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和他的波普艺术》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7.91 KB
- 文档页数:3
《安迪.沃霍尔和他的波普艺术》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中职幼儿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师资的主要摇篮,良好的美术素养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不仅仅包括熟练的绘画技能,手工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就需要在美术欣赏课的不断渗透与影响。
但长时间以来,在中职幼儿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却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多老师片面强调学生美术技能的训练,认为学生只要有一定造型能力,会制作一些手工作品和实用教具就合格了,以技能训练内容,代替整个美术教学内容,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艺术美的熏陶。
学生则对美术作品的了解少之又少,自己美术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也大多是模仿网络图片和老师范画,缺乏创新与认识。
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能不能把美术欣赏与技能训练结合到一起?这是我这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对《玛丽莲.梦露》《毛泽东》《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同?》等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波普艺术这一艺术流派的发展历史以及由来,掌握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及方法,并创作出波普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波普艺术的特点以及波普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2.用纸版画印刷的形式自己创作波普艺术作品。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对象:中职幼儿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教学过程:一,导入1 新闻简报据英国《卫报》报道,在当地时间2月12日晚举行的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上,安迪·沃霍尔作品《毛泽东》以760万英镑售出,该价格是其前一次上拍成交价的18倍。
2. 展示《玛丽莲.梦露》《毛泽东》《金宝汤》《可乐樽》等作品提出问题: 这些作品的内容有什么特点?这幅作品形式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安迪.沃霍尔和他的波普艺术二.讲授1.波普艺术(流行艺术(Pop Art))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 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
浅析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关键字:波普艺术;美国;大众化一、走向艺术之路安迪沃霍尔是出生在美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移民家庭,他自幼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所吸引,并对此一直保持极大的热情。
安迪沃霍尔最早在卡耐基技术学校学习,这里不是专业性的美术学院,而是一个能够是人们更容易得到工作的技术培训基地。
而这里开设了许多商业艺术技巧课,安迪沃霍尔在这里接触了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手段并学到了复制现成图像的技巧,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安迪在校期间,学院在1946和1947年分别举办了杜密埃和老特雷克的作品展,这使安迪有所启发,次年安迪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参观,看到了杜尚的作品,使他有了明确的方向。
杜尚是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在他的影响下,安迪沃霍尔开始对墨迹技巧的使用进行实验,因此,杜尚的艺术对安迪沃霍尔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迪1949年6月顺利毕业,并取得了插图设计学位。
因为他的勤奋与自我推销,他迅速进入纽约的商业艺术圈并来到《魅力》杂志社替文章绘制插图,他的商业艺术从这里开始了,他在设计领域极其活跃,设计广告、为书籍杂志做插图、为百货公司做橱窗展示,因此成为了50年代小有名气的商业艺术家。
在他的作品中,墨迹实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可以用于绘画,也可以用于商业设计以及装饰手法等。
安迪沃霍尔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不再想做商业艺术家,出于对约翰斯和劳申伯格的崇拜,他想成为一名与商业艺术相对立的艺术家。
沃霍尔由于从事商业艺术,作品带有抽象表现主义,为了彻底摆脱这种商业性,他毁掉了近百张带有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进而去试图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风格。
二、艺术的转折安迪沃霍尔对商业艺术的放弃,意味着他波普艺术的诞生。
1962年他明确了自己的艺术态度及艺术风格,并为之不断努力,在创作中进行自我提升,并發现新的表现手法,使他的艺术生涯绽放光彩。
沃霍尔从1962年开始,不再进行手绘制作,而是把艺术与摄影结合,把用于制作商业广告的照片凸版印刷技术用在绘画中,他把摄影作为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法,我们耳熟能详的《坎贝尔汤罐头》版画是他利用照相凸版技术所作的第一件作品,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童年时代常吃的坎贝尔西红柿汤罐头,1962-1963年,这个汤罐头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很频繁。
《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安迪·沃霍尔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认识波普艺术的特点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艺术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对艺术史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安迪·沃霍尔的生平介绍2. 波普艺术的起源和发展3. 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品分析4. 波普艺术的特点和影响5. 安迪·沃霍尔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品分析,波普艺术的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安迪·沃霍尔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安迪·沃霍尔的生平、波普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作品特点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波普艺术。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波普艺术对社会和艺术界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创作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波普艺术风格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安迪·沃霍尔的生平介绍、波普艺术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教学PPT、画作图片等。
3. 材料准备:绘画纸张、颜料、画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安迪·沃霍尔的一幅作品,引发学生对波普艺术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安迪·沃霍尔的生平、波普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作品特点等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波普艺术。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波普艺术对社会和艺术界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波普艺术风格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波普艺术试讲教案教案标题:波普艺术试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波普艺术的定义、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分析波普艺术家的作品,理解其表达方式和主题。
3. 学习波普艺术的创作技巧和材料运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波普艺术的定义和特点。
2. 波普艺术家的作品分析。
3. 波普艺术的创作技巧和材料运用。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波普艺术家的作品图片。
3. 艺术材料(如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步骤:引入: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波普艺术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波普艺术家的作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主体: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波普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分析。
学生需要观察作品的细节、色彩运用和主题,并讨论艺术家可能想要表达的意义。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作品,并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观点。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提供反馈。
3. 创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波普艺术的理解和感受,选择一种创作技巧(如拼贴、涂鸦等),并使用艺术材料创作一幅波普艺术作品。
4. 学生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讨论他们的创作灵感和选择。
总结:1. 回顾课堂上学到的波普艺术的定义、特点和创作技巧。
2. 鼓励学生总结他们对波普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3. 提供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
教学评估:1. 分组活动和小组展示中的学生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创作作品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波普艺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当地艺术家或美术馆工作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波普艺术的了解和创作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展览,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欣赏波普艺术作品。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波普艺术的元素,例如在广告、包装设计或流行文化中的运用,以加深他们对波普艺术的理解。
| 海外艺术5浅谈波普艺术后的艺术商业化——以安迪沃霍尔为例□张可欣/文自波普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艺术界和社会公众的艺术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波普艺术也被看作是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关键。
以安迪沃霍尔为例,分析表明,波普艺术将艺术从精英阶级中剥离出来,进入公众视野。
安迪沃霍尔将机械复制作为他的主要创作方法,使用大众易于理解的具象化语言,将作品与商业和工业联系起来,同时放弃了艺术家的主体性,加强了艺术欣赏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比重,从而将波普艺术推向了顶峰。
波普艺术(POP ART )也可以称作“普普艺术”,其名称取自于“popular ”一词,也是棒棒糖“lollypop ”的简化口语。
波普艺术家们普遍认为打破观念比作品本身更为重要,他们继承了达达主义以来的反经典、反传统、反教条的艺术创作方式,同时又为艺术界增添了“艺术走向大众”的思想热潮。
波普艺术借鉴通俗文化,将商业与近代艺术结合起来,是艺术家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反思[1]。
它以明亮的色彩、讽刺与幽默的内容、拼贴混合媒体的制作技术、夸张复古的创作方式等为特征,至今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服装、设计、娱乐、潮流甚至是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都被波普艺术巧妙地改变了。
要想具体透彻地理解波普艺术之下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现象,那就一定绕不开一个人——安迪·沃霍尔,一个把波普艺术推向巅峰的艺术家。
1 艺术平民化当今学者普遍认为,波普艺术是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
从马塞尔·杜尚的“小便池”开始,艺术创作总算是突破了数个世纪的枷锁,商品终于成为一种艺术品形式,出现在画廊、图书馆、博物馆和其他所谓的“文化空间”中。
波普艺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艺术家们把自己置身于日常生活之中,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体验融入到作品当中,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但总的来说,此时此刻的艺术仍然是“精英艺术”,艺术家们仍然以“上流人”的姿态排斥大众文化,“艺术”的解释权仍然牢牢握在“艺术家”的手中[2]。
《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安迪·沃霍尔的艺术生涯和波普艺术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对安迪·沃霍尔作品的特点和风格的认识。
3. 提高学生对现代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安迪·沃霍尔生平介绍2. 波普艺术的发展背景3. 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品解析4. 安迪·沃霍尔的创作方法与技巧5. 波普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意义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安迪·沃霍尔的生平、波普艺术的发展背景及其代表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特点和风格。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波普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4. 创作实践法: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波普艺术风格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安迪·沃霍尔的生平介绍、作品图片及相关资料。
2. 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3. 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1. 导入:通过展示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品,引发学生对波普艺术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安迪·沃霍尔的生平、波普艺术的发展背景及其代表作品。
3. 分析:分析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特点和风格。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波普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5. 实践: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波普艺术风格的作品。
6. 总结:对本次公开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波普艺术的重要性和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特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总结本次公开课的学习内容,并提交一篇关于安迪·沃霍尔及其作品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实践中的积极性。
2. 作品分析:评估学生对安迪·沃霍尔作品特点和风格的理解。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公开课内容的总结和安迪·沃霍尔及其作品的分析。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展览,寻找波普艺术作品。
鉴赏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万佳琪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一、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一)波普艺术“波谱艺术”源于英文“Pop Art”,主要用来指20世纪50 年代到70年代之间,从大众文化中吸取灵感的英国和美国的艺术创造,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联的艺术运动。
波谱艺术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事物为题材,采用拼贴,复制等创作手法来反映消费主义盛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特征。
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延伸。
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
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
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
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
这也引起一些争议。
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
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
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或剽窃灵感。
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
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安迪·沃霍尔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
玛丽莲·梦露是 20世纪 60年代美国人最为熟悉的、不幸的性感影星,传她因与著名的肯尼迪家族有染遂遭遇不测,因而成为当时的西方乃至世界极为关注和敏感的新闻母题。
安迪·沃霍尔机智地抓住这一千载难遇的题材和历史时刻,选取了梦露的一幅最为人们熟知的、微笑着的头像,作为组织画面的元素,然后,用棋盘式的方格不断地重复排列这一元素。
与其他传统手法不同的是,安迪·沃霍尔借鉴印刷术的缺版效果,有意识地对每一重复头像的色彩予以调整和区别,让这一具有单调、呆板等独特视觉效果的作品,婉转地传达了现代人冷漠、空虚、乏味、无助、漠视和疏离的现实情景,确切地表达现代社会中关于权力、金钱、欲望及其社会关系和生命原则的状态,真实地反映了西方高度发达的后工业时代,正经历着压抑、受控和无助等现实困扰的人们的空虚和迷茫。
一、波普艺术的概述波普艺术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当时,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的一批年轻艺术家成立了“独立者社团”。
这些艺术家关注艺术的当下性,关注当代生活中不同领域的艺术话语,并且以最流行、最通俗的文化符号构建新的艺术。
1956年,R.汉密尔顿在首届“这是明天”展览会上展出作品《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这幅作品揭开了真正意义上波普艺术创作的序幕。
美国波普艺术稍晚于英国波普艺术出现,在艺术的追求上,美国波普艺术继承了达达主义的艺术精神,创作者大量运用废弃物品、广告招贴、各种杂志报纸图片等进行拼贴组合。
波普艺术流派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波普艺术观念的影响持续到今天。
二、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的背景说到波普艺术,人们往往会想到20世纪著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
他作为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所呈现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审美方式,同时挑战了大众的视觉体验。
正是这一点成就了他独特的波普风格。
1.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的影响西方虚无主义的反理性、反哲学对波普艺术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尼采提出“上帝死了”这一虚无主义观点。
存在主义强调“世界是荒谬的”,反抗物质主义与实用主义。
2.物质主义的影响物质主义较为看重日常的生活和个人方面的满足。
R.汉密尔顿的作品《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将现代社会中的产品集中拼贴起来,表现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理所当然成为波普艺术的开山之作。
虽然安迪?沃霍尔与R.汉密尔顿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实质上也侧重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个人的精神满足,正是由于对物质生活的强调,他创造出了一系列代表作品,如人物的重复排列、罐头的重复组合等。
他通过这种重复排列可见的有形元素的表达方式,表现当时物质主义的泛滥及一些人的麻木感。
三、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语言表现1.用符号美学表达流行文化艺术安迪?沃霍尔的作品通过重复表现主题体现符号美学,通常运用一些流行的人物形象或存在争论的人物作为创作符号。
材料表现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与应用材料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艺术品的物质基础,更是艺术家表达灵感、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材料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着艺术作品的质地、形式和意义,艺术家们一直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各种材料的表现方式和应用方法。
从传统的画布、颜料到当代的数字艺术、装置艺术,材料一直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与应用,以加深对艺术创作过程中材料选择的理解和思考。
一、材料的表现方式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质地、颜色和形态三个方面。
1. 质地不同材料的质地各有其特点,比如画布的纹理、木板的纹理、金属表面的光泽等。
艺术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意图,比如用粗糙的画布表现出力量感,用光滑的金属表面表现出冷峻感。
艺术家还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处理和加工来改变其质地,比如通过斑驳的色彩和厚重的油彩创造出油画的特有效果。
2. 颜色材料本身的颜色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颜色特点,比如画布的白色、木板的自然色、金属的金属色等。
艺术家还可以通过对材料的着色和染色来改变其颜色,比如动物皮毛的染色,木板的着色等。
通过对材料的颜色的处理,艺术家可以实现对作品整体色调和氛围的控制。
3. 形态材料的形态也是其表现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板可以通过切割和拼接成不同的形态,金属可以通过弯曲和焊接成不同的形态。
艺术家还可以借助材料的属性来实现作品的立体感,比如用纤维材料制作出的装置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艺术家的构思和设计,形成丰富多样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二、材料的应用方法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包括混合应用、改变应用和拓展应用三种形式。
1. 混合应用混合应用是指在艺术创作中同时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
这种方法可以带来材料属性的互补和交融,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比如在绘画中,艺术家可以同时使用水彩、油画和丙烯颜料进行创作,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在雕塑中,艺术家可以同时使用金属、木头和陶瓷等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形成更加生动的形态和材质。
《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安迪·沃霍尔的艺术成就,认识波普艺术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艺术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 通过分析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安迪·沃霍尔生平介绍2. 波普艺术的发展背景3. 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品解析4. 波普艺术的特点5. 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探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安迪·沃霍尔的生平、波普艺术的发展背景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波普艺术的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波普艺术风格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安迪·沃霍尔生平、作品及波普艺术特点的课件。
2. 作品素材:收集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品及其它波普艺术家的作品。
3. 创作材料:为学生准备绘画、剪贴等创作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安迪·沃霍尔的生平和成就,引发学生对波普艺术的兴趣。
2. 讲授:讲解波普艺术的发展背景,分析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波普艺术的特点。
3. 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对安迪·沃霍尔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4. 讨论:引导学生就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创作实践:分组进行波普艺术风格的创作实践,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反馈。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波普艺术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品创作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展览,欣赏更多的波普艺术作品。
对页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1922-2011年)本页左图:吉米·卡特会见安迪·沃霍尔(右)右图:沃霍尔(左)和田纳西·威廉斯(右)交谈,摄于1967年阂,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将被迫靠得越来越紧,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分野逐渐消失。
丹托也曾在其多部著作中表明这一观点,他认同自波普艺术开始,当代艺术试图将艺术与生活、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模糊掉,甚至有让两者融为一体,直到分辨不清彼此的倾向。
传统艺术认为艺术高于生活,始终处于崇高地位,高高在上的俯瞰一切。
然而,波普艺术家就是要取消艺术凌驾于生活之上的尊贵态势,他们认为,生活的本身就是艺术,让艺术从象牙塔回归到生活之中,形成一种通俗的文化。
波普艺术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彻底颠覆,抛弃了纯艺术的高雅难懂,所推崇的正是抽象表现主义所轻视的“俗艺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几乎都被波普艺术接纳,打破生活与艺术的界限,艺术即生活。
二、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作为波普艺术的领导者之一,沃霍尔有“波普教皇”的美誉,艺术风格鲜明,对美国波普艺在接触艺术品时才能够产生经验,日常生活中同样能使我们获得经验。
杜威挑战了康德对审美无功利的片面强调,认为艺术是日常经验的提炼,艺术即经验,艺术即生活本身,艺术创作不是远离生活,而要融入生活当中。
波普派从杜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学思想中吸收精华和营养,认为日常生活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生活与艺术紧密相关。
(二)挑战传统的观念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艺术中心,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些艺术家敏锐洞察时代环境图景产生巨大变化,寻找新的创作思路,以切合艺术在新时期对生活的表现。
抽象表现主义因其脱离现实而由盛转衰,它的终结也标志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逐渐落下帷幕。
波普艺术华丽登上了历史发展的舞台,作为战后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波普艺术是艺术观念上的变革,将艺术的大门向生活敞开。
《安迪.沃霍尔和他的波普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中职幼儿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师资的主要摇篮,良好的美术素养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不仅仅包括熟练的绘画技能,手工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就需要在美术欣赏课的不断渗透与影响。
但长时间以来,在中职幼儿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却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多老师片面强调学生美术技能的训练,认为学生只要有一定造型能力,会制作一些手工作品和实用教具就合格了,以技能训练内容,代替整个美术教学内容,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艺术美的熏陶。
学生则对美术作品的了解少之又少,自己美术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也大多是模仿网络图片和老师范画,缺乏创新与认识。
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能不能把美术欣赏与技能训练结合到一起?这是我这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玛丽莲.梦露》《毛泽东》《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同?》等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波普艺术这一艺术流派的发展历史以及由来,掌握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及方法,并创作出波普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波普艺术的特点以及波普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2.用纸版画印刷的形式自己创作波普艺术作品。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对象:
中职幼儿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新闻简报
据英国《卫报》报道,在当地时间2月12日晚举行的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上,安迪·沃霍尔作品《毛泽东》以760万英镑售出,该价格是其前一次上拍成交价的18倍。
2. 展示《玛丽莲.梦露》《毛泽东》《金宝汤》《可乐樽》等作品
提出问题: 这些作品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这幅作品形式有什么特点?
引出课题:安迪.沃霍尔和他的波普艺术
二.讲授
1.波普艺术(流行艺术(Pop Art))
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 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
它代表着一种。
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
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3.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50年代中期鼎盛于。
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
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研究所一批青年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
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的歌手。
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
术家是R.。
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惠特彻派尔画廊)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的拼集作品。
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
4.波普由来
波普”(pop)也是“”(lollypop,lolly是舌头,pop是涂抹)的一个简化口语词,可追溯至十八世纪。
表示可口可乐之类的“汽水”(soda pop)一词,大致也是那个时期产生的(这里的pop可能是指瓶子开启的声音)。
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到轻松愉快的享乐和渴求欲念的转化(例如棒棒糖的性暗示)。
一般认为,波普艺术是从1950年代中后期开始,首先在英国由一群自称“独立团体”(Independent Group)的艺术家、批评家和建筑师引发,他们对于新兴的都市大众文化十分感兴趣,以各种大众消费品进行创作。
1956年,独立团体举行了画展“此即明日”(This is Tomorrow),其中展出
了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一副拼贴画《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画里有药品杂志上剪下来的肌肉发达的半裸男人,手里拿着像网球拍般巨大的棒棒糖;有性感的
半裸女郎,其乳头上还贴着闪闪发光的小金属片;室内墙上挂着当时的通俗漫画《青春浪漫》(Young Romance),并加了镜框;桌上放着一块包装好的“罗杰基斯特”牌火腿;还有电视机、录音机、吸尘器、台灯等现代家庭必需品,灯罩上印着“福特”标志;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边街道上的巨大电影广告的局部……这一切都可以通过那个半裸男人手中棒棒糖上印着的三个大写字母得到解释:POP。
该词来自于英文的“popular”,在汉语中一般地音译为“波普”。
1957年,汉密尔顿为“波普”这个词下了定义,即:流行的(面向大众而设计的),转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随意消耗的(易忘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以青年为目标),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业。
特点介绍
英国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
波普抽象艺术手袋
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是一个探讨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
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
波普艺术这个字现今已知的是1956年英国的艺术罗伦斯·艾伟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
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延伸。
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
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
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
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
这也引起一些争议。
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
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
不少,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或剽窃灵感。
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
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代表艺术家
安迪·沃霍尔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1927—1986)。
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
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
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而出名。
他的图式几乎。
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像以及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
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
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
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
”他偏爱重复和复制。
“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
”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
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
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一台机器”,恰与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
他的画,几乎不可解释,“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
”实际上,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
在1967年所作的《》一画中,以那位不幸的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
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的空虚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