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42.80 KB
- 文档页数:9
教学设计与反思: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山居秋暝》这首古诗;了解作者王维和诗歌背景,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讨,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教学内容:《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歌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与美丽,通过描写雨后的山色、松声、泉声、渔舟等景物,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山居秋暝》这首古诗;了解作者王维和诗歌背景,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
难点: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山居秋暝》教学课件4. 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秋暝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作者介绍(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维的画像,简介王维的生平事迹。
2. 引导学生了解王维的诗画风格,为学习《山居秋暝》做铺垫。
三、诗歌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3. 逐句讲解诗歌,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合作探讨(10分钟)(1)诗歌中的景物有哪些?它们给你怎样的感受?(2)诗人为什么会爱上这样的山居生活?(3)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意境?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朗读与背诵(5分钟)1. 让学生齐读诗歌,加强记忆。
2.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要求熟练掌握。
六、作业布置(5分钟)2.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译文、意境分析和自己的感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山居秋暝》教案及反思2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关于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第1课时《山居秋暝》【课时目标】1.会写“孙”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居秋暝》,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题,激发兴趣1.谈话导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热爱大自然,还留下了许多描绘景色的优美诗句。
你能背几句这样的古诗并说一说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吗?(学生自由发言)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山居秋暝》,去欣赏诗中优美的风景。
3.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指导读准“暝”字。
4.理解题目: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自由发言,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读题目质疑,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1.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1)指导识记“浣”字:采用熟字“完”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注意正音。
(2)指导书写“孙”字:左窄右宽,要注意“小”左边的点要穿插到“子”的提的下面。
3.指导朗读,感知节奏。
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
4.感知古诗大意: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大致意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反思第【1】篇〗首先,组内教师们肯定了七班学生的课堂表现,认为课堂氛围较好,学生积极性较高,能参与到展示当中。
这一点,一方面得力于学生对公开课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不错,只要能多加引导、鼓励,他们也可以表现的很好。
其次,时老师与王老师都提出了一点,就是《山居秋暝》作为一首诗歌,学生读的不够多,仅仅是在授课之初分小组进行了齐背,有感情的示范性朗读缺乏,未能将诵读贯穿于整堂课中。
这个意见非常中肯,点明了我授课的一大不足。
平时上课,对于诵读的引导就有缺陷,机械的将背诵与讲授分开,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成了死记硬背,对于文字美、意境美无法真切感受。
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诵读与讲授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感情,把握诗歌。
再次,李老师与秦老师还对导学案的设计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尤其是对于“志趣”、诗歌具体意象等问题做了讨论,并就如何设置导学案上的问题做了探讨。
通过与老师们的探讨,才发现导学案上个别题目的设置不够准确,个别问题的表述不够明确。
因此,在以后准备导学案的过程中,对于设置的题目要有针对性,所问所指要具体明确,同时,还要保证课堂连贯性。
第四,课堂上教师的语速过快。
针对这一点,必须自己从心底做出重视,一年多的教师生涯,听课老师曾多次反映我讲课语速过快的问题。
以后上课,开口之前,要首先告诉自己,说话慢一点,再慢一点,保证每个学生都听到明白再继续往下说,毕竟,进度不是最重要的,让学生学会听懂才是目的。
最后,是我个人对自己课堂的一点反思。
这节课,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展示,暴露出我准备的仍旧不够充分,虽然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在八班展示过一遍,但具体细节自己还是把握的不好,对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引导,这不只是因为自己课堂掌控能力不足,更是知识经验缺乏的表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1.简介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3.分析首联: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
“来”,助词,无义。
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
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
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押韵严格,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诗收录于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他们可能还难以深刻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逐步挖掘诗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学会从自然景观中感悟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难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美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效等多媒体的课件。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诗词卡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这首诗,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日的美景,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对诗文的兴趣。
教师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随后,逐句解析诗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居秋暝》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山居秋暝》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能够读懂《山居秋暝》中的诗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二、教学重点1.理解《山居秋暝》的基本内容;2.理解《山居秋暝》诗句中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理解《山居秋暝》中的抽象意境;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训练。
四、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原文;2.教学PPT;3.板书。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小故事引出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导读:介绍《山居秋暝》的背景和作者,简要说明诗歌的主题。
3.朗读:组织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吟诵。
4.讲解:逐句解释课文,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
5.讨论:探讨《山居秋暝》中的意象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6.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复习作业。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让学生逐句复述《山居秋暝》。
2.提问: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抽象意境及诗句。
4.写作训练: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训练。
5.评价:展示学生的作文,进行互评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挖掘《山居秋暝》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写作训练中,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加注重写作技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山居秋暝》教学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师们进行参考和借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山居秋暝》。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能够运用所学诗词知识,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感悟诗词背后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山居秋暝》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感表达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抒情情感。
2.进行自由创作,结合个人体验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教材及相关辅助资料。
2.音响设备。
3.教师提前准备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山居秋暝》的意境。
二、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猜测。
三、正式教学1.听课文朗读。
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
3.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意蕴和构思创作思路。
4.学生展示创作成果,进行欣赏和互动交流。
四、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呼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山居秋暝》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创作表达。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的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
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
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
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
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会。
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词歌赋。
企业人员:总经理、财务主管、公关人员、法律顾问、导游(由深谙古文诗词歌赋者担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
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明确: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