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物态变化就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啦。
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比如说冰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的,而水蒸气就是气态的啦。
这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哦。
二、熔化和凝固1.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比如冰变成水就是熔化现象。
条件:需要吸收热量。
晶体熔化时还有固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熔点。
像冰的熔点是0℃。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比如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不断升高的。
2.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水变成冰就是凝固啦。
条件:需要放出热量。
晶体凝固时也有固定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三、汽化和液化1. 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比如湿衣服在阳光下会慢慢变干,这就是水蒸发了。
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就越快。
沸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做沸腾。
比如水在100℃时会沸腾(在标准大气压下)。
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2.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比如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滴,这就是液化现象。
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比如我们家里用的液化气,就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四、升华和凝华1. 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比如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这是因为冰直接升华成了水蒸气。
还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升华,常用于人工降雨等。
2. 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比如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
还有霜也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物态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呢。
比如我们利用熔化吸热来冷却物体,利用凝固放热来制作一些工艺品。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手抄报内容
一、什么是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变,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态变化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涉及到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物态变化的类型
1. 熔化:固态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变为液态的过程。
例如,冰在加热时会熔化为水。
2. 凝固:液态物质在温度降低时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如,水在冷却时会凝固成冰。
3. 汽化:液态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变为气态的过程。
例如,水在加热时会蒸发为水蒸气。
4. 液化:气态物质在温度降低时变为液态的过程。
例如,水蒸气在冷却时会凝结为水。
5. 升华:固态物质在温度升高时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例如,冰在加热时会升华成水蒸气。
6. 凝华:气态物质在温度降低时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如,水蒸气在冷却时会凝华为霜。
三、物态变化的应用
1. 制冷:利用物态变化中的凝固和液化过程,可以制造出制冷设备,如冰箱和空调。
2. 加热:利用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和汽化过程,可以制造出加热设备,如炉子和热水器。
3. 气象:物态变化在气象学中有广泛应用,如降雨、降雪、霜冻等自然现象都涉及到物态变化。
4. 工业:物态变化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如金属的冶炼、塑料的成型等都涉及到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的知识点知识点1: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物质一般存在于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些状态之间可以通过物态变化相互转化。
1.1 固态在固态下,物质的分子相对稳定地固定在一起。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原子或分子只能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1.2 液态在液态中,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在固态中要弱,分子之间能够互相滑动。
液态物质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一定的体积。
1.3 气态在气态下,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弱,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相互吸引力。
气态物质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和变化的体积。
1.4 相互转化物质之间可以通过加热或降温、加压或减压等方法实现相互转化。
以下是常见的物态变化:•固态向液态的变化称为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液态向固态的变化称为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液态向气态的变化称为蒸发。
在蒸发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气态向液态的变化称为冷凝。
在冷凝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态向气态的变化称为升华。
在升华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气态向固态的变化称为凝华。
在凝华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知识点2:测量物质状态变化的指标2.1 温度温度是测量物质热运动程度的物理量。
常用的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和开氏度(K)。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能够反映物质状态的改变。
2.2 热量热量是物质内部或与外界交换的能量。
在物态变化时,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可以引起物质的相互转化。
2.3 无定形态部分物质在某些条件下可呈现无定形态。
无定形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知识点3:物态变化与压强的关系物态变化一般与压强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态变化与压强的关系:3.1 气体的压强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体积和温度有关,可通过下列关系来描述:•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当气体的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关系,即压强越大,体积越小。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笔记物态变化1、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6种: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2、物态变化过程:熔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分沸腾和蒸发):液态→气态(吸热)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光的反射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1. 物态变化的概念物态变化又称为相变,是指物质从一个物态转化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物质在不同的物态之间转化时,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2. 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指的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2.1 固态在固体状态下,物质的分子固定在一个位置,只有极小的振动,形态不易改变。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2 液态在液态状态下,物质的分子仍然有固定的位置,但是由于振动幅度增大,分子间距也增大,因此能够相互滑动,呈现定形态和流动形态。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确定的形状。
2.3 气态在气态状态下,物质的分子不断地运动、振动,并且保持着不断的碰撞,因此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体具有无定形的形状和无定量的体积。
3. 物态变化的类型3.1 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变3.1.1 熔化熔化指的是将物质从固态转变成液态的过程。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弱,使得分子可以相互滑动而变得流动。
3.1.2 凝固凝固指的是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放出热量,从而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使分子逐渐变得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3.2 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3.2.1 汽化汽化指的是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在汽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减弱,分子不再相互吸引,不断地向外运动,以变成气态。
3.2.2 液态凝馏液态凝馏指的是将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液态凝馏过程中,物质会放出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反而会引起向内运动,逐渐变得固定,变成液态。
3.3 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3.3.1 升华升华指的是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在升华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减弱,分子不断地向外移动,逐渐变得无定形,直接变成气态。
3.3.2 凝华凝华是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的过程。
在凝华过程中,物质放出热量,分子内部相互作用增强,不断地向内运动,逐渐变得固定,直接变成固态。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所有知识点全整理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包括固体的熔化、气体的液化和凝固、液体的蒸发和沸腾等过程。
下面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所有知识点的详细整理。
1.固体的熔化:固体在升温过程中,当达到特定温度,称为熔点时,固体开始熔化成液体。
熔化是固体分子之间的结构排列发生改变的过程,其原因是固体分子内部的热运动增强,使得分子间的结合逐渐减弱。
2.液体的凝固:液体在降温的过程中,当达到其特定温度,称为凝固点时,液体开始凝固成固体。
凝固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导致分子间的结合趋于紧密,形成固体结构。
3.液体的蒸发:液体在室温下,部分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跨越液体表面逃逸成为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蒸发是液体分子由液态状态向气态状态转变的过程,蒸发速率受到温度、表面积和气体分子的扩散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4.液体的沸腾:液体在加热的过程中,当达到其特定温度,称为沸点时,液体开始产生大量气泡,液体内部的大量分子呈现快速蒸发和凝固的动态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沸腾。
5.气体的液化:气体在降温或加压的作用下,达到其特定温度和压强,称为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气体开始液化成液体。
液化是气体分子间的吸引力由于降温或加压而增强,使得分子间的距离变短,形成液体。
6.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是固体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凝固点是液体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温度。
同一种物质在恒定压力下,其熔点和凝固点的数值是相等的。
7.沸点和凝结点:沸点是液体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凝结点是气体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同一种物质在恒定压力下,其沸点和凝结点的数值是相等的。
通过了解以上物态变化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和行为。
这些内容是理解物质状态变化和热学原理的基础,也是研究物质的相关性质和应用的重要基础。
八年级物理变化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状态变化1. 固体、液体、气体在物理学中,我们学习了物质存在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这三种状态是由于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而导致的。
固体内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最强,分子之间几乎没有自由运动的空间;液体内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稍弱,分子之间有一定的自由运动的空间;气体内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最弱,分子之间具有大量的自由运动的空间。
当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时,就发生了物质的状态变化。
2. 固液、液气、固气的状态变化固液、液气、固气是一种物质的状态变化。
固液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液气是指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变化;固气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变化。
3. 熔化、凝固、蒸发、凝结、升华、凝华熔化是固体变成液体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是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需要释放热量;蒸发是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凝结是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需要释放热量;升华是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凝华是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需要释放热量。
二、物质的相变1. 冰的熔化和凝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冰。
当冰受到热量作用时,就会熔化变成水;而当水受到冷却时,就会凝固成冰。
这就是冰的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2. 水的蒸发和凝结水的蒸发是指水受到热量作用时,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而水的凝结是指水受到冷却时,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3. 物质的相变图物质的相变图是用来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状态变化的图表。
通过物质的相变图,我们可以了解到物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三、物质的溶解1. 溶质、溶剂、溶液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概念:溶质、溶剂和溶液。
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将溶质溶解的物质;溶液是指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新的物质。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的量。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雾(液态)低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便是雾
霜(固态)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物体凝华成的大冰晶附在物体表面便是霜雪(固态)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在云上凝华成大冰晶下落便是雪
雨(液态)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在云上液化成大水珠下落便是雨
云(液态和固态共存)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和凝华成小冰晶便组成云
冰花(固态)由于温度降低水蒸气凝华在玻璃上形成冰花。
一、熔化和凝固:熔化是物质从固体向液体的变化,凝固是物质从液体向固体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升高温度物质会熔化,降低温度物质会凝固。
物质的熔点是其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凝固点则是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温度。
二、蒸发和沸腾:蒸发是物质从液体向气体的变化,而沸腾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迅速蒸发。
在常温下,液体分子的速度不同,有些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从液体表面逸出成为了气体,这个现象就是蒸发。
而沸腾则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中的分子足够运动,形成了大量的气泡,从而大量蒸发出气体。
三、凝结:凝结是气体变为液体或固体的过程。
当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气体分子的速度下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气体分子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液体。
如果继续降温,液体分子的速度进一步下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变得非常强烈,形成了固体。
四、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间相互作用是物质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强弱,物质有不同的特性。
氢键是分子间作用力的一种,比如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得水具有高的沸点和凝固点。
五、压力对物态变化的影响:温度是物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压力也会对物质的物态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提高压力可以使液体沸腾点升高,降低压力可以使液体沸腾点降低。
六、露点和冷凝:露点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到饱和时所达到的温度。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时,水蒸气会凝结成水滴,这个过程称为冷凝。
七、气体的压缩和展开: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间距,气体可压缩性较大,所以气体可以被压缩成较小的体积。
而展开则是指气体占用的体积增大,气体分子间的间距变大。
八、物态变化的能量变化:物态变化时,物质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与物态变化有关。
例如,熔化和沸腾吸收热量,凝固和凝结释放热量。
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包括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凝结、分子间相互作用、压力对物态变化的影响、露点和冷凝、气体的压缩和展开以及物态变化的能量变化等。
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的知识点一、物态变化的概念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由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二、固态的特征和变化固态是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紧密排列,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状态。
固态的特征包括硬度大、形状稳定、不易流动等。
固态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会发生熔化,即固态转变为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发生凝固,即液态转变为固态。
三、液态的特征和变化液态是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较为松散排列,具有固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状态。
液态的特征包括流动性强、不易压缩等。
液态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会发生汽化,即液态转变为气态;在温度降低时会发生凝固,即液态转变为固态。
四、气态的特征和变化气态是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间距离较大,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状态。
气态的特征包括可压缩性强、流动性好等。
气态物质在温度降低时会发生液化,即气态转变为液态;在温度升高时会发生气化,即液态转变为气态。
五、气体的物理性质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体积、压强和温度等。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P为压强,V为体积,n为物质的物质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成正比,温度升高则体积增大;气体的体积与压强成反比,压强增大则体积减小;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摩尔数成正比,物质的摩尔数增加则体积增大。
六、相变的热量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中会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
固态转变为液态时吸热,称为熔化;液态转变为固态时放热,称为凝固;液态转变为气态时吸热,称为汽化;气态转变为液态时放热,称为液化。
这些相变过程中的热量变化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并且在相变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七、物态变化的应用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固态转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被应用于熔化金属、制作冰淇淋等;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汽化过程被应用于烧开水、发电等;气态转变为液态的液化过程被应用于液化石油气等。
八、物态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物态变化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01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①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②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状态转变,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
物态变化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由于物质微观结构的改变所引起的。
物态变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物资状态的改变:物态变化表现为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转变。
2.有一定的温度范围:物态变化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不同物质的物态变化温度不同。
3.有一定的压力条件:物态变化有时需要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进行,特别是对于气态到液态和液态到固态的转变。
二、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又称为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固态物质在达到一定的熔点温度下,分子的振动变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形成液态。
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温度不变:在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称为熔化潜热。
2.与熔点温度有关:不同物质的熔点温度是不同的,同一物质在不同的压力条件下的熔点温度也不同。
3.固体结构变化:在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过程中,固体的有序结构消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形成无序的液体结构。
三、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又称为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过程中,液态物质的分子逐渐减少振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形成固态。
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温度不变:在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称为凝固潜热。
2.与凝固点温度有关:不同物质的凝固点温度是不同的,同一物质在不同的压力条件下的凝固点温度也不同。
3.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在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过程中,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形成有序的排列结构。
四、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又称为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在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中,固态物质的分子不断增加振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减弱,直接转变为气态。
八年级初二物理之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液态→气态(吸热)液化: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
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
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而吸热或放热的条件是热传递,所以物体不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度差,就不会产生物态变化。
例如0℃的冰放在0℃的空气中不会熔化。
物态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转换的依据主要是温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必背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质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二、物态变化的类型及特点1. 熔化与凝固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冰熔化成水。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水凝固成冰。
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持续升高。
2. 汽化与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必须达到沸点才能进行。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
3. 升华与凝华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霜的形成。
三、温度与热量1.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2.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度量,是一个过程量,用 “吸收”或“放出”来描述。
四、温度计与体温计1. 温度计: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测量温度的仪器。
使用时要注意观察量程、分度值,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
其测量范围为35℃~42℃,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结构特点是有一个缩口,使得水银柱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内,因此需要甩一甩才能再次使用。
五、物态变化与日常生活1. 熔化与凝固的应用:如冰的熔化用于降温、金属的凝固制造零件等。
第一节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1.1 物态变化的定义物态变化是指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通常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1.2 物态变化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条件和过程,物态变化可以分为凝固、熔化、蒸发、沸腾、凝华、升华等几种类型。
第二节凝固和熔化2.1 凝固的条件和过程凝固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一般需要降温或增加压强才能发生,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逐渐形成有序的结晶。
2.2 熔化的条件和过程熔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增加温度或减小压强来发生,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逐渐失去有序排列的结晶状态。
第三节蒸发和沸腾3.1 蒸发的条件和过程蒸发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液体表面,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气压才能进行,能量主要来源于表面分子的热运动。
3.2 沸腾的条件和过程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出现的剧烈汽泡的现象,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气压才能发生,沸腾时液态的表面分子不再提供足够的能量,内部的分子开始剧烈运动。
第四节凝华和升华4.1 凝华的条件和过程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通常需要降温或增加压强来发生,无需经过液态中间态。
4.2 升华的条件和过程升华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增加温度或减小压强来发生,同样无需经过液态中间态。
第五节物态变化的热学解释5.1 热学性质对物态变化的影响物态变化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可以通过热力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例如凝固和熔化时吸放热量,蒸发和凝华时吸放热量。
5.2 物态变化的热力学公式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可以通过热力学公式来计算,如凝固熔化时的热量公式Q=mL,蒸发沸腾时的热量公式Q=mLv。
第六节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6.1 凝固和熔化在冰淇淋制作中的应用冰淇淋的口感和质地与其凝固和熔化过程有密切关系,制作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
6.2 蒸发和沸腾在烹饪中的应用烹饪过程中食材的蒸发和沸腾过程会给食物带来特殊的香味和口感,掌握这些物态变化有助于提高烹饪技能。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物态变化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指的是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压力和外界条件下,所呈现出不同的物态状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以下是初中物态变化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1.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物态变化是物质从一种物态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状态的过程。
物质的物态状态取决于分子的排列和运动状态,而分子的运动状态又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相关。
2.固体的性质和变化: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强。
固体的物态变化主要包括熔化(固体变液体)、凝固(液体变固体)和升华(固体直接变气体)三种过程。
3.液体的性质和变化: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流动。
液体的物态变化主要包括沸腾(液体变气体)、蒸发(液体表面分子由液态过渡到气态)和凝结(气体变液体)三种过程。
4.气体的性质和变化:气体具有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远,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
气体的物态变化主要包括压缩(气体体积减小)、膨胀(气体体积增大)和液化(气体变液体)三种过程。
5.物态变化的条件和气体状态方程:物态变化受到温度、压力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温度对物质的性质和物态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温度升高可以促进物态变化。
压力对气体的压缩和液化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物态变化的实验观察,人们总结出了气体状态方程,PV=nRT,其中P是气体的压强,V是气体的体积,n是气体的物质量,R是气体常量,T是气体的温度。
6.相变的热效应:相变是物态变化的一种,具有固有的热效应。
当物质发生相变时,吸热过程称为吸热反应,放热过程称为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熔化和蒸发,放热反应有凝固和凝结。
7.物态变化与粒子模型的关系:物态变化可以用粒子模型来解释。
在固体中,粒子之间的距离很近,并且只能做微小的振动;在液体中,粒子之间的距离适中,可以自由流动;在气体中,粒子之间的距离较远,可以自由运动。
通过粒子模型的理解,有助于深入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一、温度.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1我们常说热的物体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它的温度低,如果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相同;但我们不能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摄氏温度2.摄氏度,用“℃表示。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摄氏温度读作℃;然后100混合物的摄氏温度规定为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水的温度规定为**摄氏度或零下0℃以下读作负**℃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把0 10摄氏度)。
-10摄氏度(如℃,读作负10摄氏度或零下 3.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玻璃管、水银和刻度。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估测是否适合测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看清温度计的分度量待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值,以便准确读数。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分度值423()体温计:体温计是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测量范围:35℃~℃,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为0.1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融化2.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熔化特点:吸热,固液共存,温度不变。
继续吸热。
温度达到熔点。
⑵熔化的条件:⑴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物态变化知识点
1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2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
温度规定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 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3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伽利略温度计:气体热胀冷缩原理
实验室温度计测量范围: -20℃----110 ℃分度值:1℃内装液体:水银或煤油体温计测量范围: 35℃-42℃ 分度值:0.1℃内装液体:水银
寒暑表测量范围: -30℃---50 ℃分度值:1℃
4体温计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
(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
5注意事项:体温计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其他温度计不能甩
用水银做温度计里液体优点:水银比热小,温度变化快测量精确度高
用酒精做温度计里液体优点:凝固点低,适合寒冷地区使用
6.温度使用应注意:
1)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1选
2)看温度的最小刻度值 2看
3)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书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除外) 3测(量)
4)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4 壁
5)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读
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①确定物质的初状态;②确定物质的未状态;③将初、未状态代入物态变化概念即可导出物态变化的名称
熔化凝固:晶体和非晶体不同的形状和加工工艺是因为:熔化规律不同。
1固体分:晶体:有规则的结构。
如各种金属、海波、冰、萘、碘,食盐,石英等
非晶体:没有规则结构。
如蜂蜡、松香、沥青、玻璃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
. 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3晶体熔化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熔化规律(特点):1吸热2温度不变
晶体溶液凝固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凝固规律(特点):1放热2温度不变
4非晶体熔化规律:熔化时吸热,温度升高。
非晶体凝固规律:放热,温度降低
5会画熔化(凝固)图像,会总结熔化(凝固)图像中每段吸(放)热,存在状态,温度变化特点
在晶体熔化曲线中有明显的三段即:固体升温段熔化段液体升温段。
(选择多种晶体非晶体作为研究对象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物质处在熔点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
6会设计数据表格
7晶体熔化实验水浴法加热好处:1使被加热物质受热均匀2使受热物质温度变化稳定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
缺点:只能加热熔点低于水的沸点的晶体
冰中若混入杂质,其熔点会(降低)
汽化液化:
1汽化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并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比较缓慢的汽化现象
3影响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还有湿度和气压)
(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4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5沸腾现象:大量气泡生成,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6沸腾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7沸腾特点:1吸热2温度不变会画沸腾图像,
8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高沸点高(高压锅是增大气压提高沸点使食物加快煮熟)9液化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露珠,雾,“白气””都是液化)
10烧开水时壶嘴冒的白气不紧挨壶嘴。
窗户上“哈气”都在温度高的一面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是: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进
行(温度条件不同)。
2 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
同时进行(发生部位不同)。
3 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
汽化现象(发生程度不同)。
升华和凝华:升华例子:钨丝变细,樟脑丸变小,干冰变成CO2,雪人(冰雕)变小
凝华例子:用久了的灯泡壁变黑,霜,雪,树挂,雾凇(人工造雪凝固,人工降雪凝华)1 雾(液态)低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便是雾
霜(固态)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物体凝华成的大冰晶附在物体表面便是霜
雪(固态)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在云上凝华成大冰晶下落便是雪
.云(液态和固态共存)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和凝华成小冰晶便组成云
冰花(固态)由于温度降低水蒸气凝华在玻璃上形成冰花
2我们常说到的冰花、冰晶、冰粒、雪、霜都是由于凝华而产生的,但冰是由水凝固形成的,这一点要注意区分开来。
3同质量同温度的水蒸气比水的烫伤严重,是水蒸气比水多了个液化放热的过程,相同的情况比如同条件下的冰比水的冷却效果要更好;是因为水比冰多了个熔化吸热过程
4注意:水沸腾实验和固体熔化和凝固实验为了是实验具有完整性和普遍性结论:都要选择多种物质进行多次试验
5水沸腾时水的质量减少证明气泡中是水蒸气
6晶体熔化实验:1)试管中的粉末不宜太多,要在全部熔化后仍能浸没温度计玻璃泡
2:)为了不让熔化时间太短时间:a适当增加晶体质量b增加水的质量c调小酒精灯火焰d降低水的温度3)使待熔物质均匀受热温度计玻璃泡与待熔物质充分接触:待熔物质应为细粒和粉末状,水浴法加热还可以用搅拌器搅拌
4)盛裝待熔物质的试管应较细:增大受热面积
5)待熔物质质量要适量:过少熔化时间短不利观察;过多受热不均匀
7教材P94太阳能净水器注意:1周围气温要低于罩内,切空气流通加快净水速度
2污水杯口径要小减少凝结的洁净水重返水杯提高净水产生率
屋檐下冰锥形成条件:天气晴朗但温度低于0℃的冬季真金不怕火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