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 格式:pptx
- 大小:240.17 KB
- 文档页数:13
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一课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梳理与讲解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物体是由组成的,分子在,分子之间存在。
2.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有关,所以把分子的运动叫做。
个别分子的运动具有性,大量分子表现出来的规律为规律。
3.能够说明分子热运动的两种现象是和。
两种物质相互接触时,叫扩散。
叫布朗运动。
4. 组成的一个研究对象,叫做热力学系统,简称。
叫外界。
系统的状态用描述,包括。
5. 叫做热平衡。
6. 叫做热平衡定律。
是表征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
定量描述温度的方法叫。
7.摄氏温标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用表示。
单位是。
它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式。
8.物体内所有分子能与的总和,叫做内能。
影响内能的因素有。
知识点训练与学法指导知识点一、微观量与宏观量的关系1.设宏观物理量:一定质量m的固体或液体物质的体积V,分子数N,摩尔体积V moL,,摩尔质量M,物质的密度ρ。
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N A求下列微观量:(1)一个分子的质量:m= =v =(2)一个分子的体积:(3)一摩尔物质的体积V moL=(4)单位质量中所含分子数:n= =(5)单位体所含分子数:n= =(7)物质所含分子总数N= = (8)阿伏加德罗常数一般取:N A =_______________2.(成都高二期末)某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 ,密度为ρ,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则关于该物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分子的质量是M /NB .单位体积内分子的个数是ρN /MC .分子的体积一定是M /(ρN )D .平均每个分子占据的空间是M /(ρN )3.已知金刚石的密度ρ= 3.5×310 kg/3m ,碳的摩尔质量为12×310-kg/mol 。
现有一块体积V = 5.7×810-3m 的金刚石,它含有多少个碳原子?如果认为碳原子是紧密地排列在一起的,试求碳原子的直径。
知识点二、油膜法测分子直径4.(江苏新海中学高二期末)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时有如下步骤: A .向浅盘中倒入约2cm 深的水;B .向浅盘中的水面均匀地撒入石膏粉(或痱子粉);C .将油酸和酒精按一定比例配制好;D .把酒精油酸溶液一滴一滴滴入量筒中,当体积达到1mL 时记下滴入的滴数,算出每滴液滴的体积;E .把一滴酒精油酸溶液滴在水面上,直到薄膜形态稳定;F .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酸膜的形态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G .把玻璃板放在方格纸上,数出薄膜所占面积;H .计算出油膜的厚度L =V S若所用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04mL 溶液中含有纯油酸6mL ,上述溶液为75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笔在玻璃板上描绘出油酸膜的轮廓形状再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坐标纸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1cm ,试求: (1)油酸膜的面积是________cm 2;(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______mL ;(3)按以上实验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________m 。
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分子动理论知识点总结11.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章热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章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章运动的宏观反映。
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改变比引力的改变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体的内能(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讨论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讨论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识。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断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改变而改变。
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
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
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全部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分。
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3.转变内能的两种方式(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转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分。
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5★.热力学第肯定律(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U)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汲取的热量(Q)的总和。
(2)表达式:W+Q=U(3)符号法那么: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物体汲取热量,Q取正值,物体放出热量,Q取负值;物体内能增加,U取正值,物体内能减削,U取负值。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理解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掌握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知识要点(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分子的大小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可以通过油膜法等实验来粗略测量分子的大小。
2、阿伏伽德罗常数1 mol 任何物质所含的粒子数均为 602×10^23 个,这个常数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量(物质的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等)与微观量(分子质量、分子体积等)的桥梁。
(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而且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所做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但它反映了液体或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与微粒的大小和温度有关,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距离较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表现为引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更快。
2、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当分子间距离 r = r₀(r₀约为 10^(-10)m)时,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合力为零。
当 r < r₀时,斥力大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
当 r > r₀时,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
当 r 大于 10r₀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
三、例题解析例 1: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慢B 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间的一种化学反应C 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D 扩散现象是由物质的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解析: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进行得越快,A 错误;扩散现象是分子的运动,不是化学反应,B 错误;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C 正确;扩散现象是由物质的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D 正确。
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一课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梳理与讲解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物体是由组成的,分子在,分子之间存在。
2.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有关,所以把分子的运动叫做。
个别分子的运动具有性,大量分子表现出来的规律为规律。
3.能够说明分子热运动的两种现象是和。
两种物质相互接触时,叫扩散。
叫布朗运动。
4. 组成的一个研究对象,叫做热力学系统,简称。
叫外界。
系统的状态用描述,包括。
5. 叫做热平衡。
6. 叫做热平衡定律。
是表征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
定量描述温度的方法叫。
7.摄氏温标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用表示。
单位是。
它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式。
8.物体内所有分子能与的总和,叫做内能。
影响内能的因素有。
知识点训练与学法指导知识点一、微观量与宏观量的关系1.设宏观物理量:一定质量m的固体或液体物质的体积V,分子数N,摩尔体积V moL,,摩尔质量M,物质的密度ρ。
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N A求下列微观量:(1)一个分子的质量:m= =v =(2)一个分子的体积:(3)一摩尔物质的体积V moL=(4)单位质量中所含分子数:n= =(5)单位体所含分子数:n= =(7)物质所含分子总数N= = (8)阿伏加德罗常数一般取:N A =_______________2.(成都高二期末)某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 ,密度为ρ,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则关于该物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分子的质量是M /NB .单位体积内分子的个数是ρN /MC .分子的体积一定是M /(ρN )D .平均每个分子占据的空间是M /(ρN )3.已知金刚石的密度ρ= 3.5×310 kg/3m ,碳的摩尔质量为12×310-kg/mol 。
现有一块体积V = 5.7×810-3m 的金刚石,它含有多少个碳原子?如果认为碳原子是紧密地排列在一起的,试求碳原子的直径。
知识点二、油膜法测分子直径4.(江苏新海中学高二期末)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时有如下步骤: A .向浅盘中倒入约2cm 深的水;B .向浅盘中的水面均匀地撒入石膏粉(或痱子粉);C .将油酸和酒精按一定比例配制好;D .把酒精油酸溶液一滴一滴滴入量筒中,当体积达到1mL 时记下滴入的滴数,算出每滴液滴的体积;E .把一滴酒精油酸溶液滴在水面上,直到薄膜形态稳定;F .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酸膜的形态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G .把玻璃板放在方格纸上,数出薄膜所占面积;H .计算出油膜的厚度L =V S若所用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04mL 溶液中含有纯油酸6mL ,上述溶液为75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笔在玻璃板上描绘出油酸膜的轮廓形状再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坐标纸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1cm ,试求: (1)油酸膜的面积是________cm 2;(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______mL ;(3)按以上实验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________m 。
范德华介绍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通常称为范德·瓦耳斯或范德华,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1837年-1923年),曾任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
范德华是家里十个孩子中的老大,他的父母名为杰科布斯‧范德华及伊丽莎白‧范登贝尔赫。
他的父亲是一个住在荷兰莱顿市的木匠。
在十九世纪,工人阶级的孩子通常是没有能力就读中学然后晋升大学就读的。
不过,他接受学校的小学教育,并于十五岁时完成学业。
后来,他成为一名小学老师的助教。
1856年至1861年间,他跟着老师学习,顺利考取教师执照,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并晋升为教务主任。
1862年,他开始参加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讲座,在城里的大学中虽然他是一个未经录取的正式学生,不过那是因为他缺乏一部份的古典语言上的教育。
1873年,范德华的论文“论液态和气态的连续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获得了莱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在这篇论文中范德华提出了自己的连续性思想。
他认为,尽管人们在确定压强时除了考虑分子的运动外,还要考虑其他因素,但是在物质的气态和液态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和这些分子所占的体积,而这两点在理想气体中都被忽略了。
从以上考虑出发,范德华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引入两个参量,分别表示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引力,得到了一个能较好地描述在较高压力下实际气体的范德华方程。
范德华还研究了毛细作用,对附着力进行了计算。
他在研究物体三态(气、液、固)相互转化的条件时,推导出临界点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1873年范德华最先假设了原子间和分子间分子存在一种吸引力,这种力现在被命名为范德华力。
范德华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声望。
由于范德华在气态和液态方程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了19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除了在72岁(1910年)范德华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外,他还被授予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爱尔兰皇家科学院和美国哲学学会会员,也是法兰西学院和柏林皇家科学院的会员、比利时皇家科学院的准会员和外国化学伦敦学会会员。
分子运动论3个基本观点
分子运动论是描述物质的微观运动的理论,它包含了以下三个基本观点:
1. 所有物质都是由极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粒子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例如原子是构成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而分子是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2. 分子不断地以无规则的、不受控制的方式进行运动。
分子的运动可以是热运动(热运动是由于分子的动能而引起的),也可以是化学反应中的反应运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选择性都取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3. 物质的性质和行为是由分子的运动方式和相互作用决定的。
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硬度、电导率等,以及物质的行为,如融化、沸腾、溶解等,都是由分子的运动方式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