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同济文远楼详细解析1
- 格式:doc
- 大小:5.81 MB
- 文档页数:4
建筑先例分析目的先例分析是建筑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有效的观察和分析取决于正确的设计观和合适的方法。
通过对于经典先例的分析,可以点滴积累对于现代建筑的基本知识,获取现代建筑的基本语汇。
掌握建筑分析的方法,可为我们提供一种深入学习理解优秀建筑的工具,由此为设计提供各种有价值的想法。
内容在全面收集所选建筑先例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研读与分析。
以下提供的是一些可供选择的分析角度。
需要强调的是,优秀作品固然有着某些共性,但是建筑师在建筑中强调的重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焦点,都会因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因素或者建筑师的个人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具体的先例,当然并且也应该去选择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甚至可以在分析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视角。
1.背景——建筑师——建筑物2.环境——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乡村——都市3.建筑——功能(计划)——空间——结构/ 重力/ 形式——光——视线(景观)——交通(Route,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形象☻形体的体块与体量☻比例☻材料☻色彩——细部(细节)☻材料与建造☻关系(概念)要求以二人为一合作小组,在教师的辅导下选择一幢规模、性质合适的建筑实例,并通过多种不同途径(杂志、书籍、互联网)来收集相关资料,加以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同各小组之间发生积极的交流与探讨,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终成果要求包括:1、可揭示模型1:50 或1:100(视建筑物大小而定,并鼓励表达建筑环境)并可以辅以一系列不同比例的概念性解读模型。
(各)模型的制作方式与材料选择应对揭示、表现、突出建筑师的设计概念或者兴趣重点有所助益,而不仅仅是由二维图纸向三维实体的演变。
2、分析图纸不少于两张A2单幅图(594ⅹ420);墨线用器,辅以渲染或拼贴,构图自定。
并鼓励以不同手段与媒介(如模型照片,内部空间感知的模拟等)来呈现对于该建筑的认识。
3、过程及素材的记录、整理与呈现。
浅析现代主义在勒·柯布西耶设计中的运用及影响摘要:勒·柯西耶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建筑师,也是现代四大建筑师之一。
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
本文通过对勒·柯布西耶经典作品和个人经历的解析,分析他在作品中如何体现现代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对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勒·柯布西耶现代主义设计作品分析前言:勒·柯布西耶,集各类才华于一身。
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他又是一名画家、美术图案设计师、造型艺术家、讽刺作家。
柯布西耶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创作的艺术品高达400多件,他的建筑设计也是超过了百座。
他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人,从他早年设计的马塞公寓到朗香教堂,可以看出他不断进步的设计思想,他的思想不仅影响设计师,更是影响了设计时代的变迁。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柯布西耶是推开现代主义建筑大门的人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柯布西耶早年经历、设计思想的演变以及对经典案例萨伏伊别墅的分析来论述勒·柯布西耶设计中的现代主义体现。
一、勒·柯布西耶的成长之路勒·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以制表而闻名于世的一个小镇,从小对美术感兴趣,在他长大后几经辗转他到德国孟德尔松事务所工作。
这个事务以尝试用创新的手法来解决一些建筑设计问题。
这深深影响了柯布西耶,并且在那里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巴克敏斯特·富勒和密斯·凡·德·罗,他们相互影响,可以说是他们携手开起了现代建筑的思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他亲人有犹太人血统,被迫他逃亡到阿尔及利亚和突尼西亚工作。
在此次变故之后,他的建筑设计风格有了明显变化。
最明显的就是从注重功能转向注重外观。
并且这种转变在他的设计作品中获得了成功,因此他在战后的新建筑流派中处于显耀地位。
他的成功离不开见多识广的个人经历以及对设计的不懈追求。
文远楼浅析1关键词:文远楼平面立面功能结构节点节能文远楼简介:静静地横卧在同济大学东北部葱茏草木间的文远楼,可以说是同济最具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的建筑之一。
虽然外表朴实无华,但这座建筑已经近花甲年岁,却又是中国现代建筑上的一座丰碑。
文远楼总建筑面积5050平方米,属于混凝土框架结构,这在50年代的中国可谓稀有。
建筑属包豪斯风格,平面布局自由流畅、功能分布于流线安排合理、立面设计简洁有力,可以说是“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第一栋”,是“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的一座精神财富”。
走进文远楼,无论是进厅、房间、楼梯还是细部设计,都显示了设计者对于现代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它不仅娴熟而恰当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手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从建筑理念到空间、功能的布局、处理,以至构件、细部的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
尽管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它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当初,文远楼在设计时很注重结构和材料的节省,巧妙运用了工程学和力学原理。
”有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虽然用料节省了,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建筑的质量。
反而,经过岁月的考验,事实证明它更具牢固性和耐久性。
”作为09级的一名建筑学学生,文远楼对我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初入高等学府,文远楼便成为我学习专业课的基地,每天在这里听课、做模型、赶图,可以说对这座声名在外而又久经风雨的建筑有了亲身的体会。
虽然已经离开文远楼,但这里仍旧是我在同济最为熟悉的建筑,对它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与归属感,因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远楼作为分析对象。
建筑结构文远楼是典型的三层不对称的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
框架结构的承重部分是由钢筋混凝土或钢材制作的梁、板、柱形成的骨架结构承担,墙体只是起围护和分割作用。
由于墙体无需承重,这种结构防震性能好,比砖混结构更坚固,保温隔热隔音,使用寿命长,且可以灵活布置房间,不受楼板跨度的限制,随意分割内部空间。
因此文远楼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联系。
防患于未然——文远楼防火隐患调查研究2006级建筑学一班杨旻杲2010年1月2日防患于未然——文远楼防火隐患调查研究文远楼建造于1954年,是典型的三层不对称的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建筑面积达5050平方米。
这幢建筑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观念和手法,它的形象很自然地令人想到“包豪斯”。
作为同济大学知名度最高的一幢建筑,其本身的历史意义远大于其现实的使用价值。
而在2007年百年校庆后,经过翻修的文远楼重新投入教学使用。
其一、二层现作为1、2年级的专业课教室所在。
三层则是亚太遗产文化研究中心。
在不更改主题结构布局的情况下,只是对保温防水、外墙表面做了部分的翻新。
因此在防灾防火上,文远楼应该和其本身的设计出发时的设想情况相一致。
文远楼东西向长约97米,东向南北向长约42米,是典型的L字型平面布局,其功能、人流分布、消防通道就是随着L字的走向而一路展来的。
下面是一张文远楼一层的平面图。
左侧南北向是文远楼的前后主入口,北侧通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明成楼(红楼),南侧是教学北楼及图书馆。
平面图右侧南北也有两个个较大的入口,尽管身为整个文远楼的次入口,但是其功能上起到的意义联通了里侧的教室、两个阶梯大教室与外界的联系。
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出,整个文远楼有三部垂直交通系统,左侧的一步楼梯及右侧南北的两部楼梯。
对于四个阶梯教室,教室后方均设有逃生出口和独立的逃生楼梯。
左侧的大阶梯教室设有两个逃生出口,出门后通过阶梯连接到北侧的室外。
对于中部的教室而言,两侧的门厅内的楼梯成了他们从二、三层逃生的选择。
下到一层后,再分别由两侧的四个出口逃生。
二、三层中部的教室通往两侧的楼梯距离大约16米,而一层中间教室通往两侧入口的距离大约18米。
甚至符合现在的相关规范要求。
对于文远楼的成L形的这个长走道面言,东西向的走道是暗走道,虽然直接联系了两个大的公共空间能从公共形成回路来通风采光的,但在改造后在一楼的走道两个尽端都安装上了一道玻璃大门便于日常的管理,这样一来便使原来能直接从大空间通风的暗走道又被人为的隔断了。
文远楼浅析1
关键词:文远楼平面立面功能结构节点节能
文远楼简介:
静静地横卧在同济大学东北部
葱茏草木间的文远楼,可以说是同济
最具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的建筑之
一。
虽然外表朴实无华,但这座建筑
已经近花甲年岁,却又是中国现代建
筑上的一座丰碑。
文远楼总建筑面积
5050平方米,属于混凝土框架结构,
这在50年代的中国可谓稀有。
建筑
属包豪斯风格,平面布局自由流畅、
功能分布于流线安排合理、立面设计
简洁有力,可以说是“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第一栋”,是“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的一座精神财富”。
走进文远楼,无论是进厅、房间、楼梯还是细部设计,都显示了设计者对于现代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它不仅娴熟而恰当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手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从建筑理念到空间、功能的布局、处理,以至构件、细部的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
尽管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它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当初,文远楼在设计时很注重结构和材料的节省,巧妙运用了工程学和力学原理。
”有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虽然用料节省了,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建筑的质量。
反而,经过岁月的考验,事实证明它更具牢固性和耐久性。
”
作为09级的一名建筑学学生,文远楼对我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初入高等学府,文远楼便成为我学习专业课的基地,每天在这里听课、做模型、赶图,可以说对这座声名在外而又久经风雨的建筑有了亲身的体会。
虽然已经离开文远楼,但这里仍旧是我在同济最为熟悉的建筑,对它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与归属感,因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远楼作为分析对象。
建筑结构
文远楼是典型的三层不对称的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
结构建筑。
框架结构的承重部分是由钢筋混凝土或钢材制作的梁、
板、柱形成的骨架结构承担,墙体只是起围护和分割作用。
由于墙体无需承重,这种结构防震性能好,比砖混结构更坚
固,保温隔热隔音,使用寿命长,且可以灵活布置房间,不
受楼板跨度的限制,随意分割内部空间。
因此文远楼平面和
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联系。
文远楼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观念和手法,它
的形象很自然地令人想到“包豪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现代主义风格深入影响中国,五十年代初诞生了一批非常优
秀的本土现代建筑,文远楼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
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是包豪斯飘到远东中国的第一粒
种子。
”
功能需要灵活布置,在最接近入口的部位布置阶
在各阶梯教室均设有楼梯,也便于紧急情况
的疏散,体现了对人性的考虑。
而这些楼梯的设
计是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的。
“第一跑楼梯靠外墙
设置使得挨着门厅的第二跑楼梯下方空间作为
卫生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西北门厅楼梯第
一步和第二步靠墙设置,有利于减少人流的干
扰,但踏上后需要进行一次转折才能从真正的第
置,成为了文远楼内部空间塑造的主角(右图)。
”
文远楼的立面设计可以说充分考虑了现代建筑的气息,理性的横向长窗,自由的立面,从各个方向看去均会得到不同的感受。
建筑立面阶梯教室的部位,其开窗位置直接反映了内
部阶梯形的地面。
文远楼各个立面窗的布置可以说是自由而又理性的,
如教室一面为了提供学习者充足的采光,采用了大面积的
横向长窗,;而办公室的窗则形成竖向的重复,在重复中
又改变着窗的高度和上下两窗之间的高差。
在绘制文远楼详图时,我发现此楼立面上有一条条水平向的线条,奇怪的是,线条间距并非相等,在不同体块相交线处的线条,有些也未能交上。
有人认为,这些水平向分缝线划分窗扇,将立面纳入了一套严谨的几何尺寸中,。
这让我对设计师是以怎样的逻辑控制建筑外观与内部空间的关系产生了疑问。
“而对I 60人阶梯教室疏散楼梯问的审视则向我们打开了这扇窗户。
这里楼梯间一层与楼板尚有一定距离的窗,
到了二层则与楼板距离所剩无几。
这种非对位关系
产生了立面与剖面、外与内两套相互独立的逻辑。
产生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是两层阶梯教室的起坡和
层高的细微差别。
但两扇窗户从立面上看(右图),其
尺寸不仅相同.两扇窗户之间的距离以及上层窗户
与女儿墙上沿的距离保持基本相等,窗扇在立面中
位置的确定是以整体立面的效果为参照的。
中部小
教室和办公室部分的立面设计印证了这一意图,结
构开间和房间使用开间并非相互对应。
这在技术上
得益于框架结构带来的平面自由布局特性。
房问之间设置了宽厚的、带有柱
头纹样的‘壁柱’,似乎表明这就
是结构柱。
但真正起到支撑作用
的是处于两个壁柱之间、分隔了
窗户的柱子,从而“迷惑”了观
察者。
这样避免了在整个立面的
中线出现柱子的情况,与传统建
筑开间划分的原则相似”。
变动,使得文远楼的主入口正
对ABC广场,但经过改进的入
口依然颇具特色。
改造后的正
面加建了一排圆柱支撑的门
廊,圆形断面的廊柱毫无装饰,
反而有简洁的美,突出的阳台
将入口面完型.暗含了入口面
的对称性,台阶的设立也使入
口得以突出。
背面入口上卷的
弧形雨棚,造型新颖别致,混
凝土的厚重感使雨棚与整幢建筑浑然一体,与次入口的玻璃雨棚形成对比。
几个入口的灵活
设计体现了设计师的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