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新申报表讲解
- 格式:pptx
- 大小:141.42 KB
- 文档页数:37
乐税智库文档财税文集策划 乐税网新企业所得税申报表解读:与旧申报表相比明晰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标 签】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业务主题】企业所得税【来 源】赵国庆 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前两天抽空花了两个多小时把新发的企业所得税41张新申报表和填表说明粗略的翻看了一下。
总体感觉新表对于税务机关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
在看的过程中发现,表格中有些术语的概念比较模糊,必须要对照填表说明才能知道准确含义,这些细节需要大家关注,这些就不详细说了但是,根据以往经验,总局在颁布新的企业所得税申报表时,很多在实践中执行有颇多争议的企业所得税政策都会通过申报表的填报规则给予明细,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中的税企争议。
这里,就从这个角度写一下总局最新发布的新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究竟进一步明确了哪些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也算对新申报表学习的一点心得。
一、 尽量按照会计口径填表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虽然我们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明确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是用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税前准予扣除的项目。
但是,无论是修改前的企业所得税申报表还是新的企业所得税申报表,设计思路都是一致的,即申报表是通过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和调减得到应纳税所得额。
既然是基于这个目的,新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在《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A101010)和《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A101020)中都将企业所得税中视同销售收入剔除(对应在《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A102010)和《金融企业支出明细表》(A102020)中也将视同销售成本剔除)。
这样就保证了主表(A100000)第13行前的数字尽量和会计保持一致,这样便于后期税务机关利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信息和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信息进行风险比对,减少不必要的差异导致比对风险异常。
因此,这一调整实际体现了总局的新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的设计思路,即申报表不是简单用来报税的,他实际为税务机关开展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来源。
新版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难点解读最近,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等报表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64号,以下简称“64号公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作出修订,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本次修订是《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的第三个版本的预缴申报表,切合现行政策,简洁明快,便于纳税人遵从。
笔者试集合新旧3个版本申报表的变迁,对64号公告中的《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主要行次的变化及填报进行解读。
国税函〔2008〕44号文件的申报表2008年1月23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等报表的通知》(国税函〔2008〕44号),制定了与《企业所得税法》配套的预缴纳税申报表,以下简称44号文件版本申报表。
《企业所得税法》基于减少纳税遵从成本,简便税收程序的考虑,其基本出发点是既然年度要做汇算清缴,季度暂且按照利润总额纳税,不做任何调增调减,汇算清缴后再多退少补,以减少程序成本,因此44号文件版本申报表第四行“利润总额”就成为季度预缴申报表的关键。
减少纳税遵从成本的理念是先进的,但由于以前年度亏损因素、免税收入因素,尤其是免税收入中的股息红利因素,对季度纳税影响巨大,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对纳税申报表作适度调整,主要收入是股息红利的集团公司母公司将难以承受。
但在2008年第一季度申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合理因素。
例如:M公司2007年汇算清缴应纳税所得额亏损1000万元,2008年第一季度利润总额为2000万元,其中符合免税条件的股息红利所得1000万元,该企业按照44号文件版本申报表,申报表第四行填报2000万元,第五行税率25%,计算出M公司2008年第一季度应该预缴500万元企业所得税。
假设M公司后三个季度没有任何经营,2008年度汇算清缴,由于免税收入调减1000万元,弥补以前年度亏损1000万元,因此应纳税所得额为0,由于第一季度已经预缴企业所得税500万元,因此应退税500万元。
实际检验后新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重要问题汇总(结合国税申报系统)1.“纳税调整后所得”概念问题。
主表中(表A100000):新版所得税申报表与08版所得税申报表“纳税调整后所得”概念不同,主要原因是新版所得数申报表将税收优惠做了税基优惠、税率优惠、税额优惠的区分。
在主表中的“纳税调整后所得”等于利润总额-境外所得-纳税调整-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的余额,加上境外应税所得抵减境内亏损后的余额。
与08版申报表对比,没有进行减免所得和所得抵扣的调整。
亏损表(A106000)中:“纳税调整后所得”采取了08年的概念,此处的“纳税调整后所得”应是扣除了“减免所得”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后的金额,建议应表述为“亏损弥补前的所得额”2.“视同销售收入”调整的问题。
(1)表A105010中,填列的视同销售收入,首先是税法规定应当视同销售,企业未确认收入结转成本的事项,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视同销售与增值税视同销售收入不同。
(2)视同销售收入按市场公允价值进行纳税调增。
(3)视同销售成本的调整。
关于视同销售成本的调整,根据目前学习到的各位专家的观点,主要分为两派。
一种观点认为:视同销售成本=视同销售收入;另一种观点认为:视同销售成本=企业账载成本,视同销售收入与成本间的差异,调整增加相关费用。
无论哪种观点,结论都是视同销售收入不增加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作用是扩大了三项费用(广告费和宣传费、业务招待费)扣除基数,对纳税人所得税事项而言,是有利无害的。
我个人赞同上述结论,但就视同销售收入的具体填列,我们以以下例子进行说明:某企业用自产产品用于业务宣传,该产品的成本是80,市场售价是100。
不考虑增值税等时。
(1)企业按会计准则(制度)不确认收入,会计处理为:借:销售费用 80贷:存货 80在企业进行年度纳税申报时,表(A105010)视同销售收入,纳税调整增加100元。
企业所得税上做视同销售收入的同时,也应当按企业账面成本做视同销售成本。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表填报及政策解析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是税收政策的表格化,只有认真分析了解申报表的内容及填报方法,才能真正做好汇算清缴。
本文就每一个申报表的主要内容、相互关系和重点,以及相关的政策进行解析,藉此帮助纳税人掌握汇算清缴的要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本表也称主表,是在纳税人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减纳税调整额后计算出“纳税调整后所得”(应纳税所得额),并据此计算年度应纳税额。
因此,本表包括利润总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纳税额计算和附列资料四个部分。
表间项目内容按照所得额调整、税款计算、应补(退)税款计算过程设计,逻辑关系简单,易于理解填报。
第一部分“利润总额计算”中的项目,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口径计算填报。
实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纳税人,其数据直接取自损益表;实行其他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纳税人,与本表不一致的项目,按照其利润表项目进行分析填报。
这部分要求纳税企业先按照会计核算结果填报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费用及利润情况,体现了间接法设计表格的思路。
如果企业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制度核算,则要先按照执行相应的会计制度要求,调整为正确的核算结果后再填报。
第二部分“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中的项目,主要为纳税调整项目和弥补亏损情况。
所得税汇算清缴中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要在会计利润总额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增加额”和“纳税调整减少额”栏次反映。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得税法优惠政策中的对所得额的优惠要作为纳税调减项目直接从利润中调减,且单独在主表中反映。
也就是说,调减这些优惠项目后可以出现负数结果,可以用以后年度的利润来弥补这部分亏损。
但第21行的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优惠只能是在所有调减项目调减后有正数余额时才予以抵扣,且不能出现负数结果。
此外,新申报表要求境内有亏损(包括有以前本年度亏损)而境内没有所得可供弥补的情况下,境外所得应弥补境内亏损。
因此,在纳税调整中已经通过第15行“减:纳税调整减少额”调减的境外所得,要通过第22行“加: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栏次重新加入应纳税所得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