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读后感(通用10篇)
- 格式:docx
- 大小:30.63 KB
- 文档页数:12
《天才》读后感(通用10篇)
《天才》读后感 篇1
拿起教育信息资料,读者刘万里的《天才》一文,感慨万千,虽然故事情节有些夸张,但读到母亲看着孩子翻箱倒柜寻找自己童年时,她眼里饱含泪水时,我也不禁怅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美好愿望,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整个家庭的未来。孩子的成长牵动着亿万父母的心。
作为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也一直在问自己,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孩子。
有人说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应该享受快乐的童年。有人说要放养,也有人说要圈养。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面。家长一味地不加引导,漫无目标,放任自流不可取;牺牲童年快乐,获得一生的辉煌也觉可惜。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儿养志,成人养德的观点。
家长怎样对待孩子,教育孩子真的要向农民学学。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长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是做法却往往不同。
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家长为教育孩子彻夜未眠,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庄稼长势不好,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许多家长却一味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地理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要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化了,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观念呢?
我看作为家长的我们真要与时俱进,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天才》读后感 篇2
我本以为天才通往成功的道路是铺满鲜花的,但直到我读了《苦难与天才》这篇短文时才知道原来他们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如此艰辛。
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天才,3岁学琴,12岁首次举办音乐会,并一举成名,轰动音乐界。之后他的琴声遍及各国,迎来了许多听众与演奏家的赞美。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它是操琴功的魔术大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可是他遭遇的苦难让人无法想象:四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真性昏厥症以使他快入棺材了;七岁时患上严重肺炎;四十六岁时牙床突然长满脓疮;随即又染上了可怕的眼疾;五十岁时,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肌体;他仅活到五十七岁就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折磨,先后搬迁了8次。看到这我不经想:这样的一生,真让人同情。不过即使被病魔缠身,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却并没有阻扰他完成梦想的决心。于是又给自己的生活设置了障碍和漩涡,他曾长期把自己软禁起来每天练琴10至12小时要是是别人要么怨天尤人就是对生活失去信心,是生不如死的感觉啊,所以他的生活别人是无法过的。
这让我想到一般遭遇苦难与不幸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绝望而放弃,自甘堕落;一种是不屈不挠,绝不放弃,绝对不会向命运低头。帕格尼尼就是后者,上帝给予了天赋,同时也给他带来不少的苦难,但他坦然面对生死,热爱挫折苦难,他踏着坚定不移的脚步,不管遇到多大挫折苦难,他都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坚强勇敢,乐观面对,勤奋刻苦,付出了万分的努力,战胜了一次次的挫折苦难,一次次的考验,最终达成理想。他是强者中的强者,高手中的高手,名人中的名人。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但总是错失了它。由于懦弱,害怕挫败,连迈出一步的勇气都没有,因为怕被道路上的荆棘刺伤,惧怕了;还有的即使只离成功有一步之遥,但是眼前的挫折太巨大了或者因为苦难而弄得身心疲惫,无法再走下去了。他们害怕承受这种痛苦的滋味就退缩了,放弃了,因为他们可能认为这样就解脱了。其实他们不知道苦难是一笔财富,有多珍贵,但这只有坚持到最后,像帕格尼尼这样的人才体会得到其真谛。战胜苦难的经历是多么有价值,有意义,精彩而又有成就感的。 想想我们自己吧,帕格尼尼是个病人而我们却是健康的人。面对苦难我们就是如弱者。我记得自己曾经有多少次面对难的题目我总是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面对复杂繁琐的事我总是推三阻四,我怕苦怕痛,我很懦弱。但现在我明白苦难虽痛苦但成功后的甘甜是让人多么喜悦而又回味的。我正在尝试推开那扇成功之门,尽管前方有多坎坷,未来多么迷茫,我想试着去闯,自己也该成长了,未来的更大的苦难有多大我不知道,但现在我怎能连这小小的洪沟都跨不过去呢,更别说前方的路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我相信只要努力,勇敢面对苦难,屡败屡战,风雨后的彩虹肯定很美。
平庸的人不受伤,受伤的人不平庸;失败的人怕痛,成功者享受痛。苦难对于像帕格尼尼这样天才的人正是他进步的阶梯,而对于弱者来说却是无底的深渊。从帕格尼尼的经历让我知道,对于任何人来说,不管你是不是天才,苦难都是最好的大学,当然,你必须首先不断被其击倒,然后才能成就自己。天才就是这样炼出来的。每个从这毕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广阔蓝天,任你自由飞翔。
《天才》读后感 篇3
罗林老师个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意味深长,尤其在任教数学的这两个月来,只要孩子们和老师都端人态度,任何事情都可以解决,每个小孩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有很多人往往会掉进所谓的“负向心理循环”的轮子,比如说,数学考试碰到一道难题,其实对大家都很难。可是你想了一会儿没有结论,马上加强了对自己的成见:‘我就知道我数学不行,做不出来。’于是,本来再努力一下就有希望作出来的题,就真作不出来了。等考试成绩下来,就更灰心丧气:‘咳,我就不是这块料。实在没有办法。’如果哪次考试不留神考得不错,你则心里暗喜:‘今天走了邪运了!连我也几乎满分’。就这样自动地把相反的证据排除在你的推理之外,并不会因为成功而对自己的才能更有信心。长此以往,你不仅尽心竭力地在生活中寻找一切可能的证据,证明你不是数学的材料,你还会不自觉地创造证据,比如在明明可以成功的考试中失败,结果更加坚信了自己是如何不可救要。这是一个恶性的或者说是负向的心理循环:失败的信念不断制造失败的事实;失败的事实又进一步强化失败的信念,如此循环往复乃至无穷,最后就真变得无可救要了。”
但是,除了这一“负向心理循环”外,还有另外一个轮子,制造的是“正向心理循环”。具体而言,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是数学天才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是天才;甚至在没有证据的时候,也努力为自己创造证据。比如有的学生,理工科很强,很相信自己“是这块料”。于是当他碰到一个物理题,怎么也解不出来。换了其他人早放弃了。可是他说:“这题我要是解不出来,谁能解得出来呀?”结果他苦思苦想几天,有一天豁然开朗,兴冲冲地跑到我家报喜,大有一副舍我其谁的气概。他就这样创造了自己是天才的证据。在这种“正向心理循环”中,成功的信念制造了成功的事实;成功的事实又进一步强化了成功的信念。如此循环往复乃至无穷,此人就真成了天才。
其实是不是天才,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态度,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可以的,那么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坚持下去,直到自己做到。对于我们老师而言,需要把每个孩子都当成是天才,用自己的耐心,真心来教导他们,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善于思考,相信自己的能力。
《天才》读后感 篇4
应试教育制度下,分数依然是教师或者家长眼里判断好坏学生或许好坏孩子的法宝。似乎只有分数最高才能证明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刚好现在是各高校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君不见名列榜首者就有一种光宗耀祖之感,而反观名列孙山者,几人眉眼笑呢?
于是正读书备考者无论高低年级,年龄大小一股脑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目的一个考出高分数,成为天才!只是当你真的成为天才,一切真的美好?看了这篇《天才》的文章,或许你的心里就会有一篇心里反酸的读后观感了。
有个孩子就是个考试天才,逢考必赢!这份成绩的取得还得归根于他的父母。母亲是教师,父亲是局长,孩子尚在腹中俩人便为孩子规划:上名校,去留学!高考结束孩子获得名校录取通知书,只是孩子看着通知书竟然发呆的坐在那里,无论母亲怎么问他都回答没意思。
最后母亲想了个办法,将问话变成选择题。结果孩子突然来了精
神,比如今天吃啥?A米饭B面条结果孩子就选一个A,而后再陷入呆滞状况,再问话若想让孩子回答,就得再以出题形式进行。一觉醒来,母亲来到孩子房间,看到孩子把房间整的乱七八糟,母亲问孩子怎么了?找什么?孩子没有反应。于是母亲提笔在纸写着:论述题:你在 找什么?孩子立即写道: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他们在找童年,而我不知道童年是什么,醒来就找......母亲看到这里转过脸泪水不住的流.....
看到如此的《天才》,作为父母的朋友您是不是有我所说的心酸读后感觉呢?今后您会不会还逼着孩子机械的学习呢?别的我不知,只知道我周围朋友的读后感中可都是不喜欢如此天才的!当然自己也不会作天才那样的父母!
《天才》读后感 篇5
爱因斯坦曾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人们都爱议论天才,说天才的智慧超过任何人,说天才是如何如何的了不起。人们羡慕天才,有的在天才面前唯唯诺诺,望而生畏,连半步也不敢超越。可是,想要成为天才,也是需要精神的!
《天才》这本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正直、城市的小镇青年。他聪明、刻苦、热爱艺术,喜爱大自然。他极富幻想,不安于现状,他就是尤金。于是他来到大都市寻求发展,一心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芝加哥到纽约,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终于在艺术界一举成名。后又在商业界大显身手,成为名噪一时的商界巨子。随着地位的升迁,尤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爱上了富家小姐苏珊,爱得如痴如醉,不能自拔。最终抛弃了贤惠的妻子,抛弃了艺术,也失去了工作,在上流社会声名狼藉,只好重操旧业,苟且偷生。安琪拉为尤金生下女儿后病故,尤金直到这时才悔悟。
故事情节十分曲折,充满了戏剧性的人生变化。我提倡青少年们应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端正自己对人生的态度,正确对待事业,正确对待家庭。
“天才”自然而然会让人联系起那个与苹果结下不解之缘的牛顿,还有那个有着“七只小板凳”故事的爱因斯坦。古人云:“天才出自勤奋”,天才并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先天而成。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就,造就你的天才梦!
《天才》读后感 篇6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这本书的答案是: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了,但是你可以在你自己眼中可以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或许在这一类人中,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就是精神病人。这个就是这本书主要新颖的地方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此书是高铭老师所著,里面的文字通俗易懂,都是以对话方式呈现的,读者大多可以很容易理解,并且能够随着作者投入到书的情景里面去,大多数看这本书的人都会废寝忘食,并且还可以看好几遍。在作者的描述中,让我知道在精神病人的世界中,原来有这么多的想法,他们的思维超乎了平常人的思维逻辑,他们的推理方式实在是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让我刷新了对他们的认知。
他们的眼中,我们是那么的的无知、渺小、愚蠢,我很惊讶他们的想法,是那么的独特,创造了不一样的世界感知,他们能够通过很小的东西联想出更大的事物,并通过自己的头脑无止境的思考下去。
里面有提到一个精神病医生,他说道:如果这个精神病人是快乐的,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打断他。是的,我们不要用另类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如果你觉得他傻的话,然后在他的眼中,你或许什么都不是,根本就瞧不起你。
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思考下去,生活下去。有时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或许他们只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天才》读后感 篇7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记录国内精神病人访谈的手记,这本书中开篇就写了作者以精神病人为主题探讨世界观,也许你想说为什么要找精神病人来探讨世界观呢?大概是因为正常人很少有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