极俊秀的年轻人,“具有明确而冷静的面貌”。
他的妻子莉萨是个矮小而活泼的女人。
安德来原先认识彼埃尔,他谈到他就要上前线去打仗了。
在晚会上,人们交谈着法国和俄国日趋紧张的关系。
会后,彼埃尔去拜访安德来。
他对安德来说:“为自由而战,我便最先从军,但帮助英、奥去反对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指拿破仑--引者)是不对的。
”保理斯经库拉根公爵介绍要到军队去服役了。
他母亲带他到莫斯科看望亲戚罗斯托夫伯爵一家。
伯爵夫人和其女儿正在过命名日。
伯爵夫人是个具有东方式瘦脸的女人,她养了十二个儿女,但多半夭折了。
伯爵是个平庸的人,他不如妻子能干。
他们的大儿子尼古拉是个大学生,正和伯爵十五岁的甥女索尼亚恋爱。
保理斯来到后,和伯爵十三岁的小女儿娜达莎也闹起恋爱来。
娜塔莎是个黑眼睛、大嘴巴、不美丽,但十分天真活泼的女孩子。
彼埃尔在彼得堡没有选定职业,又回到莫斯科。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作品简介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作品简介《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
文本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卓越的、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令人激动的一组人物形象。
整部作品构思宏伟、气势奔腾,有力地展示出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1812年卫国战争,展示出了战争前后俄罗斯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Л.Н.Толстой,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Leo Tolstoy,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苏联文学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
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
百年来,他的作品被译为各国文字,销售量累积超过5亿册,是大师中的大师。
《战争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部小说之一”,“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
董俊言则评价说这部小说可堪比《红楼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部小说之一)》《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伊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朱霍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
收藏级1958年《战争与和平》谢罗夫绘彩色插图51幅1958年《战争与和平》俄文版原汁原味欣赏谢罗夫绘彩色插图列夫·托尔斯泰像第1部(时间跨度1805-1805年)共12幅:1.太后女官安娜·帕夫洛夫娜的晚会(注:小说开始于1805年7月,当时俄国首都是彼得堡)2.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公爵(注:其生活严肃、处世严谨、作战勇敢、对国家富于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也是农奴制度改革的力行者)3.两个娜塔丽娅的命名日(注:图为罗斯托夫伯爵一家人,伯爵夫人与其次女同名。
年青一代顺序为娜塔莎、彼佳、索尼娅、尼古拉和鲍里斯,索尼娅为老伯爵侄女,鲍里斯为没落贵族德鲁别茨卡娅公爵夫人[与伯爵夫人是从小长大的女友,常得到其经济上的帮助,一度住在其家中]之子。
命名日指俄罗斯人用教历上圣徒的名字作教名,将该圣徒的节日作为命名日,象过生日一样庆祝)4.相互嘱托(注:小公爵出征前将妻子安顿在父亲的童山庄园,以便生活上有所依托,老公爵则对儿子叮嘱了后事。
童山庄园位于斯摩棱斯克以东约64公里,距莫斯科约160公里的乡村)5.出征奥的利(注:检阅者为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时年60岁)6.败退烧桥(注:奥地利盟军在乌尔姆失利,为保存实力,俄军撤向维也纳)7.列阵迎击(注:为免于3.5万俄军被10万法军包围,库图佐夫派俄军将领巴格拉季翁公爵率4千俄军先头赶到霍拉布伦阻击法军,为大部队与援军会合赢得时间。
图为主动请缨的司令部副官安德烈公爵与巴格拉季翁公爵并肩作战,时为1805年11月初)8.骑兵冲锋9.炮队阻击10.幻想与不安(注:图为皮埃尔与瓦西里公爵之女海伦,两人婚后并不幸福)11.高擎军旗(注:安德烈公爵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12.不可一世的拿破仑──1805年11月20日,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击败8万俄奥联军的胜利者,时年36岁(注:图左下方受伤者为安德烈公爵,得到救治后返回了俄国)第2部(时间跨度1806-1811年)共14幅:1.回家探亲(注:图为尼古拉参军作战后,首次回到莫斯科波瓦尔大街家中与全家人团聚的情景,时为1806年初)2.松林决斗(注:皮埃尔因骠骑军官多洛霍夫的挑衅而与之在莫斯科郊外的索科尔尼克森林决斗)3.噩耗传来(注:图为安德烈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公爵小姐正在安慰误认为儿子阵亡的父亲)4.探视幼子(注:安德烈公爵于1806年3月回到了童山,当晚妻子死去,刚刚降生的儿子从此由妹妹玛丽亚公爵小姐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