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程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8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地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置于中国历史的时间轴上,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时间顺序。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历史文献、官方档案等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认识。
3.历史解释:分析清朝前中期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危机产生的根源,理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历史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中期历史对后世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清朝前中期鼎盛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现(如康乾盛世的经济繁荣、疆域拓展、文化成就等)。
•清朝前中期危机的产生及其原因(如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外来侵略等)。
三、教学难点•如何深入分析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
•如何评价清朝前中期历史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定位这一时期。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地图、图片、视频等)。
•相关历史文献摘录(如《清实录》、《四库全书》等)。
•考古发现与遗址介绍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化理解。
•史料分析法: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图表分析法:利用时间轴、地图、表格等图表,帮助学生梳理历史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历史事件场景,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增强学习体验。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引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局面,同时提出疑问:“在如此辉煌的时期,清朝是否也隐藏着危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新课教学1.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局面•经济繁荣: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城市繁荣等现象。
•疆域拓展:展示清朝疆域图,讲解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与管辖,如台湾、西藏、新疆等地的统一。
高中历史课教学计划大纲引言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理解现实中的事物和事件,并提供对未来的启示。
为了确保高中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和系统性,制定一份全面的教学计划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主题1.历史意识与历史方法- 设计启发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历史研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如史料的收集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评估等。
2.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和进程。
- 建立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逐渐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结果以及对今天的影响。
3.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 着重介绍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和贡献,以激发学生对成功人生的向往和模仿。
- 研究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二、活动安排1.讲座与讨论- 安排一些专家学者在学校讲座,介绍历史研究的新进展和重要发现,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
2.实地考察与考古探索- 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地,亲身接触历史文物和文化,加深对历史的感受和理解。
- 组织学生参与考古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文献翻译与研究报告- 分配学生阅读历史文献,例如历史著作、日记、历史文物等,并要求学生翻译并撰写研究报告,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 鼓励学生参加历史研究竞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研究的能力。
三、教材使用1.课文教材- 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和专业历史著作,确保学生获得准确、全面和深入的历史知识。
- 配备相关资料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增加互动和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
2.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数字化历史文献、历史影片和活动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纲要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课程名称: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程类型:复习课程教学材料:高中三本必修课本(人教版)授课对象:高三文科生授课时间:108课时授课教师:范道宽王永辉孙海燕王莉苹课程目标:1、历史必修(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2、历史必修(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
3、历史必修(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课程内容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包括: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共36课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6课时)第二单元西方的政治制度(5课时)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9课时)第四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5课时)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7课时)第六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4课时)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共36课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6课时)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课时)第三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7课时)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5课时)第五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7课时)第六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5课时)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共36课时)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6课时)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5课时)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5课时)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3课时)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4课时)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5课时)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4课时)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4课时)课程实施建议(一)课程资源1、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
2024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第一周:- 历史学科简介和目标的介绍- 学生了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技能- 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第二周:- 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人类起源和早期社会- 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第三周:- 古代文明的诞生和发展- 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古代文明展示第四周:- 希腊罗马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探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第五周:- 东方古国的兴衰和交流- 探讨古印度、古中国和其他东方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第六周:- 早期中世纪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分析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影响第七周:- 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特点- 学生进行中世纪骑士文化展示第八周:-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和影响- 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文化人物和作品第九周:- 欧洲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影响- 探讨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和冲突第十周:-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发展- 探究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十一周:- 欧洲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学生进行一篇关于殖民主义的研究报告第十二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分析战争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改变第十三周:- 20世纪初期国际关系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趋势- 学生分组进行国际关系模拟实验第十四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局- 探讨战争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第十五周:-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格局和特点- 学生展示冷战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领导人第十六周:-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问题- 探讨全球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第十七周:- 20世纪末以来的国际冲突和合作- 学生进行关于当代国际事件的讨论和辩论第十八周:- 历史学科复习和考试应对策略的介绍- 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的小组讨论和总结第十九周:- 考试前的复习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回顾整个学期的历史学科知识第二十周:- 期末考试以上是2024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的大致安排,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可能会根据学校的课程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024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掌握历史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背景、原因和影响;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理论知识部分:(1)古代史:中华文明起源、夏商周、秦汉两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2)近代史: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述,引领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与概念;(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意义的讨论;(3)分组研究法: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组织小组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展示研究成果;(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中华文明起源及夏商周1.授课内容:中华文明起源、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等;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3.教学重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影响、夏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
第二周:秦汉两汉1.授课内容: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起和衰落等;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3.教学重点:秦汉两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等。
第三周:南北朝1.授课内容: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和文化交流等;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3.教学重点: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等。
第四周:隋唐五代1.授课内容:隋唐五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等;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3.教学重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等。
第五周:宋元明清1.授课内容: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等;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3.教学重点: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等。
第六周: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1.授课内容: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等;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3.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等。
高中历史讲义纲要
一、中国古代史概述
1.概述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2.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
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社会
1.了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掌握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和主要历史人物。
四、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1.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建立过程和政治制度。
2.分析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格局和历史事件。
2.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六、隋唐五代的繁荣与开放
1.了解隋唐五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2.分析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国际影响。
七、宋元明清的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
1.掌握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演变和民族关系。
2.分析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八、中国近代史概述
1.概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2.掌握中国近代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
九、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分析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中国人民的抗争运动和重要历史事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复习课◆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授课时间:29个课时◆设计:郑州七中高三历史备课组◆授课对象:高三年级全体学生课程目标:通过二轮复习的过程,你将能:1. 通过专题知识整合和通史坐标的确立,知道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布局,阐明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2.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能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判断能力。
3. 通过专题专项训练和变式训练,理解并掌握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能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体会并理解合作、分享、尊重和共赢带来的快乐。
课堂内容与安排[课时1]始业教育:与学生分享本轮复习的《课程纲要》、听课手册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专题1 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内容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安排[课时2] 专题梳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课时3] 专题测试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023年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目标本大纲旨在为2023年高中历史教学设定清晰的目标和指导,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
以下是本大纲的主要目标:1.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过程和人物的影响。
2. 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和来源解读历史资料和证据。
3. 培养学生的历史写作和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清晰、准确地叙述和分析历史事件和观点。
4. 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从历史经验中获得启示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5. 促进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使其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发展。
课程内容本教学大纲涵盖了广泛的历史时期和主题,旨在呈现多样的历史经验和事件。
以下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1. 古代历史:学生将研究古代文明的兴衰和影响,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
2. 中世纪历史:学生将探索中世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包括欧洲封建制度和东方文明等。
3. 近代历史:学生将深入研究近代历史事件和进程,包括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世界大战等。
4. 当代历史:学生将了解当代社会的历史演变和挑战,包括全球化、冷战和人权运动等。
5. 本土历史:学生将通过研究本地区的历史,加深对本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理解。
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授课和讲解:教师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概念,提供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
2. 小组讨论: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历史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团队合作和互动能力。
3. 独立研究:学生将从多种来源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4. 书面作业:学生将撰写历史报告、研究论文和辩论材料,培养历史写作和论证能力。
5. 课堂展示:学生将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展示他们的历史研究成果,培养表达和演讲技巧。
考核方式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我们将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1. 课堂参与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估。
历史高中的教学大纲(详情)历史高中的教学大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是中国教育部制定的一份教学文件,它规定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历史教学大纲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必修课程共分5个模块,包括:1.历史必修I,主要讲述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如国家、政府、公民社会等。
2.历史必修II,主要讲述人类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如农业、工业、商业等。
3.历史必修III,主要讲述人类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选修课程包括:历史选修I、历史选修II、历史选修III等,这些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历史教学大纲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了解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其演变,了解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品德和人文素养。
教育部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56年10月15日公布,目的是为了改革旧教育中存在很多缺点和严重弊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着重进行基本能力训练,为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培养新的一代多作贡献。
历史高中教学大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是指国家教育部在一定时期内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制定的要求和设计的教学任务。
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
1987年,国家教委制定了《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该大纲是1949年以来首次制定的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学科体系、学习要求、学习评估等教学问题。
该大纲为18岁以上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国情、社情、民情,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科学等发展过程,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学习并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革命史和国情意识;初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现,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能力;正确对待中国现代史,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传统;正确对待党,正确对待改革,正确对待自己的历史;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高的历史觉悟。
高中历史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高中历史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及其演变过程的认知与理解能力而设计的一门学科。
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世界的变化、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增强文化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和技能:1. 理解人类历史的背景、起源和发展;2. 熟悉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3. 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能力;4. 培养对不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全球视野;5. 加强学生的历史研究、分析和撰写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古代史a.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早期文明(包括但不限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b. 古代东亚文明(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历史、日本古代历史等);c. 古代印度文明及其他文明。
2. 近代史a.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b. 欧洲探索与殖民扩张;c.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d. 世界大战与冷战;e. 多极化世界的形成与当代国际关系。
3. 亚洲史a. 近代亚洲史(包括但不限于中国近代史、日本近现代史等);b. 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独立与发展。
4. 当代史a.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社会;b. 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c. 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的未来。
四、课程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分析方法;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 研究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项目,培养独立研究和写作能力;4. 视听材料: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5.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加深对历史事件和遗迹的理解和感受。
五、评估方式1. 课堂测试: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2. 作业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阅读、写作和研究项目,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写作能力;3.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包括积极回答问题、合作讨论等;4. 考试:进行定期考试,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的综合掌握程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复习课◆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授课时间:29个课时◆设计:郑州七中高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授课对象:高三年级课程目标:通过二轮复习的过程,你将能:1. 通过专题知识整合和通史坐标的确立,知道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阐明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2.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能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3. 通过专题专项训练和变式训练,理解并掌握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能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体会并理解合作、分享、尊重和共赢带来的快乐。
课堂内容与安排[课时1]始业教育:与学生分享本轮复习的《课程纲要》、听课手册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专题1 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内容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安排[课时2] 专题梳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课时3] 专题测试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内容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安排[课时4] 专题梳理: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5] 专题测试专题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科技◆内容标准: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课时6] 专题梳理: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7] 专题测试专题4 西方社会思潮◆内容标准: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教学安排[课时8] 专题梳理: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9] 专题测试专题5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内容标准: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安排[课时10] 专题梳理: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课时11] 专题测试专题6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内容标准: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安排[课时12] 专题梳理: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必修一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课时13] 专题测试专题7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近代中国求民主的潮流◆内容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学安排[课时14] 专题梳理: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时15] 专题测试专题8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标准: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安排[课时16] 专题梳理: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17] 专题测试专题9 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发展◆内容标准: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安排[课时18] 专题梳理: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19] 专题测试专题10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内容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安排[课时20] 专题梳理: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时21] 专题测试专题11世界近现代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内容标准: 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安排[课时22] 专题梳理:必修三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必修三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必修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23] 专题测试专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内容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安排[课时24] 专题梳理: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时25] 专题测试专题13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内容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教学安排[课时26] 专题梳理: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27] 专题测试专题14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内容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安排[课时28] 专题梳理: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必修三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时29] 专题测试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1、教材:对教材按照通史加专题的形式进行重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