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震带及20世纪以来重大地震分布图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2
世界地震历史排行榜前十大地震1.1960年5月21日至6月22日,智利发生里氏9.5级超级大地震,造成约2000人遇难,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2.1964年3月28日,美国阿拉斯加南部的威廉王子海峡发生里氏9.2级(一说为8.4级)大地震,造成178人死亡,是北美洲也是北半球有史以来震级最大的一次。
3.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亚齐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1级大地震,地震及随后引发的大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各国超过22万人死亡或失踪。
4.2010年2月27日,智利中西部海域发生里氏8.8级大地震,造成约800人死亡。
5.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8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6.2005年3月28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7级地震,造成至少1300人死亡,其中包括约500名华侨。
7.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大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8.1950年8月15日,中国西藏察隅县发生里氏8.5级大地震,造成近4000人死亡,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被截成四段。
9.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发生里氏8.3级大地震,无数房屋被震倒,水管、煤气管道被毁。
地震后不久发生大火,整整燃烧了3天,烧毁了520个街区的近3万栋楼房。
10.2001年6月,秘鲁南部阿雷基帕省发生里氏8.3级(一说为8.1级)地震,共造成至少75人死亡,上万人无家可归。
地球上主要有三处地震带。
地震带基本上在板块交界处。
1、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世界各国地震数量排行(1964-1998)环太平洋地震带,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中国、日本、美国、智利、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多震国家都分布其中,全球大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在中国,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有网友声称,“发现”了三次大地震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打开谷歌地图,位置锁定成都,保持同一经度直接往北飞180度,你发现了什么?会路过海地,到达智利。
智利震中与四川盆地震中几乎完全对穿。
”据资料显示,就全球8.5级以上巨大地震活动而言,上一次全球地震强活跃期出现在1950-1965年期间,那一时期全球发生9级以上地震3次,分别是1952年堪察加半岛9.0级地震,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8.5级以上地震7次,除1次发生在我国西藏察隅外,其余6次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8级以上地震发生的频次较此前数十年明显增多,类似上世纪前半叶的强震活动特征,此即所谓全球强震活动的“百年周期”特征。
如果这一“百年周期”确实存在的话,当前这种全球范围内强震较多的现象可能还会持续,其中大多数地震将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家埃莱奥诺尔·斯塔茨曼女士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指出,海地和智利地震都是板块移动造成的,但两次地震没有任何关联。
海地地震是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发生水平运动碰撞所致,而智利地震则是紧邻南美洲西海岸的纳斯卡板块俯冲到了南美板块之下。
她表示,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下来每天有1万多次,“一般来说,8级左右的地震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其中绝大多数都在海里,由于未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因此很少有人关注。
虽然今年年初连续发生两次强烈地震,但并不能就此判断全球地震的频率高于往年。
”也有地震学家指出,其实地震还是那些地震,它有规律又随机地发生着,从来不管降临的地方是人烟稠密还是人口稀少,只不过是近来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的大地震让人们对地震比以前更关注了,所以才有了“地震变得频繁了的感觉”。
看看你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
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但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
20世纪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两次,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余人;另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余人。
这两次大地震都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惨痛的损失。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世界各大洲的地震带和火山带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全球性的自然现象,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外壳被分为几块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动力作用下不断运动。
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集中分布。
本文将概述世界各大洲的地震带和火山带。
亚洲是一个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的大陆,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它环绕太平洋边缘,经过亚洲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这些地区经常发生地震,有时甚至引发海啸。
欧亚地震带横跨中亚和西亚地区,包括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等国家。
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有时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亚洲的火山带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等地区。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数量最多的国家,拥有超过130座活火山。
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和巴厘岛等地区。
菲律宾也是一个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拥有约20座活火山。
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吕宋岛、民答那峨岛和巴拉望岛等地区。
日本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拥有约100座活火山。
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等地区。
非洲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非大裂谷和北非地震带。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它从红海延伸至马拉维湖,途经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
这个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有时还会引发火山喷发。
北非地震带横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家。
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尤其是沿着地中海地区的沿海地区。
非洲的火山带主要分布在东非大裂谷和乞力马扎罗山等地区。
东非大裂谷火山带是世界上最长的火山带之一,它包括了尼拉贡戈火山、尼拉穆拉加比火山和阿苏尔火山等。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火山,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非死火山之一。
此外,埃塞俄比亚的拉利贝拉火山和乌干达的穆贡达火山等也是非洲著名的火山。
2000年来,世界地震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20091061126地震,是指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对地震灾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地震的原理和防灾减灾措施。
一、发生时间、地点、强度及影响范围和各次地震的损失(一)、2000年地震情况:2000年6月4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明古鲁省发生里氏7·9级地震。
(二)、2002年地震情况:2002年3月31日:台湾地区发生7.5级大地震 2002年3月31日14时52分(北京时间),在台湾以东海中(北纬24.4度,东经122.1度)发生里氏7.5级地震。
震中距离位于台湾岛东北的苏澳、南澳一带约30公里,距台北约90公里,距花莲约70公里。
地震波及台北、台中、台东,花莲、宜兰等地出现灾情。
截至昨晚,最新的数据显示,地震已造成4人死亡,256人受伤,另有160多人被从倒塌的房屋中救出。
(三)、2003年地震情况:2月24日,中国新疆伽师巴楚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造成268人死亡及重大财产损失。
5月1日,土耳其东部宾格尔省发生里氏6.4级强烈地震,造成176人死亡、600多人受伤,近1200座建筑物受损。
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北部发生里氏6.2级强烈地震,造成近2300人死亡、1万余人受伤。
其中9名中国员工遇难。
5月26日,日本本州岛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级强烈地震,造成145人受伤,450座房屋遭受程度不同的损坏。
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地区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造成至少3万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
地震使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巴姆古城的70%住宅被夷为平地,有2500多年历史的著名砖体建筑巴姆古城堡在地震中基本坍塌。
世界地震分布
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
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
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
总长约65000km,宽约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裂谷地震活动带: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
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世界地震带分布图及名称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地壳是在不断运动的,但是每一个板块的运动方向、速度不尽相同,因此板块与板块之间会出现相互碰撞挤压的情况,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这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所以说,处在板块边缘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更高,而且也更为集中,我们把这些地区称之为地震带。
那么,世界上到底有哪些地震带呢?六大板块既然地震带处于板块交界处,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上的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相互交接,最终造就了地球上的三大地震带。
三大地震带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这条地震带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集中了全球80%的地震,而几乎所有的特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比如:1960年智利9.5级地震、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太平洋板块与除非洲板块外的其他四大板块都相接,而不同板块运动规律不同,因此这块区域发生地震的次数相当频繁。
2.欧亚地震带这条地震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西藏延伸至太平洋及阿尔卑斯山,因此也被称之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全长两万多公里,全球地震大概有15%发生在这里。
3.海岭地震带这条地震带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岭,也就是海底山脉。
所以说,不仅陆地会发生地震,海底同样会发生地震,而且一些靠近陆地的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也会对陆地上的人造成极大的威胁。
中国地震带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东部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而西部地区则在欧亚地震带上,因此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发生频率也非常高,20世纪以来,共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以及香港以外的所有地区。
所以说,地震一直都是中国所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
中国四大地震带和23条地震带分布图详细介绍中国四大地震带和23条地震带分布图详细介绍2016-01-21 清真范TOP热点1月21日01时13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附近(北纬37.71度,东经101.70度)发生6.4级左右地震。
1时18分,门源县又发生3.4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END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小贴士门源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辖,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邻。
距省会西宁150公里,距海北州州府驻地海晏县250公里。
总面积6896平方公里。
1929年设门源县,1953年成立门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门源回族自治县。
民族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0%左右,还有汉、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
总人口15.58万人(2013年)。
门源县原名“亹源”(亹,mén),因“亹”字书写起来太过复杂,后统一简化为同音字“门”。
中国四大地震带和23条地震带分布图详细介绍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与主要山脉分布图从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地震带和山脉走势密切相关,山脉是地壳板块运动互相挤压形成的,地震是地壳运动释放能量自然现象,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
了解中国地震带分布,可以从我国山脉走势找到关联。
中国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区域,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
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中国四大地震带李四光说的中国四大地震带:1、东南部的XX和XX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XX,甘肃和宁夏。
中国地震带可划分为:一、东南沿海与XX地震带;二、燕山南麓,华北平原两侧与太行XX麓、XX中部盆地和渭河盆地地震带;三、贺兰山、六盘山,向南横越秦岭,至滇东地区地震带;四、喜马拉雅—滇XX区,是地中海—南亚地震带经过中国的部分;五、从西昆仑至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地震带;六、XX帕米尔至天山南北地震带。
世界三⼤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世界主要有三⼤地震带,最⼤的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第⼆⼤地震带是欧亚地震带,也叫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横贯亚欧⼤陆南部和⾮洲西北部,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两⼤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地震最多、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世界地震带分布世界三⼤地震带分布图相对于世界上地震⽐较多的国家,⽐如美国西部和⽇本岛国,都是处在坏太平洋地震带上,⽽我国却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两⼤地震带之间,中国四⼤地震带之中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地震带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南青藏⾼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地震带和西部的新疆,⽢肃和宁夏地震带则处在欧亚⼤陆地震带。
世界三⼤地震带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区,且呈有规律的带状,叫做地震带。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和⽕⼭活动带⼤体⼀致,主要集中在下列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地震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板块的关系⼀、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本列岛南下⾄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分布最⼴、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发⽣地震最多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像⼀个巨⼤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西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周,也把⼤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在这⾥。
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乎全部的中源(70~300千⽶)和深源(300~700千⽶)地震。
世界的地震与火山分布地球是一个充满了活力和变化的行星,而地震和火山爆发正是这种活力和变化的结果。
地震和火山的分布并非随机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文将探讨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情况,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
一、地震分布地震是地球上岩石发生破裂和滑动所引起的地壳振动。
世界各地地震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一,主要集中在地球的板块界面上,特别是板块边界带。
下面将介绍几个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
1. 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又称“环太平洋地震带”或“环太平洋地震概地带”,它是全球地震最频繁、地震强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这条带状分布的地震带环绕着太平洋,覆盖了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智利等地。
这一地震带的活跃性是由于它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南美洲板块等板块的交界处,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发了频繁的地震活动。
2. 印度洋-亚洲地震带印度洋-亚洲地震带位于印度洋和亚洲之间,涵盖了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如印度、尼泊尔、中国西南地区等。
这一地震带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印度板块向北移动的结果。
这种板块运动引起了强烈的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
3. 北美-南美地震带北美-南美地震带延伸了近10000公里,连接了北美洲和南美洲。
这一地震带横跨了墨西哥、洪都拉斯、委内瑞拉、秘鲁、智利等国。
这个地震带的形成是由于北美洲板块和南美洲板块的构造活动,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对运动引发了剧烈的地震活动。
以上介绍的地震带只是全球地震分布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地震带如南极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等。
地震在这些地震带上频繁发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和伤害,也给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二、火山分布火山是地球上具有活动性的地表特征之一,火山爆发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喷发到地表引起的。
与地震一样,火山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带和地震带。
1. 环太平洋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火山带之一,它延伸了约4万公里,环绕着太平洋。
中国主要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地震?压力大啊!世事难两全,中国在拥有广袤国土的同时,也承受着这片土地带给国人的地震灾害。
点击看高清大图经科学研究,全球主要的地震带有三个,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百分之八十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我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
全长两万多千米,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百分之十五。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很不幸,中国就位于世界上最活跃的两个地震带之间,甚至有些地区还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第四纪构造活动十分强烈。
结果就是那些与地震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活动断层(迄今12万年以来曾有活动的断层)遍布了华夏大地。
▲中国及周边地震构造图资料来源: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点击看高清大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活动断层基本分布在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台湾地区、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等区域,六级以上地震也与这些断层线如影随行。
不过除了这些地震高发区域,我们还发现有几个区域活动断层分布较少,也罕见六级以上地震。
分别是在:■东北地区,历史上只发生过一次7.3级的海城地震。
■华南除东南沿海较高的地震活动水平与台湾板块边界活动构造带的影响有关之外,没有大震发生,即使6级左右的强震也少见。
■华北地区的鄂尔多斯地块内部构造稳定,其地震活动也很微弱。
Tips:从历史地震分布图看,除了主要地震带外,仍有大约有5%-15%的6-6.9级地震发生在活动构造带外,另外大量5-5.9级地震则在各区域广泛发生,所以,主要地震带外的其它区域只能认为其实相对低风险区域,但仍有发生5-6.9级强震的风险。
地震活动区域分布地震是地球表面因地壳运动而引起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地震活动并非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地,而是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
本文将就地震活动区域的分布特点进行探讨。
一、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又称“太平洋火环”,是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
该地震带环绕太平洋,包括东南亚、日本、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美国西海岸、中美洲和南美洲西海岸等地区。
这一地震带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相互碰撞、相互俯冲而形成的,地震频繁且震级较大。
二、喜马拉雅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洲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边地区。
这一地震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地震活动频繁且震级较大。
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地壳运动剧烈,地震灾害频发。
三、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欧亚大陆板块的南部,包括地中海地区、伊朗、喜马拉雅山脉等地。
这一地震带是由于非洲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震频繁且震级较大。
地中海地区的地震活动尤为显著,经常发生强烈地震。
四、环太平洋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是全球最活跃的火山带之一,也是地震频发的区域。
该火山带环绕太平洋,包括东南亚、日本、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美国西海岸、中美洲和南美洲西海岸等地区。
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在这一带内常常同时发生,给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
五、其他地震活动区域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的地震活动区域外,全球还有一些其他地震频发的区域,如环太平洋地震带以外的一些地区、非洲大裂谷地带、北美洲的圣安德烈斯断裂带等。
这些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对当地居民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总的来说,地震活动并非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地,而是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
这些地震活动区域往往是地壳板块运动剧烈、相互碰撞的地方,地震频繁且震级较大。
对于这些地震活动区域的研究和监测,有助于提前预警和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地震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地质构造影响,因而它有一定的规律,最明显的是成带性。
全球地震主要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即沿南、北美洲西海岸,经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至我国台湾、菲律宾,直到新西兰。
这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带,全球80%的地震和释放的地震能量75%,就集中在这条带上;2)亚欧地震带,又称喜玛拉雅一地中海地震带,即从印尼西部经缅甸,我国横断山脉、喜玛拉雅山地区,沿中亚细亚到地中海。
全球15%左右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带上。
3)洋中脊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洋中脊,全球地震近5%发生在这些远离人类的大洋之中。
中国地震分布: 我国地处亚欧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的影响,是一个地震活动多且强烈的地区。
主要有:1) 青藏高原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2) 华北地震区,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3) "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 、"华南地震区"。
地震的时间分布: 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表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强度大,称之为地震活跃期;而在另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地震相对频次低、强度小,称之为地震平静期。
根据地震发生的特性,又可在活跃期中划出若干“活跃幕”。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历了4次地震活动期,第四个活动期大体是1966-1976年。
在这10年间,我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
根据多数专家的研究判定,九十年代至今可能是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第五个高潮期,其间可能发生多次7级,个别甚至更大的地震,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将在我国西部,东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也将相对活跃。
全球地震带及20世纪以来重大地震分布图
全球地震带、板块及20世纪以来重大地震分布图
全球地震带、板块及20世纪以来重大地震分布图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纽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二是欧亚地震带:该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中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尔卑斯山,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这个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
三是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