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8
糖尿病科普知识三分钟演讲稿(精选5篇)演讲稿以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为主,是为演讲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需要使用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演讲稿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糖尿病科普知识三分钟演讲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糖尿病科普知识三分钟演讲稿1亲爱的xxx:大家好。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主要针对我国糖尿病的公众知晓率和治疗率低,对糖尿病危险因素、预防的必要性等认识不足的情况,通过健康教育和义诊咨询,提高广大群众的糖尿病防治意识和糖尿病早期检出率,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14日慢病所8人在xx市中心广场开展宣传教育、资料和腰围尺发放、测量血糖、测量血压等活动。
工作人员就为什么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糖尿病的危害、血糖正常值、糖调节受损、如何预防糖尿病等对群众作了健康教育;发放了糖尿病概论、如何预防“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如何预防冠心病、如何预防肿瘤、如何安全快乐出行等内容的宣传材料1000余份,并现场示范如何使用腰围尺,告知他们随时监测自己腰围的好处。
当天,共接待咨询的市民150余人次,测量血糖50人,其中8人按照糖尿病诊断标准可以被诊断为糖尿病,遗憾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可见糖尿病的知晓率很低;测量血压33人,其中血压高者21人。
所以说我们的慢性病综合干预工作任重而道远。
xx都市报的记者对本次活动进行了采访。
20xx年11月14日是第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为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主动防控糖尿病意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信阳市中心医院在门诊楼大厅开展大型义诊和主题宣传活动,吸引了数百名市民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上午8点,义诊活动开始,来自内分泌科的4名糖尿病专家和3名专科护士热情的为前来咨询的病友解答和指导糖尿病防治知识,并为200多名群众免费检测血压、血糖,发放糖尿病健康知识手册。
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教案一、第1章:糖尿病基础知识1.1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血糖持续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1.2 糖尿病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3 糖尿病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1.4 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
二、第2章:糖尿病的危害及并发症2.1 糖尿病的危害: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病变、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
2.2 糖尿病并发症:低血糖、高渗性高血糖状态、酮症酸中毒等。
三、第3章:糖尿病的诊断与监测3.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3.2 糖尿病监测: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监测、胰岛素抗体检测等。
四、第4章:糖尿病的治疗4.1 药物治疗:胰岛素、口服降糖药、GLP-1受体激动剂等。
4.2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4.3 并发症治疗: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第5章:糖尿病的预防与护理5.1 糖尿病的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肥胖,加强体育锻炼。
5.2 糖尿病护理: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合理搭配饮食、注意足部护理等。
六、第6章:特殊人群的糖尿病管理6.1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关注生长发育,调整胰岛素剂量。
6.2 孕妇糖尿病:加强孕期管理,降低并发症风险。
6.3 老年人糖尿病:关注脆性糖尿病,预防低血糖。
七、第7章:糖尿病的心理调适7.1 糖尿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焦虑、抑郁等。
7.2 心理调适方法:建立正确认知,保持乐观心态,寻求社会支持。
八、第8章:糖尿病的膳食管理8.1 糖尿病膳食原则:均衡饮食,控制总热量,低脂、低盐、高纤维。
8.2 糖尿病食谱举例:早餐、午餐、晚餐及加餐。
九、第9章:糖尿病的运动指导9.1 糖尿病运动的好处: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9.2 运动类型: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瑜伽等。
9.3 运动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运动时机和强度。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模板3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悄悄的潜入,成为危害健康的阴影。
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模板1核心提示: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出现高血糖,是因为胰岛素抵抗(敏感性下降)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胰岛素数量下降),从而使血液中的血糖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而长时间的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胰腺内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的负担,使这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和提前衰竭,血糖进一步升高,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别忽视隐藏在体内的凶恶杀手——血脂紊乱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引起血糖异常升高的疾病。
实际上,胰岛素不仅掌管着血糖的高低,它还是我们身体内其他两大类物质: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主要调控因素。
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的生物调节作用发生障碍,常伴有脂质代谢的紊乱,出现脂质代谢异常,俗称“高血脂”。
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脂质代谢异常是甘油三酯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身体中的好胆固醇)的下降。
而血脂紊乱不仅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给血糖控制带来困难,还会加快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多长时间检查一次血脂?正常人可以每2年检查一次血脂。
40岁以上的人应每年检查一次。
有家族史的(亲人中患有冠心病脑中风)、肥胖、长期吃糖太多、长期吸烟、酗酒、习惯静坐(办公室工作人员),生活无规律、情绪易激动、精神常处于紧张状态(如司机),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及已患有血脂紊乱的病人,应半年或更短时间定期检查血脂。
查血脂要注意什么?1.要求在采血前一天晚10点钟开始禁食,于次日早上9点至10点钟采静脉血,也就是应空腹12小时以上、晨间取血。
2.还应注意取血化验前的最后一餐必须忌用高脂食物,不能饮酒,因为饮酒能明显升高甘油三酯浓度,导致化验结果有误差;3.应在生理和病理状态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化验,因为血脂水平可随一些生理及病理状态变化。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尊敬的听众们!今天我将给大家讲解关于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知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全球许多人的健康。
通过正确的认识和管理,我们可以降低并控制糖尿病的风险。
一、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血糖状况。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帮助体内细胞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以供能量使用。
当胰岛素功能异常时,血糖无法得到有效调节,就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二、糖尿病的类型:1型糖尿病:也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在年轻人中发生。
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素产生的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
2型糖尿病:也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在中年人和老年人中发生。
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
三、糖尿病的风险因素:1.高龄:年龄增长是患糖尿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2.饮食习惯:高糖饮食、高热量饮食和不均衡的饮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3.缺乏体力活动:缺乏运动和身体活动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4.家族史:如果有家族成员患糖尿病,那么你的风险也会增加。
肥胖和超重:过重或肥胖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四、如何预防和管理糖尿病:1.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摄入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
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肪乳制品的摄入。
2.积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此外,还可以适量进行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
3.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来达到并维持目标体重。
4.定期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5.注意药物治疗:经过医生评估后,如果需要药物治疗,按时服用药物,并且遵循医生的处方剂量和频率。
五、糖尿病并发症:1.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会增加心脏病、中风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易患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丧失。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一、糖尿病的概述1.1 什么是糖尿病1.2 糖尿病的分类1.2.1 第一型糖尿病1.2.2 第二型糖尿病1.3 糖尿病的症状与并发症二、糖尿病的原因与风险因素2.1 糖尿病的原因2.2 糖尿病的风险因素2.2.1 遗传因素2.2.2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2.2.3 缺乏体育锻炼2.2.4 肥胖或超重2.2.5 高血压和高血脂三、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3.1 饮食调控3.1.1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3.1.2 脂肪的摄入3.1.3 蛋白质的摄入3.1.4 饮食的时间与频率 3.2 锻炼与运动3.2.1 有氧运动3.2.2 无氧运动3.3 控制体重3.4 管理心理压力四、糖尿病的治疗方法4.1 药物治疗4.1.1 胰岛素治疗4.1.2 口服降糖药物4.2 饮食调节4.2.1 饮食控制的原则 4.2.2 摄入卡路里的控制4.2.3 控制餐后血糖4.3 运动治疗4.3.1 运动对糖尿病的益处4.3.2 运动的种类与频率五、糖尿病与心理健康的关系5.1 糖尿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5.2 管理糖尿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5.3 心理咨询与支持的重要性六、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6.1 生活方式的改变6.2 自我监测的重要性6.3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七、附件附件1:糖尿病饮食计划附件2:糖尿病锻炼日志附件3:糖尿病常用药物说明注释:1、糖尿病:一种由胰岛素缺乏(绝对或相对)或胰岛素作用不足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病。
2、第一型糖尿病:指由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或胰岛素分泌减少引起的糖尿病。
3、第二型糖尿病:指由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所引起的糖尿病。
4、胰岛素: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血糖水平。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控制。
为了提高公众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以下是一个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的内容示例:讲座标题:糖尿病健康教育1. 介绍-对糖尿病的定义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强调糖尿病的流行程度和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糖尿病类型-解释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提及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罕见类型的糖尿病。
3. 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列举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常见风险因素,如家族史、肥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等。
-强调预防和控制这些风险因素的重要性。
4. 糖尿病的症状和并发症-概述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和疲劳等。
-强调长期未控制的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肾脏问题和眼部疾病等。
5. 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介绍糖尿病的管理目标,包括控制血糖水平、控制血压和血脂、保持健康的体重和提高生活质量等。
-讲解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管理、运动、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等。
6. 饮食管理-强调合理的饮食规划对于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
-提供健康的饮食建议,包括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选择低脂肪和高纤维的食物等。
7. 锻炼和身体活动-强调适度的身体活动对于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
-提供合适的锻炼建议,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灵活性训练等。
8. 血糖监测和自我管理-介绍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和方法。
-解释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包括定期复查、药物管理和应对紧急情况等。
9. 心理支持和生活质量-强调糖尿病管理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提供减压技巧和应对糖尿病带来的心理压力的建议。
10. 结语和问答环节-总结讲座的内容,强调提高糖尿病意识和积极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性。
-给予听众提问的机会,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以上是一个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的基本内容示例,具体根据受众群体和时间限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展。
在讲座中,重点是提供相关知识,启发听众关注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并为他们提供实用的预防和管理建议。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内容
以下是 7 条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内容:
1. 嘿,朋友们!你们知道糖尿病就像一个悄悄潜伏的小怪兽吗?例子:咱就说平常要是总爱吃甜的东西,还不咋运动,这小怪兽可能就趁虚而入啦!糖尿病可不是啥小事情,它一旦缠上咱,那可麻烦着呢!咱们可得认清它的真面目,早早预防才行!
2. 哎呀呀,大家想想,血糖就好像是身体里的“小精灵”!例子:要是这些小精灵乱了套,那可不得了哇!比如胰岛素不足的时候,血糖就蹭蹭往上涨啦。
所以要掌握控制血糖的妙招,不能让它捣乱呀!
3. 你们晓得不,管理糖尿病就跟打仗一样嘞!例子:这可是一场长期的战斗呀,要注意饮食,就像准备精良的粮草;要适度运动,好比锻炼强壮的士兵。
咱可得有策略,有决心去打这场仗呀,可不能马虎哟!
4. 哇塞,糖尿病的并发症那可真是吓人嘞!例子:就好像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可能受到攻击,心呀、肾呀、眼睛呀,都可能遭罪呢!那咱可得重视起来,别不当回事儿呀,不然以后后悔都来不及呀!
5. 嘿,别小看了日常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哦!例子:这就好比给自己的身体安了个警报器,随时能知道情况咋样。
如果不测,那不就像闭着眼睛走路一样危险嘛!大家说是不是呀!
6.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可不是随便吃的哟!例子:可不能像以前那样想吃啥就吃啥啦,得有选择,有控制呀!就好比给身体选合适的“食物朋友”,这样才能和糖尿病友好相处呀!
7. 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那可是太重要啦!例子:好比给身体注入活力的源泉,能帮咱更好地控制血糖呢。
还等啥呢,赶紧动起来呀,别偷懒哟!
总之,糖尿病不可怕,只要咱认真对待,了解相关知识,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能和它好好相处!。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一、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的患病率非常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继心血管,肿瘤之后排在第三位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
二、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
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
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
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
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
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
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三、糖尿病的常见病因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关:(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
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2、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
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
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
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
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
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
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4)生活方式改变: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
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3、与妊娠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1)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
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2)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1型糖尿病无关)。
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3)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四、糖尿病的危害1、经济负担的加重(长期用药)2、生理上的危害(引起众多的并发症)3、心里危害。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它有着急慢性病发症。
五、急慢性并发症。
在我国只有1/3的患者能得到积极的治疗,而另外2/3不能得到正规的治疗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治疗。
糖尿病的发生率非常高,严重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是有些患者80多岁,患糖尿病30多年却无明显的并发症,只是定期来住院调整药物。
这说明糖尿病虽然不能得到根治,但可以控制并发症和预防的。
糖尿病患者必须打持久战,用知识战胜糖尿病,得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上并发症。
它有急慢性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渗综合征(老年人)低血糖合并感染。
2、慢性并发症可以累及多个器官。
(1)侵犯到脑.:可以引起脑梗塞。
(2)侵犯到心血管: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
而心血管疾病患者致死致残或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
(3)累及到肾脏:可引起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致肾功能衰竭(也就是尿毒症大家都知道肾脏是人体的排泄器官,一旦它坏了,小便是排不出来)只能靠透析来维持生命,,那不光人受罪花费也很大。
(4)眼睛:可引起青光眼,白内障,视物模糊看不清东西。
病程在20年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而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失明的主要原因。
(5)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手脚麻木,刺痛感,身上有小虫子爬的感觉或脚上有踩棉垫的感觉。
(6)糖尿病足:也就是烂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一旦失去了双脚就意味着日常生活是很难自理的。
对这一点深刻体会莫过于因糖尿病足而截肢的患者。
不要小看一个针眼,一个很小的伤口,还有脚气六、糖尿病诊断说明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葡萄糖的氧化发生障碍,机体所需能量不足,故患者感到饥饿多食;多食进一步使血糖升高,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出现尿糖,糖的大量排出必然带走大量水分故引起多尿;多尿失水过多,血液浓缩引起口渴,因而多饮;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大量动员体内脂肪及蛋白质的氧化功能,严重时因消耗多,身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
这就形成了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
(一)确诊为糖尿病: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量受损;如空腹血糖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7.8 mmol/l及空腹血糖<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
七、糖尿病的预防对策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可治之病。
有研究表明,一般从餐后血糖升高到确诊为糖尿病,需要7年左右的时间。
最初的餐后血糖升高往往不用治疗,只要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就可使血糖恢复正常。
这足见糖尿病的早期预防是大有可为的,无糖尿病者完全可能不得糖尿病。
虽然现代医学水平可使糖尿病患者不因糖尿病致残或早亡,但其治愈还是很困难。
因此,预防仍然是最关健的。
关于糖尿病的预防,有关专家提出了“四个要点”:1、“多懂点儿”,即知识预防。
接受健康教育,学习糖尿病知识。
何谓“多”?就是既要知晓家庭有无糖尿病史,又要知晓防治措施,还要通过经常检测知道自己的血糖水平。
2、“少吃点儿”,即饮食预防。
何谓“少”?就是进食要留有余地,不可一味满足食欲,七八成饱即可。
饮食尽量清淡、低脂、低糖、多吃鱼肉、瓜菜、黑木耳、蒜、茶等。
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防止肥胖和高脂血症等诱发因素的形成。
有肥胖危险因素者注意体重、腰围、腰围与臀围比值的控制。
3、“勤动点儿”,即运动预防。
运动可以减少脂肪组织和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患非依赖胰岛素糖尿病的危险。
适当锻炼还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粘。
目前公认,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比不参加运动的人随年龄增长发生糖尿病的危险要小20%。
经常参加“出点汗、喘点气”的运动,最好每天半小时,每周至少5次。
4、“放松点儿”,即心理预防。
避免精神创伤,提高心理应激能力,从而保证胰岛素的正常分泌。
5.戒烟限酒,保证睡眠。
高血粘者必须戒烟,因为吸烟可使血管收缩,血粘加重。
八、糖尿病的治疗方法1、饮食指导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尤其是Ⅱ型糖尿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合理的饮食有利于减轻体重,控制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
教会患者根据自己的体重、身高、性别、运动量等情况计算饮食量,保证合理的营养,严格控制甜食,多吃纤维素的蔬菜,如青菜、芹菜等,避免进食高胆固醇食物,要根据血糖制定糖尿病饮食。
2、运动指导“生命在于运动”任何人都需要运动,此病除应用药物和饮食疗法外,运动也尤为重要,首先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其次加速脂肪分解,减轻体重,改善脂代谢,有利益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最后可增强体力及免疫功能以及减轻病人压力和紧张情绪。
糖尿病运动应因人而异,适可而止,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有氧运动为主,医疗步行是最佳方法。
年青、体质好的可采用跑步、游泳、登山、打球、骑自行车等,年老体弱者可打太极拳或慢速步行,运动时间为20-60分钟,每周3-5次,运动最好选择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出去运动要随身携带糖块,以免低血糖时备用。
用药指导向其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介绍降糖药的餐前餐后服用的不同类型,联合用药更应小心谨慎。
对胰岛素冶疗的患者应告诉他抽取胰岛素剂量必须准确,应在餐前半小时注射,必须按时进餐。
了解胰岛素的种类、作用、特点、储存方法、注射方法及不良反应。
不管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均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由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五四村卫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