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古文阅读题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目录:一、第9课《桃花源记》二、第10课《小石潭记》三、第11课《核舟记》四、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五、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六、第23课《马说》第9课《桃花源记》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
2、【鲜美】。
3、【落英】。
4、【缤纷】。
5、【异】。
6、【欲穷其林】。
穷,。
7、【林尽水源】。
8、【仿佛】。
9、【才通人】10、【豁然开朗】。
11、【俨然】。
12、【属】。
13、【阡陌交通】。
14、【相闻】。
15、【悉】。
16、【黄发垂髫】。
垂髫,。
17、【乃】。
18、【具】。
19、【要】。
20、【咸】。
21、【妻子】。
22、【绝境】。
23、【遂与外人间隔】。
遂、。
间隔,。
24、【乃】。
25、【无论】。
26、【为具言】。
为、。
27、【叹惋】。
28、【延】。
29、【语云】。
30、【不足】。
31、【便扶向路】。
扶,。
向,。
32、【志】。
33、【及郡下】。
及,。
34、【诣)】。
35、【规】。
36、【未果】。
37、【寻】。
38、【问津】。
津,。
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桓公自莒①(jǔ)反于齐,使鲍叔为宰②,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一、阅读与欣赏(54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一6题。
(16分)春望(杜甫)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2分)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隆中对(节选)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子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4)利.尽南海 (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5.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1)(2)(3)6.简答:(3分)(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1题。
5.【2017年•湖北宜宾】Ⅱ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
(10分)【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辍耕之垄上舜发于畎亩之中B.佣者笑而应曰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为天下唱行拂乱其所为D.百姓多闻其贤曾益其所不能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举大计亦死百里奚举于市B.必先苦其心志天下苦秦久矣C.扶苏以数谏故项燕为楚将,数有功D.等死,死国可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1.胨涉历尽艰辛最终“立为王,号为张楚”,舜、博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均出身卑微但终成大业。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钴铒潭记①柳宗元钴铒潭在西山②西。
其始盖冉水③自南奔流,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④势峻,荡击益暴,啮⑤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⑥,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⑦游也,一旦款⑧门来告日:“不胜官租私券⑨之委积,既芟⑩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⑪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涤然。
尤与中秋观月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⑫.孰使予尔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注释】①选自《柳河乐集》.钴铒,熨斗。
因潭形如熨斗,故名。
②西山:山名,在永洲城西五里。
③冉水:即冉溪,潇水的支流。
④颠委:头和尾,指水的上游和下游。
⑤啮:这里是侵蚀的意思。
⑥轮:喻水的漩涡。
⑦亟:屡次,时常。
⑧款:敲打。
⑨私券:私人的借据,指债务。
⑩芟:除草。
⑪贸财:换取钱财。
⑫迥:辽远。
(1)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2)钴锶潭之水与小石潭之水有何异同?(3)第二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清白堂①记(节选)[宋]范仲淹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
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
”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
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④不可竭。
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
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云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因署其堂,曰:“清白堂”。
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
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⑥其名哉!宝元二年记。
(有删改)【注】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
②芟(shān):除草。
③扃(jiōng):关闭。
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
⑤饵:吃。
⑥忝(tiǎn):玷污。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综合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含答案)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综合训练一、诗歌鉴赏(一)阅读杜甫的《石壕吏》回答问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诗题是“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两句的妙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阅读《石壕吏》,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走”_________;(2)“戍”_________;(3)“前途”__________。
6.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篇:《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答案:1. 《春晓》这首古文诗的题材是什么?答:春天的景色与感受。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中“春眠不觉晓”的意思是什么?答:春天的清晨很容易让人沉睡。
3.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中的“花落知多少”是表达什么意思?答:暗示了春天的变化无常。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答案:1. 这篇古文描写了什么场景?答:夜晚游览承天寺的景色。
2. 描写“幽草涧边”的目的是什么?答:强调了草木的幽静美感。
3.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中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具体描写了什么情境?答:形容了深夜时荒无人烟的寂静。
第三篇:《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答案:1. “山行”这篇古文描写了什么?答:登山的情景和登山后的感受。
2.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是什么?答:形容了枫叶的美丽和冬季的寥廓。
3. 描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目的是什么?答:揭示山区人家的清贫和与自然的亲近。
第四篇:《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案:1. “望庐山瀑布”这篇古文的主题是什么?答:描写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2. 描写的瀑布有怎样的特点?答:飞流直下,气势雄浑。
3. “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意象是什么?答:形容了瀑布的恢弘与壮丽。
第五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案:1. 这篇古文描写了什么?答:描写了离别时草原的景色。
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味着什么?答:形容了草原的生命力与不灭精神。
3.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文言文阅读(21分)(一)默写(11分)1.青青子衿,。
《子衿》2. ,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小石潭记》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观潭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二)诗歌理解与赏析(4 分)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三类。
7.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加点字解释(2分)(1)为.坻()(2)斗.折蛇行()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带答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⑷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⑶全石以为底。
译: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⑷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⑸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⑺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日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
⑻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2.用“/”给第⑴段画线句子断句。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作者写潭中鱼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写潭中鱼的作用是什么?答:作者写潭中鱼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
写潭中鱼的作用是突出潭水清。
4.你认为小石潭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理由。
答:我认为小石潭最突出的一点是“全石以为底”。
这一句写出了小石潭最为独特之处——石底,这也是小石潭得名的根据。
5.用课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答: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古诗文阅读(甲)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乙)游岳阳楼记(节选)[明]袁中道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
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A)白溪练①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墓,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②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
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第以束发③登朝,(B)为名臣,(C)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④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⑤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
玄鬓已皤,壮心日灰。
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注释】①练:白色丝绢。
②愀然(qiǎo):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
③束发:年纪轻。
④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⑤毛锥子:毛笔的别称。
(1)请将文言词语“出”“入”“着”准确填入(A)(B)(C)处。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
①泫然不能自已也________②昔滕子京左迁此地 ________③壮心日灰 ________④是则真可哭也 ________(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根据选文画横线句的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古人惜墨如金,却蓄意无尽。
有人认为要解读古人文意,翻译不如品味咀嚼。
“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写浪涛之________;“雪山汹涌”则描画________之澎湃。
(5)古诗《泛舟后溪》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歌意象描述。
(6)结合《泛舟后溪》《游岳阳楼记》,说说羊士谔、袁中道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情怀有何不同?【答案】(1)A.着; B.入; C.出(2)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3)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八年级下册古文阅读题整理:汪爱丽一、《与朱元思书》(一)5.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自自富阳至桐庐 B.从从流飘荡自非亭午夜分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C.绝猿则百叫无绝 D.日有时见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日光下澈6.解释下列加点词词义。
(4分)①天山共色()②一百许里()③互相轩邈()④窥谷忘反()7.简答(不得直接摘抄原文句子)(6分)(1)说说富春江景色的总体特征。
(2)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富春江水流之急。
8.根据《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三篇文章内容对对子。
(任选一道作对)(3分)①两岸连山无阙处,②石潭上竹树环合,答案 :5.(2分)C 6.(4分)①同样②左右、多③往高处伸展(只写“高”扣0.5分)④同“返”返回 7.(6分,每题3分)示例:(1)山水风光(山光水色)奇异,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2)富春江激流飞腾,比射出去的箭还快;波浪汹涌,像骏马在奔腾。
8.(3分。
意思相近,结构相似即可)①示例:百里江水皆缥碧②示例:寒树间好鸟相鸣(二)13.文中写出的富春江的特点是、14.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15.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一个含有该字的句子: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11.消散干净争着,竞争伸向更远的地方看,看到 13.清澈湍急 1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5.寒远上寒山石经斜或寒蝉凄切 16.D(三)2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2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2分)2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24.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3分)21.B 22.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3.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24.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②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25.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二、《五柳先生传》(一)10、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颇示己志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12、从文中看,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是(3分)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14、赏读与拓展(4分)课文着力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品质?我们学过的《饮酒》一诗与本文塑造了同一位隐士形象,请你写出诗中最为生动地刻画这一形象的两句诗。
2分10、对精神实质有所领会很 2分 11、(1)他去喝酒,总是把酒喝得干干净净,希望一醉方休。
(2)饮酒作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快乐。
12、饮酒、读书、写文章 3分 13、B 14、(1)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等(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7.《五柳先生传》的结尾,有一段评论性的文字。
请你默写出其中最能表现五柳先生品格的一句话。
(2分)8.用现代汉语翻译“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2分)[译文]____________9.“箪瓢屡空”一句用了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的典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答]____________10.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对他这样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你有什么看法?(2分)[答]____________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9.作者以颜回自况,表现他安贫乐道的道德情操。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鼓励考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下边的答案供参考:这两句分别说出了五柳先生读书所采用的两种态度、两种方法。
一是他的嗜好是读书,其方法便是只求懂得大概,不强求有深刻理解;二是说明他读书的最高境界,往往因能“会意”而如痴如迷,其方法当是熟读深思。
-也就是“观其大略”在先,重在博览;“务于精熟”在后,期在“会意”。
(三)1.对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A.好读书,不求甚解:hào喜欢 B.性嗜酒:sì爱好C.常著文章自娱:zhuó通“着” D.箪瓢屡空,晏如也:ān悠闲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或置酒而招之 B.不知日之入C.友人惭,下车引之 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五柳先生的兴趣爱好,并写出一个能完整体现他性格特点的句子。
兴趣爱好:性格:1.A 2.B3.兴趣爱好:好读书、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送东阳马生序》(一)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录毕,走送之()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左佩刀,右备容臭()2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2分)A、既加冠宋既成列B、益慕圣贤之道杀数人,胡虏益解C、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D、卒获有所闻士卒不尽饮24、翻译下面句子。
(2分)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译: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2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3分)①②③26、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请概述。
(3分)答:22、①跑(赶快)②等待③浸泡④气味香气(2分)23、A(2分)24、①(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分,每题1分。
第①题“辞、色”的翻译应注意互文义,即“降辞”“降色”;第②题要注意“以”字,“口体之善”的翻译)25、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3分)26、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3分)(二)20.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C.腰/白玉之环.D、门人弟子/填其室21.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略无慕艳意人物略不相睹C.足肤皲裂而不知国险而民附D、四支僵劲不能动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22.选文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3 分)答:23.翻译下列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3 分)答:24.“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你认为这种态度对吗?谈谈你的观点。
(4 分)答:19.4分。
(1)跑(2)同“披”(3)年已二十(二十岁)(4)担忧20.3分。
B21.3分。
B 22.3分。
每项1分。
扣问之难,路途之艰困苦,生活之苦。
(符合大意即可)23.3分。
因此人们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博览群书。
重点词是“以是”、“以”、“假”,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24.4分。
开放题,(三)5.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2分)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8.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9.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②(2分)5.(2分)B 6.(2分)A 7.(6分。
每句3分)①到了住所(客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
(其中“至”、“支”各占0.5分,句意2分)②我(求学时)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其中“盖”、“此”各占0.5分,句意2分)8.(3分)B 9.(2分)示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骨闻鸡起舞(四)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2分)A、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B、益慕圣贤之道益多弊少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婉言辞谢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与“”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摘录原文回答)(2分)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答:5、(2分)C6、(2分)D8、(2分)嗜学家贫(顺序可换)9、(4分)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意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