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龄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论农村低龄寄宿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本研究通过对蒙自市冷泉镇中心小学5名教师以及15名低龄寄宿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并对6名低龄寄宿学生的生活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察,了解低龄寄宿小学生的生活习惯及学习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低龄寄宿学生普遍存在品行障碍、性格缺陷、负面情绪、兴趣缺失等心理问题,最终提出教育对策。
标签:低龄寄宿;小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对策随着我国教育资源优化调整以及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更多的农村家长将3年级以下的低龄小学生送往乡镇中心校就读,由于交通不便,接送困难,这些低龄小学生只能选择在学校住宿,而这些农村低龄寄宿小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通过对蒙自市冷泉镇中心小学20人进行访谈,其中教师5人,学生家长15人,并对6名低龄寄宿学生的生活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习惯及学习情况,分析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提出教育对策。
一、低龄寄宿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低龄寄宿小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有:1、行为偏差较为严重,学习停滞不前,个别学生出现偷窃等品行障碍;2、性格缺陷较为严重,情感缺失,很多学生存在严重的孤独感;3、很多学生缺乏安全感,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不愿分享的小秘密;4、学生参与活动不积极,胆怯,不爱表现自己,自卑感较严重;5、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差,做事拖沓,没有原理性,没有责任心,兴趣缺失;6、大部分低龄寄宿小学生对寄宿生活感到不适应。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1、学生课外活动较少,娱乐设施较少,学生爱好比较单一;2、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不组织有关心理调适的活动;3、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较少,很多家长把学校当成了托儿所,怀着只要孩子没事就好的心,不愿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没有良好的教育观念,不关心孩子的成长;4、对学校不适应的低龄寄宿学生的不良行为导致其在班级中被其他同学排斥,这些排斥增加了其不适感,不适感又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比如教师关心不到位,家长不闻不问等,进一步加深了其不适感。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的提出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让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学生”。
目前在不少农村学校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学校布局调整,拆村小合并建成完小,造成住校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留守学生”已占到了相当比例,成为了班集体中一个较有影响的群体。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兼办寄宿制中心小学学校,全校共有学生785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等原因造成的“留守学生”208名,也就是说占到了学生总数的26.5%。
这是我校极为特殊的情况。
本课题组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层面的了解,发现我校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学生”存在着违纪、成绩差、人际差、自卑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留守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
据调查我校“留守学生”的监护类型包括单亲监护、祖辈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由单亲监护的学生69“留守学生”总数的33.17%;祖辈监护的学生98占到了“留守学生”总数的47.15%;亲朋监护的学生38了“留守学生”总数的18.27%;还有3学生则处于自我监护状态。
祖辈和亲朋监护人往往不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停留在生活的照料上,只能满足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对学生学习、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关注极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不论从全国“留守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从我校“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留守学生”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本课题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干预,期望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为“留守学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
因此,本课题具有很强的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留守学生”在一些研究中也被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子女”或“留守孩子”,虽然称谓不一样,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留守学生”的概念基本一样。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寄宿制学校逐渐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
然而,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并探讨相关的干预方法。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1. 孤独感和情感困扰:由于离开家庭长时间生活在寄宿制学校,学生们常常面临着与父母、亲人的分离,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情感支持,学生们对自身情感的管理和表达也存在困扰。
2. 学业压力和焦虑: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学业上常常需要面临较大的压力。
由于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不足和教学质量欠佳的问题,这增加了学业上的挑战,导致焦虑心理的出现。
3. 人际关系问题:寄宿制学校的环境通常相对封闭,学生们的社交圈子相对狭窄,很难认识到更多的朋友。
这可能导致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困难和不适应,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法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干预方法:1. 心理辅导和支持: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他们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和烦恼。
2. 情感教育:学校应该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开展情感教育课程和相关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缓解情感困扰。
3. 学业辅导和支持:学校可以提供学业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解决学习困难。
教师可以设置课后辅导班,为学生提供额外学习资源和指导,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
4. 社交活动和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交活动,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子,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环境,减少孤独感和情感困扰。
5. 家校合作: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举措。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农村寄宿制中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由于长期与家人分离,环境陌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等因素,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给学校和家长带来一定的困扰。
因此,对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干预策略,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1. 学习压力大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由于进入寄宿制学校后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导致学习压力增加。
同时,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等原因,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学生面临更大的学习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和挫败感。
2. 生活孤独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通常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长期与家人分离,缺乏亲情的陪伴,导致生活上的孤独感增加。
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需要在不熟悉的环境下独立生活,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孤独感更甚。
3. 人际关系紧张由于不同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因素,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容易出现紧张和冲突。
学校生活中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触发点。
4. 自我认知差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学校中,这些不良习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态。
二、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1. 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是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首要任务,但是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可能出现学习积极性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2. 心理健康问题加重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断恶化的过程,如果不及时干预和解决,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可能面临抑郁、焦虑、自卑等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有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障碍。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寄宿制中学接受教育。
然而,长期处于异地求学环境下的学生往往面临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这给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因此,研究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势在必行。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 学业压力农村寄宿制中学的学生通常要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
他们需要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学生们常常感到学习困难,导致了学业压力的积累。
2. 家庭情感缺失由于长期在学校生活,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与家人的联系较少,家庭情感缺失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学生们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3. 人际关系问题在寄宿制中学环境下,学生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
同学之间的竞争、师生之间的冲突、与宿舍同学的相处等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4. 自我认同困惑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常常在各种环境的冲击下,产生自我认同上的困惑。
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和目标,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这种困惑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干预策略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有效的应对和调节情绪。
2. 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例如设立心理咨询室、招聘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
3. 开展心理干预活动在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后,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干预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释放压力。
农村低龄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在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的限制,许多低龄寄宿生都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需要制定适宜的策略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以下是可行的策略:1.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建立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活动和课程、提供心理咨询等,以全面提升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协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
2. 建立支持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现实中,需要将满足寄宿生心理需求放在首位,并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
体系应该包括心理教师、家长、同侪等,共同致力于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在寻求外界的支持时,需要关注问题是否得到合适的解答。
就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答,也必须确保寄宿生能够感到受到支持。
3. 提高师生互动效率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大难点是师生互动。
可以通过改善师生互动关系提升效果。
具体而言,需要建立留言箱或其他渠道,或者利用网络平台组织互动,以确保教育工作者能够了解寄宿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并分析其思路和行动模式,为寄宿生提供更好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4. 引导寄宿生合理安排时间低龄寄宿生的时间管理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建立有效的时间管理计划,可以让寄宿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同时,需要建立有组织的休闲娱乐活动,让寄宿生有更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最重要的是,需要鼓励寄宿生在假期回家,享受家庭的支持和关爱。
总的来说,农村低龄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需要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支持体系、提高师生互动效率、引导寄宿生合理安排时间等方式,提高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
在实施这些策略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情感沟通,帮助寄宿生重树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
农村低龄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随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农村寄宿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低龄寄宿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常常存在心理问题。
为了保护农村低龄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采取科学的策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是保护低龄寄宿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低龄寄宿生提供正规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课程,让学生学习如何克服心理问题。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娱乐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释放压力。
二、加强寄宿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低龄寄宿生面临心理问题时,需要及时进行自我调节。
因此,农村学校应加强寄宿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如何自我调节和发掘自身的优势。
这样不仅可以预防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可以让学生在面临问题时更加从容。
三、鼓励寄宿生主动沟通寄宿生所处环境相对独立,与家长、老师的接触较少,因此需要鼓励他们主动沟通。
通过良好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家长、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增强自信心。
同时,这样也能让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详细记录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案等,方便学校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同时,心理健康档案还可以通过不同时期对学生的跟踪记录,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让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宣传内容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发布,如校报、电视、网络等,以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综上所述,保护农村低龄寄宿生心理健康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加强寄宿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寄宿生主动沟通、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以更好地为低龄寄宿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选择在寄宿制学校接受教育。
寄宿制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集中学习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干预的研究。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1. 学业压力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目标,通常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高,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学业压力。
长时间的学业压力可能导致学生焦虑、紧张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家庭问题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通常长时间远离家庭,与父母和亲人的交流减少,可能带来对家庭的思念和孤独感。
同时,一些学生家庭环境较为困难,经济条件不佳,也可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3. 同伴关系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必须与陌生的同伴相处,适应新的社交环境。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社交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能存在困难,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1. 情感支持针对学生在远离家庭的情况下产生的孤独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机构,提供情感支持和倾诉空间。
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2. 学习指导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开展学习指导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减轻学业压力。
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科学的考试评价机制,减少对学生的过度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3.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的密切合作也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建议。
三、结语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关于加强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及思考随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寄宿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作为农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寄宿生教育关系着农村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加强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一、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农村学校中的寄宿生通常是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在学校附近居住的学生。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些孩子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和温暖,心理上较为脆弱。
由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增大,加之孤独感和适应性问题,使得这些孩子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农村寄宿生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心理咨询师不足等问题,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教育。
针对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关怀。
学校可以开展各类座谈会、心理讲座等活动,让寄宿生充分发泄情感、获得心理支持和帮助。
学校可以邀请心理专家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疏导。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开展心理测试、个案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干预和疏导。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通过海报、宣传册等形式向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师生自我保护和心理调适的能力。
加强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农村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融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接受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农村学校应当加大心理辅导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更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我们需要建立起健全的心理服务机制。
政府应当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支持力度,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农村低龄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陆彩虹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5期
【摘要】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引起了社会人士的高度关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农村低龄寄宿生群体,这一群体的家庭情况往往较为复杂,缺乏家长必要的心理引导,更应该引起校方与教师团队的重视。
【关键词】农村寄宿生低龄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019-02
引言:
对于农村低龄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多方面开展,首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积极的校园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其次应该对学生的内心与独立能力进一步关注,使其提升自身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收获家庭的温馨感。
最后,还应该加强校方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学校内部建设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从专业角度树立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1.创设健康温馨的校园生活环境
1.1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对于低龄寄宿生而言,他们脱离了温馨的家庭将学校当成了第二个家,在这个大家庭中只有老师与同学,因此为了让寄宿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校方应该尽全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温馨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可以放下心中的恐惧与隔阂,真正融入到校园生活当中。
例如校方应该为学生提供干净整洁温馨的宿舍环境,方便学生生活中的各项事宜,让学生可以在宿舍中舒适自在的学习与生活,同学之间可以在宿舍中聊天深化感情,将彼此作为自己的家人,宿舍教室也应该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照顾学生的起居,而不应该以一个严厉管理者的形象出现,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与自卑心态。
除此之外,美味可口的三餐也是学生快乐的源泉,校方应该严格整肃学校餐厅,务必保证学校三餐的健康与卫生,提供给学生快乐温馨的校园生活,让低龄寄宿生可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以及老师同学的情谊[1]。
1.2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
校园风貌概括了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其中包括校风、班风以及寝室风气,不光是学生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了教师纪律以及教师团队的风气。
对于低龄寄宿生而言,学校生活几乎是其生活的全部,其心理状态的养成必然会受到校园整体风貌的影响,一旦校园风貌较差,学生之间冲突不断甚至出现校园暴力,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应
该重视校园内部的风气建设,让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同窗友谊,断绝教师收受贿赂的风气,让整个校园弥漫积极向上的正气,这样的校风才能够赋予低龄寄宿生安定的心态,进而将有限的精力放在学习上,避免学生的心理由于焦虑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针对学生的内心与能力养成开展活动
2.1组织温馨的关爱活动
一般来说农村的低龄寄宿生中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没有时间照顾他们才让他们在学校寄宿,因此他们其实非常缺乏关心与温暖,为了让这些低龄寄宿生获得童年应该得到的温馨感受,树立正确健康的心理状态,校方可以组织教师团队为学生开展关爱活动。
例如在学生生日的时候准备蛋糕,为所有学生共同庆生共同庆祝,师生在一起吃蛋糕做游戏,获取温馨幸福的感受,另外在过节的时候也可以组织师生共同表演节目庆祝节日的到来,通过这种温馨的活动方式可以填补学生心中缺失的部分,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2开展生活能力竞赛
农村的低龄寄宿生由于年纪较小其生活能力有待加强,在刚刚步入寄宿生活时必然存在着生活上的困扰,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各项事宜必然会出现难以应对的情况,这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但应该教导学生寝室生活中的各项生活技能,还可以定期的展开生活技能竞赛。
比如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宿舍整洁度評选,将寝室卫生以及被褥整齐度纳入综合的考核标准,评选出优秀的宿舍进行流动红旗的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小的竞赛活动提升自己的独立生活技能,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强化学生的内心,提升学生的自信,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建设[2]。
3.建设校园心理健康辅导系统
农村低龄寄宿生中很多学生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对于学生的内心影响较大,因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往往较为复杂可能呈现不稳定的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校方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可以接受到正规系统的心理引导与心理知识学习,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技巧以及心理控制能力,最终获得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
另外校方还应该设置心理辅导教师并且该岗位由专业人士担任,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以及部分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帮助他们开解心中的疑问,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消解心理问题。
如果学生由于压力问题羞于与心理辅导教师面对面交流,则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写信的模式与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交流,进而构建一个校园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帮助学生掌握心理知识,提升心理控制能力,解决心理问题[3]。
结语:
从某种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应该优先于文化教育,育人先育心,只有学生有了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农村低龄寄宿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针对这部分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光信.用爱点燃学生前行的路——农村寄宿制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184.
[2]朱轶.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3]常春生.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黑河教育,2017(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