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七章农村社区
- 格式:ppt
- 大小:376.00 KB
- 文档页数:36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1农村社会学的特点:(1)整体性(2)实用性(3)本土性2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农村社会的构成要素研究(2)农村社会的变迁研究(3)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1、农村社会制度2、农村社会保障3、农村社会控制3 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1)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1、农村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的认识中国国情2、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3、农村社会学拓展了社会学研究认识空间(2)农村社会学为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第二章1、农民: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2、农村生活方式是指农民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和农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的方式,它包括农民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婚丧嫁娶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等。
(填空)3、影响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1)生产方式(2)地理环境(3)民族传统(4)科学技术4、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1)农民的劳动方式1、以农为主兼营他业2、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兴起3、劳动时间的分布由不均衡到趋于均衡4、农业机械化程度在逐步提高(2)农民的消费方式1、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明显改善3、农民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快速增加(3)农民的交往方式(4)农民的婚丧娶嫁方式5、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理论是指依据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6、目前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1)收入(2)职业(3)教育程度(4)权利7、中国农民社会分化的原因(1)经济发展是农民社会分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2)政策因素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外在力量(3)文化因素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内部动力8、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外一个地位的移动,即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变化。
9、新型农民的特点(1)独立意识(2)开放意识(3)创新意识(4)科技意识10、新型农民的主要类型:(1)善经营、会管理、敢创新的农民企业家(2)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致富带头人(3)高素质的农民技术员(4)农业社会化服务者(5)农民组织领导者11、(论述题)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2)流动有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第四章1、农村社会具备的基本特点:(1)人口密度较低(2)以农业生产为主(3)社会结构简单(4)家庭与邻里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简答题)农村的功能:(1)农村的生产功能(2)传统文化保护功能(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名词解释)社区发展:是指社区成员在政府机构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的一个过程。
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亦称“乡村社会学”。
以农村社区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形成于20世纪初。
主要研究:农村人口、农副业、交通运输、居民生活、文教卫生等情况;农村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小城镇、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等,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村:一般指农业生产者的居住地。
多为人口聚居的村落,或是散居的田野。
起源于人类由采集、渔猎进入农耕阶段开始定居的原始农业时期。
生产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分工开始以后,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与城市产生差别。
其特征是:人口密度低,居住较分散;大多以农为业,家族聚居,成员间相互协作,多有血缘关系;工商业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相联系,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兼业农户日见增多,农村与城市的区别逐步缩小。
农村人口:生活在农村社会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是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
农村人口的状况影响着农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农村生活:方式广义指农村居民的全部生活、活动方式,包括劳动、消费、闲暇、政治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狭义专指消费、闲暇生活方式。
世界各地的农村社区因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可概括为发达国家农村生活方式和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活方式。
农村社会保障:为改善和提高全体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由国家依法建立、政府主导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农民生活保障性制度措施系统。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基本条件;是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是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及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村经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农村社区居民共同生活的,需经社会成员努力,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一、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 + 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区域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对应。
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C.R.亨德赫在校内开设“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前奏。
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开展农村问题研究——它源于美国当时农村实际社会需要并完全由实践所定向的第一种研究途径。
被认为是农村社会学诞生的第一个里程碑。
1916年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G.M吉勒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1923年吉勒特又出版了第二本——《农村社会学》,1929年,哈佛大学的P.索罗金和G.齐美尔共同出版了《乡村——城市社会学原理》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在与城市相比较中研究农村社会的主张。
三、农村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农村社会学在美国诞生后,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亚洲如拉丁美洲、欧洲,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乡村建设运动1、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1840年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民族经济陷于停滞与破产的境地。
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农民不断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又不能被新的生产方式吸收,成为绝对贫困的一群。
代表人物陈翰笙(1897~200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创始人。
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以第一手的农村调查材料论证中国农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指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2004年3月13日逝世。
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20世纪20-30年代,在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与苏区土地革命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民党统治区内不少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赞成对中国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又不赞同或不敢主张革命,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找到第三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