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2
搏击武术科学【民族传统体育】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李志诚张云龙耿树刚(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策略,以期为新农村体育建设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9—0079_.031引言发展新农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农村建设的一项艰H任务。
作为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备r“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特点,而且注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内涵.体现出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新”的思想,,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的作片j,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置于国家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是本文研究的基点。
2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重要性2.1促进全民健身“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举措。
因为中困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没有农民体育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而少了民族传统体育“农民体育健身一r程”就无法达到要求,民族传统体育在这个宏伟工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的身心健康。
从古至今,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农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
早在《史记》中曾就大量记载有先民习武、各类游戏、健身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内容。
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组织方便,参与不需要特殊的条件,这就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如流行在我国丽南各民族山寨里的“射弩”、苗族的“爬坡杆”等内容,已成为农民们深爱的健身项目,这些经过长期提炼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我困新农村体育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可选择的良好素材。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现状与发展趋向研究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民族民间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民族民间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起到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延安市宝塔区群众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从中找出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民族民间体育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民间体育活动群众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0 前言民间体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它既能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增进群众的身心健康,是开展群众体育和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一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由于延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民族民间体育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陕北秧歌及陕北“三鼓”,即安塞腰鼓、宜川胸鼓和洛川蹩鼓,其中以安塞腰鼓最具民族特色。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开始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男耕女织的原始劳作向现代农业转型;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向现代旅游等方向转化。
这些生活方式是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影响着民间体育文化活动的形成与发展,也决定了民间体育的发展前途与方向。
本课题通过调查分析延安市宝塔区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现状,了解该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的开展状况,为进一步推动民族民间体育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以延安市宝塔区群众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宝塔区的兰家坪卷烟厂广场、罗家坪、凤凰山旧址、王家坪革命纪念馆、体育场、解放剧院、南桥7个群众聚集地每个聚集地随机抽取30人,共210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91人、女119人。
1.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延安市宝塔区群众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共发放210份调查问卷,回收207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
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研究摘要: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化建设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目前国内对于新农村社区体育跨学科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利用达到耗散结构所需要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的非线性机制以及涨落等条件对新农村建设下农村社区体育进行研究,指出当前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体育一、引言: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然而由于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农村社区体育系统还处于一个很不稳定的无序结构,本文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对当前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农村社区体育这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得以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当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能从混乱的无序状态转变成为有序的状态,使农村社区体育发展走向正规。
二、耗散结构概述196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论。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在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能从原先混乱的无序状态,转变成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序的状态。
系统对这一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系统自组织形成的有序结构状态的维护需要不断消耗和扩散物质,能量或信息,故普利高津称其为耗散结构。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聊城市东昌府区古楼办事处、新区办事处、柳园办事处、湖西办事处等9个街道办事处以及行政村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将查阅大量文献,尤其认真阅读了吴彤编著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为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 问卷调查法笔者根据研究需要对聊城市东昌府区古楼办事处、新区办事处等9个街道办事处以及行政村分发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农村社区体育开展的现状展开的理论调查。
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摘要:本文以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分析了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构建的目标与指导思想,进而从五个方面给出了共生模式的发展机制,包括建立农村社区居民多样化的体育与健康需求养成机制、建立农村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与交换共享机制、建立农村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培养机制等。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1 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构建的目标与指导思想1.1 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构建的目标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要解决农村社区体育由传统的无为、自发、孤立、非组织化的被动发展模式向有为、自觉、共生、组织化的主动发展模式的转变的问题。
本研究认为,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现有社区体育人口和组织、社区体育资源总量和社区体育政策法规体系共同推动的基础上,以社会共生理论为指导核心,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等的指导,以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系统的共生要素为出发点,优化农村社区体育系统内主体要素之间的体育共生关系,规范体育共生实践,同时协调、规范、优化农村社区体育系统与新农村社区建设各子系统之间的共生关系,实现农村社区体育系统内部要素及其与新农村社区建设之间的共生发展,以增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动力,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健康持续发展。
1.2 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2 建立农村社区居民多样化的体育与健康需求养成机制传统的农村社区居民虽然同质化特征比较明显,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新的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农村社区居民的同质化特征逐渐弱化、异质化特征逐渐强化。
农村社区居民的异质化现象决定了其需求类型、层次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源自于农村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而农村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又源自于其体育与健康需求的养成,鉴于农村社区居民异质化特征明朗化的趋势,农村社区居民的体育与健康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关键词新农村河南省体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且要注重建设现代文明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发展农村体育,对抵制农村愚昧落后文化、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文化的需求,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建设和谐社会精神文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体育文化是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农村体育文化是指体育文化在农村发展的状况。
也就是农民的体育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体育文化发展进程中所沉淀下来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
由于农村环境的限制性和特殊性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特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落后性。
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水平的发展成正比。
农村文化知识的相对较弱,导致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对于社会体育的思想和体育生活方式的态度比较滞后,思想变化缓慢,“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改变缓慢。
其次,封闭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国传统农村的农民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因素和交通工具的相对落后,使得农民的社会流动性不强。
城乡之间受文化氛围、环境因素影响交流不频繁,拉大了城乡文化发展的差距。
这也就导致了体育文化在农村发展相对缓慢。
最后,边缘性。
体育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代表着体育在历史文明发展中的成果。
受地理环境、农民根深蒂固的思想和农民惯有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体育文化在农村的发展呈现边缘化特征。
二、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观念单薄农民是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他们很难去接受新鲜事物。
所以农民思想的转变是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重中之重。
应通过广泛的媒体宣传方式或政府宣传和农民之间相互宣传来让农民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让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的成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真正受益者。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研究现状述评①毕红星(东北财经大学体育部,大连 116025) 摘 要 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切入点,通过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和农村体育现状的分析,探索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战略,更好的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新农村体育 1 研究意义对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研究基本上是属于新的实践领域,理论界虽然在相关领域做出了研究,但对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研究尚有较大的可深入的研究空间。
同时,以农民健身工程为切入点进行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的研究也是一个目前体育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盲点。
因此本课题正是在己有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空白之处展开探讨,以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所以具有较大的开拓和创新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实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按照“十一五”规划,2008年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简称“工程”)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预计投入中央资金3.05亿,在全国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两万多个。
在“工程”实施的两年间,不同地区产生了许多关于“工程”的新思路,新方法,也产生许多新困难。
这些经验需要总结、升华,并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农村体育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农民体育理论发展滞后也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新时期不同区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效果对丰富全民健身理论,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008年是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体育代表团639名运动员参加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8个大项、262个小项的比赛。
自北京奥运会开赛以来,中国代表团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每天都有金牌入账。
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4卷第4期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O08 Vo1.24No.4J0unla1 of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non新形势农村体育发展研究炊遂堂(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国当代农村体育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建设农村体育的构想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体育;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oo8)o4—0011—02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According to New SituationCuan Suitang(sch of physical Education,h0y蛐g Normal College,Luoyang,471022,Herum,Claim)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literature,lo西c analysis,expert interview,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ural sports,ar puts for*'~d the idea ar 剐g 目esti0n ofdeuelopingtonal sports∞the basis ofthe 8l ofbuilding a n socialism countryside.Key words:rural s]:~orts;problem;suggestions 1 前言农村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是构建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农村体育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重新审视新农村体育发展问题,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如何使农村体育资源最大化,如何发挥体育的更大作用,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因此,将农村体育发展置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与新农村建设进程联系在一起,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农村体育现状2.1 农村体育人口比例失调在农村,我们常常看到,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多为青少年和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而中年人由于受经济状况和生活负担等因素的制约,参与人数所占比例较小。
此外,受“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残余思想影响,女性除劳作时间外,其他时间都用来操持家务,辅导子女,很少有时间进行身体锻炼,导致男女比例失调,还有农村参加体育的人口比例也远不如城市。
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城镇人口中有51.23%的人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人口中只有8.97%的人参加过,说明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存在着严重的失调。
2.2 农村体育地域差异大一是沿海农村体育比内地农村体育发展程度较高。
据统计,东部地区(包括农村)平均每人拥有健身器材比中部要多1.59件,比西部多2.67件;中部又比西部多1.08件⋯1。
二是在体育消费上的差距,内地农民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体育服装鞋帽和体育报刊杂志上,很少参加观看需消费的体育比赛和进行体育培训,并有近3成的居民没有体育消费,而沿海农村由于具备一定的条件,体育消费比较均衡。
三是在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上,两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沿海地区农民在重视体育的健身功能外,还重视体育的娱乐功能、情绪调节功能和交际功能,而内地居民对体育健身功能较重视,忽视体育的娱乐、情绪调节和交际功能,这也反映出两地农民的体育意识的强弱不同[2]。
2.3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运动项目单一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差,当地政府又不够重视,造成体育场馆设施严重缺乏,健身项目普遍单一。
即使有的地区拥有场地和设施,活动场地也小,设备也较陈旧,且大多数实行封闭式管理,有偿开放。
据统计我国现有7O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79.18%,而占国土面积的83.15%并拥有6l%左右的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12%的体育场馆资源。
3 农村体育的发展机遇3.1 北京2OO8年奥运会的举行我国申奥成功以后,国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加大了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人们对体育的观念已经大大改变。
2OO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将会掀起一股体育热,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潮,加快落后地区体育的发展,促进城市与农村体育的整体协调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许多乡镇政府加大了对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广大农民的体育锻炼热情大大提高,对体育活动的锻炼价值逐渐认同,这一切都为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将推动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步伐,提升广大农民的需要层次,使他们逐渐由温饱需要向健康需要和享受需要的转变。
3.3 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加快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例普遍下降。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我国加快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农村人口“市民化”后所具有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联结效应及融合效应将为进一步普及农村体育、扩大农村体育人口发挥重大作用。
4 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建议4.1 发展农村体育应立足于村落农村体育,顾名思义,是指在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参与对象的身体锻炼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体育是以乡镇为重点来加以推进的,小城镇体育因此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而村落作为绝大多数农民的聚居地,其体育基础还依然薄弱。
在实践中,农村体育局限于县城、乡镇,村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以扶助落后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雪炭工程”为例,在已经实施的三批“雪炭工程”中,大部分都是在县城建设体育场、体育馆和健身中心。
所以,我们要打破唯“重点论”的思想。
农村体育工作的重心应该下移,农村体育发展的根基应该在广大村落。
只有解决好农民身边的体育场地、建设好农民身边的体育组织和开展好农民身边的体育活动,农村体育也才真正落实到实处。
由于大多数农村地区交通不是很便利,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还是以居住地为主,如果让村民经常去集镇进行体育活动,这不仅不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也不太现实。
因此,发展农村体育,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具体的工作,都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农民实际,立足于村落,切切实实让农民享受到体育。
4.2 发展农村体育。
主要是发展乡土体育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和农民生活特点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是发展农村体育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如果说文化有“雅”、“俗”之分,那么体育运动项目也有“时尚”与“乡土”之别。
如今很多地方实施的体育下乡、体育入村活动,如果没有找准与当地文化的契合点,或是只“播种”不“培育”,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
农村体育建设形式要多元化,内容要体现农村和农民特点。
农村体育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农民的兴趣,结合农村生活的特点,选择乡土特色的项目,给每个农民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
因此,农村体育要深入发展,必须做好“农”字文章,树立特色观念,不断研究乡情、分析乡情,推广更多富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一体,植根于百姓、易于开展、易于推广的新型特色健身项目。
4。
3 发展农村体育,应注重乡镇文体站的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在机构改革进程中,体育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作为大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将越来越紧密地与文化结合在一起,未来农村体育的管理模式走体育与文化结合的路子是切实可行的。
加强基层乡镇文体站建设,是发展农村体育的着力点,也是农村体育健康长远发展的可靠组织保证。
当前,农村体育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基层乡镇政府理应广泛宣传发动,让“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文化和体育相结合,让农村体育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
体育是公益事业,农村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农村体育也确实需要有人员去组织和指导。
在我国大多数乡镇没有独立的体育组织和专职体育干部的情况下,文化站应担当起体育组织和管理的职责,所以说,乡镇文体站建设至关重要。
4、4 扎实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组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投资小、见效快,农民直接受益的一项为民工程。
它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整个农村,这是政府为广大农民办的一件实事。
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在每个行政村建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
扎实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既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健身条件,也为农村体育组织的建立健全和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真正造福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它必将有效地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服务,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为提高农村生产力和生活质量服务;而农村体育的整体水平也切实能得到提高,体育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1]王俊奇.东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OO5,28(3).[2]周传志,等.我国东南沿海和内地农村体育的比较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1).[3]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4]郑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及发展思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OO5,(2).[5]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OO6,(1O).[6]王行水.呼唤乡风文明[J].求是,2OO6,(12).[7]周军,左新荣.论体育的社会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收稿日期:2OO8—04—01作者简介:炊遂堂(1951一),男,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