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幸福的课堂
- 格式:pdf
- 大小:282.69 KB
- 文档页数:1
谈谈怎样营造一个快乐幸福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点子,要让学生感觉快乐幸福,改变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导入环节有如乐曲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倡导和谐、民主、轻松愉快、幸福的学习氛围,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培养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兴趣,引其入境。
如在《蓝色的树叶》一课的导入环节时,我设下悬念: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树叶的颜色,有谁看过蓝色的树叶?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主人翁却有蓝色的欲望。
这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心理。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朗读中出现的问题,相机指导,真正做到师生双边活动的实效性。
讨论分段时,让学生把自己预习分段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分段的依据,看谁说得有道理,然后在全班交流。
这里要指出,由于文章体裁、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每篇文章段落的划分不能定死,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有独到的见解,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们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过程也“变苦为乐”,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过程。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构建语文幸福课堂摘要:现在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指数,经常谈到ⅹⅹ城市幸福指数高,因此我突发奇想,我们的学生上课幸福吗?怎样才能建构语文的幸福课堂,让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能享受教育的美好人生?关键词:语文幸福课堂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
”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享受快乐、让语文的知识魅力吸引学生,人文魅力倾倒学生,智慧魅力熏陶学生,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幸福乐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构建幸福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新教育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但是用好模式可以让我们更快地达到理想高效的目标。
我认为理想的幸福课堂的模式是“学”(学生、学习)的模式。
一、教师是幸福课堂的主导者学的模式,并非抛开老师,学生全然自学,而是通过教师主导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陶行知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
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1、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弄清课文在课程的总目标、学段目标中占居的地位。
新教育环境下的语文课堂的确看重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但并不意味着要降低知识在教学中的地位。
2、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课堂主要环节。
我们的基本宗旨是: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参与;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多引导。
3、教师少“讲”,学生多“讲”。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
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
4、教师少“问”,学生多“问”。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长进。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回忆自己读书时所上的语文课,节节都那么乏味,每篇课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都一样:字、词、句、修辞方法、写作方法、层次划分、中心思想,老师讲得昏天黑地,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而现在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真怕自己也难脱窠臼。
但是既然已经接受了任务,我下定决心一定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理念的学习,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上做了很多的尝试,以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创新,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和谐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氛围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只有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我把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氛围作为突破口。
有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
”我特别认同这句话。
给学生一个微笑就给了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更给了学生一种走进老师心灵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感。
同时,给学生一个微笑就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以致学生相信老师不会轻易否定他们,更不会批评他们,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张扬个性的空间。
一个微笑不但融洽了师生关系,更创建了民主、宽容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调动有效思维、驰骋无限想象、参与课堂教学,这样何愁语文课堂没有活力与激情。
二、授人以“渔”,更授人以“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课堂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讲《秋天的思念》时我采用了歌曲导入,当《烛光里的妈妈》优美的旋律回荡在教室里时,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习内容尝试过对联导入、讲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悬念导入等方式,均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语文课堂学生享受幸福的摇篮课堂是学生精神交流的殿堂,是心灵放飞的天空,是塑造人才的摇篮。
因而幸福的语文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何才能使幸福融入课堂,让欢声笑语溢满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享受幸福的摇篮呢?一、创设适合的教学氛围,激发求知欲。
贝尔纳说:“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
”也就是说,创设适合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民主式教学;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促使学生主动留心生活,鼓励、引导并督促学生用恰当的方式抒自己的情,表自己的意。
只有在课堂中,努力创造和谐、自由、民主、乐学、互相信任、心情舒畅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充分释放潜能,使其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从而心情愉悦的学习,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展现合作精神,彰显自我才能。
奥林匹克精神是“更高、更快、更远”,将奥运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开展如下活动:朗读、背诵、演讲比赛,书法、作文竞赛、成语接龙、手抄报、即兴演讲等。
在竞赛中,看谁在规定的时代内完成的任务质量高,或者布置任务后看谁用的时间少。
竞赛使学生处于波峰的状态,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学习效率也将高出平时的几倍,甚至于忘记了困难和疲劳。
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由小组成员推举组长。
在每次的活动时,我都将给每个小组赋分,以激发每位小组成员积极地参与讨论,大胆发言质疑,特别是那些平时性格内向,不爱说,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使他们有参与的机会,从心灵障碍中跨越出来,让他们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这种你追我赶的竞争中既展现团队探究合作精神,也使自我才能得以彰显。
三、让课堂充满情感。
情感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助听器,是学生享受幸福的润滑剂,是挖掘学生潜能的动力。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各种能力和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
但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所收获,就要实现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使40分钟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面对这样的情况,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感到快乐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
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
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
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
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自主的学习,快乐学习,积极地探究问题,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快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
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学习,主动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从教材中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如教学《三颗枸杞豆》一课时,我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
我结合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
语文课堂的幸福体验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学习语言文字、阅读与创作的重要环境。
在这个语文课堂里,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就是语文课堂的幸福体验。
语文课堂的幸福体验来源于老师的教学。
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有责任心和关爱学生的心。
在他们的教学中,会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他们会用生动有趣的故事、精彩纷呈的课文、趣味盎然的活动,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体验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堂里的老师倾注了心血,用心呵护学生成长,这种关怀和敬业精神会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幸福滋润的温暖。
语文课堂的幸福体验来源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充满着合作与分享。
学生们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文、朗诵课文、讲解阅读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收获到来自同学们的认可与鼓励,也会从同学们的表现中获得启发与借鉴。
语文课堂也是个开阔眼界的地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们在这里相遇。
通过语文课堂这个平台,他们能够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欣赏和包容各自的优点,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友情的温暖,体验到与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幸福。
语文课堂的幸福体验来源于学习成果的展示与欣赏。
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会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得到展示与应用。
比如朗诵比赛、作文比赛、话剧表演等等,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习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和认可,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高的学业目标。
语文课堂上也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读书笔记展示会等,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同一本书,获得更多的情感共鸣和知识启发。
语文课堂的幸福体验来源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享受学习的家园摘要:本文主要就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三种易被忽视的现象,教师如何用心把握,赢得学生信任,打造一个诗意和谐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享受学习的家园作简要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换位思考;教学民主;课堂调整孔子循循善诱,弟子们率真、坦诚地各言其志。
孔子与弟子们这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令人神往。
在倡导“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的今天,如何在课堂上达到这种境界呢?笔者以为首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情,并由此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一、换位思考,转化教学中的“被动”现象我有一次听同年级组马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印象非常深刻。
她没有像传统课堂那样一板一眼地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也没有急于抛出课前她预设好的问题(我相信她是作了很多预设的),而是先让学生谈谈平读莫泊桑作品的感受,阅读课文后又放手让学生自主提问,问题提出来以后,马老师也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疑。
一节课下来,马老师讲的很少但却很精要,学生也是兴味盎然、跃跃欲试的。
在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疑的过程中,课文的深刻内涵、写作特色学生全都了然于胸了。
我觉得这种学生提问,学生自主质疑的方法特别好。
学与问本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的主体也应该是问的主体。
但是怎么让学生会提问,提的问题有质量呢?我想也是需要老师引导的,笔者在执教《我的母亲》一文时,就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把问题记录在抄稿本,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解决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再提交上来师生共同解决,以此来保证课堂提问的质量。
转化课堂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这一“被动”现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问,自主解疑问,学生的表现可以很精彩。
二、平等相待,谨防提问中的“片面化”现在语文课堂上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优秀学生成了课堂回答问题的“宠儿”,频频亮相,风光无限;而中等生和后进生则成了“孤儿”,无人问津,长此以往,班中的“大众”就变成了长期游离于课堂的“观众”。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师生角色,杜绝那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乐趣和主观能动性。
让快乐走进课堂,让学习成为享受,让课堂成为乐园。
一、创造情境,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语文课堂里,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其中,使课堂充满趣味性。
如教《桂林山水》时,我走上讲台就问学生:“你们去过风景如画的桂林吗?游览过景色秀丽的漓江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我便一本正经地说:“现在老师就同大家一起去桂林游览一番。
”正当学生似信非信的时候,老师下指令了:“现在,我们的班车就要出发,请大家闭上眼睛,前往桂林……”话音刚落,悠扬的乐曲声伴着隆隆的汽车声由远而近,学生真像坐在汽车上一样,悠然自得。
一会儿,“桂林到了,请同学们跟随导游一起去畅游桂林的山水……”同学们一睁眼,屏幕上桂林的山水风光立即映入眼帘。
学生边欣赏桂林山水美景,边聆听《桂林山水》的课文朗读录音,顿时心旷神怡,别有情趣。
用这种手段导入课文,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难为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经其事,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不知不觉中进入佳境。
二、语言风趣,让课堂具有幽默感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教师如果每天都是一样的腔调,一样的表情,再努力再听话的学生也会感到课堂的无聊,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幽默的课堂语言,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如,我在教学“纸”字时,为了不让学生在右下方多加一点,我就这样告诉学生:“一张洁白无瑕的纸是不允许有污点的哦。
”在教学“饥”字时,我是这样教学生记住这个字的:“只吃了几粒米饭,肚子肯定会觉得饿的。
”这样,学生既记住了字形,又了解了字义。
语文2013·2语文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却往往受到孩子们的“另眼相看”。
数学课堂上可见孩子们的竞相发言,英语课堂上尽显孩子们的活跃身影,就连平时基础较差、少言寡语、不好表现的孩子也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可一到了语文课堂,他们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表现得相当的消极、沉默、被动。
这种现象也令许多语文教师疑惑不解,究竟是什么夺取了孩子们对语文课堂的热情呢?私下里曾和学生聊过:“你最怕上什么课啊?为什么啊?”学生们众口一词:“我最怕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要读书,要背诵,要写作文,这样会浪费我们很多时间……”天哪!学生竟然认为读书、背诵、写作这些重要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学生厌倦学语文,甚至惧怕学语文的强烈心理已支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
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帮助学生从这一不良情绪中走出来,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将快乐带给学生,让他们觉得语文课堂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
一、欢迎学生走上讲台———有时学生期待邀请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教学的主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特有的权利,学生注定只能在教师的领导、控制和指挥下发挥自己仅有的一点权利———被动地接受学习。
我们或许能清晰地忆及当时的场景:语文课堂上,教师手捧教科书,高高位于讲台上,教师读一遍,学生跟一遍;教师提问题,学生来作答;教师出题目,学生拿笔做。
课堂上的一切是那么顺利而自然。
一堂课下来,学生确实也获得了不少东西,令教师倍感欣慰。
然而,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这样的语文课堂除了带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给学生什么呢?学生的想法能大胆说出来吗?学生的感受能尽情表达出来吗?学生的情感能充分释放出来吗?学生的个性能真正彰显出来吗?新课程呼唤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既然是主人就应该享有一切学习的权利。
我们应该尝试师生角色的转换,让学生也能以教师的身份享受施教的权利。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传统的语文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殿堂,一直被局限在严肃、安静的氛围里,是容不得松懈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师者,作为知识的引领者,教学计划的实施者,课堂秩序的管理者,在三尺讲台上恪尽职守,辛苦耕耘。
这样的课堂,为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利用自己的“权威”,无视学生的人性。
这样的课堂意味着学生必须顺从,必须按部就班的被动接受。
这样的课堂往往造成师生关系日趋紧张,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面对网络时代的中学生,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今天的课堂,要求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求老师建立一种以生为本的开放模式,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一、给学生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我们知道,中医养生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同样,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仅在课堂上下功夫无疑是治标不治本的。
于是,我首先从课外着手,课外活动时,我会与学生一起比赛打羽毛球、打兵乓球、下五子棋,我们严格按照比赛规则决定胜负,决不因为自己的身份有什么特权,在与学生平等相处的过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学生亲近我,信任我,还主动约我上网聊天,我欣然答应,在聊天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在谈心的过程中真诚地关心他们,用心灵唤醒心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我去上课,学生内心没有压抑感,即便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也是谈笑风生,学生们互相配合、无拘无束,有着高昂的学习情绪,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二、给学生一个激情的语文课堂很难想象,一节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怎能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还要有从事语文教学必须的敏感、多思,富于激情的艺术家的气质,做到“等山则情满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我把课堂移到田野,伴着和煦的春风,油菜花香阵阵扑鼻而来,我与学生齐唱了《春天在哪里》,还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幸福的课堂
发表时间:2016-06-08T09:13:08.1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4期作者:王立燕[导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的理念:课堂是动的、活的、情境化的、富有个性的。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雷家中学251804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的理念:课堂是动的、活的、情境化的、富有个性的。
一堂堂优质的语文课如涓涓泉水滋润禾苗,因此竭尽全力上好每一堂课,让每堂课都焕发生命活力,就成为我们语文课堂的第一要义。
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就是他们无限的快乐,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是他们幸福的课堂。
一、要有把书读得有滋有味的课堂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那种课堂上让学生空谈、空讲道理的做法应该摒弃,但在课堂上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朗读的做法也不可取——在机械的重复朗读中学生兴趣全无,哪有幸福可言?我在教学《海燕》一文时,注意将朗读与理解课文融为一体,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简单地重复朗读,而是有滋有味地投入其中,在充分地读课文中感悟海燕象征什么(海燕本身、革命者、现实中的人)两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层次渐进、形式多样、指导有序的读,学生读得激情澎湃、铿锵有力;读得有滋有味、入情入境,直至学生能够完整地背诵整篇课文。
我没有去过多地分析解读文本,也没有去剖析文章的遣词造句、写作手法,一个简单的“读”字始终贯穿于两节课。
正是因为老师让学生一次一次地读,孩子们感悟到海燕象征着海燕本身、无产阶级革命者以及现实中的人,这就是语文课中读的功效。
通过读感悟到的东西,比老师传授出来的东西要实效得多,学生也乐此不疲。
“书声琅琅”是一堂语文课的重要特征,朗读,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
我们就需要把书读得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堂,我相信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是幸福的。
二、要有情趣盎然的课堂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心如其情,全神贯注地进入角色,以引起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
如在学习《变色龙》时,我先让几个学生表演事先排练好的《变色龙》情景剧,学生们用四川方言夸张地表演人物对话,再加上他们形象的动作、入微的神态表演,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历历在目。
学生们表演完之后,我请小组讨论用四字短语或成语概括人物性格,学生们兴趣盎然,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答,气氛热烈。
至此,我又趁热打铁,继续追问:文中主人公为人处世的态度可取吗?作为今天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学生纷纷表示:“做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一个坚持自己立场的人。
”这样就让学生把语文养料内化为自己人格的养料,把语文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生存的需要,进而塑造心灵、健全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感。
这样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有所乐,学有所获;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是幸福的。
三、要有巧掘激情的课堂
刘勰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而教材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就教材而言,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才华、情感与思想的结晶,如果教师把课文转为单纯的技术训练,如字词、分段、中心等而忽视情感因素,那么,一篇课文就被肢解,其恶果就是抹杀了语文课的灵动生机。
老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
一旦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迸射出生命的活力。
而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该充分凭借自己的学识、见解和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深邃的智慧,捧着一颗心去与学生的灵魂相撞,让他们产生情感的火花,这样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才能得到真实而永久的东西。
如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领悟文章恢弘的气势、简洁有力的语句、铿锵激越的情感,以及文章对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只有教师被这种生命力激越和震撼之后,才能引导学生去体会除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火烈、豪放、动力十足这些表层东西之外更为深层的内涵——作者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从而让学生得到永久的情感体验。
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是幸福的。
四、运用情感激励,奏响生命的主旋律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语文是死的语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课本是死的课本。
”足见,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是智慧的启蒙,是师生心灵相通、情感相融的媒介。
语文的魅力源于教师的以情激情、以情唤情,使学生如浴春风,享受生活的幸福。
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类似的经历:当你孤身一人遇到险境,你最终是怎样解决困难的?你有什么体验?这次经历和体验会不会成为你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经过这个环节后,学生再带着自己的体验去朗读课文。
全班学生几乎毫无困难地体会出了课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这样巧妙借用生活之情所悟出的课文之理,比任何透彻分析都更直观、更真切、更永久。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所获得的已不仅仅是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生活的幸福。
一堂好课,是学生生命力的一次精彩展示,是学生生命品质的一次自主提升。
语文课堂中离不开教师、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情感交流、碰撞,从而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心与心的默契、情与情的交融。
凡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收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的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幸福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