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与佛教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探析南传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以傣族佛教为例发表时间:2016-10-26T13:15:56.29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孙丽伟[导读] 佛教作为一种正信的宗教,自然是以劝人向善作为重要内容的。
摘要:佛教作为一种正信的宗教,自然是以劝人向善作为重要内容的。
这与世俗伦理中的“善”有着结果上的一致性。
傣族佛教作为“世俗化”“本土化”的南传佛教,它即保留了原始佛教中的一些戒律思想,又在其过程中与当地伦理思想观念相融合,这才产生了傣族佛教伦理。
关键词:南传佛教;佛教伦理;傣族伦理一、南传佛教伦理思想的由变南传佛教是作为佛教世界化之后的重要一支存在的。
它由原始佛教演变而来,长期流行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且对该地区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南传佛教作为印度佛教向南传播的一支,其较少受到外来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因此,最能体现原始佛教的基本精神,同时也保留了原始佛教最多的内容和特色。
正是如此,南传佛教所承载的思想义理主要体现的是上座部部派佛教的思想义理,因此,南传佛教也相对于大乘佛教而被称为“小乘佛教”;另一方面,南传佛教先由斯里兰卡传入东南亚国家,如泰国、缅甸等地,而后又由这些地区传入中国云南傣族聚居区——西双版纳、德宏等地。
而这些地域民族众多、文化各异,这就使南传佛教在传入的过程当中深受这些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又形成与早期原始佛教极为不同的文化特征。
以云南的傣族佛教为例,它确实由原始佛教演变而来,其与东南亚等地的佛教存在很多相同之处;而同时它又被打上了本土文化的烙印,这又使傣族地区的佛教呈现出不同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佛教的文化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根本义理上面则是趋同的,如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这些义理是佛教得以建立的,很能体现佛教独特性和智慧的思想内容。
这些内容自然被傣族佛教所继承。
佛教的伦理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也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如佛教“五戒十善”的戒律,这些内容最能体现佛教的伦理思想,就被傣族佛教很好地继承下来。
傣族信仰傣族的信仰是什么>傣族一般信仰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及印度教。
伊洛瓦底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区傣族民众受上座部佛教文化影响比较深,一般都信仰上座部佛教,也有一些比较封闭的地方仍然信仰原始崇拜宗教;红河流域、金沙江流域地区的傣族主要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但基本保持了傣族最古老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地区的傣族主要受到印度教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信仰印度教和原始崇拜宗教。
中国境内的傣族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崇拜宗教。
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德宏等地的傣族以信仰上部座佛教为主,也兼信原始崇拜宗教;丽江、大理、楚雄、玉溪、红河、文山等地的傣族以信仰原始崇拜宗教为主,也崇尚儒教文化。
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傣族,60岁以上都会参加受戒修行,不再杀生,参加每年三个月的“豪沙”(关门节),到佛寺安居,诵经赕佛,直到过世。
在西双版纳、普洱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
在这些地方只有入寺当过和尚,才算有教化。
因此,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
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
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
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
现今,因九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
也有的人读完中学,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然后再请一周或一个月的假,入寺学习。
回家后仍然算是“康朗”,即还俗的僧人。
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还没有入寺为僧后又还俗的普遍情况。
傣族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
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
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民族节日: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
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民居: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服饰: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
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彝族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小乘佛教浸染中的傣族生活作者:程林盛来源:《百科知识》2014年第13期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耿马、孟连两个自治县。
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绷、傣端等支系,但主要信仰都是流传至今的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不仅是傣族民众的宗教信仰,而且已渗透到傣族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傣族小乘佛教的经典与教义佛教在漫长的传播和发展中,形成了南传和北传两大支系。
南传支系主要在亚洲南部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我国云南傣族地区。
这里的佛教被称为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
傣族称他们信仰的佛教为“沙煞纳帕召戈达麻”,“沙煞纳”指宗教,“帕召戈达麻”指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
大约5世纪时,小乘佛教从缅甸传入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地区。
传说释迦牟尼亲自到此收伏了魔鬼,使傣族人民皈依佛教。
7~8世纪时,佛教在傣族地区扎根和发展。
最初的经典只是口口相传,13世纪创制傣文后,佛教文化被刻写在贝叶或抄写在棉纸上,在傣族民间传播开来。
16世纪,西双版纳土著统治者娶缅甸洞吾王朝公主,随行佛教僧团带来佛像和三藏经典,并兴建佛教寺塔。
西双版纳的佛教文化进一步完善起来。
小乘佛教宣扬人空、生空、我空,把人的生与死都说成是苦,是一种自利教,主张以布施“赕”积个人的善行,修行来世,达到自我解脱和自我拯救的目的。
小乘经典主要有律、经、论三藏。
律藏又叫毗尼藏,主要宣扬佛教的教规戒律;经藏又叫修多罗藏,主要宣扬静心;论藏又叫阿毗昙藏,主要宣扬慧,即佛教的基本原理。
小乘佛教对人生提出因果报应论,宣扬人生有生死轮回的“三生”说(即前生、今生、来生),这三生都在天堂、地狱、人、阿修罗、畜牲、饿鬼之间轮回。
若今生不修行积善,死后就要入地狱,来生也只能转生为饿鬼、畜牲。
这一理论使得傣族全民信教,对佛万分虔诚。
宗派与僧阶傣族地区佛教有宗派之分:西双版纳地区有摆坝派和摆孙派,德宏和临沧一带有摆庄、多列和左抵等派。
缅寺项目建设背景
居住在我国云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群众,信奉著佛教三大宗派的另一宗派,即南传佛教,又称小乘佛教。
南传佛教盛行东南亚一带,其宗教建筑形式亦很富于地方特色。
而我国傣族地区的佛寺建筑受缅甸、泰国佛教建筑的影响较大,故俗称为缅寺。
缅寺一般选择在高地或村寨中心建造,其布局没有固定格式,自由灵活,也不组成封闭庭院。
寺院建筑由佛殿、经堂、山门、僧舍及佛塔组成。
佛殿是主体建筑,形体高大,歇山顶。
在西双版纳地区佛殿屋顶坡度高峻,使用挂瓦,一般做成分段的梯级叠落檐形式,与缅甸、泰国佛寺风格极为相近。
沿正脊、垂脊、戗脊布置成排的花饰瓦制品进行装饰。
而德宏地区的佛殿屋面坡度较缓,形制与滇西建筑近似。
傣族佛殿的最大特点是由山墙短边作为入口,殿身呈东西纵向布置。
主尊佛像坐西面东,供养对象仅为释迦牟尼,没有副像及协侍。
内檐油饰以红色为主,涂以金色花纹,纤柔华美。
佛塔实心,塔形呈高耸的圆锥形。
有单塔与群塔之分,单塔著名的有潞西风平大佛寺的前塔与后塔,群塔著名的有景洪曼飞龙塔。
该塔造型是在圆形基座上按八方建八座小佛龛,龛顶上部建八座锥形塔,八塔中间建一大型锥型塔,层次分明,群塔拥立,如雨后春笋,故又称其为笋塔。
经堂建筑一般类似佛殿,但形体较小,而勐海景真佛寺的经堂却是一个特殊的形式,做成八角折角形平面,屋面亦做成山面向前的八个向面源、十一层叠落的复杂的锥形顶,玲珑剔透,犹如一件艺术品。
云南德宏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教派和节庆
刘扬武
【期刊名称】《佛教文化》
【年(卷),期】1994(000)005
【摘要】傣族笃信南传上座部佛教,也称为小乘佛教。
该教是明初传入今天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至明中叶已经“寺塔遍村落”(明《洪武实录》卷二五五),使得小乘佛教在傣族中具有全民性质。
据傣族佛教经典记载及传说:该教一是从印度传至缅甸,再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二是缅甸传入暹罗,再由暹罗传入;百多年前有印度高僧九人到缅甸讲经,其中一人到盈江县,一人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刘扬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8
【相关文献】
1.云南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中的龙形象解析 [J], 孙梦娇
2.孟定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历史渊源及其传播 [J], 付云玥
3.社会资本视角下佛教与慈善事业的推进——兼论云南德宏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慈善事业 [J], 刘黎
4.傣族食物的流动:非均衡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傣族饮食文化变迁--以云南德宏芒市
为例 [J], 代维
5.新媒体与傣族文化传播——基于云南德宏州傣族青年的媒体调查 [J], 孙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元明清傣族习惯法的影响作者:于语和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年第03期摘要: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属于巴利语系佛教文化圈。
通说认为,其传入傣族社会的时期大约在公元6-8世纪;随后,对傣族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人民的生活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一方面,傣族被佛教化;另一方面,佛教被傣族化。
而傣族习惯法是人民生活方式的良好反映,自然会出现习惯法佛教化的现象。
那么,出现此现象的成因究竟有哪些;在习惯法中又有哪些内容体现了对僧俗之间各种法律关系的调整;以贝叶为承载媒介的佛教经典传递的价值对习惯法的立法理念、刑罚适用的严厉程度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南传大藏经;芒莱法典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3-0045-07一、引言“佛教作为一种高层文化载体,在古代曾为傣族人民带来了很多精神文明成果,大大加速了傣族社会文明的进程”[1]。
其中以南传上座部佛教影响最大。
关于传入时间,历来说法不一。
通说认为大约在68世纪佛教传入傣区。
理由有四[2]:一是缅甸出土的文物中有5世纪前的巴利语佛经残卷,佛音长老于5世纪用巴利文编纂三藏后又到缅甸打端传教,并传到蒲甘、阿拉甘;二是1000多年前的缅甸有一个酋长叭阿索皈依了佛教,在宣慰街和大勐笼建立了两座埋葬佛骨佛发的白塔,没有佛寺就住在山上,他每天坚持下山传教,被称为“帕巴”(山上的和尚);三是傣族历法中的纪元纪时法与缅甸历法的建元时间相同,是公元638年,各自都在中南半岛,是在印度历法的基础上制定的。
傣历制定时间约为7世纪上半叶,然而此举与最初的小乘佛教信徒是分不开的;四是建于公元766年的“南诏德化碑”上,刻有“大军将三色绫袍金带赵龙细利”。
“赵龙细利”是一位在南诏任职的傣族将领,“细利”是梵语的音译,意为“吉利”“光华”。
上述论述只是从整体上说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时间,在不同傣区时间颇有差异。
作者: 朱德普
出版物刊名: 思想战线
页码: 78-84页
主题词: 原始宗教;德宏傣族;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傣族社会;佛寺;佛教传入;寨神;僧侣;红河流域
摘要: 本文以傣文史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论证了傣族佛教和原始宗教在历史上的斗争。
对二者在斗争中互相让步、互相渗透、互相排斥而长期共存至今的情况,作了较详细的分析。
同时,就上座部佛教不同教派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及其相互间影响、异变的情况作了初步探讨。
作者指出,傣族社会佛教和原始宗教之所以能长期共存,一是由于傣族封建领主制精神文化的需要,二是封闭性的封建领主经济为两者共存提供了温床。
云南的宗教信仰有哪些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在云南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深深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和社会。
佛教在云南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等地区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中盛行。
这些地区的佛教寺庙建筑独具特色,如西双版纳的曼飞龙塔,造型优美,工艺精湛。
信徒们遵循着严格的宗教仪式和戒律,佛教教义教导人们慈悲、善良、宽容,对当地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传佛教在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流传。
藏族人民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深厚而虔诚,寺庙中的宗教活动频繁而庄重。
这里的佛教寺庙庄严肃穆,壁画、唐卡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丰富的宗教内涵。
汉传佛教在云南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大理、昆明等地。
寺庙建筑风格融合了当地的特色,成为了当地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在云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一些地区,道教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道教的神仙观念、养生思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基督教和天主教在近代传入云南。
在一些地区,建立了教堂和传教点,吸引了部分信徒。
这些宗教的传播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社会影响。
伊斯兰教在云南的回族等民族中得到信仰。
清真寺是回族人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他们遵循着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戒律,保持着独特的宗教习俗和文化传统。
此外,云南还有一些原始宗教信仰的遗存。
如彝族的毕摩教、纳西族的东巴教等。
这些原始宗教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通过祭祀、占卜等活动,表达对自然、祖先的敬畏和崇拜。
毕摩教在彝族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毕摩作为宗教祭司,掌握着丰富的宗教知识和仪式技能,他们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传统宗教,东巴文字是其重要的文化载体。
东巴教通过祭祀仪式、神话传说等传承着纳西族的历史和文化。
云南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构成了云南多元宗教文化的和谐画卷。
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
温广平;温长恩
【期刊名称】《风景名胜》
【年(卷),期】1998(000)010
【摘要】在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傣族和布朗族,都是信奉小乘佛教的。
佛教是在汉朝末年传入中国的,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派,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影响最大,但在东南亚地区和我国云南边疆一带地区,都是信仰小乘佛教的。
佛教分裂成两派,来源据说是这样: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在公元前四八六年逝世后,以大迦叶为首的五百名教徒,献出各人所闻,把这些规
【总页数】1页(P35-35)
【作者】温广平;温长恩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乘佛教对西双版纳傣族封建法律制度的影响 [J], 李忠华
2.西双版纳小乘佛教与傣族社会相适应问题探讨 [J], 吴敏
3.浅析小乘佛教对傣族舞蹈的深远影响 [J], 刘慧娇
4.试论小乘佛教的传入对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的影响 [J], 甘玉贵
5.从出土文物看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的传播 [J], 罗廷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略论傣族南传佛教赕佛活动及其分类作者:田玉玲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根据傣族南传佛教赕佛活动的时间、仪式、规模、供赕人及赕品的差异,将其分为周期赕、仪式赕与功德赕三个大类,并分别阐释了各类赕佛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赕佛活动的分类将有助于深化对傣族南传佛教赕佛教活动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傣族南传佛教赕佛活动分类赕佛活动是傣族南传佛教信众举行最多、最频繁的宗教活动。
“赕”是西双版纳傣语,源自巴利语“dana”,意即布施、供奉、供养。
据笔者调查,傣族信众往往将一切供奉、布施活动都概称为赕。
包括对佛祖、僧侣的供养,对祖先、亡灵、鬼神的祭祀,对佛寺及各种公共场所的财物布施等。
可以举行大大小小的佛教活动,可以出资修缮佛寺佛塔,可以向佛寺赕献经书,可以向世人布施钱物,也可以修桥补路做各种公益事业,内容十分广泛。
一、傣族南传佛教赕佛活动简述在傣族地区,赕是日常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家户户每天一早就要送饭赕僧,每次拜佛拜僧都少不了准备一份赕品,决不会空手前往。
“每个佛教徒去寺院受戒,或听经,或修禅时,若没有做布施的话,难免会感到有些不自在与不好意思。
因此,去寺院的时候一定要布施已经成为圣弟子们的一个习俗,例如每当毘舍佉去拜访佛陀时,若是在早上,她会带饭、糖、水果等去供养;若是下午,她就会带些饮品和药物。
” [1]除了这些普通的日常赕之外,傣族地区还逐步产生了大批赕佛活动。
“平时的宗教活动是…赕佛‟(即敬佛布施),一年之中大小各种…赕‟不计其数,都是在本寨的佛寺进行。
这样,佛教活动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深入到了社会的最深层。
”[2]傣族各地的赕佛活动并不完全相同。
西双版纳与德宏是傣族南传佛教文化区的两大重镇。
德宏分布着摆奘、多列、摆润、左抵等4个派系,尽管宗教教义、仪式仪轨与西双版纳的润派佛教基本相似,两地的赕佛活动还是存在一些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赕佛活动与宗教功德、居士等级的关系上:德宏各派系佛教多是稍晚从缅甸传入的,具有完备的居士组织及其晋升制度,信众的赕佛活动不仅与各种相对明确的宗教功德挂勾,还往往关联着供赕人的居士等级。
云南德宏南传佛塔的装饰艺术作者:孙媛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6期云南德宏地区佛塔表现的是傣族地区南传佛教宗教情感,具有独特的情感特性和精神活动方式,表现南传佛教特有的形象,形成了佛教艺术别具一格的视觉魅力。
东南亚佛教向南传播时传到我国云南省境内傣族地区,傣族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全名信奉佛教。
在德宏和西双版纳是傣族人口最集中的,这里自然社会状况,与内地有不少差别。
傣族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佛寺建筑,仅德宏就400多座。
德宏和版纳都是南传佛教圣地,但是又各有不同,从佛寺建筑上看来,德宏地区佛寺属楼焋形式居多,佛塔更比版纳高大,华丽。
因此,本文多德宏佛塔装饰艺术展开探究。
追溯德宏南传佛教的传入据史料记载,《滇志》卷三十:“宣慰使司,民皆摆夷……一村一寺,每寺一塔,殆以万计”上座部佛教约在七世纪中就由缅甸传入傣族地区,但当时并未建立寺塔,也没有僧团组织,经典靠口传心受。
11世纪下半叶,再次从今缅甸景栋传入西双版纳,形成润派佛教;又有从缅甸传入德宏州等地的佛教,形成摆庄派。
在与西双版纳土司的交往中,润派在15世纪也传入德宏等地。
但南传佛教大规模传入德宏的时期,一是西双版纳的佛教随着版纳公主嫁到麓川而传到德宏地区,二是在15世纪中叶,当时摆庄一派从缅甸中部向西北部迁徙,进入德宏。
德宏佛塔装饰造型的研究1. 塔的概述佛塔,巴利语为“土帕”(thupa),德宏地区也称为“缅塔”,傣语称“广母”。
南传佛教一些国家还称佛塔为“布屠”,即古汉文译音浮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的就是佛塔。
佛塔原本是指安放佛陀舍利的建筑物,后来涵义则扩充至纪念佛陀出生、成道等圣迹,或安置佛像、高僧遗骨等作为礼拜、建筑之用的建筑物。
德宏南传佛教傣族佛塔一般建于佛寺旁边,也可以独立建塔,佛塔选址很是讲究,依山滂水,风景秀丽的地方方可建塔。
佛塔一般由白色或金色涂饰,即白塔、金塔。
塔顶上的伞下还挂有风铃,人们在未步入塔寺前便可从远处见绿树丛中高耸的塔尖,听到微分吹拂的铃声。
缅甸小乘佛教传入德宏后对当地傣族人民的影响摘要:德宏的宗教文化无疑是多样性的,特别是经过与缅甸传入的小乘佛教的融合,也增加了德宏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即使是从外部传入的宗教,在本土的演变和发展也是十分切合的,当地民族中影响是大面积的,是深远、深层次的。
关键词:小乘佛教德宏傣族影响一、德宏小乘佛教的主要教派傣族是德宏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是德宏世居民族之一,分布于全州准热带坝区。
德宏小乘佛教主要分为四个教派。
左低公元1767年从缅甸传入,在德宏信奉此教派的人最少,多列公元1817年从缅甸传入,摆庄也是从缅甸传入,时间是公元1662年传入的。
这三支教派的经文全用德宏傣文写成与缅甸傣族经文是一致的,传入最早的则是耿润派,于公元767年由泰国沿着溯抢江传入德宏; 耿润是傣话,意为从泰国的润地方传来的教派,经书全用西双版纳经文写成与泰国所用的经文是一致的。
以上教派基本上是相同的都信奉释迎牟尼佛。
都认为一切事物由因缘而起,并没有实体,到了佛的圆满境界就能不生不灭,从一切苦脑中解脱出来,但也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教规教条的严与不严上,左低最严,各教派都供奉释迎牟尼像,佛像是释迦牟尼还没有出家时当太子的像和傣族的形像合起而成的。
11世纪中叶小乘佛教传入德宏,小乘佛教的传播和发展,通过与之传播进来的宗教相结合,最终占据了在德宏地区的主导地位,这是小乘佛教为适应傣族农村公社等级制的组织系统而自身改造的结果,从而进一步体现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巨大惯性作用。
小乘乘佛教适应傣族的农村公社的村社基础,也同样信奉着各式各样的“鬼神”,基础的社会形态,传到德宏地区后便逐形两者互不抵触,相反还互相滲透,乃至分成了并不分散的、以自然村社为单位的彼此。
小乘佛教经过长期的传播和本土化的过程 ,逐渐成为傣族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获得了全民性信仰。
在完成“民族宗教”的过程中 ,已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 ,即小乘佛教既是傣族的信仰 ,又是一种社会制度。
德宏傣族与佛教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
傣族为云南二十三种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六十七万,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部及南部边疆,与缅甸、寮国、越南接壤,与泰国邻近。
傣族历史悠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族称。
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魏晋时称“濮”、“越”、“僚”;唐宋称为“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沿称“金齿”、“白衣”;清代多称“摆夷”。
1949年后,正式定名为傣族。
其集居地带,原称为“思普沿边区”及“腾龙沿边区”,现在建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
傣族人民主要信奉小乘佛教,据史料记载,小乘佛教约在七世纪中由缅甸传入。
傣族佛教大致分为田园派与山林派,二者名称各有不同。
在西双版纳地区二者称为“摆孙派”及“摆坝派”,德宏地区则称之为“润派”和“左抵派”。
德宏的两派之下又各有支派,‘润派’的支派为“摆庄”;“左抵派”的支派为“朵列”。
佛教诞生于公元6世纪以前的古印度,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人生提出了一种因果报应的理论。
宣传人生有生死轮回的三世说,即过去前生、现在今生、未来来生。
这三世轮回都在天堂、地狱、人、阿修罗、畜牲、饿鬼之间轮回。
如果今生不修行积善,死后就要入“磨姆纳火”,也就是地狱,遭受油锅煎熬后,分身等罪,来世也只能转生为饿鬼、畜牲。
由于这种理论的影响和恐吓,使得傣族形成普通信教,对佛万分虔诚。
由于小乘佛教适合傣族农村自然经济的特点,过去一切宗教活动都具有村落共同体的性质。
每个村寨都有寺院,僧侣的物质生活由本村群众供养,寺院还通过斋期和宗教节日,接受世俗信徒的布施。
宗教活动颇为频繁,泼水节期间,要进行浴佛、堆沙、听佛爷讲经等奉佛活动;在傣历九月十五关门节至十二月十五开门节的3个月净居期内,要举行多次佛会;此外几乎每月还有种种祭佛参僧活动。
泼水节,德宏傣语称“摆爽南”,德昂语称“拱拍”,阿昌人称“浇花节”。
它是傣历新年,也是佛教节日,即浴佛节或佛诞节,是从印度的“洒红节”到圣河沐浴的习俗衍变而来。
傣族佛教保存的经典极为丰富,所译三藏佛典包括经、律、论中相当多的经典,还有不少藏外典籍。
这些经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写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较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著作,其中记录了许多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