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寒菊 (画菊)
- 格式:ppt
- 大小:234.50 KB
- 文档页数:6
十四、画菊——描写有序细致生动【习作要求】1、仔细观察体验画菊的过程,清楚、有序、完整地描述活动经过。
2、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生动、准确地描写画菊时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活动。
3、边叙述边抒情,融入真情实感,感受力求真切、细腻、深刻。
【教学目标】1、观察体验一件事的过程,清楚、有序、完整地描述活动经过。
2、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生动、准确地描写一件事。
3、细致刻画人物在事件中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活动。
4、边叙述边抒情,融入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1、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生动、准确地描写一件事。
2、细致刻画人物在事件中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1、有序地描写一件事。
2、细致刻画人物在事件中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一、快乐比赛,激发兴趣。
1.师:快乐作文,快乐成长!欢迎同学们进入我们的快乐课堂!幻灯1 ——欢迎进入快乐课堂2.让我们先来一个比赛——《找茬大王》,再看看谁最聪明!幻灯2 ——找茬大王3.谁能说出刚才的情景?4.评议。
二、快乐导入,明确任务。
师:同学们真棒!刚才就是叙述的一件事情。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生动、准确地描写一件事吗?今天我们就以《画菊》为例,来学写一件事情。
幻灯3——课题《画菊——描写有序细致生动》三、快乐欣赏,学习范例。
1.让我们首先欣赏《画菊》,看看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生动、准确地描写一件事的吧!幻灯4——例文《画菊》2.从这篇习作中,你学到了哪些写法?幻灯5——我的感悟四、快乐学习,获得方法。
1.师:下面,我们就来根据刚才的学习,看看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生动、准确地描写一件事吧!幻灯6——习作指导A、仔细观察。
注意老师手的动作要领——老师在黑板上画菊时手是怎么动的,有什么变化?观察同学们专心致志、屏息凝视的神态;老师画出的菊花样子,以及同学们的反应;同学们纷纷争先恐后上台尝试,是怎么画的,画出的菊花是什么样子等。
篇一:画菊郑思肖阅读答案篇二:画菊郑思肖阅读答案译文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注释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这首自题《寒菊》图诗,集中表现了郑思肖的思想品格和胸怀襟抱。
诗从晚香着笔: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
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
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注】郑思肖(1241 1318),南宋故臣,诗人、画家。
(1)诗人抓住了菊花的哪些特点来刻画菊花形象的?(4分)(2)全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篇四:画菊郑思肖阅读答案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翻译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小学六年级古诗词鉴赏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今天本店铺就与大家分享小学六年级古诗词鉴赏,仅供大家参考!小学六年级古诗词鉴赏11沁园春·雪毛泽东〔近现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
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
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
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2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3卜算子·咏梅陆游〔宋代〕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着同:著)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小学六年级古诗词鉴赏21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寒菊古诗的全部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寒菊古诗的全部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寒菊古诗的全部赵昌寒菊[宋代] 苏轼bai轻肌弱骨散幽葩,du更将金zhi蕊泛流霞dao。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第一句是对菊花的描写。
轻肌、弱骨这样的字眼,带有肯定的拟人颜色,主要是诗人的主观感情的外射。
葩,就是花。
这一句从肌、骨,始终写到花本身,是全面的概述。
其次句是对花的姿势的更一步描写。
假如说第一句是总写的话,那么这一句就是对花蕊的颜色的详细描写,以显示其美。
3、四句要结合起来看。
大意是:菊花是能够延年益寿的药,她在百草摧折的时候,才开头开花。
是对菊花的品性的赞美。
菊花的品性主要是晚开。
前人有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主要就是针对菊花的这一品行绽开的。
二.《寒菊》这首诗的意思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始终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
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抱负和信仰的高尚。
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抱负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画》原文及翻译赏析4篇《画》原文及翻译赏析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赏析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
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古诗三百首:画菊(郑思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古诗三百首:画菊(郑思肖)》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翻译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
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
更不同的是菊花宁愿保留芬芳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相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整水准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今译折叠编辑本段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
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
更不同的是她在凋谢的时候紧紧地抱着枝头,任北风呼啸也不凋落。
写作背景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解读折叠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赏析折叠大凡不幸之年代必有伟大之诗篇问世,此诗正是此年代之产物。
中国历史上,南宋是一个尴尬的朝代,可谓内忧外患,屈辱求生,北方半壁江山沦陷,南宋皇帝却又只知苟且偷安,不思收复河山,偏安江南一隅,只把杭州当汴州。
这时,作为有理想有抱负之知识分子内心必感苦痛,一心想收复河山却又处处受到打击。
而其中不外乎两条出路:其一是像陆游、辛弃疾等人积极抗争,为收复失土奔走呼告,但却屡遭排斥,大多最后郁郁而终;另一种则是选择退隐,像孔子说的“邦无道,则愚”,而又不愿随波逐流,与邪恶同流合污,所以就只能借助于写几首诗词消心中之块垒,郑思肖正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