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
- 格式:doc
- 大小:3.49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论述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世纪英国发生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也被称为英国内战或清教徒革命。
以下是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论述:
1. 引发因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引发因素主要包括宗教和政治矛盾。
在英国国教改革期间,清教徒与国教会存在严重的宗教分歧。
政治上,君主权力与议会权力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引发了政治危机。
2. 革命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事件包括1642年至1651年的内战,清教徒共和国的建立(1649-1660年),以及1660年的君主复辟。
这些事件最终导致了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限制了君主权力,赋予了议会更多的权力。
3. 社会变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一系列社会变革。
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得到提升,国家财政、军事和司法体系也进行了重组,加强了中央集权。
此外,清教徒革命对英国的宗教布道和思想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对外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对英国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起到了激励作用,影响深远。
5. 经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革命期间,农业、商业和金融领域都得到了发展。
市场经
济制度的形成和私人财产权的确立为日后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条件。
总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它导致了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为英国和全球的发展进程带来了重要影响。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君权神授”下的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
(2)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尖锐。
(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英国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
新贵族:是指贵族中从事开设手工工场、经商或金融业中的那一部分人,他们是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同资产阶级有着相同的利益。
新贵族与旧贵族的根本区别在于经营方式(或生产方式)不同,即新贵族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而旧贵族则采用封建主义方式经营。
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结果是国家政权由封建地主阶级手中转到资产阶级手中,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2.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的重新召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在议会中斗争。
革命任务:推翻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人:克伦威尔;领导机构:议会。
重要战役:马斯顿荒原战役、纳西比战役。
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
苏格兰人民起义的原因:1603年以后,虽然苏格兰与英格兰两国共戴一主,但苏格兰与英格兰在内政和宗教上仍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1637年7月,查理一世强令苏格兰接受英国国教的主教制、礼拜仪式与公祷书,目的是把专制统治推行到苏格兰,引起苏格兰人民的愤怒。
1637-1640年苏格兰人民为反抗英王查理一世专制统治而发动起义。
英国内战的过程:1642年8月,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在内战中克伦威尔在议会的授权下,组建了以自耕农骑兵为主体的“新模范军”,1645年6月,取得了纳西比战役的胜利,击溃了王军的主力,取得了第一次内战的胜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与启示自16世纪中叶开始,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然而,英国资产阶级在17世纪的革命中遭遇了失败。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不仅为英国历史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记,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16世纪的英国经历了宗教改革、君主专制以及殖民地扩张等重大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英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导致了新阶层的崛起。
资产阶级的兴起因封建阶级的矛盾而形成。
17世纪初期,英国在经济上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阶层逐渐增多,这也使得封建制度对于英国社会的束缚日益严重。
同时,国王查理一世的统治实现了绝对君主制,使得英国政治的腐败和专制更加明显。
这一政治体制无法满足英国社会的需要,也让不同的阶层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战争阶段和革命阶段。
战争阶段:英国革命的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642年至1646年,第二阶段从1648年至1649年。
这两个阶段主要是英国议会派和国王势力之间的战争。
1648年,议会派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废除了国王的权利,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
革命阶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由伟大的杰出人物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的。
在这个阶段,英国议会成立了共和国,奥利弗·克伦威尔被确立为共和国的领导人。
这一时期充满了紧张和暴力。
这一时期结束于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原因1.政治及军事原因英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不仅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在革命之后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这一失败主要是因为资产阶级在军队、官僚、外交等领域无法实现有效的领导。
相反,封建贵族们纷纷暗中反抗资产阶级的权威。
2.经济原因英国资产阶级的成功源于其与君主制的利益关系。
然而,随着革命的进行,这一利益关系被不断削弱。
同时,164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遭遇了重大损失,国内的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国外需求减弱,使得英国的经济基础疲软,而这也使得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失败。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指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的一场重大政治和社会变革,它在很大程度上与宗教密切相关。
这场革命不仅标志着资产阶级的崛起和封建体制的解体,还对英国的宗教和宗教自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6世纪,英国国教从天主教转变为新教。
亨利八世因无法获得教皇封准离婚而决定独立建立国教,这使得英国成为欧洲少数几个拥有国教的国家之一。
接着,英国国王爱德华六世为了推行更加纯粹的新教改革,进一步压迫天主教徒,引发了一系列新教改革运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长老会和清教徒,他们给予一部分人权利和自由,但并没有满足其他宗派的要求,进一步种下了动荡不安的种子。
到了17世纪,约翰·温斯洛普等人提出了普通人的神学思想,主张个人对上帝的直接联系和个人的良知自由。
这种思想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当时清教徒的教条主义,并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然而,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治理方式激化了国内矛盾。
他试图以神权君主的方式来加强王权,限制清教徒的自由,引起了清教徒和资产阶级的不满。
这导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资产阶级革命的核心是国会力量与王室势力的对立。
清教徒和宗教改革派在议会中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势力。
他们利用国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议案,试图削弱国王的权力并保障宗教自由。
这些议案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以及追求宗教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愿望。
然而,宗教问题并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原因。
经济和社会因素也对革命具有重大影响。
17世纪初,英国经济由农业向手工业和商业转型,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如商人、工匠和自由职业者。
这些新兴阶层渴望政治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议会胜利告终。
国王被处决,英国成为一个共和国,不过不久后又恢复了君主制度。
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宗教和宗教自由的论述和要求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通过《人权宣言》等法律法规确立了宗教的自由与权益。
科目名称:世界近代史论文题目:浅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学号:**********姓名:***浅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摘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
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对欧洲和北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关键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性君主立宪制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不能割断历史的联系和社会的传统。
任何革命的政治解决都要受客观的社会经济和历史传统的制约,也就是说要符合于本国国情,才能站得住脚。
英国革命的君主立宪制的结局不但是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还符合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宪政传统和民族的心理素质,即符合英国国情。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历史因素英国革命的君主立宪结局比起法国革命的共和结局是具有一定“保守性”、“不彻底性”,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正需要“这个革命不十分彻底,不进行到底,不坚决无情”。
①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是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之间的“妥协”,但这儿的“土地贵族”指的是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而不是封建势力。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有本质区别,伏尔泰就称1688年是“英国真正自由时代”,称君主立宪制是“百姓的自由和君主制并存”。
②纵观整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政事,追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历史渊源,可以说,君主立宪制是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17世纪那样社会经济以及阶级对比条件下所做出的符合于英国国情的、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而且考虑了当时英国人民承受力的最佳选择。
(一)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
海外市场不断扩张,财富也随之增加,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要求拥有更多的政治权利,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上层阶级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
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
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
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
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
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
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宗教特点刘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区别于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披上了宗教外衣,即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以宗教派别之争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且贯穿始终。
宗教之争不仅反映在革命前的反封建启蒙运动中,而且还是革命的直接导火索,对革命进程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连“光荣革命”也不得不在维护宗教信仰的名义下发动。
这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特点的全部内涵。
一、清教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实质与法国相似,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也曾出现过一场颇为壮观的反封建启蒙运动。
所不同的是,法国资产阶级用理性进行启蒙,而英国资产阶级则利用宗教反对宗教,即利用加尔文教反对国教,掀起了一场清教运动。
首先,这是由国教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中的作用决定的。
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声浪中,亨利八世为了加强专制王权,结束中世纪以来国王甸甸于教皇脚下的窘态,于1533年借教皇不批准其离婚案,下令英国教会禁止向教廷缴纳岁贡。
1534年又通过“至尊法案”,使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同时规定,凡是与国王法令相抵触的教规条文一律废除。
改革后的宗教称为“安立甘教”或英国国教,除了教会的最高首脑由教皇转为国王外,天主教的教义、主教制及宗教仪式基本上都保留了下来。
改革后的国教大肆宜扬“君权神授”论,倡导偶像崇拜,为专制王权涂脂抹粉。
由国王任命的主教制,其实质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封建等级制度的进一步确认。
国教僧侣不仅控制人们的灵魂。
而且主宰着人们的政治生活。
大主教们多是政府的要员,其管辖的教会组织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他们控制的宗教裁判所,审讯一切有反封建言行的人,教规即法规.为了神化专制王权,国王的一切法令均由神坛向全国发布.任何违抗国王法令的行为,将被视为对上帝的冒犯,其罪责是不可饶恕的。
因此,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其基本意义在于国家政治而不在于宗教教义方面.”①改革后的国教成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御用工具,这就是资产阶级首先将革命的矛头对准它的原因所在.其次,是因为加尔文教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②.兴起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加尔文教,强调“宿命论”,主张因信得救和教会民主.加尔文认为,上帝是万事万物的支配者,上帝在其创世之初就将世人分为“选民”与“弃民”。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哪些特点1以宗教为号召,革命前期掀起了清教运动。
2英国资产者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共同反对英国君主专制。
3革命曲折反复,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和艰巨性。
4开辟了革命的新时代。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是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本人主张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拥戴资产阶级新贵族。
在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的时候,克伦威尔毫不犹豫的站在了国会革命的阵营当中,并且克伦威尔自己组建了军队,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获得了国会的认可,鉴于他的功绩。
1645年国会任命克伦威尔扩建军队,克伦威尔以自己原先创建的军队为基础,不断扩大革命军队,并依靠军权逐渐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核心人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克伦威尔的记载中提到他正是用自己组建的军队战胜了王军,最后在人民的监视下杀掉了查理一世,并建立了共和国。
但是当克伦威尔掌权之后,却忘掉了自己的初衷,继续实行军事独裁,慢慢的失去了人心,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在他执政期间实行白色恐怖,凡是反对他的人全部被杀死,而且其中还包括许多无辜的平民。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658年,克伦威尔被愤怒的群众推上断头台,当时的英国正处在动乱之中,经济状况越来越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并在1689年颁布文献《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道路扫清了障碍,可以说翻开了英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英国革命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制)、内阁制,颁布《权利法案》。
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制。
意义1.英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民主制度对专制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2.英国革命揭开了欧洲和北美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3.英国革命后,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稳定的局面,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和成为工业强国创造了前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优秀8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篇一第4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the puritan revolution in england课标要求: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一、革命的背景1、历史传统—— 有限的王权时间:13c——17c初(包括都铎王朝)文献:《大宪章》13c三大宪政原则: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国王必须按照法律治理国家原则,即: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2、革命动力——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进因素:工场手工业、圈地运动、海外贸易和掠夺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形成4.革命的阻碍——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激化了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具体表现?)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的表现有哪些?(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2)国王与议会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什么问题上?(税收问题)(3)议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过程如何?其实质是什么?(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专制王权的斗争)(4)《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什么意义?(内容见课本20页)(法治、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
意义: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维护自己的权益,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二、革命的经过1、开始标志: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a理由:议会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体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要求b形式:利用议会合法斗争c文献:《大抗议书》1641内容:收税、财政拨款、实际上的人事任免权评价:体现了议会与君主的权力之争已进入关键领域,加速了君主与议会的彻底决裂。
想一想: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大抗议书》的内容有哪些?同《权利请愿书》相比,有何异同点?标志: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同:都强调议会掌握征税的决定权。
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及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又称为英国大革命或英国内战,发生于
17世纪中叶的英国。
这场革命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君主专制与议会权力斗争: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试图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但议会不满其控制欲望并力图保护自己的权力,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宗教问题上发生冲突。
2. 军事冲突与国内战争: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冲突和战争,当中最著名的是英国内战(1642-1651)和光荣革命(1688),这两个事件对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君主专制倒台与议会政治的确立:英国内战结束后,国王查理一世被处决,共和国成立,由奥利弗·克伦威尔担任统治者。
然而,克伦威尔独裁统治引起了巨大的不满,随后英国恢复了君主国家,君主政体与议会政治的关系重新确定。
这场革命的意义在于:
1. 政治体系的转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英国政治体制的转变,从君主制向立宪君主制过渡。
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
2. 社会阶级关系的改变:这场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的兴起和贵族势力的衰落。
政治权力从贵族转移到了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为其他国家的革命提供了模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等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的重要事件,它为英国建立了现代政治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打下了基础,并对整个欧洲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及主要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①1640—1642年:长期国会召开——第一次内战爆发前:政权基本控制在Array国会(长老会派)手中②1642—1649年:内战时期③1649—1660(1688):一、革命的开始——“长期国会”的召开二、两次内战时期:1、第一次内战(1642—1646):克伦威尔(1599—1658):出身于亨丁顿郡一个中等地主家庭,是个典型的新贵族,虔诚的清教徒,非常仇视天主教会。
他出席了长期国会,并参加起草《大抗议书》(1641年)。
内战爆发后,他从公薄持有农中招募了许多清教徒,组成“铁骑队”。
1644年7月,克伦威尔率领骑兵队与王军决战——马斯顿荒原(草原)战役。
这一战扭转了国会军的被动局面,成为国会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军队的领导权也从长老会派手中转移到了独立派手中。
新模范军:1645年1月建立。
以自耕农为主体,包括手工业者、学徒等。
他们的作战目的明确,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指挥官大都来自民间。
1645年6月14日,新模范军在纳斯(西)比一役中,彻底打败了王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第一次内战基本结束。
2、两次内战之间的三派斗争:(1)长老会派与独立派的斗争:第一次内战结束后长老会派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长老会派失败的主因:第一,增加税收,扩大征税项目。
第二,土地政策:① 1646年长期国会通过法律,废除骑士领地制——取消了贵族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从属关系,使贵族地主的土地变成了真正的私有财产,也无需再向国王缴纳骑士捐,进行圈地也不用再缴罚金。
②把内战期间没收来的国王、保王党人、国教会的土地分期分批拍卖。
第三,宗教政策:规定长老会派的教义为全国一律尊奉的信仰,对反对者进行迫害。
长老会派与独立派之间的斗争核心:争夺领导权,具体主要体现在长老会派企图解散军队,以解除对自己的威胁。
斗争结果:1647年8月,克伦威尔平定长老会派的叛乱,控制了国会。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
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
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
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
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
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
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恩格斯认为:宗教对于具有世界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来说,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真正的外衣”。
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是从清教反对国教开始的,宗教之争成为了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它对革命进程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16世纪30年代,欧洲新教运动兴起,罗马教皇及天主教势力衰落。
英王亨利八世出于维护自己政治、经济和宗教统治的目的,与罗马教皇决裂⑵。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召集宗教会议的权力属于国王,从而使英国教会成为国王手中的工具。
同时,英国教会接受了加尔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并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等许多传统,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称圣公会,即英国国教。
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玛丽(1553-1558)继位,她恢复天主教,残酷迫害新教徒,烧死异端达300多人,被称为“血腥玛丽”。
1558年,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1558-1603)成为女王,并恢复了国教,在“血腥玛丽”时代逃往欧洲大陆的新教徒纷纷回国。
开始于16世纪30年代的英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断加强势必成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障碍,而此时的英国国教会作为封建专制的重要支柱,也就必然遭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对。
⑶从16世纪6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反对国教会的“非国教徒”,他们主张依照加尔文教来“纯洁教会”,要求清除国教会中的天主教教义和教规仪式,清教徒由此而得名。
二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曾出现过一场颇为壮观的利用宗教反对宗教(即利用加尔文教反对国教)的反封建启蒙运动,掀起了一场清教运动。
⑷16世纪60年代中期,帕克大主教试图强制性实行教士在圣事中穿法衣和仪式的统一,掀起了一场“法衣争端”。
那些坚持穿法衣的教士被认为是国教徒,而那些拒绝穿法衣的教士则被认为是清教徒。
⑸正是这场看似是主教与一些教士之间关于琐碎问题的分歧,通常被看成是清教运动的起源。
清教运动的发生,与这个时期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有关。
首先,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柱。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为了加强专制王权,结束中世纪以来国王匍匐于教皇脚下的窘态。
改革后的国教大肆宣扬“君权神授”论,而由国王任命的主教制,其实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封建等级制度的进一步确认。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其基本意义在于国家政治而不在于宗教交易方面。
”⑹其次,清教的教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和要求。
是因为清教的教义接受了加尔文教的“前定论”观点,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帝已经“预定”谁将得救,成为“选民”,谁将永远沉沦,成为“弃民”,并以现世的成功与失败、永生与犯罪、富贵与贫贱作为是“选民”或“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教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
⑺最后,当时历史条件决定了它是进行反封建宣传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
17世纪的英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其意识形态仍受宗教的影响。
披着宗教的外衣的反映社会各阶级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三1637年,查理一世命苏格兰长老会在祈祷时必须使用英国国教的祈祷文,这极大的伤害了苏格兰人民的宗教感情。
1638年大多数苏格兰人在贵族的领导下,签署了《民族圣约》,他们声明准备发动一场完全出于自卫的全国性抵抗运动,保卫他们真正的宗教和国王的权威。
1639年2月苏格兰起义军进入英国边境。
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抵抗苏格兰人,不得不在1640年4月13日下令召集已停开了11年的议会。
但是这届议会拒绝通过国王所需要的经费,并且对国王的专制统治及宗教政策进行了猛烈抨击。
查理一世在气恼之下,在5月初又将它解散。
但是苏格兰起义仍在不断扩大,解散议会无助于军费的解决。
查理一世又不得不在1640年11月3日从新召开议会,这届议会断断续续存在到1653年,史称“长期议会”。
“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诺丁汉的卡塞尔山顶升起了王党的军旗,对议会宣战,从此开始了内战。
在内战中,资产阶级、新贵族、自耕农和城市平民,他们大多是清教徒,并参加了议会军,这支军队在清教徒的著名代表人物克伦威尔的指挥下打败了王党军队。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在白厅前被斩首,5月19日英国被宣布为共和国。
议会的胜利与王党的失败,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的因素外,还有宗教的因素。
首先,查理一世在宗教政策上
的失误,特别是爱尔兰事件加速了他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