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考点专练:大气运动
- 格式:docx
- 大小:101.13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专练: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基础篇】一、选择题(2020·山东高三月考)浓雾发生时,有些农民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浓雾使()A.太阳辐射增强B.地面辐射增强C.空气能见度降低D.大气逆辐射减弱2.浓雾发生时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地膜()A.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加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减弱了地面辐射【答案】1.C 2.D【解析】1.浓雾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太阳辐射减弱,A错误;浓雾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辐射减弱,B错误。
浓雾产生后,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大气逆辐射增强,D错误,C正确。
故选C。
2.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红外线部分,地膜可阻止红外线能量丧失,将能量保留在地膜内,减弱了地面辐射散失,D正确。
不能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太阳辐射的总量没有影响,ABC错误。
故选D。
3.(2019·甘肃武威月考)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如图为我国某大湖东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形成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局部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A.湖、岸地形高低差异B.湖、岸热力性质差异C.湖、岸太阳辐射差异D.湖、岸植被类型差异【答案】3.B【解析】3.读图大湖和湖岸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相反,近地面从湖面吹向湖岸,高空风从湖岸吹向湖面,说明近地面湖面气压高气温低,湖岸气压低气温高,湖面和湖岸之间存在着热力差异,形成热力环流,所以该题选择B。
(2020·河南高三月考)下图示意某一时刻我国部分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A.成都较昆明气压低B.三亚盛行东北风C.北京比上海风力小D.上海出现暴风雪5.此时成都较上海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较低B.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C.海拔较低D.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答案】4.B 5.B【解析】4.读图可知,成都气压在1046~1050之间(hPa),昆明气压在1034~1038(hPa)之间,故成都较昆明气压高,A错误;此时三亚盛行东北风(根据风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为东北风),故B正确;北京附近等压线较上海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上海大,风力比上海大,C错误;此时上海位于高压脊附近,不会出现降雪天气,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专题14 大气的运动下图中甲、乙、丙、丁、戊示意我国某市5天的天气状况。
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甲日为多云天气B.乙、丙两日最高气温相同C.戊日的气温日较差最大D.丁日的最高气温为2℃2.图示天气状况最可能出现在()A.哈尔滨的12月B.北京的11月C.昆明的9月D.乌鲁木齐的1月3.图示5天的天气状况呈现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过程,则其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戊B.戊→丁→丙→乙→甲C.乙→甲→丙→戊→丁D.戊→丁→乙→甲→丙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
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5.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2020年3月,荷兰25名中学生结束加勒比海帆船学习后,因新冠爆发航班停飞,最后决定使用装有马达动力的帆船横跨大洋回国。
18日从圣卢西亚岛(14°N)出发,4月16日-17日经停亚速尔群岛,后回到荷兰哈灵根港(53°N),完成了史诗般的旅程(平均航速200km/天)。
学生每日测量正午太阳高度。
下图为航线及所乘帆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亚速尔群岛经停后,说法最可能的是()A.船上一日内日影转过角度变小B.航行速度变快C.亚速尔高压最弱D.学生测得正午太阳高度变大7.航行期间学生们可能经历的是()A.频繁经历台风,比预计时间推迟到达B.遇到比训练时更大的风浪C.途经无风带,在海上漂泊数日D.途中看到了巨大冰山巨大的地面温差造成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从而使得上层空气快速流动,称为急流。
急流可以驱动近地面天气系统的移动。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夯基固本练专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2021年4月30日15时2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下图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题。
(1)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从发射到上升至120km高空,在此期间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A.一直递减B.一直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2)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地酒泉对流层的厚度最接近()A.8-9kmB.12-13kmC.17-18kmD.4-5km(3)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穿过的平流层()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气流垂直运动显著C.含有臭氧层D.含有电离层2.在较大湖泊和湖岸之间常常形成以一天为周期的湖风和岸风,8月某日我国鄱阳湖地区湖风和岸风明显。
下图示意该日湖口和进贤南北方向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曲线(正距平为南风,负距平为北风)。
读图,据此完成下题。
(1)该日湖口与进贤南北风向基本相同的时刻在()A.00:00~04:00B.07:00~11:00C.12:00~18:00D.21:00~00:00(2)导致该日湖口风速距平正负值转换的主要原因是()A.天气变化B.湖陆热力性质差异C.下垫面性质的改变D.当地盛行风的转换(3)该日鄱阳与进贤的风向转换时间相似,该日18时鄱阳的主要风向应是()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3.某气旋在欧洲大陆自西向东匀速移动,气旋中心经过巴黎。
如图示意气旋中心经过前后巴黎气压变化情况,在此期间巴黎仅在7日出现降水现象。
据此完成下题。
(1)受该气旋控制,巴黎4日的风向是()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2)7日巴黎出现降水的原因是()A.温度较高B.湿度较大C.出现上升气流D.风力较大(3)下列日期,巴黎风力最大的是()A.4日B.6日C.7日D.9日4.下图是2020年国庆节前后110°E-120°E近地面天气状况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图。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第7讲大气的分层和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是由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
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包含二氧化碳0.033%)2、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氮气无色无味,是一种化学性质不活跃的惰性气体。
因为其常作为保护气体,例如氮气填充粮仓使粮食不发霉。
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另外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使得气温升高。
4、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少,但非常重要。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制雨的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互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1、A对流层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②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③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④云雨雾雪天气变化都在对流层⑤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约17千米,高纬约为8千米。
※补充知识:理解逆温逆温:对流层中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叫做逆温。
逆温不是大气污染,但逆温会加剧大气污染。
2、B平流层①大气的热量来自于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②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③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④水汽和杂质少,能见度高,适合飞机安全飞行3、C高层大气①平流层以上统称为高层大气②温度自下向上,先降低后升高③在80到500千米的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无线电通讯。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大气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实现自身受热。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1、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可见光很少被吸收。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大颗粒尘埃反射太阳辐射。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尘埃将太阳辐射散向四面八方。
2、保温作用①地面辐射经过大气时,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吸收75%-95%),使得大气增温。
考点9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选择题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受地形影响,山谷地区热力不均匀,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山谷风。
山风、谷风的转换时刻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上午日出及傍晚日落以后的2—3个小时,分别为山风转谷风和谷风转山风时。
下图为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一定时间内风向频数及风速日变化图。
读图,完成第1~3题。
1.据图可知,湟水谷地平安地段谷风的风向是()A.偏东风B.偏西风C.偏南风D.偏北风2.下列关于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风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风大于谷风B.谷风大于山风C.正午风速最大D.傍晚风速最小3.推测平安地段成为湟水谷地山谷风典型地段的主要原因是()A.晴好天气多,昼夜温差较大B.植被覆盖少,摩擦阻力较小C.河道较宽阔,水平气流显著D.地形起伏大,狭管效应显著影响风力大小的直接因素主要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地面受热不均造成的。
下图为昆士兰州(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太平洋沿岸某气象观测站在3月份某两天观测的风力大小统计图。
读图,完成第4~6题。
4.下列关于该气象站M、N两日的判断,合理的是()A.M日正午气温比N日低B.M日当日狂风暴雨C.N日次日风和日丽D.M日次日可能为晴天5.乙时刻地方时大约是()A.8:00B.14:00C.18:00D.23:006.N日丁时刻该地最可能吹()A.东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夜雨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其多少常用夜雨率表示,夜雨率是指夜间降雨量占日降雨量的百分比。
下图为青海省6—9月平均夜雨率的空间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7~8题。
7.甲地夜雨的主要形成原因是()A.河谷地形,夜晚盛行上升气流,夜雨量大B.位置偏东,受夏季风影响较显著,夜雨量大C.地处高原,夜晚降水量较白天小,夜雨量小D.临近河流,白天水汽较夜晚充足,夜雨量小8.夜雨率高使该地()A.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B.地表水下渗量减少C.土壤水分含量增加D.地质灾害频次减少读城区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图1)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完成第9~10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2大气的运动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为“某区域某日地面天气形势图”,选项与图中甲、乙两个地点风向与风速的一组天气符号是( )解析:从图中可知,甲地位于高压东侧,故为西北风,由于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乙位于低压东侧,且等压线较密,故为西南风,且风力较大。
答案:B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2~3题。
2.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
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3.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解析:第2题,近地面,城市内部形成热低压,风由乡村吹向城市,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
第3题,图中N地的气温比周围高,等温面应向上凸出;气压比周围低,等压面应向低空凹出。
答案:2.A 3.A下图中a、b是北半球某地理要素等值线,且a>b,M、N分别位于图中a、b线的中点。
读图,完成4~5题。
4.若a、b是纬线,M、N在同一经线上相距2 220千米。
当国际标准时间为6时时,M 地为正午,其太阳高度角为0°。
同时,观察到北极星的高度为70°。
则N地可能( ) A.昼长夜短B.受冷高压控制C.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刻D.河流出现凌汛5.若a、b是等压线,则M地( )A.盛行偏南风B.气温略高于N地C.受冷锋影响D.以晴朗天气为主解析:第4题,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故M在70°N上。
M、N在同一条经线上相距2 220千米,则N为50°N。
当国际标准时间为6时时,M地为正午12时,可知M、N为90°E。
M正午时,太阳高度为0°,又能观测北极星,说明70°N出现极夜,故北半球为冬季,昼短夜长。
此日,太阳直射20°S,但N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太阳应直射南回归线。
河流凌汛出现在秋末和春初且必须是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一、锋与天气1、冷锋2、暖锋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雨区:锋后雨区:锋前无论冷锋、暖锋,锋面倾斜于冷气团一侧,降水也主要在冷气团一侧,暖气团水汽含量影响雨量冷、暖锋的判断看冷气团的运动方向冷锋:冷气团直行暖锋:冷气团回旋天气实例:冷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一场春雨一场暖”3、准静止锋(1)、由于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江淮准静止锋,每年6—7月形成梅雨天气。
(2)、由于地形阻挡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冬半年,贵阳受冷气团控制阴雨寒冷,昆明受暖气团控制晴朗温暖4、气旋和反气旋比较内容气旋反气旋气压状况低气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高气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水平气流与风向北半球逆时针向中心辐合顺时针向四周辐散垂直方向上升(雨)下沉(晴)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天气实例台风(飓风)夏季长江流域7-8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1)台风的形成与消亡形成:西北太平洋洋面水温高,加热大气,膨胀上升,洋面气压降低,形成热带低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
而上升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消亡:台风登陆后,失去了海洋水汽和热量供应,空气上升的动力减弱,中心气压逐渐升高,加上陆地摩擦力大,台风逐渐减弱,最终消亡(2)台风好处:其一,台风为人们带来了丰沛的淡水。
其二,驱散热量。
其三,使地球保持着热平衡。
其四,台风还能增加捕鱼产量。
(3)台风危害:①狂风。
引起的海浪破坏船只,陆地上的建筑、桥梁、车辆等。
②暴雨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还会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③风暴潮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锋面气旋与天气(常见地区:中纬度地区。
)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东侧(右侧)的低压槽附近均形成暖锋,西侧(左侧)的低压槽附近均形成冷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考点专练:大气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形成于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①是指大气产生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总是由南向北
B. 图中③是使风向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C. 图中③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D. 图中②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
2. 北半球高空的风如果不考虑②,则风向将()
A. 垂直于等压线
B. 与等压线斜交
C. 平行于等压线
D. 不能确定
【答案】1. B 2. C
【解析】
1.读图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故A错误;③是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影响风的方向,不影响风的大小,故B正确,C错误;②为摩擦力,削弱风速,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2.根据所学知识,高空风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和等压线平行,故该题选C。
读我国新疆某一灌溉良好的绿洲与周围半沙漠地区1.5米高处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
完成下列问题。
3. 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绿洲地区的气温日较差更大
B. 半沙漠地区气温极值出现的时间比绿洲早
C. 温度数据取自于当地的冬季
D. 图中太阳辐射最强与温度最高的时间一致
417. ①时段内,a处的风向主要为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答案】3. B 4. C
【解析】
3.绿洲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高,气温日较差小,A错。
与绿洲相比,半沙漠地区升温快,降温也快,气温极值出现的时间比绿洲早,B对。
新疆位于温带,图中气温最小值大于0℃,
温度数据不可能是当地的冬季,C错。
太阳辐射最高值在正午12点,图中太阳辐射最强与温度最高的时间不一致,D错。
故选B。
4.读图,①时段内是白天,半沙漠区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
绿洲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
a处的风向由绿洲吹向半沙漠,北半球向右偏,结合指向标,主要为西南风,C对。
A、B、D错。
故选C。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等压面(Isobaric Surface)是指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一般情况,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 图中四点附近空气密度最小的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若图示为北半球情况时,④①之间
的风向为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7. 当高空②③间的最终风向出现时,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度数是
A. 0°
B. 30°
C. 45°
D. 90°
【答案】5. B 6. A 7. A
【解析】
5.空气密度最小的点即气压最低,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读图可知,②气压最低,故B项正确。
6.读图可知,①地气压大于④地,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转,由指向标可知,④①之间
的风向为东北风,A项正确。
7.当高空②③间的最终风向出现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二者之间的夹角度数是0°,A项正确。
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面大气层冷却强烈,较高大气层冷却较慢,气温从地面开始向上递增,这种现象称为辐射逆温。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在正午前可形成,并持续到午后;b 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
c出现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上午 B.正午 C.傍晚 D.凌晨
9.逆温的影响有()
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②利于雾的形成③抑制沙尘暴的发生④减轻山区农作物的冻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8.A9.B
【解析】逆温出现时大气上热下冷,空气稳定,对流活动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①错误;有利于雾的形成,②正确;能抑制沙尘暴的发生,③正确;由于污染物和雾增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可以减轻山区农作物的冻害,④正确,B符合题干要求。
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
A.减少 B.增加 C.增加 D.减少
11.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弱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弱
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弱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弱
【解析】10、B 11、D 第10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导致气温升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增强,故过程增加,减少。
第11题,昼夜温差大,说明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即大气削弱作用弱;晚上散失的地面辐射多,即大气逆辐射弱。
二、综合题
12.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影响”小课题研究。
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丙图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
它也是一种,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图甲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
A.18时~次日7时B.4时~当日14时
C.16时~次日8时D.6时~当日18时
(3)从图丙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季节)最少。
主要原因
是什么?
(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热力环流
(2)① D
(3)冬季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解析】(1)、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陆受热差异。
(2)、由图可知,①的昼夜温差大,为陆地;②昼夜温差小,为海洋。
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
(3)、从图丙可以看出,一年中冬季海陆风出现次数最少,我国冬季受强盛的冬季风影响,海陆温差小,不易形成海陆风。
(4)海风来自温度较低的海洋,有助于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使大气污染物扩散,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13.读图后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
(1)ABCD间形成闭合热力环流圈的方向是_______时针。
(2)假设C地是工业区,仅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如果AB间气压差变大,则工业区污染物扩散速度将变_______ (填“快”或“慢”),图中近地面等压面顶点的海拔将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B地温度可能 _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
(3)如果C地是海滨陆地,B地是海面,且近地面风力较大,则可能是_______(填“昼”或“夜”)。
(4)当图中两等压面逐渐与地平面平行,热力环流强度将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5)一般说来,B、C两地出现晴天的是_______地。
【答案】 (1). 顺 (2). 快 (3). 升高 (4). 降低 (5). 昼 (6). 减弱 (7). B
【解析】
(1)由等压面弯曲情况可知,C为近地面低压,温度高,气流上升;B为近地面高压,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地面C处气流上升在D处集聚,D为高空高压;A处气流下沉,形成高空低压,则ABCD间形成闭合热力环流圈的方向是顺时针。
(2)如果AB间气压差变大,则气流流动速度加快,工业区污染物扩散速度将变快。
近地面气压升高,等压面顶点的海拔将升高,B地高空冷空气集聚,温度可能降低。
(3)如果C地是海滨陆地,B地是海面,且近地面风力较大,则海面气压大于陆地,气温低于陆地,则可能是白天。
(4)当图中两等压面逐渐与地平面平行,说明气压差减小,温差较小,热力环流将减弱。
(5)气流上升易出现阴雨降水,气流下沉出现晴天,B地气流下沉,故B地为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