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将围绕物流中心城市打造沈阳经济区物流圈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促进铁岭市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对《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的修编。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1)贯彻“五个统筹”方针,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
(2)从辽宁省及铁岭市的全局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突出铁岭城市特色。
(4)合理确定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协调区域性的大型基础设施的配置,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条规划原则(1)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3)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
(4)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
(5)坚持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
第四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4)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5)《辽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6)《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7)《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8)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五条规划期限本次铁岭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期限为2005年---2020年,其中: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第六条规划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加速发展、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建设和谐铁岭为主题,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水平为重点,以打造沈铁工业走廊为载体,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合理地编制铁岭的城市总体规划,促进铁岭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将铁岭建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铁岭、大铁岭,建设成为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休闲度假的中国北方水城。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9.28•【字号】辽政发[2013]28号•【施行日期】2013.09.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辽政发〔2013〕28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现将《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辽宁省人民政府2013年9月28日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目录前言第一篇发展战略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二章战略目标第二篇总体布局第三章形成功能分区第四章优化空间结构第五章构建开放格局第三篇功能板块建设第六章工业开发板块第七章港口物流板块第八章城镇建设板块第九章旅游休闲板块第十章农业渔业板块第十一章生态保护板块第四篇岸段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丹东岸段第十三章大连岸段第十四章营口岸段第十五章盘锦岸段第十六章锦州岸段第十七章葫芦岛岸段第五篇实施保障第十八章提升保障能力第十九章完善体制机制前言辽宁海岸带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大陆岸线长2110公里。
规划范围包括:海岸线向陆域延伸10公里、向海域延伸12海里(约22公里),陆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涉及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6市的28个县(县级市、区)。
2011年末,行政区划范围内总人口1287.5万人,占全省30.3%;地区生产总值9211.6亿元,占全省4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54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1.0%。
《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对国务院2009年批复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落实和深化,是指导辽宁海岸带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布局的纲领性文件,是辽宁省各部门和海岸带各地区编制相关规划、进行项目布局、建设美丽家园的重要依据,对强化海岸带保护和规范海岸带各类开发行为、实现海岸带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作者:来源:《共产党员·下》2018年第12期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战略安排,也是优化空间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为辽宁谋划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自觉把辽宁振兴发展放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去谋划、去推进,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辽宁振兴的工作重点,加快构建多极发力、多点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深入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推动生态、交通、产业、开放等领域建立省区间、城市间合作机制,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在沈阳、大连等创新资源、产业基础、高端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率先探索开展高质量发展试点试验。
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推动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提升沈阳与周边城市的连接、聚合、扩散能力,打造以沈阳为龙头的东北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东北人才中心、东北亚物流中心,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扎实推进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打造引领辽宁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深入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狠抓“规划、产业、创新、改革、政策、环境”协同,发挥大连作为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加快建设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海洋经济,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支持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中心城市。
发挥辽西北地区资源和后发优势,主动与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加强产业协作,承接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工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三区共建”,加快形成“一县一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充分激发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研究一东北地区物流业总体发展状况(一)东北地区物流业总体发展状况近年来,随着东北地区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为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东北地区物流业加快与区域特色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区域物流合作,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运行效率有所提高初步测算,2010年,东北地区社会物流总额将达到79790亿元,同比增长20%;物流业增加值完成2622亿元,同比增长21.8%;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1%,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
完成货运量31.6亿吨,同比增长13.7%;货运周转量1.4万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4.8%;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7941万吨,其中集装箱968.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2.4%和19.2%。
物流业运行效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2010年,预计东北地区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8.3%,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下降速度将略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
物流业效益提高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积极作用正逐步显现。
2.物流节点设施建设、规划发展迅猛考虑到物流园区(中心)等节点设施所具有的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和提高区域物流知名度等方面的作用,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对物流节点设施重视程度日益加强,直接促进了区域内物流园区(中心)规划建设的大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东北地区已建、在建和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数量超过125个,其中辽宁省52个,吉林省23个,黑龙江省30个,蒙东地区20个。
辽宁沈阳近海物流园区、黑龙江省最大的物流园区——龙运物流园区等大型综合园区于2010年建成运营;其他有关煤炭、粮食、农产品、钢材等的特色物流中心建设步伐逐渐加快。
I振兴辽宁促进辽宁区域协调发展文/马廷玉韦佳马健贾建生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 持召幵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时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 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 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 经济布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 空间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辽宁应 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谋划区 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是 承载经济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因此,应强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 带动作用。
沈阳、大连应提高经济 和人口的承载能力,率先实现这两 个城市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动沈阳 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大连东北 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发挥沈阳、大连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建立中心 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编制沈 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强与周边地 区在交通、产业、生态、环保等方 面的政策对接,明确一体化实施策 略’加快培育形成新动力源。
加快推进辽中南城市群建设,打造沈大经济走廊,增强地区辐射 带动力。
建议根据各市的条件和特 点,合理分工,发挥比较优势,以 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发挥其优化空间布局和集聚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同时,建议加大创新投入,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设立一体化示范区,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打通行政壁垒,实现创新突破。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专项债券拉动作用,更多地吸引和撬动银行贷款等社会资金投入,允许将专项债券用作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城乡电力、水利、污水处理等领域项目资本金。
发挥好抗疫特别是国债作用,抓紧将国债落实到具体项目,尽早发挥资金效益。
规范有序推进PPP,进一步做好PPP项目储备,加快项目可行性论证等前期工作,及时公开发布重点推进项目信息,撬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投入补短板重大项目。
辽宁省各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资源禀赋的差异,建议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措施与考核机制。
辽宁将围绕物流中心城市打造沈阳经济区物流圈
辽宁省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物流中心城市,打造“一圈两区三带”的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圈”是以沈阳市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物流发展圈;“两区”是辽东半岛沿海物流发展区和辽西物流发展区;“三带”是辽宁沿海物流产业带、沈大物流产业带和锦阜朝物流产业带。
日前,辽宁省政府印发了《辽宁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到2012年,物流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5%以上。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名牌。
物流中心城市
构建以物流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全省、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的物流网络节点体系。
沈阳市(沈阳-抚顺-铁岭)作为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和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大连市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东北地区国际性物流中心城市、锦州市(锦州-葫芦岛)作为辽西物流中心和中-蒙-俄出海新通道上的出海口物流城市、营口市(营口-盘锦)作为沈阳经济区最近的及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物流城市、丹东市作为东北东部物流通道的出海口物流城市,是我省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和重点。
沈阳经济区物流发展圈
加快沈阳经济区现代物流业的一体化进程和产业化进程,促进沈阳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以沈阳市为核心面向装备制造产业的物流发展集聚区,以抚顺、辽阳市为重点面向石油化工产业的物流发展集聚区,以鞍山、本溪市为重点面向钢铁产业的物流发展集聚区,以沈阳、铁岭市为重点面向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
物流发展集聚区,成为东北亚物流发展核心区域。
两个物流发展区
辽东半岛沿海物流发展区包括大连、营口和丹东市,是欧亚地区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大陆桥”之一,东北地区的重要对外“窗口”和出海通道。
辽西物流发展区包括锦州、盘锦、葫芦岛、阜新、朝阳五市,充分发挥连接蒙东和东北地区西部的区位优势,构建东北地区西部物流服务体系,结合巴新铁路建设打通连接锦州、阜新、蒙古国乔巴山的中蒙俄国际物流通道。
三条物流产业发展带
沿海物流产业发展带是整个东北地区的对外“窗口”和海上通道。
发展重点主要是整合港口资源,实现港口协同错位发展,发展临港物流产业集群。
沈大物流产业发展带是我省及东北地区物流发展的主轴产业带。
加强大连和沈阳两大都市圈物流互动,整合各城市物流资源,形成跨区域的物流产业集群,率先实现物流一体化。
锦阜朝物流产业发展带是内蒙古及蒙古国东部出海物流的窗口、东北三省出关的物流衔接带。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了扶持物流业发展,我省将出台用地优惠政策,整合存量资源,优化物流发展空间布局,鼓励物流企业入驻相关的物流园区,避免物流设施的重复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对重点物流企业和重点物流项目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给予税收优惠。
进一步加大物流企业税收试点推荐工作力度,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简化物流企业征税手续。
未来,物流人才将大受欢迎。
据了解,我省将发挥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
所科教优势,开展大规模、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和培训,提高物流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积极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加大物流人才引进力度。
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物流领域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
可见,物流方面的人才在未来将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