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 参评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6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我们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
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
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
然后教材直接介绍了功的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教材将功的原理引入本节,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教材通过提出问题、演示探究了功的原理——“使用机械不省功”。
现行教材只是谈到,使用机械所做的功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的教材编写,使实验结论容易得出,但是,如应用此原理解决课后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束手无策。
因此,我认为对原理进行适当引申是必要的。
如原理延伸为“如忽略了机械自重(包括摩擦力),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将会等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不仅有利于解题,而且为下节课的额外功等内容埋下了伏笔。
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设计采用“双课堂”的教学模式, 笔者称之为“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
具体体现在一半教学形式在课下,进行有指导性的“预习”,首先学生通过预习,一方面理解了力学中做功的条件,学会了计算功的方法。
然后通过课前有序的引导探究,得出了“功的原理”,同时通过尝试性的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另一半教学形式是在课堂上“展示”,而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在是以教师讲为主,而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按“预习提示”的问题逐一讨论,在展示和交流中,反馈学生预习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功的原理”,让学生在“预习提示”的指导下课前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利用“搬入教室的实验室器材” 去实验、去探究,真正落实了探究教学,这样解决了探究教学时,由于学生思维发散,授课时间难以控制,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等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
《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和重要性;2. 了解不同领域的成功案例,并学习从中获得启示;3.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自我管理能力;4.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律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功》的含义及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2. 学习并分析不同领域的成功案例。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功》- 解释《功》的含义;- 引用相关文献和名人名言,进一步解读《功》的内涵。
2. 《功》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功》对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性;- 分析成功人士的《功》秘诀,如努力、坚持、专注等。
3. 成功案例分享- 分享不同领域的成功案例,如科技、体育、艺术等;- 分析成功案例中的关键要素和学习经验。
4. 学习从成功案例中获取启示- 引导学生分析成功案例,总结成功的共同特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获取学习经验的能力。
5. 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自我管理能力- 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培养自信和自律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计划。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讲解:通过投影仪或电脑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辅助教学讲解;2.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和经验;3. 成功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1.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于《功》的理解程度;2.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成功案例的分析文章,总结从中获得的启示。
六、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 相关书籍和资料:关于成功案例和自我管理的书籍、文章等。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选择并研究自己喜欢的成功案例,总结成功经验;2. 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培养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功》的含义,明确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通过分析不同领域的成功案例,学生将学习到从中获得的启示,提高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这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初中物理功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掌握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 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道具:如哑铃、弹簧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力推车却推不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推车的力没有做功。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介绍功的概念: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度,表示为W,单位是焦耳(J)。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强调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 举例说明:用手推墙,手对墙施加了力,但墙没有移动,所以手对墙没有做功。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意义是什么?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力对物体做功表示力对物体能量的改变,如推动物体使其运动,或克服摩擦力使物体移动等。
四、练习与讲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拓展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课堂互动,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掌握了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但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同时,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2功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功》这一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是《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章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后续课程的基础,是高考常考的内容。
能量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而功是能转化的量度,直观表现就是一个力对物体做正功(负功),使这个物体的能量增加(减少)。
功能关系方面的问题是高考必选的内容,所以本节课不仅仅是本章教学体系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中功的定义比较抽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功的定义并能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这节课主要是对功概念的完善,以及对做功在一般情况下的计算,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正负,所以本节课内容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模糊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深入和细化。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区分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了功的有关知识,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的定义、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
此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思考能力很强,但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所以对正、负功比较难以理解。
本节课授课内容并不是将初中已学知识的重复,而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细化。
所以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方面,我将侧重于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探讨的方式对初中知识的概念修正以及对功的正负等知识点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含义,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正确理解并应用公式W=FLcosα计算力的功。
(4)明确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学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功的概念理解和求解功的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遇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功概念的理解,并会用功的公式计算难点:正负功的物理意义,以及对功标量型的理解。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基于初中物理课程中“功”的概念及其相关原理进行设计。
课程内容涉及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与能的关系以及生活中实例分析。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功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力学概念,如力、位移等,具备了理解功的概念的基础知识。
此外,学生群体在认知能力上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构建“功”的概念,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衡量力对物体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求解实际问题。
(3)了解功与能的关系,理解物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具有能量转化的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已知的力学概念出发,逐步引入功的概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4)利用图表、公式等工具,训练学生整理、归纳、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物理现象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生产的指导作用。
(3)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真理的情感。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5)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实用价值,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功丰台八中肖瑞娟【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功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是学习能量知识的基础,也是理解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关键。
同时做功是人们从事劳动及使用工具和机械工作时的共性,所以,功的概念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功是本章知识的一个重点内容,功的概念既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有事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知识的基础。
【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
功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学生有“建立力的概念”等概念课的学习经验,同时又有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简单机械等知识作为基础,从方法和知识两个方面,学生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相关知识,所以在研究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很难直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引出“功”的含义前,将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这样从“成效”出发引用“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帮助。
学习功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拓展,也是为学习后面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作必要的知识储备。
2.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但具有一定的概念课的学习经验。
所以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通过对学生身边常见的几个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归纳、寻找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成效时的共性,建立功的概念。
再通过分析生活中更多,更丰富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做功的必要因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能判定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定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几种机械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及其在物理中的作用;2. 掌握计算功的方法;3.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2. 功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解决实际问题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2. 功与能量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介绍;2. 应用力和移动的方向一致时的功计算;3. 应用力和移动的方向相反时的功计算;4. 功与能量的关系的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体育运动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功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们对功的理解。
2. 理论讲解(30分钟)a. 功的定义:对物体施加力使之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
介绍功的定义及其单位焦耳(J)的概念。
b. 功的计算方法:当力和物体的位移方向一致时,功可通过力乘以位移计算;当力和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反时,功可通过力乘以位移的负值计算。
c. 示范计算: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力和位移一致和相反时的功的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3. 实践操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台弹簧秤、一段绳子和一个小木块。
给学生一份练习题,要求他们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力和物体的位移,计算出功,并进行实际操作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4. 整合应用(25分钟)通过多个实际场景的讨论和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计算小车沿着斜面下滑时所做的功;计算人抬起物体所做的功等等。
5.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思考功与能量的关系。
通过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加深对功的理解,并与能量的转化进行联结。
六、教学评估:1. 完成课堂练习题的准确性和独立完成练习的能力;2.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能力;3. 对功的理解程度的表现。
七、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究,加深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2. 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拓展思考,探讨功与能量的关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功》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1 11.3功第〔 2 〕次与第〔1〕次相比,做功数值上的关系?2、如图4,将重2N的物体匀速提升0.2.不用滑轮组做的功W不用机械〔〕?【课堂反应】1.一个人用100N的力往下按某一杠杆,把一个物体举高了0.5。
假如人手下降的高度是2,在这一过程中,人做的功是____,被举高的物体重_____N。
2.用10N的程度拉力拉着重为60N的小车在程度路面上前进3.5,拉力做的功为__,重力对小车做的功是__。
3.某同学用20N的力将重50N的铅球沿程度方向扔出,球在地面上滚动了10后停下。
在铁球滚动的过程中,人对球做的功是____,重力对球做的功是___。
4. 举重运发动把重1500N的杠铃举在2高处静止不动时,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人既用了力,也做了功B. 人既没用力,也不做功C. 人在用力,但没做功D. 无法确定5. 对于功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的功越多B.物体通过的间隔越长,对物体做的功越多C.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程度面上匀速滑动时,没有力做功D.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这个力就一定做功6.一个人把5N的砖头沿冰面程度抛出, 砖头在冰面上滑行20停下来, 那么砖头在滑行的过程中〔〕A. 人对砖头做功100B. 惯性做功100C. 重力做功100D. 上述均不正确7.起重机的钢绳将500牛顿的物体匀速进步6米后,又程度匀速挪动4米,钢绳对物体所做的功为〔〕A. 3000焦耳B.5000焦耳C.20xx焦耳D. 1000焦耳。
8.质量为40千克的物体受到100牛的程度拉力,挪动了50厘米。
求:〔1〕拉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2〕重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9.如图3是在程度面上挪动重物的装置,假设物重为600N,在阻力为重力的0.2倍时,匀速挪动物体,使其以2/s的速度前进,经过5s钟,〔滑轮内部摩擦及滑轮重不计〕试求:〔1〕拉力F的大小。
⾼中物理《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功》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叫做功以及做功所必需的两个要素。
(2)掌握功在⼒和位移同向以及⼀般情况下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的符号表达式和功的单位。
并能进⾏有关计算(3)掌握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在⽇常⽣活中学会判断⼒做功的正负。
(4)掌握合⼒做功的意义2.过程与⽅法(1)通过经历讨论探究的过程掌握讨论探究的⽅法。
(2)通过掌握功的计算以及产成条件,尝试运⽤功来解决⽇常⽣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列举功在现实⼴泛的应⽤,使学⽣联系⽣活实际,激发好奇⼼,产⽣求知欲。
(2)通过对功的学习,增强⾃⼰将物理知识应⽤于⽣产⽣活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常⽣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4、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在理解⼒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和正负功的物理意义。
(2)教学难点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功复习回顾:功这个概念同学们并不陌⽣,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它的初步知识.让同学们思考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作⽤在物体上的⼒;⼆是物体在⼒的⽅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引导:⾼中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定义与理解更加深⼊,我们已经学习位移,对功的要素应如何更加精确地描述?扩展教学:可以精确描述为:①作⽤在物体上的⼒;②物体在⼒的⽅向上移动的位移.即如果⼀个物体受到⼒的作⽤,并且在⼒的⽅向上发⽣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对物问题探究问题1:如果⼒的⽅向与物体的运动⽅向⼀致,应该怎样计算这个⼒的功.课件展⽰情景⼀:物体m 在⽔平⼒F 的作⽤下⽔平向右的位移为l,如下图所⽰,求⼒F 对物体做的功.教师指导学⽣思考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推导.尤其强调⼒和位移⽅向⼀致,这时功等于⼒跟物体在⼒的⽅向上移动的位移的乘积.即W=Fl.问题2:若⼒的⽅向与物体的运动⽅向成某⼀⾓度,该怎样计算功呢?课件展⽰情景⼆:物体m 在与⽔平⽅向成α⾓的⼒F 的作⽤下,沿⽔平⽅向向前⾏驶的距离为l,如图所⽰,求⼒F 对物体所做的功.教师提⽰学⽣思考,虽然F 与位移⽅向不⼀致,但可以根据⼒F 的作⽤效果把F 沿两个⽅向分解.即跟位移⽅向不⼀致的分⼒F1,跟位移⽅向垂直的分⼒F2.学⽣根据教师的提⽰画出物体的受⼒分析图,并在相互垂直的⽅向上正交分解,并求解F1、F2 的功.则分⼒F1 所做的功等于F1l,分⼒F2 的⽅向跟位移的⽅向垂直,物体在F2 的⽅向上没有发⽣位移,所以F2 所做的功等于零.因此,⼒F 对物体所做的功W 等于F1l,⽽F1=Fcosα,所以,W=Flcosα教师利⽤实物投影仪展⽰学⽣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及其⽂字叙述,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通过让学⽣动⼿亲⾃推导公式,让学⽣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为公式的灵活应⽤打好基础.要点辨析:教师与学⽣共同通过具体实例的计算,对公式的使⽤注意事项总归纳:1.公式中F 应为恒⼒,即⼤⼩、⽅向不变.2.做功与物体运动形式(匀速或变速)⽆关,也就是说,当F、l 及其夹⾓α确定后,功W 就有确定值.3.计算功时,⼀定要明确是哪个⼒对物体做的功.4.公式中的单位:F——⽜(N);l——⽶(m);W——焦(J).⼆、正功和负功公式理解:功的计算式W=Flcosα包含cosα这⼀要素,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随着α的变化,cosα的值也变化.指导学⽣利⽤数学知识讨论随α的变化,cosα的取值如何变化,从⽽得到功W 的意义如何.学⽣讨论总结:⼒F 与物体位移l 的夹⾓α的取值范围为0°≤α≤180°.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cosα可能⼤于0,可能等于0,还有可能⼩于0,从⽽得到功W 也可能⼤于0、等于0、⼩于0.教师指导学⽣思考所讨论的问题,并画出各种情况下⼒做功的⽰意图.并通过⽰意图总结:1.当α=0°时cosα=1 ,w=Fl2.当α=π时,cosα=0,W=0.⼒F 和位移l 的⽅向垂直时,⼒F 不做功; 23.当α<π时,cosα>0,W>0.这表⽰⼒F 对物体做正功; 24.当π<α≤π时,cosα<0,W<0.这表⽰⼒F 对物体做负功. 2思维拓展功是标量,只有数值,没有⽅向.功的正、负并不表⽰功的⽅向,⽽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于负功”,它们仅表⽰相反的做功效果.正功和负功是同⼀物理过程从不同⾓度的反映.在上述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认识:正功的意义是:⼒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物体获得了能量.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物体失去了能量.课堂训练1、⼀学⽣⽤100N 的⼒将质量为0.5kg 的球迅速踢出,球在⽔平路⾯上滚出20m 远,则该学⽣对球做的功是:()A、2000JB、1000JC、16JD、⽆法确定要点:公式中F 为恒⼒,且始终作⽤在物体上2、关于功的论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的⼒⼀定⽐⼩的⼒做的功多B、+5J 的功⽐-5J 的功多C、+10J 功⽐+5J 的功多要点:功的正负不表⽰功的⼤⼩3、两质量相等的物体A、B 分别放在粗糙⽔平⾯上和光滑的⽔平⾯上,在同样的拉⼒F 作⽤下,产⽣相同的位移S,则拉⼒:A、对A 做的功多B、对B 做功多C、⼀样多D、以上都有可能F Fθθ粗糙B光滑要点:⼒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l 、α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关例题4、⼀个质量m=150kg 的雪橇,受到与⽔平⽅向成37° ⾓的斜向上⽅的拉⼒F=500N,在⽔平地⾯上移动的距离为5m,物体与地⾯间的滑动摩擦⼒f=100N,求(1)各个⼒对物体所做的功(2)各个⼒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3)物体所受的合⼒(4)合⼒对物体做的功(1):拉⼒F1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1=F1lcos37°=500×5×0.8 J=2000 J摩擦⼒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2=f lcos180°=-100×5 J=-500 J(2)外⼒对物体所做的总功W 等于W1 和W2 的代数和Am v S M 0 Sm 所以:W=W 1+W 2=1500 J.(3)物体受到的合⼒为: F =F cos37°-f =500× 4 N-100 N=300 N 合 1 5(4)合⼒对物体做的功 W=F 合l=300×5 J=1500 J.师⽣⼀起点评两种解答过程,并对解题规律总结如下:⼏个⼒对⼀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个⼒的合⼒对物体所做的功当物体在⼏个⼒的共同作⽤下发⽣⼀段位移时,求这⼏个⼒的总功的⽅法:⼀是根据功的公式 W=Flcosα,其中 F 为物体所受的合外⼒;⼆是先求各⼒对物体所做的功 W 1、W 2、…W n , 再求各⼒所做功的代数和,即 W=W 1+W 2+…+W n ,注意代⼊功的正、负号.三.摩擦⼒功的理解【问题导思】 1. 滑动摩擦⼒⼀定做负功吗?M 2. 静摩擦⼒⼀定不做功吗?3. 相互作⽤的⼀对静摩擦⼒的总功和⼀对滑动摩擦⼒的总功分别如何?我们知道运动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或静摩擦⼒,静⽌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或静摩擦⼒.总结: (1)当静⽌的物体受到滑动摩擦⼒或静摩擦⼒时,摩擦⼒对该物体不做功 .(2) 当运动的物体受到滑动摩擦⼒或静摩擦⼒时,摩擦⼒可能是阻⼒,也可能是动⼒.当摩擦⼒为动⼒时,摩擦⼒做正功;当摩擦⼒为阻⼒时,摩擦⼒做负功.(3) 求摩擦⼒做的功时,对于静摩擦⼒,由于物体之间相对静⽌,两物体位移相同.因此⼀对静摩擦⼒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对于滑动摩擦⼒,由于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故两个物体的对地位移并不相同,因此两个相互作⽤的滑动摩擦⼒做功的总和不为零.4、作⽤⼒和反作⽤⼒做功⼀定是⼤⼩相等,正负相反吗?作⽤⼒和反作⽤⼒做功,其⼤⼩不⼀定相等,正负也不⼀定相反课堂练习关于摩擦⼒对物体做功,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滑动摩擦⼒总是做负功B 、滑动摩擦⼒可能做负功,也可能做正功C 、静摩擦⼒对物体⼀定做负功D 、静摩擦⼒对物体总是做正功课堂⼩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在物体上的⼒2、物体在⼒的⽅向上发⽣⼀段位移N S N S v⼆、功的⼀般计算公式W=FL cosα三、功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单位为J 四、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对物体做正功,该⼒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对物体做负功,该⼒成为为物体运动的阻⼒五、总功的求法1、先求每⼀个⼒所做的功,在求它们的代数和;2、先求合⼒,再求合⼒所做的功。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实际应用案例。
2. 教学难点:(1)复杂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课前预习心得,教师进行简要点评。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做好笔记。
(三)小组合作探究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际问题。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探究,寻找解决方案。
3. 各小组代表分享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 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巩固练习1. 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六)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教学提供借鉴。
五、板书设计1. 主题:XX学科XX年级XX主题教学2. 核心知识点3. 实际应用案例4. 课后练习题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实例素材3. 课后练习题注:以上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