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下河文化分析教学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16.54 MB
- 文档页数:9
三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第二单元欣赏内依巴河》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欣赏内依巴河》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内依巴河的音乐魅力。
教材中包含了内依巴河的经典曲目,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内依巴河的音乐特点,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大部分学生可能对内依巴河的音乐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逐步了解和欣赏。
在学情分析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内依巴河的音乐特点,知道其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内依巴河的音乐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增强学生对内依巴河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内依巴河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内依巴河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内依巴河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内依巴河音乐的思考,如:“你们听说过内依巴河的音乐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讲解:介绍内依巴河的音乐特点,包括音乐风格、表现形式等,同时进行示范。
3.欣赏:播放内依巴河的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讨论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4.练习: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或者演奏,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5.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内依巴河音乐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内依巴河音乐的特点。
里下河音乐水乡音乐与造型艺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践体会点滴海安县实验中学史冬梅作为高中教育改革重要内容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终于面世了,它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理念和目标,喻示着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音乐教育理念,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参照新课标,笔者结合人教版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本中《音乐与造型艺术》一单元,设计并执教了《里下河水乡音乐与造型艺术》一课,在此,浅谈这次尝试的感想与体会。
一、把情感体验放在首位新课标提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
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在这一课前,我不仅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自己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
在课上,学生汇报并交流了各自收集的当地与造型艺术有关的音乐作品,同时,我也提供了一曲由海安里下河人自创的舞蹈音乐《蚌珠女》,先不出示标题,请学生认真聆听,要求每一位学生充分展开联想,边听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随感,并试着给乐曲拟标题,听完后集体讨论很激烈,有的同学想到了采莲、有的想到了采桑、山间汩汩的小溪,小溪边有一群姑娘在那儿采茶、嬉戏……,我一一给予肯定,最终公布了乐曲原创标题,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研讨,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家乡原来还有这么多优美的音乐,从而激起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这样,通过聆听→体验→联想→创意→研讨,最终提高了他们对音乐功能的认识。
二、领域扩展,强调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造型并不只是音乐艺术才有的功能,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音乐资料的同时,我也启发他们注意寻找其它善于造型的艺术资料,以帮助理解音乐的造型性功能。
在汇报中这一内容得以体现,在展示以景物造型为主的音乐《春到水乡》时,一位学生展示了自己画的一幅水乡风景画,用美术的构图方法来解释音乐的造型手法;在欣赏《龙舞》音乐时,借介绍徐悲鸿的《八骏图》中的明暗色彩,来理解音色;在《蚌珠女》的赏析过程中,当节奏很欢快时,老师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了采珍珠时的舞蹈动作,充分体现了音乐与美术、舞蹈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并不是音乐之所长,它只是通过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和声、调性等表现手段产生某种特定的音响,引发我们的联想来实现的,在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在利用音响造型手段写景状物的同时,往往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大运河沿岸里下河地区音乐文化特征研究——以高邮民歌、
邵伯民歌为例
束丽娜;魏琳琳
【期刊名称】《当代音乐》
【年(卷),期】2022()7
【摘要】纵览大运河及其文化史的发展演变历程,运河文化的生态演变历程对沿运群落的形成和文化的变化发展极具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地区的水文化、稻作文化等滋养着这里的音乐,本文将以大运河沿岸里下河地区扬州段的高邮民歌和邵伯民歌为例,对该地区的音乐文化特征进行探析。
【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束丽娜;魏琳琳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扬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2.京杭大运河北段文化带民歌流布情况研究\r——以民歌《茉莉花》为例
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高邮民歌研究
4.运河沿岸地名史话研究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意义——以高邮明清运河故道为例
5.大运河沿岸古镇空间“群”结构研究——以邵伯古镇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里下河文学流派”与扬州文化研究
孙生民;苏雪婷
【期刊名称】《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3)2
【摘要】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文学流派形成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梳理“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成因,从自然环境、人文风情、伦理变迁等审美视角,以知识考古与意
味复活的方式考察扬州文化对“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影响,具体解读“里下河文学
流派”作家抒写扬州记忆和经验的方法.“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创作多以挽歌的
调子,回忆的视角,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物,更多是以成长中的女性形象来呈现扬州文化的审美取向,力求为扬州多元文化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孙生民;苏雪婷
【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文学流派:一个逐渐陌生的文学话题——关于文学流派与当代文学发展的思考 [J], 李晓峰
2.里下河文学作为"文学流派"的合理性与当下意义 [J], 刘满华
3.里下河文学作为“文学流派”的合理性与当下意义 [J], 刘满华;
4.地域文化与文学流派的建构与研究——从杨学民的《汪曾祺及里下河派小说研究》
谈起 [J], 杨迎平
5.里下河文学流派中的民俗研究 [J], 魏佳怡;沈颖妍;徐筱菲;柴雨泽;徐心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里下河文学流派中的民俗研究魏佳怡 沈颖妍 徐筱菲 柴雨泽 徐心意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扬州225100摘 要:里下河文化培育了“里下河文学流派”,里下河地区特有的风俗成为了里下河作家群笔下特有的素材。
他们在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婚俗、年岁风俗等民俗传统,为我们描绘了里下河地区斑斓的画卷,突出了里下河“刚柔并济、雅俗共生”民俗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里下河;文学流派;民俗一、“里下河”地域界定“里下河文学”是里下河地域范围内的文学。
“里下河”,并不是一条河,而是江苏苏中地区里河与下河之间由四条水系构成的一个区域空间。
①里下河地区是一个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平原,但它虽处平原,但在地貌上却是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如锅,是典型的洼地,境内河湖相连、水运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二、“里下河文学流派”民俗探究里下河地区走出了一大批在写作内容、写作风格、审美倾向等方面具有共生性的作家群体,并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学流派。
特有的婚嫁、饮食、岁时节令等都成为了作家笔下展现里下河地区的素材。
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家、评论家有汪曾祺、毕飞宇、曹文轩、丁帆等。
他们的文化之根深深埋藏在里下河文化的沃土中,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鲜明的里下河文化内涵,显示了里下河特有的民俗画卷。
风俗一定是极具地域性的。
里下河伴随着汪曾祺、毕飞宇等作家的生长,同时也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当地的地域风貌、民俗人情,都渗透到了他们的作品之中。
无论是汪曾祺的“旧高邮”, 毕飞宇的“平原”, 还是刘仁前的“香河村”, 亦或是庞余亮的“沙沟镇”, 都是里下河平原风光的缩影1。
里下河地区的风俗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具有当地符号的风土民情和民间活动。
(一)民间婚俗在里下河文学作品中,婚丧嫁娶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出现。
汪曾祺《受戒》中,就向我们介绍了和尚在还俗后也能结婚的风俗,比如明海在受戒后就可以与小英子结婚。
熟知里下河地区风土人情的作家毕飞宇,也展示了大量里下河地区的民俗风情,尤其是里下河“王家庄”一带的民俗。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是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的特色和魅力,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于世界各地的文化认识还不够全面,对于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的文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培养国际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接纳。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难点: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培养国际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接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不同的文化。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收集各种文化案例,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文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文化现象,激发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各种文化案例,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
小学音乐教材介绍第十一册第6课《快乐的边寨》府学朝阳分校韩莹一、单元内容分析(一)单元主题本单元标题为“快乐的边寨”,四首音乐作品运用音乐特有的语言方式(调式、旋律、音色、衬词、节奏等音乐要素)塑造音乐形象。
主要通过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活动体验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感受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音乐形象,抒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单元内容本单元涉及了:A.表现领域的演唱歌曲《阿西里西》B.感受与欣赏领域的聆听作品《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瑶族舞曲》、《五月蝉虫唱得好》(三)学科德育与习惯培养1.学科德育本单元通过对四部音乐作品的学习,帮助学生明确各个民族地域都有其风格特色的音乐的思想,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通过本单元教学激发学生了解、喜爱中国民族风格音乐的愿望。
2.习惯培养(1)常规音乐习惯培养:关注度的培养:注意力(聆听音乐要安静);表现的习惯:正确的演唱、演奏姿势;发声方法;评价交流的习惯:监听能力;运用音乐专业术语评价。
(2)特色音乐习惯培养:聆听音乐的习惯:状态、捕捉信息、活动与音响相结合;演唱歌曲的习惯:演唱的状态、歌曲情感的表达。
(四)课时分配方案一:第一课时:《阿西里西》的演唱、识谱、表演以及《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五月蝉虫唱得好》的感受与欣赏。
第二课时:《瑶族舞曲》的感受与鉴赏以及《瑶族舞曲》的器乐演奏。
课时分配思考:1.第一课时几首作品都是地方民歌。
在学习完演唱歌曲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欣赏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
2.第二课时作品的篇幅比较大,而且整个单元只有这首作品是器乐曲,所以安排在一课时完成。
方案二:第一课时:《阿西里西》的演唱、识谱、表演。
第二课时:《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五月蝉虫唱得好》的感受与欣赏、音乐与相关文化。
第三课时:《瑶族舞曲》的感受与鉴赏以及《瑶族舞曲》的器乐演奏。
课时分配思考:1.可以有更多时间进行细致聆听。
2.详略结合进行学习。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 7 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第1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导入部分、正文部分和小结部分。
本课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认知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文化概念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面对具体的文化差异时,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好奇心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文化多样性的概念,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文化多样性的概念,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不同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引导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化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文化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和讨论问题。
3.准备好相关的教学道具和教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世界各地的建筑物、美食、服饰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的存在。
里下河渔文化口号
以下是为里下河渔文化设计的10个宣传口号:
1.探索里下河,品味渔文化。
2.体验渔家风情,畅游里下河。
3.传承渔文化,感受里下河之美。
4.品味渔乐,尽在里下河。
5.渔光掠影,一览里下河。
6.渔舟唱晚,里下河之韵味。
7.捕鱼之乐,里下河之魂。
8.领略渔家风情,畅游里下河美景。
9.寻觅渔家故事,里下河等你探秘。
10.品味渔家文化,里下河让你流连忘返。
这些口号旨在突出里下河渔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激发人们对渔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为当地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教科版艺术五下7.1《古老的恒河文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老的恒河文化》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印度的恒河文化,通过欣赏和分析印度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使学生对恒河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材以丰富的图片和文字,为学生展示了印度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世界各地的艺术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仍需通过对印度恒河文化的深入学习,拓宽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此外,学生对印度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恒河文化的特点,认识印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艺术的尊重和理解,拓宽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印度恒河文化的特点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2.难点:对印度艺术形式的深入理解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让学生在欣赏印度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其独特魅力。
2.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印度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文化内涵。
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印度风格的艺术作品,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书《艺术五下》2.教具:电脑、投影仪、印度艺术作品图片、相关视频资料3.材料:画纸、画笔、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印度的恒河景象,引导学生关注恒河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印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印度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文化内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印度恒河文化的特点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5.拓展(10分钟)教师让学生尝试创作印度风格的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艺术五下7.1《古老的恒河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老的恒河文化》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恒河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遗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恒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教材还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知识,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恒河文化作为中国以外的文明,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恒河文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化比较的思维方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恒河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认识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遗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恒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树立全球观念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恒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恒河文化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异同。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文化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较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恒河文化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文化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恒河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恒河文化的起源、特点,展示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遗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让学生对恒河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恒河文化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异同,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比较两种文化的特点。
融入多元文化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四、五课跨文化音乐教育探究五课跨文化音乐教育探究跨文化音乐教育是当前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音乐形式,传递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内涵与外延。
本文将对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四、五课进行探究,阐述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丰富跨文化音乐教育内容。
一、课程概述第四课《钟馗嫁妹》为黄梅戏传统曲目,源自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份的的民间艺术形式,但钟馗、嫁妹、卖酒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代表。
第五课《we shall overcome》为美国著名的民权歌曲,反映了黑人争取民主自由与平等的思想和行动,异常的具有政治与文化含义。
这两节课的多元文化因素鲜明,与跨文化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课程分析1、教材分析《钟馗嫁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该曲悠扬的旋律、动情的演唱、传统的布景和道具,都能够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视听空间。
通过学习和演唱这首曲目,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we shall overcome》是一首反映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民主、自由的标志性歌曲。
这首歌曲在美国民权运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不仅能够了解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同时也能够体验和理解不同文化下的共同理念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2、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钟馗嫁妹》和《we shall overcome》使学生了解中国和美国文化的异同之处,懂得不同文化间互相尊重,学会欣赏和包容的思想。
(2)通过参与活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通过音乐学习,开展文化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具备和谐共处、尊重差异的良好道德素质。
(4)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唱的过程中,提供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机会,提高文化意识和语感。
3、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以情境为背景进行歌曲的学习和演唱。
里下河风景
商桦
【期刊名称】《《油画》》
【年(卷),期】2017(000)004
【总页数】1页(P149-149)
【作者】商桦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23
【相关文献】
1.浅谈里下河风景写生教学中的创意色彩表现 [J], 戚天澜
2.国家风景名胜区宣言——西湖宣言(第三部分)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名胜专业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学术委员会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J],
3.里下河地区水文化风景区的景观营造 [J], 陈蓉
4.重拾风景,面向未来
——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之风景学发展方向构想 [J], 万敏;何茜;江佩宜
5.江苏里下河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泰州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为例 [J], 王芳;徐静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里下河水乡资源开发幼儿生活体验课程的实践探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里下河水乡资源的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幼儿生活体验教育理论,设计了一个幼儿生活体验课程,以提高幼儿对水乡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能力。
一、介绍
二、里下河水乡资源情况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我了解到里下河水乡有许多独特的资源可以用于开展幼儿生活体验课程。
里下河村落中的传统水乡建筑,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里下河的水田可以让幼儿体验农田劳动的过程;当地的农贸市场可以给幼儿提供了解农产品的机会;而且里下河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人,他们可以向幼儿展示自己的技艺。
三、幼儿生活体验课程设计
基于水乡资源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幼儿生活体验课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传统建筑体验:带领幼儿参观里下河的传统水乡建筑,了解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让幼儿亲身体验。
2. 农田劳动体验:组织幼儿参与水田的农田劳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种植和收割的过程,学习农田劳动的辛苦和重要性。
3. 农产品认识体验:带领幼儿参观当地的农贸市场,让他们了解不同农产品的特点和区别,培养他们对农产品的认识和兴趣。
4. 手工艺体验:参观当地的手工艺人,在他们的指导下,让幼儿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手工技能。
四、实践探究效果评价
通过对该幼儿生活体验课程的实践探究,我们对课程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根据幼儿的观察记录和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对课程的感受非常积极,他们对水乡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对传统建筑、农田劳动、农产品和手工艺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