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新课讲解张骞通西域1、汉初的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张骞出使西域通过大屏幕出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经过、结果的对比表格。
问题思考(p.68)张骞曾两次被向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当学习张赛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想一想:(1)张骞通西域有什么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与开发的基础。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对中西方的交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古代的交通、贸易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交流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意义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意义和作用。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6.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影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历史学对本课内容的共识性和学术性解释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本课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
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解释。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虽未完成使命,但了解到西域各族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等状况,这次出使被司马迁誉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率300人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是与西域大国乌孙结盟,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联络西域其他国家,彻底击败匈奴。
张骞在此停留期间派其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展开外交活动,强化与西域各国的关系。
张骞通西域对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均有着深远意义,一是促进了西域诸国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汉朝对西域管辖和开发基础,后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开始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汉书·郑吉传》言:“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始自张赛而成于郑吉”;二是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关于丝绸之路的解释。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中,首次将这条这条横亘亚欧大陆, 绵延七千多公里, 荟萃人类几种主要文化系统(古罗马、古中国文化、古印度、古波斯)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命名为“丝绸之路”,一开始“丝绸之路”仅指陆上丝路,后来又发育出海上丝路、草原丝路、西南丝路等不同概念。
丝绸之路的开通打破了东西方文明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亚、非、欧洲等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其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由这条丝绸之路传递的东西方世界文化、艺术上的思想交流,并为广阔的欧亚大陆的民族迁徙、融合提供了一种机制。
二、课标要求和教科书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内容总要求是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结合课标及历史核心素养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时空观念):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历史理解):通过完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比较表”,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通过联系当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探寻丝路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价值观):学习张骞坚韧不拔、开拓进取、忠于国家的优秀品质;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本课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本课难点: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三、学生对课目内容了解情况和需求
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不足,对丝绸之路虽有一定了解,但对西域的地理位置、张骞的事迹与贡献等缺乏基本认知。
而且七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历史分析理解能力较弱,对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与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等问题会存在认知困难。
为此我将图片考古史料来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式的新颖性。
此外,通过创设情境、提问设疑,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四、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新课:播放有关丝绸之路的短视频。
师:古老的丝绸之路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如何冲破闭塞、织就繁华?如今它又焕发出怎样崭新的面貌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请大家翻开课本62页,带着屏幕上的3个问题预习本课。
(一)丝路溯源——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依据《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标出阳关、玉门关的位置。
设计意图:利用历史地图,培养空间观念和识图能力
过渡:张骞问什么要去西域?在出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的两次出使有何历史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张骞通西域的FLASH)
2、张骞通西域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从历史教科书和视频资料中提取和处理历史信息,更好地感悟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和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3、经略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
问题: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西汉王朝如何管理经营西域的?
时间:公元前60年(西汉)
职责:颁行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
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投笔从戎·班超经营西域
问题:东汉如何管辖西域?
教师:东汉有位穷困书生为了像张骞一样为国立功,毅然投笔从戎,用智慧和谋略经营西域30多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他是谁?
学生:班超
教师:他派谁出使大秦?
学生:甘英。
教师:班超死后,谁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学生:班勇
教师:班超投笔从戎是受到张骞的感召。
张骞的影响远不止如此,史书记载,在张骞去世后,汉朝派出的使者都打着他的旗号,自称博望候,以此来取信各国。
可见张骞的人格魅力在西域诸国影响之深远。
展示材料: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问题: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材料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学会论从史出,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凿,开;空,通也。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在这之前东方与西方文明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开辟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交往之路,就是丝绸之路。
(二)丝路逐梦
创设情境:我们穿越到唐朝,来到丝绸之路的枢纽敦煌,左边一组的同学是从西域来的胡商,右边一组的同学是从长安而来的汉商,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
1、驼铃古道·陆上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1)汉商如何从长安来到敦煌?
(2)西域商人从敦煌如何把丝绸运到大秦?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识记丝绸之路路线,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过渡:当时从中国到欧洲还有没有别的交通方式和路线?
2、瀚海扬帆·海上丝绸之路
问题:在当时还有一条海上要道——海上丝绸之路。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的路线?
3、文明纽带·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理解感悟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认识到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
并且知道这种交流是双向的、和平的、互利的,中国在传播先进文明的同时也大量吸取外来文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与进步,从而感悟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
师: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一条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它就像织造丝绸的经纬线一般,将中西几大古代文明编织在一起,冲破闭塞,织就繁华。
如今这条带来繁荣与文明的“丝绸之路”穿越时间的长河,以一种崭新而令人欣喜的面貌延伸而来。
播放视频:一带一路
(三)丝路复兴——一带一路
问题: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认识和感想。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一带一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
教师:教师:“一带一路”,它赋予了两条古路新的活力、新的内涵、新的面貌。
他就像像一对翅膀一样让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崛起、实现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课堂小结:
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总结本课内容,一是一条古道,即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二是两件大事,一件是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三是三位人物:张骞、班超、甘英。
他们为丝绸之路的开通、畅通以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结语: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一直衔接着“中国梦”与“世界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中华文明必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为丝绸之路的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