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安全监测-2.变形观测ppt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39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竖向位移观测(三、四等水准测量)安全监测培训资料之二2006-6-10. 概述1. 基本测量步骤2. 测量的基本原理3. 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的使用4. 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5.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6. 测量误差及其消减方法7. 附变形观测网测点分布图学时:理论8H 实操48H0 概述册田水库从1981年建立大坝变形观测监测系统,主要观测项目有:①水平位移观测:在坝址区设7个固定工作基点作为控制网对坝体上的非固定工作基点进行控制,并采用综合观测法测量,即对在直线坝段的位移点用视准线法测定,对在曲线坝段的位移点用多次前方交会法测定,对上游排部分点因水面开阔不能以视准法交会法测定的采用小角度法确定。
每年观测一次。
②竖向位移观测(沉陷观测),用水准测量法测定每月一次。
2002年除险加固后,现有观测设施测网工作基点7个,校核工作基点6个,坝上非固定工作基点17个,位移标点82个,水位基点1个,起测基点9个,沉陷标点72个。
到目前,还未进行自动化设计。
1 基本测量步骤1.1仪器及工具水准仪,双面水准尺,记录板,记录本,测伞。
1.2方法与步骤①安置仪器于A点和B点之间的中点处(中点已标记),进行整平和目镜对光。
测站编号为1;②后视A点上的水准尺黑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手簿;③前视B点上的水准尺黑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手簿;④前视B点上的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手簿;⑤后视A点上的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手簿;⑦测站计算高差:(9)=(3)+K-(4)(10)=(7)+K-(8)(11)=(9)-(10)---(9)及(10)分别为同一根尺的红黑面之差。
---K为同一根红黑面零点的差数(两根尺子红黑面零点差可能不同),表2-4的示例中⑧迁至第2站继续观测;1.3计算(1)高差部分:∑(3)-∑(7)=∑(16)=h黑∑(3)-∑(4)=∑(9)∑(4)-∑(8)=∑(17)=h红∑(7)-∑(8)=∑(10)h中=(h黑+ h红)/2h黑、h红为一测段黑面、红面所得高差。
变形监测(外观部分)1 一般规定1.1变形观测是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建筑场地、地基基础、大(中、小)型水坝等进行观测,评价风险,保证安全。
1.2 大型或重要工程建筑物、构筑物,在工程设计时,应对变形监测统筹安排。
施工开始时,即应进行变形监测。
1.3 变形监测首先建立变形监测控制网,其具有高精度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其作用在于依靠控制网提供的基准点的准确数据,利用观测值计算出变形观测点的坐标、高程;并验证工作基点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工作基点发生损毁或位移时,可依据变形监测控制网补建或纠正工作基点。
当变形监测控制点损毁或发生位移亦可通过其他稳固的网内控制点进行修复。
变形监测控制网是变形观测的基础,它为监测工作提供可靠的观测起算数据,并验证和检测工作基点的可靠性。
使不同时期的观测数据建立在一个相同的观测基础上,从而具有可比性。
同时,变形监测控制网是各工作基点修正、恢复的依据,保障变形观测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
1.4变形监测点,宜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
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每个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二、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通视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观测点;三、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1.5 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4的规定。
坡监测等注:①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和点位中误差,系相对于最近基准点而言;②当水平位移变形测量用坐标向量表示时,向量中误差为表中相应等级点位中误差的1/;③垂直位移的测量,可视需要按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或相邻变形点高差中误差确定测量等级。
1.6变形测量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观测过程中,根据变形量的变化情况,应适当调整。
1.7 每次变形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一、采用相同的图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二、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三、固定观测人员;四、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变形监测〔外观局部〕1 一般规定1.1变形观测是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建筑场地、地基根底、大〔中、小〕型水坝等进展观测,评价风险,保证平安。
1.2 大型或重要工程建筑物、构筑物,在工程设计时,应对变形监测统筹安排。
施工开场时,即应进展变形监测。
1.3 变形监测首先建立变形监测控制网,其具有高精度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其作用在于依靠控制网提供的基准点的准确数据,利用观测值计算出变形观测点的坐标、高程;并验证工作基点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工作基点发生损毁或位移时,可依据变形监测控制网补建或纠正工作基点。
当变形监测控制点损毁或发生位移亦可通过其他稳固的网内控制点进展修复。
变形监测控制网是变形观测的根底,它为监测工作提供可靠的观测起算数据,并验证和检测工作基点的可靠性。
使不同时期的观测数据建立在一个一样的观测根底上,从而具有可比性。
同时,变形监测控制网是各工作基点修正、恢复的依据,保障变形观测系统的可靠平安运行。
1.4变形监测点,宜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
其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每个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二、工作基点应选在比拟稳定的位置。
对通视条件较好或观测工程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观测点;三、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1.5 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4的规定。
表1.4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测量适用范围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点高差中误差(mm)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mm)一等±0.3 ±0.1 ±1.5 变形特别敏感的高层建筑、工业建筑、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精细工程设施等二等±0.5 ±0.3 ±3.0 变形比拟敏感的高层建筑、高耸构筑物、古建筑、重要工程设施和重要建筑场地的滑坡监测等三等±1.0 ±.5 ±6.0 一般性的高层建筑、工业建筑、高耸构筑物、滑坡监测等四等±2.0 ±1.0 ±12.0 观测精度要求较低的建筑物,构筑物和滑坡监测等注:①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和点位中误差,系相对于最近基准点而言;②当水平位移变形测量用坐标向量表示时,向量中误差为表中相应等级点位中误差的1/;③垂直位移的测量,可视需要按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或相邻变形点高差中误差确定测量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