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通汤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偏瘫30例
- 格式:pdf
- 大小:87.9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社区医师2020年第36卷第34期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可引起神经功能严重损伤,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均有严重影响。
有研究指出[1],脑梗死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部分患者可通过手术、溶栓等方式度过急性期,极大降低死亡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恢复期患者而言,此阶段为神经功能修复、重塑的重要时期,一旦治疗不及时,极易引起偏瘫、面瘫等后遗症,不利于预后质量提升[2]。
因此,应在常规使用舒血宁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更合理、有效的药物,以改善患者临床疗效。
本研究对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进行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
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1~75岁,平均(62.25±13.13)岁;病程2周~6个月,平均(3.02±0.78)月。
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9~73岁,平均(61.89±13.06)岁;病程3周~7个月,平均(3.05±0.81)月。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并处于恢复期[3];②年龄45~75岁;③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出血;②合并重度脑水肿或昏迷;③合并恶性疾病或其他类型脑血管疾病;④药物过敏;⑤无法配合研究者。
方法:①对照组在抗凝、抗感染、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基础上,给予舒血宁注射液2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
②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梗通汤治疗,脑梗通汤方药组成:黄芪30g,白芍、鸡血藤、伸筋草、酒丹参、木瓜各20g,天麻、僵蚕、银杏叶各15g,地龙、酒川芎、红参各10g,桂枝12g,酒水蛭3g,甘草6g。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有效性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有效性。
方法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中西医辨证治疗,分别于3、6个月时,判断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偏瘫,临床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脑梗死的远期致残率,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梗死偏瘫;临床有效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脑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致残率高达50%[1],因此,脑梗死偏瘫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抢救以及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升,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近年来的致残率却逐渐在上升,患者残留某些躯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2]。
因此,本文以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试验对象,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基底节区)偏瘫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中男26例,女4例,年龄53~80岁,平均年龄(57.87±9.49)岁;其中单侧瘫25例,单肢瘫5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5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58.27±7.73)岁;其中单侧瘫26例,单肢瘫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治疗均按照一般治疗原则,给予患者阿司匹林和奥扎格雷纳针剂等常规治疗,并在早期患者病情稳定下行运动疗法,针灸全程康复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方法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所有患者都经中医辨证为风痰瘀阻证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0例患者,治疗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患者常规实施西医针对性治疗措施。
治疗组采取中西医联合用药,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疗程均为4周,比较观察各自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1.3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措施,给予患者实施包括应用神经营养药、脱水、控制血糖、降血压、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患者治疗早期还应要求进行肢体的康复锻炼。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
具体中药如下:半夏、白附子、竹茹、石菖蒲、天竺黄、胆南星、当归、水蛭各10g,天麻、丹参、川芎各15g,全蝎5g,僵蚕、地龙各12g 三七粉3g(冲服)。
每天1剂,早晚煎服。
25天为1疗程。
2 治疗结果2.1 疗效评定标准按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4]。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
2.2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不良反应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致死率均高。
属中医“中风”范畴。
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涉及风、火、痰、虚、瘀,风、痰、瘀在中风发病过程中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王永炎教授指出:痰瘀互阻是中风急症的主要病机[5]。
有学者指出中风病最多见的证型为痰瘀互结[6-8]。
这为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的应用提供充分理论依据。
王法德等也指出中风急性期祛痰活血通络应贯穿整个治疗的始终[9-10]。
·中医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脑梗死32例刘敏菊(辽源市东丰县黄河镇中心卫生院,吉林 辽源 136321)0 引言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缺氧、缺血,脑部局部组织受影响出现软化或损坏。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多见于老年人,常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
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等[1]。
冬春两季为发病高峰,具有很高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之一。
本次分析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时间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
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组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在45-75岁,平均(62±0.2)岁,其中合并糖尿病4例,高血压12例,有3例患者带有脑卒中病史;对照组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在44-76岁,平均(63.1±0.3)岁,其中合并糖尿病5例,高血压11例,有3例患者带有脑卒中病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等资料可比(P>0.05)。
1.2 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选择的64例患者均经过头部CT等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符合《各类脑血管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患者有脑外出血等与本次研究无关的病症。
2 治疗方法2.1 中药治疗。
益气活血通络汤,处方:黄芪100 g,当归15 g,赤芍15 g,豨莶草15 g,丹参20 g,水蛭3 g,桃仁15 g,红花15 g,地龙15 g,怀牛膝15 g,菖蒲15 g。
加减:眩晕加天麻,钩藤,桑叶,菊花等清肝息风;口眼㖞斜加附子,全虫等化痰止痉;下肢瘫软无力,加杜仲,寄生,山萸肉,牛膝等补肾。
夏日口干欲饮加天花粉,生石膏,黄连,一清心胃之火,二可防黄芪之燥;失语,言语謇涩日久,加白芥子,皂角刺,丝瓜络等涤痰通络之品,黄芪用量宜大[2]。