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修身正己16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新人教(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48.57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8题;共16分)1. (2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B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D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 (2分)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B . 呼尔而与之C . 吾谁与归D . 吾与徐公孰美3. (2分)选择下列加下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A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公济私B . 安求其能千里也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C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辍耕之垄上D . 其两膝相比者天涯若比邻4.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 . 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 . 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 . 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5. (2分)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 (2分)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B . 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C . 无风亦呈袅娜之姿D . 及花之既谢7. (2分)对课文《愚公移山》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 .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8题;共16分)1. (2分)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 (2分)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 择其善者而从之B . 弗食,不知其旨也C . 其此之谓乎D . 弗学,不知其善也3. (2分)下面句子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闻之笑曰B . 当求之于上流C . 一老河兵闻之D . 其反激之力4.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 . 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 . 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 . 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5. (2分)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花之君子者也B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 . 何陋之有D . 菊之爱6. (2分)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B . 可爱者甚蕃(多)C . 陶后鲜有闻(少)D . 宜乎众矣(适宜)7. (2分)读课文《于园》,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 于园的修建耗资巨大,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但是主人于五非常好客,只要游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就可以进去参观。
B . 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都跟于园一样,是因为建筑的幽远意境而闻名的,而于园便是诸园中的佼佼者。
C . 本文按逻辑顺序很有层次地来写于园。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习题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习题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习题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6.短文两篇错误!1.给加点的字注音。
淤.泥() 濯.() 案牍.( )亵.玩()鲜.有闻()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3)往来无白丁..( )(4)无案牍..之劳形()(5)濯清涟而不妖.() (6)不可亵玩..()(7)宜.乎众矣( ) (8)亭亭..净植()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徐喷以.烟错误!6.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有仙则名. B.不蔓.不枝. C.苔痕上.阶绿 D.无丝竹之乱.耳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8题;共16分)1. (2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C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D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2. (2分)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与“齐国之美丽者也”一句中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客之美我者B . 臣之妻私臣C . 由此观之D . 燕、赵、韩、魏闻之3. (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 或异二者之为而或长烟一空B . 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C . 朝晖夕阳春和景明D . 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 (2分)对《伤仲永》一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 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平庸之人的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对他不加教育和培养。
B . 我们从方仲永这个故事要得出这样的道理:一个人无论先天条件怎样好,都不能放松后天的学习。
C . “玉不琢,不成器。
”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就是用一个神童的悲剧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D . 《伤仲永》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作者主要议论了后天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5. (2分)读《陋室铭》,本文在写作方法方法典型的特点是()A . 借景抒情B . 借物抒情C . 运用象征D . 动静结合6. (2分)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 . 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C . 中通外直直通豫南D . 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7. (2分)对于寓言《愚公移山》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 . 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 . 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因为诗气豪迈,被称为“诗豪”。
其代表作品有《秋词》《西塞山怀古》等。
积累篇【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调素琴( ti áo ) 案牍( d ú )鸿儒( r ú ) 惟吾德馨( x īn )【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梳理篇一词多义(1)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2) 名⎩⎪⎨⎪⎧有仙则名(出名,有名)名之者谁(命名) (3)乱⎩⎪⎨⎪⎧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古今异义(1)形⎩⎪⎨⎪⎧古义:形体、躯体。
例:无案牍之劳形。
今义:形状。
(2)鸿⎩⎪⎨⎪⎧古义:大。
例:谈笑有鸿儒。
今义:鸿雁,书信。
(3)丝竹⎩⎪⎨⎪⎧古义:奏乐的声音。
例:无丝竹之乱耳。
今义:丝绸、竹子。
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2)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3)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特殊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写作特色反向立意,巧妙构思作者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即“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
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既紧紧扣住“陋室”,又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
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终对“陋室”的“陋”作了彻底否定。
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窠臼。
语言优美,音韵铿锵本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在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8题;共16分)1. (2分)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臣/不胜受恩感激B .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C . 以塞/忠谏之路也D .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 (2分)下列划线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不足为外人道也仅有“敌船”为火所焚B . 相与步于中庭出没于鲸波万仞中C . 出淤泥而不染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 . 复前行,欲穷其林其真不知马也3. (2分)下列划线词有误的一项是()A . 便要还家(邀请)咸来问讯(都,全)B . 增其旧制(规模)朝晖夕阳(日光)C . 春和景明(景色)佳木秀而繁阴(茂盛)D . 山肴野蔌(蔬菜)落英缤纷(花)4. (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 周处与山中的白额虎、水中的蛟龙被义兴的人称作三个祸害,家乡的人劝说他杀虎斩蛟,想用借刀杀人之计,是希望他在除害过程中被虎蛟吃掉。
B . 周处杀死蛟龙后,从家乡人庆祝他已死的举动中,才明白自己被乡人讨厌,因此下决心改正错误,后来成为了一名忠臣。
C . 周处知道乡人厌恶他,就想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又担心太迟了,因此去找了当时的名人陆机、陆云,经过清河的开导,他才开始改过自新。
D . 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
5. (2分)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 (2分)下列各组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8题;共16分)1. (2分)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B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C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D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 (2分)为句中划线词选出恰当的词义(1)望其旗靡()A . 无,没有B . 倒下(2)公与之乘()A . 骑B . 坐C . 趁,就着D . 算术中指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3)齐师伐我()A . 砍B . 征讨,攻打(4)何以战()A . 用、凭、靠B . 在、于C . 依顺、依照3. (2分)下列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渔人甚异之B . 闻之,欣然规往C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 左臂挂念珠倚之4. (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 周处与山中的白额虎、水中的蛟龙被义兴的人称作三个祸害,家乡的人劝说他杀虎斩蛟,想用借刀杀人之计,是希望他在除害过程中被虎蛟吃掉。
B . 周处杀死蛟龙后,从家乡人庆祝他已死的举动中,才明白自己被乡人讨厌,因此下决心改正错误,后来成为了一名忠臣。
C . 周处知道乡人厌恶他,就想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又担心太迟了,因此去找了当时的名人陆机、陆云,经过清河的开导,他才开始改过自新。
D . 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
5. (2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 (2分)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可爱者甚蕃(多)B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C . 不蔓不枝(长枝)D . 亭亭净植(种植)7. (2分)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01积累运用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苔.痕()案牍.() 蕃.()淤.泥() 西蜀.()濯.() 清涟.() 蔓.() 亵.玩( ) 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谈笑有鸿儒..()(5)可以调.素琴()(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劳形.()(8)可爱者甚蕃.()(9)晋陶渊明独.爱菊( )(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1)濯.清涟而不妖.()()(12)香远益.清()(13)亭亭..净植.()()(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5)陶后鲜.有闻()(16)宜.乎众矣()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2)无案牍之劳.形()(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6.综合性学习。
莲与中国文化关系最深,在中国,莲花被推崇为君子。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美。
(1)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不计其数。
请你写出几句与“莲”有关的诗词名句。
(2)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在济宁市举行。
承办省运会,是全市人民共同的期盼和夙愿。
右图是省运会会徽,会徽图形是由“荷花”变形为“三位手拉手奔向前的运动员”,“荷花”为“济宁市市花”,体现了“济宁”的特色。
请你仔细观察,说说“荷花”的象征及寓意。
个帅哥帅哥的 ffff16短文两篇《陋室铭》1累积运用1.给下边的加侧重号的字注音。
德馨 (x īn)案牍(dú)..2.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
( 标两处 )无/ 丝竹 / 之乱耳3.解说以下加侧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名名:闻名,闻名.(2)有龙则灵灵:灵验.(3)斯是陋室斯:这.(4)惟吾德馨馨:能分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道德美好.(5)说笑有鸿儒鸿:大.(6)能够调素琴调:调弄.(7) 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 ( 住屋的人 ) 的道德好 ( 就不感觉简陋了 ) 。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搅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函费神伤身。
(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5.依据提示填空。
(1)《陋室铭》作者是唐朝 ( 朝代 ) 的刘禹锡,有“诗豪”之称。
“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许称述善事的文字,以后成为一种文体。
(2)《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描写“陋室”环境精致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说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
文章的要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课内精读6.文章题为“陋室铭”,作者为何一开始不写陋室,而写山川?[ 示例 ] 以山川作类比起兴,引出陋室。
7.作者赞誉简陋居室的目的是什么?[ 示例 ] 表达自己不慕荣利、保持崇高节操的梦想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味。
8.陋室拥有哪些特色?[ 示例 ] ①自然环境幽静。
②交往人物不③生活情味高洁。
9.作者从不一样角度写陋室,有什么作用?[ 示例 ] 在于表示“惟吾德馨”,示意陋室不陋,同时也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供给了事实依照。
3拓展阅读草色入帘青。
16 短文两篇
陋室铭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因为诗气豪迈,被称为“诗
豪”。
其代表作品有《秋词》《西塞山怀古》等。
积累篇
【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调.素琴( ti áo ) 案牍.
( d ú ) 鸿儒.( r ú ) 惟吾德馨.
( x īn ) 【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梳理篇 一词多义
(1)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
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2)
名⎩⎪⎨⎪⎧有仙则名.(出名,有名)名.
之者谁(命名) (3)乱⎩⎪⎨⎪⎧无丝竹之乱.
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战乱)
古今异义 (1)形⎩
⎪⎨⎪⎧古义:形体、躯体。
例:无案牍之劳形.。
今义:形状。
(2)鸿⎩
⎪⎨⎪⎧古义:大。
例:谈笑有鸿.
儒。
今义:鸿雁,书信。
(3)丝竹⎩
⎪⎨⎪⎧古义:奏乐的声音。
例:无丝竹..之乱耳。
今义:丝绸、竹子。
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3)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写作特色
反向立意,巧妙构思
作者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即“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
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既紧紧扣住“陋室”,又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
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终对“陋室”的“陋”作了彻底否定。
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窠臼。
语言优美,音韵铿锵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在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
这和“铭”的体裁特点是分不开的。
古代的“铭”大都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所以必须言简意赅,不容许长篇大论。
本文只有9句,81个字,记叙、议论、抒情浑然一体。
凡铭刻之文,都要求可广泛传诵,使人牢记不忘,因此必须讲究修辞,重视音韵,便于吟咏。
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美。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构图示
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1)反复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划分层次,概括每段或每层的大意。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每段或每层的大意整合,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爱莲说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
其文章语言清新脱俗,韵味隽永。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文体知识
说
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积累篇
【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 f án ) 淤.泥( y ū ) 濯.( zhu ó ) 亵.玩( xi è ) 噫.( y ī ) 颐.
( y í ) 隐逸.( y ì ) 鲜.有闻( xi ǎn ) 清涟.
( li án ) 【把握节奏】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可爱者/甚蕃。
梳理篇 一词多义
之⎩⎪⎨⎪⎧水陆草木之.花(的)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古今异义 宜⎩
⎪⎨⎪⎧古义:应当。
例:宜.乎众矣。
今义:合适。
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2)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濯”后面均省略介词“于”) 写作特色
托物喻人
《爱莲说》一入正题,作者内在的情操便倾泻而出。
“予独爱莲”中的“独”,与下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脉相通,是作者高洁情操的表露。
作者描绘莲不仅仅在于咏物,还在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志向——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
主旨归纳
《爱莲说》中,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怀。
结构图示
爱莲说⎩⎪⎨⎪⎧⎭
⎪⎬⎪
⎫菊—陶渊明—隐逸者(孤傲避世)→(鲜)正衬牡丹—世人—富贵者(庸俗逐利)→(众)反衬莲—予—君子(清高坚守)→(独)托物言志
技法指导
“而”的用法及意义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根据句子大致意思,分析“而”在句子中的词性,尤其是作为连词时,用法较多,要分析其前和其后的意思关系,据此判断属于哪种用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陋.室()苔.痕()案牍.()刘禹.锡()
甚蕃.()淤.泥()不染.()周敦.颐()
清涟.()亵.玩()隐逸.()鲜.有闻()
德馨.()鸿儒.()濯.清涟()蔓.()
2.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陋室铭》的作者是,字孟得,代文学家,有“”之称。
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通过写“陋室”,表现了作者的节操和的生活情趣。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者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4.《爱莲说》的作者是,字,北宋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5.“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寄寓的道理。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
(2)无案牍之劳形.()
(3)濯.清涟而不妖()
(4)可爱者甚蕃.()
(5)陶后鲜.有闻()
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其句式特点。
(1)何陋之有?(倒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省略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夸张)
C.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引用)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对偶)
详解详析
1.lòu tái dúyǔfán yūrǎn dūn lián xièyìxiǎn xīn rúzhuómàn 2.[解析] B 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刘禹锡唐诗豪托物言志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警诫自己称述功德
4.周敦颐茂叔哲学
5.议论表达作者的见解
6.(1)这(2)形体、躯体(3)洗(4)多(5)少
7.(1)有什么简陋的呢?
(2)我只喜爱莲,莲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8.[解析] B 采用了互文、对偶的修辞手法,而非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