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0至2014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审题立意
- 格式:pptx
- 大小:94.75 KB
- 文档页数:23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1)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洗尽浮华见本真面对鼎鼎大名的盖达尔手提破皮箱,小学生惊异于“太不协调”,因为他不知道,一位真正有名气的人,重要的不是表面的浮华,而是其最有才能的本质。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缛的语句。
非常简洁)正如浩浩华夏史册那留下佳话美谈的人物,并不因为装饰浮华、自我宣扬而名垂青史,却因他们才高八斗的本质而熠熠生辉。
(由点到面,延伸到广阔的浩浩华夏的界面上来,境界开阔了。
)洗尽浮华,成就归隐之美。
没有功名又何妨,没有利禄又何妨,没有浮华又何妨?陶潜不在乎拥有官场的富贵与浮华,却崇尚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雅生活。
他爱菊,他有菊的风骨,他赞菊的品质,他赏菊的千姿……或者说他就是菊,拥有那清奇坚毅、淡泊悠远、雅致高洁的本质。
他不屑官场的浮华,于是毅然归隐田园,任官场黑暗,勾心斗角,与陶渊明无关。
只要有心底的一份本真和淡然,何可以物我两忘,绽放生命独特的魅力。
“浮华”只会招蜂引蝶,而本质的“美艳”却经久不息,最为宝贵。
洗尽浮华,展现豪迈之气。
穿越了盛唐的浮华,听到了,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笑声,浮华的世俗左右不了他的脚步。
他满上一杯清酒,醉舞长剑,对月长啸,飘动的衣袖浮动起一层氤氲,带着几分傲气洗去浮华。
不屑权贵,不愿附媚,他选择用最为本质的方式诠释生命的意义。
青崖白鹿,神游天姥,他活在诗的本质中。
未入仕途的浮华却不妨碍李白名垂青史,而他的诗已成为半个盛唐,成为我们民族精魂的一部分。
于是你洗尽浮华,翻越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追名逐利,才有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豁达,才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情与画意。
语文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提示及参考标题01.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
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立意提示: 1 、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参考标题:1、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2、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3、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4、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5、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6、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7、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02.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
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
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心动不如行动03.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语言文字运用II中提到,积极入世的范仲淹也对主张隐逸的严子陵大加称颂,认为“立功与隐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面,这两面常常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
而两面各偏于一面,也无不可。
对于“立功”与“隐逸”,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围绕“立功”与“隐逸”这一对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可以并存的观念,阐述自己的看法。
首先,需要理解材料中的核心信息:范仲淹对隐逸的严子陵的称颂,以及他提出的“立功与隐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面,这两面可以并存,也可以各有偏重。
这是立意的出发点。
在立意时,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
一方面,可以强调立功与隐逸的互补性,阐述二者在不同情境下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探讨个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立功与隐逸的平衡,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具体行文时,考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观察,选取合适的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等),围绕立意展开论述,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同时避免套作和抄袭,确保文章真实、原创。
【范文】立功隐逸,人生之双翼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立功与隐逸之间寻求着平衡。
就如同范仲淹所言,立功与隐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面,这两面可以并存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可以各有偏重。
在我看来,立功与隐逸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人生选择,它们如同人生的双翼,助力我们在风雨兼程的人生旅途中飞翔。
立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集中体现。
它代表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的实现。
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通过立功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无论是岳飞抗金救宋的英勇事迹,还是林则徐禁烟捍卫国家利益的正义行为,都体现了立功的精神。
立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地位,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隐逸则代表着另一种人生追求。
它强调的是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是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回避与超越。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详解浙江省永嘉中学李一川张光平朱建红吴宏艳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澄澈(chéng)轻佻(tiāo)豁免权(huō)舆论哗然(huá)B.甄别(zhēn)市侩(kuài)软着陆(zháo)温柔敦厚(dūn)C.苍穹(qióng)未遂(suì)扁桃腺(xiàn)拈轻怕重(zhān)D.跛脚(bǒ)菁华(jīng)撂挑子(liào)大雨滂沱(pāng)答案:D (A. 豁免权huò;B.软着陆zhuó;C. 拈轻怕重niān)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层级为A。
解题思路:《考试说明》规定,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常用”就明确了考查范围,即不考冷僻字、繁难字,考查的对象一般是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
本题两个是多音字(“豁”“着”)误读,一个是易错字(“拈”)误读。
“豁”有3个读音,分别是huō、huó、huò。
读huō时一般倾向于口语和方言音,如豁出去,豁口;读huó时组词更少,只有豁拳;读huò时则组词广泛,一般用于书面语。
“着”字很常见,读音有四个,其中zhuó和zháo最难区分。
“拈”受“沾”的影响,容易错读成(zhān),其它“跛”“菁”“侩”“滂”等也非常容易错读,很能干扰做题。
本考点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形近字、同音字与多音字,不记冷僻字与繁难字。
识记多音字时,记住较少出现的音所组成的词,其它都读最常见音,这样记忆量少,效果会比较好。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有原则的知识分子,对许多重大问题,他都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只不过他很少采取金刚怒目的方式,而是绵里藏针,微言大意。
2010浙江高考语文作文【篇一:2010年浙江卷高考作文分析】成人世界的傲慢——2010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深度分析作文题: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
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
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
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深度分析:一、带材料的命题作文2010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选择带材料的命题作文,能说明的一点就是,在后话题作文时代,高考作文命题的题型相对稳定性已经被打破,2008年是命题作文,2009年是新材料作文,2010年回归命题作文。
带材料的命题作文必然会给考生带来如下困扰:里面的材料到底起些什么样的作用?题目与材料的关系怎样处理?个人以为,作为整个文题,题目还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你视材料而不见,直奔主题,应该是可以的。
材料的作用,严格意义上讲,不应该是限制,而是提醒,是点拨,是引导,单单一个作文题,怕你无从下手,没有思路,所以就有了材料,用材料来触发你的写作灵感。
从这个意义讲,“角色转换之间”,你真的突破了材料所涉及的上一代下一代的关系,而写自己与同学的关系,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并将两者之间的角色进行了转换,那么就应该是基本扣题了,不能简单鉴定为离题作文。
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解读,从命题人的角度看,材料起到的作用应该更多,最要命的是,里面恰恰包含着命题意图。
你居然对我的意图不闻不问,我自然深感不爽——所谓完全符合题意与基本符合题意的偏差,恰恰就由此而产生。
二、审题,充分把握命题意图今年的浙江作文题,审题上还是有玄妙的。
2014高考语文:作文备考训练——审题立意作文提分很多的同学都问道小编姐姐这个问题,就是如何把作文的分数增加上去。
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多拿一分就是一分,对于相对比较容易提高的作文来说,怎么样来拿高分,避免不过多的失分呢?这是我们每一位要高中生,特别是高考的同学们一定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下面呢,对于作文提分,小编姐姐认为,首先呢,第一个章节就是要审题立意。
就是在写作文之前,一定要认真的审视作文要求,然后,追索出题者想要你从事的写作方向,然后确定自己要从哪个方向开始着手。
这是写作文之前必须要认真完成的一个连续性思考。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考场作文,有两点需要明确:一、考生在考场进行的是限定时间、限定素材、限定话题甚至是限定文体的可操控式创作,而不是进行文学创作,因此不能用文学创作的方式要求考场作文。
二、考场作文的训练不是模式训练而是规范训练,任何文体可以没有模式但不能没有规矩。
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每年谈论最多的问题不外乎三点:一、由大学老师组成的专家组所拟定的评分细则与中学一线老师的理解有偏差。
当然无所谓谁对谁错,只是要求角度宽严的区别。
二、学生缺乏规范的文体意识,四不像的文章形式太多,记叙不是记叙,议论不像议论,甚至盲目追求文体创新。
三、学生审题立意能力差,把握不住问题实质,打擦边球,似是而非;立意层次太浅,思想枯竭。
因而中学阶段作文的规范化训练是必须认真地有计划地甚至是严格地进行的,不能以“限制学生思维个性”为借口而放任自流,毕竟中学生需要的是写出规范的文章形式,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基础,而不是为了进行文学创作,毕竟走上文学之路的少之又少。
而且不能仅用高三的一年时间做冲刺训练,它需要从基础做起,有计划的把训练任务分解到高中三年的每一个阶段。
有层次,有目标,有做法,把训练落到实处。
借鉴同行研究成果,结合自己认识体会,将陆续写一些作文训练方面的东西,希望对自己是一个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4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发布Be yourself ,and be the person you hope to be.2014年高考马上就来临了,高考作文也是大家所关注的,高考频道将第一时间发布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届时请广大考生关注本网站,还有更新高考资讯尽在本网。
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发布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范文发布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解析学生应该从高考满分作文中学习些什么呢?许多满分作文在结构上都有其优点。
尤其是那些眉目清楚、层次清晰、样式清爽的作文,更是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真正的自我》,就是先总说,然后以小标题的形式分述,最后则在结尾处呼应开篇,使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而严谨。
再如,山东卷高考满分作文《记忆之树常青》,首段运用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切入话题,主体部分的内容充实而有深度,结尾部分又在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照应了开头,点明了题旨。
其中,主体部分为第二、第三两段,而且是递进关系:第二段谈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时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是外国当代的,可以说既全面又典型;第三段谈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刻时,重点举了邓稼先的例子,之后又用排比举例法列举了孔子、鲁迅、谭嗣同等人的例子,不仅论据很充实,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一句话,这篇文章确实做到了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精彩亮丽,中间充实丰富,结尾响亮有力”。
文章的写作素材可以显示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和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例如,高考满分作文《远近焦距》,就选用很多诗句作为文章的素材,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既为文章的语言增添了亮色,又增加了文章的厚度,还使文章增强了思想性,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文学素养。
学习高考满分作文,还要重点关注可以体现文章个性的内容,如“别具风味”的记叙方式、议论方式和抒情方式等。
高三语文·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高三语文·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一、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1、单个词语型其标题本身是一个字或词语。
名词要注意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如:“脸”本义“人的脸部”,引申义“表情,情感”(妈妈的脸指妈妈的关爱),比喻义“面貌”(城市的脸)。
形容词与动词标题,写作时根据立意,补出主语或宾语后,按后面的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的方法确定写作范围与重点。
如“安”“肩膀”“愿景”“杂”“忙”“问”等。
这类题目本身就是题眼,就是写作的重点。
审题时,要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和外延,切入题意的深层。
如《肩膀》,这道题既可实写,又可虚写(比如“肩膀”有个虚指义为“依靠”,也可以是“责任”,还可联想到肩膀相靠是“团结协作”的象征;联想到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肩膀”,喻指“基础”。
)2、偏正短语型正部是写作的重点,偏部限定写作范围。
如《生存的智慧》,“智慧”是写作的重点,“生存”限定写作范围,即“智慧”只能是“生存”方面的“智慧”。
3、动宾短语型动词是写作的重点,宾语是论述的对象范围。
如《战胜诱惑》,“战胜”是写作的重点(为什么要战胜,怎么样战胜),“诱惑”限定战胜的对象只能是“诱惑”而不是别的。
4、主谓短语型谓语是写作的重点,主语表示谓语论述的对象。
如《今年花胜去年红》,“胜”“红”是写作的重点,“花”则可以是实物,也可以取其比喻义。
5、并列短语型主要是关系型话题,写作时以一者为主,两个方面对比贯穿全文。
关系型话题的主要关系有:①依存关系,如《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②主次关系,如《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③取舍关系,如《材与非材》;④条件关系,如《人文素养与自我发展》。
6、完整句子型以谓语为写作重点,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制。
如:细节决定成败,谓语“决定”是写作重点(为什么决定,怎么样决定),“细节”“成败”则表示“决定”的范围对象。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摭.(zhí)拾哄.(hōng)笑擎.(qín)天柱钻.(zuān)木取火B.屏.(bǐng)息包扎.(zhā)夹(jiā)克衫言之凿凿(záo)C.孱(càn)弱牌坊(fāng)干.(gàn)细胞铩.(shā)羽而归D.吟哦.(é)皲.(jūn)裂胳.(gā)肢窝蜚.(fēi)声中外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这个节目融合了京剧、粤剧、秦腔等中国戏曲的精萃,舞者多变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喜怒哀乐的情绪。
B.城郊的这座园林,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溪流小径曲折萦纡,到了春天,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真是一处世外桃源。
C.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些备受国人青睐的外国名品,其实是用中国的原料,在中国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已不是地道的泊来品。
D.该公司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依靠独树一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奇不意的营销策略赢得了商机,获得了发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你的守护天使,当母亲需要你的时候,不要推托..工作繁忙,久不回家,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安慰。
B.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
C.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D.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专题二立意——万绿丛中一点红阅卷老师是如何就立意打分的虽然在高考作文等级评分体系中并没有“立意〞这个说法,立意问题更多地看审题是否切题,中心是否突出。
但是,它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在暗中操纵着阅卷老师的评分尺度。
阅卷老师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入手评立意分的:1.从文章中心的确立看立意是否正确、集中(1)看文章中心是否突出。
当阅卷老师看到你的文章时,能感觉到你的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而这个中心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形成了自己的写作中心,并能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帅所有的材料;同时,文章中表达的见解、看法鞭辟入里,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情感鲜明、态度坚决,那你的文章的立意就有可能进入一类卷了。
(2)看文章中心理解是否准确、深刻,有无思想。
文如其人,人的伟大在于思想。
所谓平庸的作文,即指内容空洞、毫无思想的作文。
一篇文章有了思想,就有了血肉生命,有了“精气神〞。
这个思想就是看你对文题有无自己独到的理解、分析。
2.从立意的常见误区看立意是否正确、集中立意的常见误区有:(1)偏离题意。
(2)认知、情感有偏差。
如2010年某某卷作文,假设在作文中大谈特谈生活中的阴暗面,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固然扣住了“阴影〞,但别忘了材料中的辩证关系,还有“光明〞。
这不仅是偏题问题,恐怕还有认知问题。
只看到“阴影〞,看不到“光明〞的主流。
(3)立意散乱,多头绪多中心,缺少集中意识、重点意识。
(4)立意陈旧、一般,缺少新意和深刻。
这些误区常常是作文立意中的“雷区〞,轻易不能碰。
这也是给我们的警示。
现场佳作敢于担当,迈向成功2012年某某高考优秀作文诚如孙某某先生所言: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
精神贯注,猛力向前,那么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首先要敢于担当,并且要不畏艰难,按道理做事,终会有一奋骥足的成功之日。
康德说:“既然我已经站在了这条路上,那么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止我走下去。
2014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解及例文作文题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
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
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解这是一段具有哲理性的材料。
前一段以人生的“门与路”为着眼点,为考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后一段以大学的“门与路”为着眼点,启发考生对进入大学之后的想象和思考。
审题立意可以分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明含意。
“门”,词典解释为“建筑物的出入口或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路”词典解释为“往来通行的地方”。
第二个步骤是抓意象。
审题时,我们可抓住意象去联想、体会,捕捉它们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这一步,我们要弄清“门”和“路”的意象,孰轻孰重,有什么联系或象征意义。
从“门”的原始意义看,“门”作为家的一个成员,具有阻挡外来伤害,保护门内的人的安全的重要作用,然后可采用相似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求,如入门、门第、门望、豪门等;从“路”可以引申到公路、水路、陆路、路途、路程,可以联想到思想或行动的方向,如途径、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数等。
第三个步骤是析主旨。
这一步,要找出并理解它们的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以便准确把握主旨。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第一句中“门与路永远相连”是开宗明义,点明两者不可分割;然后分说思辨关系,终点与起点、挡住你的脚步与走向世界是对立的统一。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这句是具体列举,以“大学的门”和“大学的路”为例,采用了以大缩小或以小见大的方法来论证,很有哲理性。
这里的难点是“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这个比喻句增添了审题难度,如果把“门”解读为“理想、目标、希望、事业”等,你要入门,除了一路上要克服种种困难险阻,勇往直前,还必须要有“通行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