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图像质量评价表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一、图像评价准入标准:
1.三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95%
2.三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90%
3.二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85%
4.二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80%
二、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
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三、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四、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五、废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
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一、评价参数(一)对比度1、客观对比度:物体本身的差异,由被检体的密度和厚度决定。
2、x线对比度:穿过人体后,x线强度上的差异。
3、图像对比度:x线照片上所表现出的密度差。
客观对比度是成像的基础,图像对比度是图像的最基本特征。
下图很好的说明了以上三个对比度:1、客观对比度:骨骼、软组织、气体存在密度上的差别。
2、X线对比度:透过不同组织形成的X线强度上的差别。
3、图像对比度:图像上形成的黑白差别。
对比度分辨率是指将客观对比度转换成图像对比度的能力。
分辨率高的成像装置可将低对比的组织区分开;分辨率低的成像装置只能将高对比的组织区分开。
例如:CT与平片。
左图是普通平片,属于分辨率低的装置(X线机)摄取的片子;右图是胸部C T横断片,属于高分辨率的装置(CT机)摄取的片子。
对低对比的组织的区分能力,CT高于平片(即分辨率高的成像装置可将低对比的组织区分开),而平片只能区分差别较大组织(即分辨率低的成像装置只能将高对比的组织区分开)。
(二)模糊1、指物体的边界不清楚。
2、原因:每个物点的像向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3、影响:降低了图像的清晰度。
空间分辨率:区分相互靠近的两个物体细节的能力。
用LP/mm表示。
是评价影像设备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电影《神话》的一幅海报,表现的是图像的模糊。
下图是一幅分辨率较高的图片,图像较清晰。
(三)噪声1、定义:图像中可随机观察到的光密度变化。
2、表现为:斑点、雪花、网纹等。
3、原因:x线光子的随机分布。
4、描述:信噪比(SNR)。
SNR越大,图像质量越好。
(四)伪影1、定义:指图像中出现的被检体不存在的虚假信息。
2、影响:干扰正常结构,造成误诊。
(五)畸变定义:指物体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不同程度的改变。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2016 年修订)一、一般要求1、X 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X 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正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
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
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二、优质图像标准1、密度合适2、层次分明3、摄影体位标准:4、照射野大小合适: 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 1 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 1 或第12 肋骨。
5、无体外伪影。
6、无运动伪影。
7、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8、胶片无污片、划片、粘片、指纹。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项目评价内容和方法扣分图像对比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 5 图像层次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层次欠分明 5 投照野控制投照野过大或包括不全 5 伪影不影响诊断的伪影,如内衣扣、金属线有可能误认为病变的伪影50 伪影范围较大,掩盖诊断区。
50 呼吸伪影或运动伪影5~10 抽查胶片,有污片、划片、粘片5图像标识不完整5图像重要标识如左右、姓名、性别错误50摄影体位不标准15~20特殊体位无标注,如腹部立位位,水平侧位10摄影部位错误对照申请单和摄影部位是否一致50图像放大比例抽查胶片,图像放大比例是否一致 5 用片统一,尺寸合理抽查胶片5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DR 影像质量要求,每份图像为100 分,扣完为止。
优:》90分良:80〜89分合格:70〜79分不合格:V 70分(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放射科的影像质量,每月由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电脑上随机分别抽取DR、CT、MR图片,以以《放射科诊疗规范》为基础,实事求是,严格把关,力求影像科图像和报告质量不断提高。
一、图片质量评价标准:1、X线影像质量要求:(1)一般要求: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明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及年龄等信息完整;3)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
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
成人胸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2、除上述一般要求外,优质图像标准: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2)层次分明;3)摄影体位标准,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4)照射野大小合适: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包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一个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5)无体外伪影;6)无运动伪影;7)胶片无污迹、划片、粘片、指纹。
DR影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DR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CT影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CT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MR影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MRI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二、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
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
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一、一般项目: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对比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制度根据医院规定与科室具体情况及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控、项目评价、改进措施制度。
一、科主任负责全部的质控指标检查CT检查由石应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普放检查由袁林同志负责质控指标MR 检查由黄静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报告书写由王大江同志负责质控指标。
二、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检查及报告质量的督查,对不合格的投照检查 CT 扫描 MR检查和相关不合格的报告要进行及时的修改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方案,做好相关的记录。
三、普放CR、DR 质控指标,登记时是否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一致,投照时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图像后投照部位的左右一定要标记准确,对投照条件使用不佳的图像不要传输,一定要重新投照后再传输,对打印胶片时,外科需要手术的患者和内科有病变的片子一定要打1:1 的胶片,对普放报告要及时检查描述的准确性,左右的描述及意见,及诊断意见的正确与否。
CT 质控量指标,CT 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MR质控量指标,MR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六、对修改的检查及报告要做好相关记录。
七、对不按照上述标准执行的按相关文件做相应的处理。
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为加强影像科图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影像科诊断质量与医疗安全,并明确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一、影像科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如:组长:成员:技师组:诊断组: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职责:(一)影像科应建立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影像科主任、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
超声图像质量评价分析
图像质量评价是超声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超声医学图像采集依赖于超声医师的手法和患者检查时的配合,主观性较大,为提高超声影像质量,建立规范化超声影像图像采集,依据《二甲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相关要求,医务科对影像科进行督导检查,现将检查结果反馈如下:
检查方式:每月随机抽取100份超声报告,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
检查内容:
1.图像清晰度
2.图像均匀性
3.超声切面标准性
4.伪相识别
5.图像与报告相关性
6.彩色血流显示情况
7.图像有无斑点、雪花细粒、网文
8.图像与临床疾病相关性
9.探测深度(要占1/2以上)
10.工作频率与脏器相关性
从科室检查病例中抽查100例影像资料,发现缺陷影像资料17例
(17/100,17%),合格率83%,包含患者基本信息、图像质量及报告单书写规范等方面的缺陷。
存在问题
1.图像质量缺陷
2.体表标识及病变注释缺失
3.部分重要切面及CDFI缺失
4.报告描述及诊断结果不规范
整改措施
1.组织新进医生及报告文员入职培训,加强岗位业务技能,报告单书写规范及沟通服务能力学习,每月坚持科内业务专题讲座一次,并进行三基理论测试,提升科室人员影像质量认识。
2.严格落实超声诊断报告发放过程中的查对及审核制度,减少报告发出错误。
3.每月召开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会议,将图像评价列为会议的重要内容,对上述实施措施进行阶段性小结,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调整,并提
出下阶段整改措施及目标,促超声诊断报告规范及满意度持续改进。
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制度根据医院规定与科室具体情况及发展得要求,制定相应得质控、项目评价、改进措施制度。
一、科主任负责全部得质控指标检查CT检查由石应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普放检查由袁林同志负责质控指标MR 检查由黄静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报告书写由王大江同志负责质控指标。
二、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检查及报告质量得督查,对不合格得投照检查CT扫描MR检查与相关不合格得报告要进行及时得修改更正,提出相应得改进措施及方案,做好相关得记录。
三、普放CR、DR 质控指标,登记时就是否与患者得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一致,投照时就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图像后投照部位得左右一定要标记准确,对投照条件使用不佳得图像不要传输,一定要重新投照后再传输,对打印胶片时,外科需要手术得患者与内科有病变得片子一定要打1:1得胶片,对普放报告要及时检查描述得准确性,左右得描述及意见,及诊断意见得正确与否。
CT 质控量指标,CT 扫描检查得患者得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就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得参数就是否符合扫描部位得要求,对不符合要求得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得描述就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就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得要及时修改。
MR质控量指标,MR扫描检查得患者得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就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得参数就是否符合扫描部位得要求,对不符合要求得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得描述就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就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得要及时修改。
六、对修改得检查及报告要做好相关记录、七、对不按照上述标准执行得按相关文件做相应得处理。
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为加强影像科图像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保证影像科诊断质量与医疗安全,并明确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一、影像科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如:组长:ﻫ成员:技师组:诊断组: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职责:(一)影像科应建立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影像科主任、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2016年修订)一、一般要求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正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
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二、优质图像标准1、密度合适2、层次分明3、摄影体位标准:4、照射野大小合适: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1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
5、无体外伪影。
6、无运动伪影。
7、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8、胶片无污片、划片、粘片、指纹.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项目评价内容和方法扣分图像对比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 5 图像层次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层次欠分明5投照野控制投照野过大或包括不全 5伪影不影响诊断的伪影,如内衣扣、金属线 5有可能误认为病变的伪影50伪影范围较大,掩盖诊断区。
50呼吸伪影或运动伪影 5~10抽查胶片,有污片、划片、粘片5图像标识不完整 5图像重要标识如左右、姓名、性别错误50摄影体位不标准15~20特殊体位无标注,如腹部立位位,水平侧位 10摄影部位错误对照申请单和摄影部位是否一致50图像放大比例抽查胶片,图像放大比例是否一致 5用片统一,尺寸合理抽查胶片 5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DR影像质量要求,每份图像为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合格:70~79分不合格:<70分。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一、评价参数(一)对比度1、客观对比度:物体本身得差异,由被检体得密度与厚度决定。
2、x线对比度:穿过人体后,x线强度上得差异。
3、图像对比度:x线照片上所表现出得密度差。
客观对比度就是成像得基础,图像对比度就是图像得最基本特征。
下图很好得说明了以上三个对比度:1、客观对比度:骨骼、软组织、气体存在密度上得差别。
2、X线对比度:透过不同组织形成得X线强度上得差别。
3、图像对比度:图像上形成得黑白差别。
对比度分辨率就是指将客观对比度转换成图像对比度得能力。
分辨率高得成像装置可将低对比得组织区分开;分辨率低得成像装置只能将高对比得组织区分开。
例如:CT与平片。
左图就是普通平片,属于分辨率低得装置(X线机)摄取得片子;右图就是胸部CT横断片,属于高分辨率得装置(CT机)摄取得片子。
对低对比得组织得区分能力,CT高于平片(即分辨率高得成像装置可将低对比得组织区分开),而平片只能区分差别较大组织(即分辨率低得成像装置只能将高对比得组织区分开)。
(二)模糊1、指物体得边界不清楚。
2、原因:每个物点得像向周围有不同程度得扩展。
3、影响:降低了图像得清晰度。
空间分辨率:区分相互靠近得两个物体细节得能力。
用LP/mm表示。
就是评价影像设备性能优劣得重要指标。
以下就是电影《神话》得一幅海报,表现得就是图像得模糊。
下图就是一幅分辨率较高得图片,图像较清晰。
(三)噪声1、定义:图像中可随机观察到得光密度变化。
2、表现为:斑点、雪花、网纹等。
3、原因:x线光子得随机分布。
4、描述:信噪比(SNR)。
SNR越大,图像质量越好。
(四)伪影1、定义:指图像中出现得被检体不存在得虚假信息。
2、影响:干扰正常结构,造成误诊。
(五)畸变定义:指物体得形态、大小与位置不同程度得改变。
(1)因观察角度不同,圆柱体得上面成为了椭圆。
(2)射线方向不同,产生了两种不同效果。
左图垂直照射,两个物体得形态基本不变;右图斜射,使两个原本分离得物体,瞧起来象就是一体得。
超声科图像质量评价评分标准细则附表(一)1.图像清晰度〔10分〕(一副图像显示不清晰扣1分〕2.图像均匀性〔10分〕〔一副图像不均匀扣1分〕3.超声切面标准性〔10分〕〔一副图像不标准扣1分,漏一个常规切面扣2分〕4.伪相识别〔10分〕〔缺伪像图像相关图像扣5分〕5.彩色血流显示情况〔10分〕〔缺规定血流图像一副扣2分〕6.图像于超声报告相关性〔10分〕〔缺报告相关性常规切面图像一副扣1分〕7.图像有无斑点、雪花细粒、网纹〔10分〕〔一副图像有斑点、雪花细粒、网纹扣1分〕8.图像与临床疾病相关性〔10分〕〔报告所选图像与疾病相关性无关扣5分〕9.探测深度〔要占1/2以上〕〔10分〕〔一副图像未到达1/2扣1分〕10.工作频率与脏器相关性〔10分〕〔一副图像工作频率与脏器相关性不符扣1分〕超声科图像质量评价评分标准1.图像清晰度10分2.图像均匀性10分3.超声切面标准性10分4.伪相识别10分5.图像与报告相关性10分6.彩色血流显示情况10分7.图像有无斑点、雪花细粒、网文10分8.图像与临床疾病相关性10分9.探测深度〔要占1/2以上〕10分10.工作频率与脏器相关性10分超声科图像质量评价细则附表〔二〕按照超声科常规切面操作规规定细则如下:1.肝脏:正常肝脏6个切面〔第一肝门,门静脉二维图像,门静脉血流频谱图像并有测值,第二肝门图像,肝脏工字状构造图像,肝左叶图像〕。
异常肝脏8个切面〔第一肝门,门静脉二维图像,门静脉血流频谱图像并有测值,第二肝门图像,肝脏工字状构造图像,肝左叶图像,异常部位二维及彩色〕2.胆囊:正常1个切面〔显示胆囊颈部,胆囊底部〕异常2个切面〔显示胆囊颈部+胆囊底部,异常部位图像〕3.胰腺:正常2个切面〔胰腺的二维+彩色血流图像,显示胰头,胰体,胰尾,〕4.异常3个切面〔胰头,胰体,胰尾,胰腺彩色血流图像〕5.脾脏:正常2个切面〔脾脏全长及脾门彩色血流图像〕异常3个切面〔脾脏全长切面,异常二维及彩色血流图像〕5.泌尿系统:正常双肾2个切面〔肾脏纵切面二维及彩色血流图像〕异常双肾4个切面〔肾脏纵切面二维及彩色血流图像,异常部位二维及彩色〕6.膀胱:正常2个切面〔膀胱三角,膀胱底部〕异常4个切面〔膀胱三角,膀胱底部,异常部位二维及彩色〕7.前列腺:正常3个切面〔前列腺纵切面,前列腺横切面,前列腺彩色血流图像〕异常4个切面〔前列腺纵切面,前列腺横切面,前列腺异常部位彩色血流图像〕经直肠检查前列腺:4个切面〔前列腺纵切面,前列腺横切面,正常及异常前列腺彩色血流图像〕8睾丸:正常4个切面〔睾丸纵切面,睾丸横切面,附睾纵切面,双侧精索静脉彩色血流情况〕异常7个切面〔睾丸纵切面,睾丸横切面+睾丸血流,附睾纵切面横切面,双侧精索静脉彩色血流情况,异常部位的二维及彩色〕9.妇科子宫:正常7个切面〔子宫纵切面,子宫横切面,子宫彩色多普勒,左侧卵巢二维切面+彩色,右侧卵巢二维切面+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