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 执玉尚谨 用玉尚慎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3
儒家“三礼玉论”(1)研究玉文化的钥匙玉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统一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之中。
同时,它也有自己的独特内容、独特风格,有其他文化类别所没有的特点。
“三礼玉论”在玉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价值跟它所具有的下述三个特点有关。
第一个特点是,“三礼玉论”在阐述古代玉文化理论及其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
“三礼”所论述的有关玉器的理论,早在夏商时代即已逐步形成。
“三礼”只是集中了西周以前的关于玉的各种理论概念,它包含了古代玉器中大部分主要品种。
这些玉器使用面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到整个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
虽然也有现今出土的确实属于当时实用的某些古玉种类,并不见于“三礼玉论”,譬如商代玉人在“三礼”中就没有述及,但这些种类在古玉中所占的比例较小,而这些东西的作用也并未逸出“三礼”所说玉的各类用途之外,只不过不占主要地位罢了。
第二个特点是,“三礼玉论”所论述的古玉用途在古代工艺美术品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三礼”所叙述的玉的使用范围,包括国家政治的各个方面。
使用项目从官场礼仪的细枝末节直至玉朝最隆重的大典。
历史上无论哪一项工艺美术品种,其政治效用都不能和玉器相比。
事实上,从古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其他工艺品或手玉业品能在某一个玉朝的典章中获得如此的“殊荣”,也还没有发现其他任何一种工艺美术品具有比“三礼玉论”更早更系统的理论。
“三礼玉论”所叙述的内容,可以囊括其他若干工艺品种的理论;而其他工艺品种的理论,没有一个能囊括“三礼玉论”。
第三个特点是,“三礼玉论”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礼”成书虽已有两千多年,但书中讲到的玉器种类已由出土文物得到印证。
这个事实足以使人相信“三礼玉论”内容真实可靠。
那么,古人是否一定按照“三礼”中所说的那样去做呢?当然谁也没有可能去观赏一下那种场面。
所幸有一本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可以作为“三礼”的佐证,或者说可以跟“三礼”相互印证,这本书就是《尚书》。
我们不妨先试举一下其中《周书•金藤》的有关篇:植璧秉圭,乃告大玉、玉季、文王。
【儒家文化】儒家经典三礼是指哪三礼?儒家的著作有很多,不得不提的有“三礼”,它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制度典范,而三礼主要表达的是礼节教育、礼仪教育以及礼貌教育,而三礼之道也沿袭至今,教育世人尊师重道,待人有礼。
儒家的三礼指的是哪三礼?店铺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下!【儒家文化】儒家经典三礼是指哪三礼?《周礼》——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仪礼》——保存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书(据说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仪方面的事情)《礼记》——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的书《周礼》、《仪礼》和《礼记》,统称三礼,是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和礼仪理论的总汇。
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奴隶主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礼已逐渐废除。
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着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有关玉的谚语、俗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石俱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花似玉金相玉质清脆如玉琼浆玉液偷香窃玉美如冠玉洁身如玉冰肌玉骨金童玉女金口玉言冰清玉润温润如玉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玉不琢不成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玉不琢,不成器。
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
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
藏玉显真情,佩玉升情操。
宁可玉碎,不愿瓦全。
无瑕胜美玉,化干戈为玉吊,莱霞倚玉树,成语:金吊珠玉,金题玉嫂,金玉货赂,金科玉律,金玉良言,金相玉质,金玉满堂,金声玉振,金校玉叶,金口玉言,金马玉堂,金浆玉醒,金童玉女,冰壶玉尺,冰肌玉骨,冰清玉润,君子必佩玉,洁身如玉,亭亭玉立,温润如玉,守身如玉,以色辨玉,堆金砌玉,抛砖引玉,浑金瑛玉,琼浆玉液,东方玉文化,珠玉溅雾,清脆如玉,良金美玉,良玉不豫,白玉为皇,昆山之玉,昆山片玉,白玉楼成,伯雍种玉,出玉生金,大宋玉音,饭玉炊桂,封金刊玉,赴召玉楼,改步改玉,怀珠抱玉,兰摧玉折,兰田生玉,佩玉晏鸣,窃玉偷香,求玉索剑,精金良玉,象等玉杯,不吝金玉,萧史弄玉,以玉抵鹊,切玉断金,如花似玉,蝇粪点玉,投瓜报玉,候服玉食,葬玉埋香,芝兰玉树,钟山之玉,紫玉成'烟,美如冠玉,炫玉贸石,珠玉在侧,珠磐玉敦,被褐怀玉,夏玉敲金,琼枝玉叶,琼楼玉宇,喷金吐玉,怜香惜玉,香消玉硕,飞珠溅玉,玉树临风,美玉如斯等。
如花似玉金相玉质清脆如玉琼浆玉液偷香窃玉美如冠玉洁身如玉冰肌玉骨金童玉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花似玉金相玉质琼浆玉液偷香窃玉美如冠玉洁身如玉冰肌玉骨金童玉女玉石之美也。
玉不琢,不成器。
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
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
藏玉显真情,佩玉升情操。
宁可玉碎,不愿瓦全。
无瑕胜美玉,化干戈为玉吊,莱霞倚玉树,成语:金吊珠玉,金题玉嫂,金玉货赂,金科玉律,金玉良言,金相玉质,金玉满堂,金声玉振,金校玉叶,金口玉言,金马玉堂,金浆玉醒,金童玉女,冰壶玉尺,冰肌玉骨,冰清玉润,君子必佩玉,洁身如玉,亭亭玉立,温润如玉,守身如玉,以色辨玉,堆金砌玉,抛砖引玉,浑金瑛玉,琼浆玉液,东方玉文化,珠玉溅雾,清脆如玉,良金美玉,良玉不豫,白玉为皇,昆山之玉,昆山片玉,白玉楼成,伯雍种玉,出玉生金,大宋玉音,饭玉炊桂,封金刊玉,赴召玉楼,改步改玉,怀珠抱玉,兰摧玉折,兰田生玉,佩玉晏鸣,窃玉偷香,求玉索剑,精金良玉,象等玉杯,不吝金玉,萧史弄玉,以玉抵鹊,切玉断金,如花似玉,蝇粪点玉,投瓜报玉,候服玉食,葬玉埋香,芝兰玉树,钟山之玉,紫玉成'烟,美如冠玉,炫玉贸石,珠玉在侧,珠磐玉敦,被褐怀玉,夏玉敲金,琼枝玉叶,琼楼玉宇,喷金吐玉,怜香惜玉,香消玉硕,飞珠溅玉,玉树临风,美玉如斯等。
孔子论玉十一德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今天山东省曲阜市,他的思想、学说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对玉德的论述在思想界、学术界也广为流传。
黄帝"冕旒之制"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原始公社制度的崩溃。
"合符釜山圭瑞"制的产生标志着玉器当时已成为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我国伟大的儒家创始人孔子论玉"十德",从此玉又成为封建社会对人们道德规范的标准。
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一)温润而泽,仁也。
(泽意为濡,濡音为儒即儒家,儒家的标准要求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
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治")。
(二)缜密从栗,知也。
(缜意为缜,栗知音为智,意为玉质内紧而外貌明智,即要求人们有外表的明智而又有内在的优秀素质)。
(三)廉而不刿,义也。
(廉洁不贪而不刿即不伤义。
这就是要求人们即要廉洁奉公而对周围的亲朋好友不伤义气)。
(四)垂之如坠,礼也。
(礼仪谦让别人的精神而且要自尊自爱)。
(五)其终诎然,乐也。
(终即终点,诎即屈,意为玉器碰撞有声,要求人们不怕困难保持乐观)。
(六)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瑕是玉中之病,瑜是玉中美者,这就是要求人们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敢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做到自知之明,光明正大)。
(七)孚尹旁达,信也。
(孚即浮,尹音略同筠是指竹子的青皮即玉采,旁达意为由里及表这就是要求人们内外一致。
由表及里、做到内美和外美相结合)。
(八)气如白虹,天也。
(气即气质,气质如白虹有通天之灵气,这就是要求人们气质好、风度好)。
(九)精神贯于山川,地也。
(精神即神采,神采能通地,这就是要求人们精神面貌要充实自信如山川大地)。
(十)圭璋特达,德也。
(圭璋为祀神之器,是祀神六器之首二,圭璋用于堂即升堂之用,这就是要求人们像圭璋一样有大志、干大事、立大业)。
描写玉石的优美词语.琼美玉。
《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02.琳美玉。
青碧色的玉。
《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
”03.球美玉。
《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04.瑜美玉。
《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05.环圆圈形的玉器。
《左传·昭公十六年》:“ 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
”06.璇美玉。
《集韵·平仙》:“璿,《说文》:美玉也。
引《春秋传》:璿弁玉缨……或作琁、璇。
”07.璧扁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
《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08.琪美玉。
《玉篇·玉部》:“琪,玉属。
”1. 砥砺琢磨【dǐ lì zhuó mó】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
比喻磨练自己的品德,在学业上不断上进。
出自蔡东潘《民国通俗演义》。
政府与诸生期许之重,凡兹再三申谕,固期有所鉴戒,勉为成材,其各砥砺琢磨,毋负谆谆告诫之意。
2. 抉瑕掩瑜【jué xiá yǎn yú】瑕:玉上的斑点;瑜:玉石的光彩。
故意挑剔玉上的斑点,埋没它的光彩。
比喻刻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而抹煞其优点和长处。
出自唐·严郢《驳议吕諲》3. 琳琅满目【lín láng mǎn mù】琳琅:精美的玉石。
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这些寿礼陈列在坤宁宫的东西庑中,琳琅满目。
商店里,各色各样的珠宝首饰琳琅满目。
4. 【yù rùn zhū yuán】润:细腻光滑。
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
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出自唐·张文琮《咏水诗》。
手串玉润珠圆,能护佑平安吉祥、传送富贵好运,是馈赠情侣、亲朋的时尚玉品。
形容玉镯的诗句《关于玉的诗词》形容玉镯的诗句第一篇1.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圭。
2.玉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3.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毅。
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5.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6.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7.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形容玉镯的诗句】8.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
9.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10.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
11.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12.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13.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
14.玉器七千陈湛露,翠蛾三百舞灵风.15.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16.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
1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8.玉壶冰莹兽炉灰。
人起绣帘开。
19.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际20. 古有和氏壁连成,今有泰山玉振声。
《还怕词穷吗?形容玉的词语和句子!》形容玉镯的诗句其次篇还怕词穷吗?形容玉的词语和句子!〔文章摘自:中国和田玉爱好者联盟,微信平台号:zghtyahzlm〕人们对玉怀有深深的宠爱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玉的漂亮所致,这样的情愫,还来源于中国悠久绚丽的玉文化的潜移默化和影响熏陶。
玉石的运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的众多艺术品中,制作之作谨慎莫过于玉器;精美绝伦、历尽沧桑而光荣不改者,莫过于玉器。
中国人敬玉、爱玉、赞玉、赏玉、戴玉、藏玉之风历史不衰,玉在世人心目中有着无比美妙的形象、有着非同寻常的重量。
在中国历史的悠悠进程中,在中国文化的开展、丰富和完善过程中,人们提炼、缔造、产生了很多玉有关的词汇、成语、语句和诗编,来表达人们对玉、对美妙事物的赞美和珍重。
我们从中可以发觉,但凡用玉来形容人、事、物、理,都是美妙的;用玉组成的词,都是褒义词,没有贬义的词句。
由此可知,中华民族玉文化的产生和开展,是有着深厚的土壤和根底的,中国人爱玉之风决不是偶然的。
现聚集一些常见的、与玉相关的成语,词句,诗赋等,以供大家观赏:以玉喻人喻情亭亭玉立,玉貌花容,玉洁冰清,温润如玉,怀珠抱玉,如花似玉,美如冠玉,洁身如玉,金相玉质,美玉无瑕,玉昆金友,金声玉振,香消玉殒,金口玉言,金枝玉叶,金童玉女,怜香惜玉,精金良玉,金麒玉麟,金龙玉凤,冰心玉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以玉比德:从《论语》中的“玉”看玉文化发展作者:韩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3期摘要:儒家“以玉比德”的玉德观念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论语》中也有很多利用“玉”的人格化阐发的观点。
对玉文化的来由,有人从玉的物理属性出发分析其形态与君子品行高洁的相似性,也有人将儒家对玉文化的推崇与原始的玉崇拜联系起来。
人们对于玉,从膜拜其“神性”到崇敬其“人性”再到看重其“物性”,这其中不仅有线性的历史发展因素,也包含了不同文化形态的社会对神、人、物之间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拜物;儒家;玉文化;比德于玉作者简介:韩钰(199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2寒梅傲雪、松柏不凋、杜鹃啼血……自古以来,我国便有借助自然物象以比喻、象征等方式阐发思想、彰显价值及高尚道德品格的文学传统。
《周易略例·明象》云:“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1]”便是对“意”、“象”、“言”三者的关系进行梳理概括。
玉是承载传统文化诸多意象的代表之一。
一、缘起:为何以玉比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次对“玉”做解,认为玉是“石之美”也,其中蕴含“五德”。
《说文》对玉的释义显示它被主观认定为“美”的事物,对它的属性辨析以人的德性为参照。
因此,古代的玉不仅是矿属分类中物的概念,它从为人所用时就具有了文化属性加成。
王铭铭《“君子比德于玉”》中对中华文明与玉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他认为“并非所有民族都像我们这样好玉,赋予玉器非物质的精神价值,实在可谓是中华文明的古老特征之一”。
“玉器是属于石器的一部分,不过它是美的石头。
这些美的石头——美玉,从普通的石器发展成为玉器之后,这些器物本身就不再是普通的工具了,它被注入了更高一级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儒家经典中的“三礼”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乐之邦。
礼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人们的素质修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说到"礼",就不得不提儒家的 "三礼 "经典。
三礼指的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它们表达的是礼节、礼仪教育,是各种社会礼仪理论和礼仪制度的总和,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道德体系典范。
周公旦写的《周礼》是三礼之首。
它主要记录了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包括周朝和各诸侯国的制度,并从儒家的政治角度考察国家制度。
西周时期是礼乐文化的形成期。
为了在政治上维护封建制度,周公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对礼乐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包括日常生活和祭祀礼仪。
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西周的礼乐制度是统治者等级制度中政治和道德标准的总称,后来发展为等级制度中的区分和等级规则,形成了西周独特的文化。
周礼》之所以能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因为在礼乐制度设计的背后有一个社会正义的原则。
"伊犁 "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礼仪书,讲述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阶级差异明显。
古代王朝非常重视礼制,每个朝代都会制定一套礼制。
礼仪制度在巩固阶级对立的秩序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伊犁",我们可以了解到贵族生活的礼仪,并且还保留着古代的礼仪和习俗,对古代封建社会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伊犁》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内容可靠,学术价值高。
它还保留了丰富的词汇,为文字学和语言学提供了历史材料。
"易理 "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论形态,把握住了古代的特点,记载的礼法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礼制,阐述了民间行为的规范和国家制度,包括社会、宗教、政治等各个方面。
它是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制度的一部重要著作。
大量记录了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礼仪习俗、教育、家教、敬老、服饰等方面的内容。
孔子对玉的文化阐述一、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和道德标准。
本文将详细阐述孔子对玉的文化观点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孔子对玉的价值观1. 玉在孔子眼中的地位孔子认为玉具有独特而珍贵的品质,他将玉视为一种高尚、纯洁、正直和美好的象征。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玉色。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君子品格与美好形象之间关联的看法。
他认为君子应该以高尚正直之心来修身养性,并将自己塑造得如同美丽而纯洁如玉。
2. 玉与道德修养孔子强调道德修养在个人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将玉作为道德修养的象征。
他认为玉具有纯洁无瑕的品质,象征着人们应当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应当追求和平与谦逊,而非争斗和竞争。
他通过将玉与道德修养相联系,强调了人们在追求品格完善时应当以高尚纯洁之心为准则。
3. 玉与仁爱孔子强调仁爱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将玉视为仁爱之象征。
他认为玉具有温润、柔和的特点,象征着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真正的仁爱行为的看法。
他认为真正的仁爱不是表面上的巧言和虚假的外表,而是内心真诚、善良、温柔如玉。
4. 玉与礼仪孔子强调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并将玉视为礼仪之象征。
他认为玉具有高贵、庄重的特点,象征着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君子和小人在行为举止上的区别。
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坦荡荡的心态对待他人,而非小人般心怀猜疑和恶意。
三、孔子对玉的影响1. 社会道德建设孔子对于玉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他提倡以高尚纯洁之心修身养性,并将这种思想传播给后世。
描写玉器的词语抛砖引玉我国与玉石有关的四十一个成语典故1.冰肌玉骨肌指皮肤,直意是指女子的肌肤若冰雪,骨骼像玉石。
典故的含义是形容纯洁而美丽的女子,也可形容梅花的傲寒斗艳。
出自《庄子?逍遥游》2.冰清玉润直意是指岳父像冰那样清洁,女婿像玉那样温润。
古文中也存有将翁婿称作“冰玉”的。
出自于《晋书?卫阶传》高濂《玉簪记?琴桃》3.冰清玉洁直意就是传因冰那样冬至,像是玉那样善良,形容品行无罪、品格高尚,也可以比喻官吏办事冬至公正。
即“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洁而正威,和而不亵”。
出自《魏书?广陵王传》4.不吝金玉直意是指不吝惜金玉,成语中的“金玉”是指宝贵的意思,不吝金玉是请人指教时的客气话,是欢迎批评指正,希望不要吝惜宝贵意见。
出自于《初刻拍案惊奇》5.堆金积玉金玉为钓竿稀有之物,通常在匣箱中独吞,如果堆满表明金玉太多,形容占据的财富极多,也有的可能将为罗中立而为之,即为“堆金积玉夸赞毫毅”出自于李贺《昌谷集?勐仑少年》诗6.粉妆玉琢直意为白粉装饰的,白玉打磨的。
多形容雪景,也可以形容小孩生活的白净调皮。
出自《红楼梦》第一回7.怀璧其罪其意身上藏有璧玉,因而成了罪过。
转意比喻有才能的人遭到嫉妒。
即为“匹夫无罪,怀璧兵罪”。
出自于《左传?桓十年》8.怀瑾握瑜瑾瑜均为美玉别名,直意就是指衣里怀著瑾,手里拿着瑜。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即“怀瑾握瑜,穷不知所示”。
出自于《楚辞?九章?怀沙》9.金科玉律科律均所指法律条文;原来就是形容法律条文尽善尽美,现在多指不容发生改变的条规。
出自于陈子良《平城县陈子干活诔》10.金口玉言古代表示皇帝谈的话,后来有时泛指骂人无法发生改变。
11.金石为开金石指最坚硬的东西(最坚硬的石乃钻石也),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能被感动,形容人的真诚所能产生的感动力,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12.金题玉躞金题是指佥字题签,玉躞系缚卷轴用带上的玉别,直意指精美的书画或书籍的装潢,也有泛指装饰精美的礼品。
孔子对玉的文化阐述
孔子对玉的文化阐述可以从多个方面理解,以下列举几个重要观点:
1. 玉德之美:孔子认为,玉石有质朴、纯净、高洁之美,象征着品德高尚、道德纯正,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材。
他常常以玉作为修身养性的象征,提倡人们借鉴玉的品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2. 表达仁爱之情:孔子把玉视为人际关系的象征,他认为玉的外表平滑无瑕,内心坚硬而纯净,象征着人际关系中应该保持平和以及真诚善良的态度。
他教导人们,应该以玉之美来培养仁爱之情,保持和他人的和谐相处。
3. 君子的品质:孔子认为玉是君子的象征,玉的美德体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
他常常用“玉不琢、不成器”来比喻人的修身过程,倡导君子应该通过学习、修炼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使自己成为像琢玉一样完美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孔子对玉的文化阐述多以隐喻和比喻的方式进行,他借用玉石来表达一些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因此,理解孔子对玉的文化阐述,需要结合其整体思想体系来进行分析和解读。
描写玉石的句子超优美简短32句“但瓜田李下,嫌疑难辩,万一已拘者畏法混供,也甚怕堂讯之下,玉石不分。
”优美的句子一般都非常有文采。
读了之后仿佛心都沉静下来了,你们会写一段关于唯美动听的优美句子呢?描写玉石的句子超优美是我们从网络收集和整理的,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1、今天她穿了一袭雪色长袍,上面映着点点红梅,梅色腰带紧束着细腰,尽显婀娜,头发却似没好生打理,没盘发髻,任其披散,长发直垂腰间,左耳后的发丝用银红发饰别着,头顶散着两串银色发链,一颗暗红玉石垂额,衬映着她雪白的肌肤,红眼影尽显妖媚,红唇血色欲滴,宛若彼岸仙娥2、可正是我们对未来还有所期待,才会奋不顾身地跳进那个旋涡,即便早就知道会玉石俱焚,却依旧按着心中所指引的方向走去,我们,都是不撞南墙不死心的傻子。
3、如果情势对他不利,他决定来个玉石俱焚,两败俱伤。
4、苌弘碧血:形容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苌弘:春秋时周大夫,又称苌叔。
碧:青绿色的玉石。
5、他就像一块温润晶莹的玉石,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神采奕奕,尽管时间的流逝在他的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但那张成熟明朗的笑容里,总是蕴含着和蔼可亲的温柔。
6、现代人缺少什么?缺少务虚的宗教精神和理想主义,缺少血性缺少疼痛缺少玉石般的品格和誓言,缺少不畏势不重利不惜命的义气和骨钙,缺少赤裸的激情和专注的秉性。
甚至缺少眼泪。
作者:王开岭出处:从“高石之墓”到经典爱情7、一块普通的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会美丽的花纹,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刻苦奋斗,他就不会有所成就!”8、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作者:黄庭坚出处:水调歌头·游览9、核战一旦爆发,结果必是万物成灰、玉石俱焚。
10、叮咚:用来写玉石、金属等撞击或水滴落的声音。
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
来源:上海成昊(微博)
“三礼玉论”的主要内容,除了管玉的职能机构、古代玉器的形制及意义、古玉的各种不同用途而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用玉规矩。
我们可以想见,在三代之时,玉是重要的政治用品,代表着天地人神,具有崇高的地位。
那么,古人在使用玉器的时候,一定是非常严肃,不能有丝毫的轻率亵读之举。
而且,大凡使用玉器的礼仪,一定是非常庄重的场所,人们以凝重的心情奉玉为神灵,也自然会有一个共同遵守的现矩,关于这个用玉的规矩,将“三礼玉论”的有关文字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鉴玉尚质。
凡是在礼的规定之中所使用的玉器,所着重的是玉的质地和造型寓意,就是说要突出玉的美质和形意。
要达到这一要玉器的表面就必须朴素少效,不允许雕刻繁得四纹样,以免影响玉质的表现和形意的表达。
《礼记•礼器》;有以素为资者,无敬无文......大圭不琢......此以素为贵也。
《礼记•郊特牲》大圭不琢;美其质也。
意思是很明白的,在礼中所使用的玉器以质素为珍贵。
代表天地神灵及率礼玉;是最崇高的玉器,向当没有纹饰。
如天子所使用的大圭,在形制上是严格按照礼的要求制联。
大圭的表面不需要纹样装饰,所需要突出的是玉的美质。
事实上玉器的纹样变化万千,若雕刻得四好;反而影响了玉的天然美质的表现,古人对这个规律是非常注重的。
在这个问题上,《周礼》也吸相同的观点:璋,邸射,素功。
这里讲的素功,如就是不加雕饰朴素无华的意思。
三礼所论之玉,大都遵循了这个原则。
古人崇玉以素为贵,不以纹饰为美的标准。
于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原因,当时有明敬无文的信仰。
二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审囹意识。
本来古人认识玉就是从被玉的美质所吸引开始的。
充分利用工艺材料美的风格,最大限度发挥这个属性,是相玉理玉的重要法则。
这个法则沿用至今曰,并成了衡量所有工艺美术品艺术品质的标准之一。
我们的祖先最早总结了这个理论,并且把这个理论用于礼器的规定标准、写进国家的典章制度之中,不仅成为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第二个方而是执玉尚谨。
这是要求上自天子下至朝臣;凡是在执持玉器的时候,都必须神情庄严、姿势规范,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随便及不禁之态。
在这方面,《礼记•曲礼》记叙了几策很有意思的规定。
其一是:“帷搏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
”帷薄乃吧帘,堂乃客堂,趋是小步快走的意思,这是对行走动作的一种规定。
古者讲究礼节和仪表,君子要讲究风度。
在礼仪场合,无论是在幄帝之外还是在大堂之上,都不允许快步行走。
当手捧正器的时候,跨步动作必须做到稳健协调、从容不迫,否则便于礼不合,失掉规矩,同大不敬。
其二是:受珠玉者以掬,受弓箭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
受是接受之意,掬乃鞠躬之态,快是抱服,挥乃挥动也,这是对接受货赐和馈赠者的一种动作规定。
在接受大礼的时候,见受珠玉的人要身体前倾,作鞠躬之状,两手平举至头部以上而共承之。
接受弓箭者要用双手托起施取来承接。
用玉说饮酒的人要注意不能随意摆动手臂和身躯,防止产生酒杯晃荡和投酒等不告礼仪的后果。
其三是:“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
执主器;挪币、圭、璧,则尚左手。
行不举足,车轮曳踵。
”主器即尊者之器,这出面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最尊贵的人所使用的玉器,另一种是指话器中最尊贵的玉器这是对执持玉器的姿势及有关前进动作所做的规定。
就是说,凡是在执持至伸至贵的玉器时,要以相当做重的心情和非常慎重的态度,即使要棒的压器很轻小,但执持在手时要表现得很庄重,让人觉得玉器很沉亟仿佛有不胜之容。
凡是执持主器或排持币、圭、话器之时,如只需单手使用,按规定必须用左手,而不能用方于。
根据国的传统观念,以左为上首,代表阳,执玉必须:最上首方为正确。
当需要行走时不可大步跨越不能跑
步前进,必须是不紧不慢、小步前进。
当足跨出,后足立即跟,两足紧紧相连,有如车之运转,连续而不间断。
这一条规定虽然并不难到,但细想起来,其减慢诚恐之状如在眼前,古人对玉的态度可谓是敬之而又慎之矣。
其四曰:“君无故玉不去身,人上无故不撤县士无故不撤军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加特殊变故,玉不能离身。
大大级的官员如无特殊故,不能去掉身上的侃饰。
士如无特殊变故不能去攀瑟。
也就是说,是永远不能离身的。
第三个方面是用玉尚慎。
一枚瑞玉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用的,怎么用?什么时候用?抓有规定如果用的不适当,说不定也有杀身之祸。
这当中有很严格的规定。
根据《礼记》的论述我们发现两个重要的区分,一个是公礼和私礼的区分,另一个是喜事和丧事的区分。
关于公礼和私礼的区分,《礼记•都特牲》一段话;朝几大夫之私见非礼也。
大夫执圭而使以申对也。
不敢私觐,所以致敬也。
而庭实私觐,何为手渚们庭。
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二君也。
朝觐原是诸侯朝见帝玉的专之间春天刚为朝,秋天前见为“觐”。
这段引文中的“时既有朝见之解,又有拜见之意。
将这一段引文刚成现代白话的意思是:关于测觐的规矩,大夫
和拜见之事,这不减礼的范畴。
大夫执夫到邦国去执行使命,以玉申信,表示执行玉命。
不敢私自去行拜见之礼,是为了表示对天子的忠心和对话候的敬意。
因为如果在私宅行私下拜见之礼,那怎么能成为代表国家的大堂礼节呢?作为天子之臣下,心中只有一个国君而绝不敢有二心去做私人外交的。
这是一段关于外交礼节方面的政策规定。
大夫受国君之命,担任特命全权代表,执持命圭出使外域。
他行觐见之礼,出示玉器,是表示代表天子的意愿。
如果违反了这一条,就不是代表国命。
为人之臣,应忠心耿耿,不可有二臣之心。
这一条是说在执玉行礼的时候,也要掌握好分寸尺度,避免引起政治上的麻烦。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礼仪之中特别着重用玉之慎。
关于喜事和丧事中两种不同用玉的区分,《礼记•檀弓》选用了一则故事来说明问题:石胎仲年,无适子。
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
曰:“沐浴佩玉刚兆。
”五人者皆沐浴佩玉。
石祈子曰:“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手?”不沐浴佩玉。
石祈子兆。
卫人以电为有知也。
故事的大意是:石骆仲死了,他没有嫡亲的儿子,只有庶子六人。
这就要通过占卜来确定谁可以代替嫡子的继承权。
掌卜的人说:“谁沐浴佩玉,谁就可能在占卜中获得吉兆。
”
于是乎有五个人都进行了沐浴并佩戴了玉饰。
可石析子却说:“哪有在服亲丧期间沐浴佩戴玉器的规矩呢?”只有他没有沐浴也没有佩玉。
经过用龟甲占卜,果然是石析子获得了吉兆,得到了继承权。
卫国人都说龟是有神灵先知的。
其实,这并不是龟的灵验,而是关于执行礼制方面的宣传教义。
在六位庶子当中,有五个人相信沐洛佩玉能得吉兆,其实他们都不合礼仪的规范,故而大错特错了。
只有石祈子能知礼并切实地按礼办事,因此也只有他能享受合法的继承权。
这是以礼取人、以德取人的一则典故。
通观“三礼”,佩玉应总是吉祥的事情,但也得分清事理和场合,在亲丧期间佩玉是大逆不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