搽剂、洗剂和涂膜剂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244.27 KB
- 文档页数:16
药剂学——专题一常见剂型考点专题药剂学考什么?冲刺班思路1.查漏补缺,回顾基础班重要内容2.重新整合,分专题分专项训练3.直击考点:图片、总结、口诀、表格大串讲4.辅以习题专题一常见剂型考点专题常用剂型总结》固体: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丸剂》液体: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溶胶剂、混悬剂、乳剂、芳香水剂、醑剂、糖浆剂》灭菌:注射剂、输液、注射用无菌粉末、眼用制剂、其他》浸出制剂:汤剂、合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煎膏剂》其他:软膏剂、眼膏剂、凝胶剂、硬膏剂、栓剂、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概念、特点、分类、制备(方法、工艺流程)、质量要求、质检方法一、固体制剂1.散剂考点1——特点:易分散,起效快,适于婴幼儿;易吸湿考点2——干燥失重2.0%(中药水分9.0%)考点3——粒度:口服细粉,儿童、局部用、烧伤、严重创伤最细粉,眼用极细粉最细粉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120目,125μm)不少于95%的粉末考点4——工艺流程:物料→粉碎→过筛→混合(+辅料)→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考点5——混合方法:比例相差大-等量递增法,小剂量毒剧药-倍散2.颗粒剂考点1——特点:可包衣,防潮、缓释、肠溶考点2——粒度:不能通过一号筛+能通过五号筛≯15%考点3——干燥失重2.0%(中药水分8.0%)考点4——溶化性:5min,混悬(溶化性×)考点5——制备流程3.片剂考点1——分类口服片:普通片、包衣片咀嚼片、口崩片、分散片、泡腾片缓释片、控释片、肠溶片、多层片口腔用片:舌下片(全)、含片(局)、口腔贴片外用片:阴道片、阴道泡腾片、植入片、皮下注射用片其他:溶液片/可溶片(口服、外用、含漱)中药片剂分类全浸膏片、半浸膏片、全粉末片、有效成分片(提纯片)总结:有关片剂分类的常见考点①舌下片:避免肝脏首过、急症②咀嚼片:甘露醇、山梨醇、蔗糖③分散片:难溶性药物加水迅速崩解分散后口服、含于口中吮服或吞服④可溶片:临用前溶解于水,口服、外用、含漱⑤口崩片:口腔中可快速崩解或溶解适用:小剂量原料药物,吞咽困难或者不配合服药的患者考点2——崩解时限分散、可溶:3,舌下、泡腾:5普通:15,薄膜衣:30,肠溶:60QIAN可溶内外用,崩解快舌下分手吃泡面,35分钟就搞定素颜一刻钟,穿衣半小时入肠一小时,溶散成碎粒考点3 ——片剂常用辅料(赋形剂)分类、缩写①稀释剂(填充剂)——主药<50mg,助成型淀粉、预胶化淀粉、乳糖、糊精、蔗糖、MCC、甘露醇、山梨醇、无机钙盐(磷酸氢钙/碳酸钙/硫酸钙)②润湿剂、黏合剂——结合水、乙醇;淀粉浆、**纤维素、PVP、PEG、明胶③崩解剂——迅速碎裂干淀粉、CMS-Na、L-HPC、CCMC-Na、PVPP、泡腾④润滑剂——润滑MS、微粉硅胶、滑石粉、氢化植物油、PEG、月桂醇硫酸酯钠/镁⑤其他:着色剂、芳香剂、甜味剂(阿司帕坦)QIAN片剂四大辅料填充吃饱靠淀粉糖精乳钙也得补水醇润湿浆黏合聚胶纤维少不了崩解破坏干淀粉取代泡腾交联聚润滑得擦镁粉油皮衣大哥月月镁考点4——不加崩解剂的片剂长效片:缓释片、控释片口含片舌下片咀嚼片植入片中药:全粉片、半浸膏片考点5——崩解剂作用机制毛细管膨胀产气其他:酶解作用、可溶性原辅料遇水崩解、蚀解、表面活性剂改善润湿性考点6——片剂制备工艺1.制粒压片法制粒目的:改善物料流动性、可压性①湿法制粒压片:不适用于湿热敏感、易溶性物料②干法制粒压片(压大片法)2.直接压片法①粉末或结晶直接压片法:MCC、可压性淀粉、乳糖、微粉硅胶②半干式颗粒压片法(药物+空白颗粒)考点7——湿法制粒技术工艺流程制颗粒方法:挤压、转动、高速搅拌、喷雾流化床制粒(一步制粒):在一台设备中完成混合、制粒、干燥过程崩解剂加入方法:内加法、外加法、内外加法考点8——片剂制备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裂片、松片、黏冲、片重差异超限、崩解迟缓、溶出超限、药物含量不均匀裂片粉多塑性差松片太软不够黏崩解迟缓压力大黏性太强性能差溶出超限不崩解颗粒过硬溶解差含量不均片重异混合度差会迁移考点9——片剂包衣的目的考点10——片剂包衣糖包衣:隔离/粉衣/糖衣(糖浆+滑石粉)/有色糖衣/打光薄膜包衣组成代表材料高分子包衣材料胃溶(普通)、肠溶、水不溶(缓释)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增塑剂非水溶:椰子油、甘油三醋酸酯释放速度调节剂(致孔剂)水溶性:蔗糖、氯化钠、表面活性剂、PEG遮光剂:二氧化钛其他溶剂:乙醇、丙酮,着色剂考点11——片剂高分子包衣材料包衣类型代表材料HPMC、HPC、HEC、MC、PVP胃溶型(普通型)聚丙烯酸树脂Ⅳ号虫胶、聚丙烯酸树脂Ⅰ、Ⅱ、Ⅲ肠溶型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水不溶型(缓释型)乙基纤维素(EC)醋酸纤维素(CA)聚丙烯酸树脂EuRS、EuRL4.胶囊剂考点1——4类不宜制成胶囊剂的药物胶囊剂的主要囊材:水溶性明胶药物的水溶液/稀乙醇液→囊壁溶化易风化药物→囊壁软化吸湿性药物→囊壁干燥脆裂易溶性刺激性药物→溶解后局部浓度过高QIAN 风湿病怕凉水刺激考点2——水分:9.0%(中药)考点3——崩解时限:硬30min,软1h 考点3——空胶囊的附加剂增塑剂:甘油、山梨醇增稠剂:琼脂遮光剂:二氧化钛考点4——软胶囊制法:滴制法、压制法5.滴丸考点1——滴丸的特点①液体药物固体化②稳定性提高③发展了多种剂型④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考点2——滴丸剂的基质①水溶性基质PEG、肥皂类、硬脂酸钠、甘油明胶冷凝液选择——液状石蜡、植物油、二甲硅油②脂溶性基质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氢化植物油、虫蜡冷凝液选择——水、乙醇、酸或碱性水溶液6.膜剂VS涂膜剂√膜剂:原料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经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可口服、外用。
中药外用剂型
中药外用剂型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膏药:膏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外用剂型,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疼痛、肌肉劳损等疾病。
2. 药酒:药酒是另一种常见的中药外用剂型,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疾病。
3. 软膏:软膏是中药外用剂型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如湿疹、皮炎等。
4. 油剂:油剂是中药外用剂型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烧伤、烫伤等疾病。
5. 喷雾剂:喷雾剂是中药外用剂型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如哮喘等。
6. 洗剂:洗剂是中药外用剂型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病,如痤疮、皮炎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外用剂型,具体使用哪种剂型需要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及个人的体质来决定。
在使用中药外用剂型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来使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搽剂、洗剂、涂膜剂为外⽤液体制剂。
搽剂系指药材⽤⼄醇、油或其他适宜溶剂制成的供⽆破损患处揉擦⽤的液体制剂。
其中以油为溶剂的⼜称油剂。
洗剂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法提取制成的供⽪肤或腔道涂抹或冲洗⽤的液体制剂。
涂膜剂系指药材经适宜溶剂和⽅法提取或溶解,与成膜材料制成的供外⽤涂抹,能形成薄膜的液体制剂。
搽剂、洗剂、涂膜剂在⽣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医学教育搜集整理]
⼀、除另有规定外,药材应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法提取或⽤适宜的⽅法粉碎成细粉。
⼆、搽剂常⽤的溶剂有⽔、⼄醇、⽢油、植物油、液状⽯蜡等;洗剂多为⽔溶液;涂膜剂常以⼄醇为溶剂,常⽤的成膜材料有聚⼄烯醇、聚⼄烯吡咯烷酮、丙烯酸树脂类等,增塑剂有⽢油、丙⼆醇、邻苯⼆甲酸⼆丁酯等。
必要时均可加适宜的附加剂,所加辅料对⽪肤或黏膜应⽆刺激性。
三、除另有规定外,以⽔或稀⼄醇为溶剂的⼀般应检查pH值和相对密度;以⼄醇为溶剂的应检查⼄醇量;以油为溶剂的应⽆酸败等变质现象,并应检查折光率。
四、除另有规定外,应密封贮存。
【装量】除另有规定外,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ⅫC)检查,应符合规定。
【微⽣物限度】照微⽣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ⅩⅢC)检查,应符合规定。
皮肤病学名词解释:1.溶液:药物的水溶液,具有清洁收敛作用,主要用于湿敷。
主要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累疾病。
常用有3%硼酸溶液2.糊剂:含25-40%固体粉末成分的软膏,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的剂型。
具有保护创面,防止干裂的作用,但不利于散热3.洗剂:也称振荡剂,粉剂(30-50%)与水的混合物,二者不相容。
具有止痒、散热、干燥及保护作用4.乳剂:油和水乳化形成的剂型。
具有保护润泽作用,渗透性好,主要用于亚急性、慢性皮炎5.粉剂:具有干燥、保护、散热作用,主要用于急性皮炎无糜烂的和渗出的皮损,特别适用于间擦部位。
常用的有滑石粉,氧化锌粉,炉甘石粉。
6.软膏:用凡士林、单软膏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的剂型。
具有保护创面防止干裂的作用。
主要用于慢性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等疾病。
不可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的渗出期7.潜伏梅毒:凡有病毒感染史,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已消失,除梅毒血清学阳性外无任何阳性体征,且脑脊液检查正常者,称潜伏梅毒,其发生于机体免疫力较强或治疗暂时抑制TP有关8.假性湿疣:发生于小阴唇的内侧粘膜上。
突起的绒毛大小相等,两侧对称,颜色与周围粘膜相同,质地柔软,触之时可将绒毛带起。
多见于20~30岁女性,皮疹呈多发性颗粒状白色或淡红色,如鱼卵样,表面光滑,触之颗粒感。
患者多无自觉不适,醋酸白试验阴性9.固定型药疹(fixed drug eruption):是由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物引起的一类药疹,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典型皮疹为圆形或类圆形水肿型暗红色斑疹,境界清楚。
严重者出现水疱或大疱,易渗出,自觉瘙痒可疼痛10.结节(nodule):为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
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或不隆起于皮面,需触诊方可查出(触之有一定硬度或侵润感)。
可有真皮或皮下组织的炎性侵润或代谢产物沉积引起。
结节可吸收消退或破溃成溃疡,愈后形成瘢痕。
11.Munro微脓肿:由角质层和颗粒层内嗜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见于银屑病12.Pautrier微脓肿:红皮病时,不典型性单个核细胞的向表皮性浸润,可累及真皮浅层,这些单个核细胞在表皮内可聚集成簇,称为Pautrier微脓肿13.kogoj微脓肿:脓疱性银屑病的表现,颗粒层或棘层上部海绵形成的基础上,中性粒细胞聚集成的多房性脓疱,称kogoj微脓肿14.SSSS:系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所产生的表皮松解毒素导致,好发于出生3个月以内婴儿,起病前常伴上呼吸道感染或咽、鼻、耳、鼓膜等处的化脓性感染病灶,皮损常始发于口周及眼周,红斑迅速波及躯干及四肢。
常用外用药物一、外用药物的剂型种类1.溶液剂:是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清液体剂型,可供局部涂擦、洗涤、湿敷等。
2.散剂:是一种或多种药物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具有吸收水分、保持皮肤表面干燥、减轻外界对皮肤的摩擦刺激等作用,适用于急性炎症性皮损或涂软膏后外撒粉剂以利于附着和吸收。
3.洗剂:指专供涂抹、敷于皮肤的外用液体制剂,是用水和乙醇为分散介质。
洗剂具有消炎、杀菌、收敛、保护等作用,如红皮病型银屑病时常用炉甘石洗剂外涂。
4.酊剂:是药物的酒精溶液,具有消毒、杀菌、止痒等作用,但不能用于急性炎症和糜烂渗出的皮损。
5.乳剂:油和水混合并加入乳化剂而制成,兼具亲水性和亲脂性,又分为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两大类。
前者对水的亲和性大,涂于皮肤后水分散失较快,能起到冷却、止痒的作用;后者则易被油稀释,性质比较稳定,适用于干性皮肤。
6.软膏:是软膏基质和药物混合制成的一种均匀、细腻、半固体、具有适当稠度的外用制剂。
其中油性基质具有柔软保护、防止干裂、软化厚鳞屑的作用,水性基质则有不油腻、易涂展、易洗除、释放药物快等优点。
治疗银屑病的外用药以软膏类制剂为多。
7.糊剂:是大量药物粉末和液体石蜡、凡士林、羊毛脂、蜂胶等机质混合制成,其稠度较高,粘着力不如软膏。
糊剂一般又有两种类型,脂肪性糊剂有吸收分泌物、保护创面的作用,性质缓和,刺激性小,适用于鳞屑性皮损;乳剂型糊剂除含粉状药物之外,用凡士林、羊毛脂等制成乳剂型。
8.硬膏:指药物和固体或半固体的粘性机质混合,涂于布基或其他裱褙材料而成,是一种粘柔带韧性的固体剂,市面上最常见的有肤疾宁硬膏。
硬膏主要适用于比较局限的慢性、肥厚、浸润的皮疹。
二、外用药物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合理、正确地使用外用物对解除病人疾苦,减少毒副反应,使药物能充分发挥疗效都是至关重要的。
1.熟悉常用外用药物剂型的性质、特点熟悉常用外用药物剂型,应了解每种剂型的制备特点,以及添加的辅形剂、溶剂、助溶剂、透皮吸收促进剂等,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皮肤科外用药物的剂型、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外用药物的剂型及其特点和选用散剂(粉剂,powder):有干燥、保护、散热等作用,适用于无渗出的急性、亚急性皮炎。
常用的有滑石粉、氧化锌粉等。
溶液(solution):是药物的水溶液,有清洁、散热、消炎及促进上皮新生的作用。
主要作湿敷用。
适于有渗出的急性皮炎、湿疹或有小片糜烂、溃疡的皮肤损害。
常用的有2%~4%硼酸溶液,0.05%黄连素溶液,0.02%高锰酸钾溶液等。
酊剂和醑剂(tincture and spirit):为药物的乙醇溶液或浸液。
非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为酊剂,如2.5%碘酊。
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为醑剂。
酊剂或醑剂涂于皮肤后,乙醇挥发,溶于其中的药物均匀地分布在皮肤表面,发挥其药理性能。
破损皮肤及腔口周围忌用。
洗剂(lotion):又称振荡剂(shake lotion)。
为不溶于水的粉剂约30%~50% 与水混合而成,用前应充分振荡混匀。
有散热、干燥、消炎、止痒的作用。
适用于急性皮炎无渗出者。
常用的有炉甘石洗剂等。
软膏(ointment):为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油脂性基质常用凡士林及羊毛脂。
软膏有保护、润滑、软化痂皮的作用。
软膏的渗透作用较乳膏强,适用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的治疗。
有渗出的急性期皮损则不宜用软膏。
乳膏(emulsion,cream):指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状液型基质中形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由于基质不同,可分为水包油(oil-in-water,O/W )型和油包水(water-in-oil,W/O)型。
乳膏的渗透性较好,又易于清洗,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剂型。
适于亚急性或慢性皮炎、湿疹等。
糊膏(paste):指大量的固体粉末,一般25%以上,均匀地分散在适宜的基质中所组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因含粉末量较大,有一定的吸收水分和收敛作用。
适用于有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湿疹。
毛发部位不宜用糊膏。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饮片)为原料,按照国家药品管理部门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品。
它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一)中成药的命名中成药品种繁多,掌握其命名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成药。
通过药物名称可了解该药的处方来源、主要药物、主要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方法等某一方面的特点,方便文献查询及临床用药。
中成药的命名规律介绍如下。
1.以处方来源命名:此种命名方法便于查找中成药处方的来源。
如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局方至宝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济生肾气丸出自《济生方》等。
2.以药物组成命名:多以方中主要药物命名,若为单方制剂或药味较少的小复方则以全方组成命名,便于医师根据药物功效合理选方。
如麻子仁丸、人参败毒胶囊、板蓝根颗粒、黛蛤散、良附丸等。
3.以药味数目命名:如四君子丸由四味药物组成,六味地黄丸由六味药物组成,八珍颗粒由八味药物组成,九味羌活丸由九味药物组成等。
4.以功能主治命名:此种命名方法比较直观,便于医生和患者选用。
如开胸顺气丸,功效为顺气化滞,消食逐水,宽胸散结;清音丸,功效为清凉解热,生津止渴,润喉开音;寒喘丸,主治肺寒哮喘;白带丸,主治赤白带下等。
5.以其他方法命名:除以上常用命名方法外,还有一些使用较少的命名方法。
有以成药性状命名的,如紫雪散,药品色紫,状如霜雪等。
有以服用剂量命名的,如七厘散,每次服用剂量为七厘等。
还有以服用方法命名的,如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服等。
(二)中成药的分类方法中成药分类,各有不同目的,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
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按功效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中医辨证的临床应用。
如解表剂、祛暑剂、泻下剂、温里剂、止咳平喘剂、开窍剂、固涩剂、扶正剂等。
皮肤外用药物常用剂型和药物皮肤外用药物剂型包括溶液、酊剂和醑(xǔ)剂、粉剂、洗剂、油剂、乳剂、软膏、糊剂、硬膏、涂膜剂、凝胶、气雾剂等。
一、溶液溶液是指药物的水溶液。
主要作用:具有清洁、收敛作用,主要用于湿敷,湿敷有减轻充血水肿和清除分泌物及痂等作用,溶液中如果含有抗菌消炎成分的可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类治疗。
常用药品:3%硼酸溶液、0.05%~0.1%小檗碱溶液、1:8000高锰酸钾溶液、0.2%~0.5%醋酸铝溶液、0.1%硫酸铜溶液等。
二、酊剂和醑剂酊剂和醑剂是指药物的乙醇溶液或浸液,酊剂是非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醑剂是非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
主要作用:酊剂和醑剂外用于皮肤后,乙醇迅速挥发,将其中所溶解的药物均匀地分布于皮肤表面,发挥其作用。
常用药品:2.5%碘酊、复方樟脑醑等。
三、粉剂粉剂是指一种粉状药物。
主要作用:有干燥、保护和散热作用。
主要用于无糜烂和渗出的急性皮炎皮损、特别适用于间擦部位。
常用药品:滑石粉、氧化锌粉、炉甘石粉等。
四、洗剂洗剂也称振荡剂,为30%~50%粉剂与水的混合物,两者互不相溶。
主要作用:有止痒、散热、干燥及保护作用。
常用药品:炉甘石洗剂、复方硫黄洗剂等。
五、油剂油剂是用植物油溶解药物或与药物混合。
主要作用:有清洁、保护和润滑作用。
主要用于急性皮炎和湿疹。
常用药品:10%樟脑油、25%~40%氧化锌油等。
六、乳剂乳剂是油和水经乳化而成的剂型。
主要作用: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均可配成乳剂,具有保护、润泽作用,渗透性较好的,主要用于亚急性、慢性皮炎。
油包水型,有轻度油腻感,主要用于干燥皮肤或在寒冷季节使用。
不包油型,容易洗去,适用于油性皮肤。
七、软膏软膏是用凡士林、单软膏(植物油加蜂蜡)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的剂型。
主要作用:具有保护创面、防止干裂的作用,软膏渗透性较乳剂好,加入不同药物可发挥不同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慢性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等疾病,由于软膏可阻止水分蒸发,不利于散热,因此不宜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的渗出期等。
常用涂药剂型
涂药剂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药物剂型,它可以直接涂抹在病患的皮肤
表面或黏膜处,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药物成分和用途,涂药剂型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涂膜剂:涂膜剂是指在涂抹时形成膜状的涂剂,常见的如聚乙烯醇
涂膜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涂膜剂等。
涂膜剂主要用于口腔黏膜、眼
部及皮肤表面等处的疾病治疗,能有效地保持药物在治疗部位的局部
作用,并起到防止刺激和保护作用。
2. 糊剂:糊剂是指外形呈糊状的涂剂,通常是由油脂、乳状基质、粉
末基质等组成。
糊剂主要用于皮肤表面的治疗,如皮肤过敏、皮炎等
疾病的治疗。
此外,糊剂还可以用于口腔黏膜、乳腺管等部位的疾病
治疗。
3. 凝胶剂:凝胶剂是指具有高透明度的凝胶状涂剂,一般由水基或酒
精基质加上马钱子酸等化合物构成。
凝胶剂主要用于皮肤表面和眼部
黏膜的治疗,如烧伤、水痘等疾病的治疗。
4. 软膏剂:软膏剂是指具有软、滑、黏稠度等性质的涂剂。
软膏剂通
常由银黄膏、皮炎平软膏、创可贴软膏等多种类型组成。
软膏剂主要
用于皮肤表面和口腔黏膜的治疗,如痤疮、疱疹等疾病的治疗。
总的来说,涂药剂型是一种局部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使用方便、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等优点。
而在选择涂药剂型时,需要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使用部位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涂药剂型,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