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古诗赏析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7
初一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B. 第一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 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 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题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挡。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1)末句的“放出”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达这个深刻哲理的?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4.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下面的词语:①龙钟:________②凭:________(2)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龙钟”和“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2)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B. 第一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 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 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4.古诗阅读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也称剑阁、剑门关。
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
B.“无处”意为“处处”,诗人离开前线,远游,黯然神伤。
C.“此身合是诗人未”中“合”是“应该”,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
D.“细雨”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古诗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B. 第一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 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 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宋)戴复古②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淮河边的村庄。
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
③败垣:毁坏的矮墙。
④向来:往昔,过去。
(1)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________的乐曲最合适。
()A.悲伤凄凉B.高亢激昂C.恬淡悠扬D.轻快活泼(2)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自”字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本诗中的“苔”有哪些特点?(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①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②。
①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绵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②落灯花:旧时以灯油照明,灯芯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1)诗歌前两句哪些词语交代了环境和时令?找出词语并说明环境和时令。
(2)诗人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描写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表现了自己怎样的心情?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风日、________、花堤和________等景物。
(2)这首诗的后两句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霁雪戎昱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的词语是哪两个?(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挡。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场景。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三、四两句展现了_______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________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挡。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1)末句的“放出”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达这个深刻哲理的?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古诗赏析题及答案一、《次北固山下》1、请描述颈联(第三联)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不超过40字)。
答: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念故乡。
3、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律诗诗,内容上属于___思乡__之作。
4、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答:顺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翻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并回答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答:意思: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出了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6、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思念家乡的书信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7.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思念故乡的情怀。
8.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例如颈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9、“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答: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10.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
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
“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1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初一语文诗试题答案及解析1.赏析《峨眉山月歌》,回答问题。
(3分)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是指月影还是指人影?(1分)【答案】“影”指月影;【解析】根据“峨眉山月半轮秋”可以判断“影”是指月影。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2】你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字是哪个?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是围绕“思”来写的。
抒发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的情谊。
【解析】绝句一般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最后一句点题,本诗是围绕“思”来写的,思念朋友。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2.在诗歌创作上,我国现代作家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对下面这首小诗,请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它的特点。
(2分)言论的花儿/开的越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
【答案】从内容上看,告诉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要夸夸其谈,富有哲理;从形式上看,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精练,对比鲜明。
【解析】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
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同时从语言上抓住传神的字词;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来对诗词进行赏析。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3.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6分)归园田居一(节选)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②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③。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①所谓“适俗韵”指的是逢迎世俗的那种品性。
②指笼中之鸟。
下句中的“池鱼”指池塘之鱼。
③渊,深潭。
【1】“带月荷锄归”一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将这句诗所写的画面描绘出来。
并简要说说这句诗好在哪里。
(3分)【答案】皎洁的月光下,诗人耘田归来,扛着锄头穿行在长满草木的小路上。
初一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试卷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杨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容,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e):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南宋)吕本中①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②。
【注】①吕本中: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
②东风:春风。
(1)“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_的自然属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4.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5.诗歌鉴赏古诗赏析即事①宋·徐侨②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
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
②徐侨:南宋家,浙江义乌人,吕祖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________(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6.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家①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山中杂诗】(吴均.南朝)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答: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题集竹里馆/王维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
答:这两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2.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答:“独”是“独自”的意思。
“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
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5.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独坐、弹琴、长啸。
6.请赏析一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艺术特色。
答:这两句以动衬静,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1.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无意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飞”字写出出手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暗”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4.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答:指离别。
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5.“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答:这“折柳”是曲名,又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七年级语文古诗鉴赏专题(附答案)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是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春日[宋]晁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
②趁:追逐。
这首诗通过描绘______、细雨翻萍、______的春日景象,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诗的三、四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诗歌三、四句表达的情感与下面哪一句相同?请说明理由。
诗句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5.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请简要分析“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妙处。
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6.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望乡。
【注】①芦管:一种笛类乐器,以芦叶为管。
②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1)诗歌一二句描绘了沙、_______这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荒凉、_________的意境。
(2)请描绘“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所描写的画面,并说说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7.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七年级下学期部编本古诗词赏析习题八首及答案习题一诗词赏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习题二诗词赏析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习题三诗词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习题四诗词赏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习题五诗词赏析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习题六诗词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习题七诗词赏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习题八诗词赏析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诗歌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8.古诗词鉴赏。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选项与原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早春的诗。
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
B.要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C.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在诗人的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
(2)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是不是真正否定其“无才思”?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对本诗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笼”字,表现出夜色的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做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与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意在借商女表达对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封建统治者的愤慨和批判。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之作。
(2)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3)“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4)诗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语文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霁雪戎昱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的词语是哪两个?(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②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③海隅:海边。
④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⑤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⑥壑:山谷。
(1)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①________之态。
从诗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则恬静淡远,流露出②________的意向。
(2)《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
请写出你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七年级下古诗考点练习答案
姓名
一、《山中杂诗》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诗句是:___山际见来烟___,___竹中窥落日___。
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诗句是:__鸟向檐上飞__,___云从窗里出___。
2、请结合具体景物描写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中体现出诗人的孤独;“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体现了诗人只有鸟、云相伴。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能否改为“望”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行。
因为“窥”体现诗人隐居在山中和作者的孤独,而“望”不能体现这种感情。
二、《竹里馆》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深林人不知____,___明月来相照___。
表现作者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___独坐幽篁里___,____弹琴复长啸__。
表现了作者清心淡泊的情怀的句子是:__独坐幽篁里__,__弹琴复长啸__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
独坐、弹琴、长啸。
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三、《峨眉山月歌》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驿、长江三峡、渝州重庆)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四、《春夜洛城闻笛》
1、“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2.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
②我同意关键之说。
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
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
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
五、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
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
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
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答: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六、《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⑦无人舟自横。
1.《滁州西涧》一二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描写。
答:《滁州西涧》一二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描写。
2.说说诗中使用“急”字的好处。
答:写出了春雨之大,突出一旁小舟的悠闲,却又蕴含着一种淡然的胸襟。
七、《江南逢李龟年》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不只是写景。
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
3. 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4.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
人事全非”的感慨。
八、《送灵辙上人》
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目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九、《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对最后一句赏析。
答:最后一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十、《论诗》
1.诗中的“风骚”原意是指(),这里意思是指()
答:原意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这里的
意思是诗篇文采以及人气。
2.一、二两句是在否定李白,杜甫的成就吗?为什么这样说?
答:不是。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引用前者是为了突出后者。
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主张?
答:主旨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附:蝉(唐)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uí):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诗中指蝉像帽带一样的触角。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绥”,食性“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次句写蝉声“流响”,从声音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
2.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3.“居高”在诗中有哪些含义?
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